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留置Permatch带涤纶环双腔导管的方法及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68例必须置入带涤纶环双腔导管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深静脉,留置导管分别通过撕脱鞘送入血管或不用撕脱鞘而用导丝直接引导.其中10例采用撕脱鞘法置入,58例采用导丝引导法置入.结果 共68例患者,留置最长时间达30个月,平均导管留置时间13.5个月,其中1例因真菌感染而拔管,2例因带涤纶环脱出,3例因血流量不足,采用原位更换导管,5例死亡,余仍继续应用该导管透析.结论 带涤纶环深静脉置管操作安全,使用时间较长,栓塞率低,感染率低.术中使用撕脱鞘时出血较多,需2个人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行中心静脉留置术行血液透析患者13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患者发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感染率为20.1%;糖尿病肾病、股静脉穿刺、留置时间较长、血流速度较慢是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 颈内静脉穿刺、尽可能缩短静脉置管留置时间、增加血流速度,可显著降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研究体表定位留置右颈内静脉血液透析带涤纶套导管是否可行.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在昆明市延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带涤纶套右颈内静脉置管术患者,随机分为体表定位下置管组和数字减影下置管组,比较2组患者置管后即刻血流量、术中导管调整率、术后导管调整率,术后胸片导管有无打折及导管尖端位置情况. 结果 共置管50例,体表定位置管25例,即刻血流量不畅发生率及导管调整率为12%,管尖到位率为92%;数字减影下置管25例,即刻血流量不畅发生率及导管调整率为16%,管尖到位率为100%,2组术后导管均无打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表定位法置入右颈内静脉带涤纶套血液透析导管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刘颐业 《吉林医学》2015,(4):800-801
目的:探讨不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部位对血液透析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收治的80例行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将导管置入股静脉,观察组置入颈内静脉。比较两组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透析充分性、透析最大血流量。结果: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透析时最大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颈内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率低,导管留置时间长,感染率低,透析时血流量高,患者活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包芳 《中国医药导报》2008,5(13):135-136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进步,透析人数和生存时间逐年增加,透析相关的并发症也逐渐显露出来。而其中的血管通路问题是决定透析寿命的主要条件,中央静脉留置管导管已成为整体实施血液透析的一部分。我们对于自身血管条件差的病人采用皮下隧道颈内静脉留置涤纶套双腔导管作长期血管通路,采用Seldinger技术及撕脱型扩张导管置入法置入颈内静脉。结果表明,隧道留置管的置入符合理想血管通路的要求,无感染、堵管及脱管现象发生。从而也说明护士操作和病人日常护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包芳 《中国医药导报》2008,5(12):135-136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进步,透析人数和生存时间逐年增加,透析相关的并发症也逐渐显露出来。而其中的血管通路问题是决定透析寿命的主要条件,中央静脉留置管导管已成为整体实施血液透析的一部分。我们对于自身血管条件差的病人采用皮下隧道颈内静脉留置涤纶套双腔导管作长期血管通路,采用Seldinger技术及撕脱型扩张导管置入法置入颈内静脉。结果表明,隧道留置管的置入符合理想血管通路的要求,无感染、堵管及脱管现象发生。从而也说明护士操作和病人日常护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刘昆 《吉林医学》2010,31(31):5657-5658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右颈内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方法:对右颈内静脉置管的226例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226例患者中有8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例出现穿刺口渗血,4例发生导管堵塞,经及时处理后,导管能正常使用。结论:重视对右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存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右心房心电图( right-artrial ECG,RAECG)引导与常规技术( convenitional placement techniques, CT)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尖端位置的到位率及其他不良反应。方法40例择期行全身麻醉的骨科手术患者,经数字随机表均分为2组,分别接受右心房心电图引导右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技术(A组,n=20)、传统常规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技术(B组,n=20),穿刺结束即刻通过C臂或床旁X-胸片观察导管的走向,记录各组患者导管尖端位置,导管平均置入深度以及导管异位情况。结果 A组患者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18例,2例异位于右颈内静脉,导管位置精确率90%,B组患者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14例,6例异位于右颈内静脉,导管位置精确率7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导管置入平均深度(11.3±1.2)cm,B组患者导管置入平均深度(14.45±1.6)c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穿刺时间、误穿动脉、气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房心电图引导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尖端位置的到位率优于传统置管法,且导管置入深度少于传统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24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其中颈内静脉110例,股静脉116例,锁骨下静脉5例,永久性颈内静脉置管9例。结果:股静脉置管的导管感染发生率较颈内静脉置管明显高(P<0.05),肝素 抗生素封管,2例配合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使导管感染得到完全控制。采用穿刺部位不切开皮肤直接扩皮置入导管,熟练仔细操作可明显降低局部渗血和血肿的发生率。以尿激酶封管治疗导管梗阻效果明显。结论:颈内静脉置管和永久性颈内静脉置管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是血液透析患者较理想的血管通路。肝素 抗生素封管或配合全身抗感治疗中心静脉留置手管感染的方法,经济、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长期留置导管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和护理方法。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颈内静脉,通过撕脱型外套送入导管。结果:本组35例患者中有2例在置管后因反复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拔管,1例患者因血栓形成溶栓无效拔管并重新置管,其余32例均在继续使用颈内静脉置留管术。讨论:在为患者成工置管后,要使得导管能够长期的使用,专业细心的护理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我院2010年6月至2015年12月38例血液透析患者从右侧颈内静脉置入半永久导管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体会分析。方法:对10例血液透析患者从右侧颈内静脉置入半永久导管失功与28例导管功能正常的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8例患者导管功能正常使用年限平均为4.8年,而10例患者导管失功使用年限平均为0.5年。  相似文献   

12.
袁亮  郝丽  王德光  何衡杰  刘桂凌 《安徽医学》2011,(10):1714-1715
目的观察改良法经颈内静脉留置半永久性导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1年3月接受血液净化治疗患者19例,均为血管条件差或多次内瘘手术失败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术前均接受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明确右颈内静脉位置、有无血栓形成。如右颈内静脉血栓形成或狭窄,则采用左侧颈内静脉。所有患者均使用改良法置入双腔半永久性导管。结果 19例置管均一次性手术成功,术中出血少,无空气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术后次日患者即经半永久性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最高血流量可达280 ml/min以上,流速稳定,无导管吸壁现象发生,完全可满足血液透析需要。平均留置时间(7.5±4.4)个月,最长留置14个月。结论改良法置入深静脉双腔半永久性透析管实用、简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介入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问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肾内科82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介入诊断、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导管置入、导管位置调整及单纯诊断性造影,总结导管纤维鞘的诊断和介入处理方法。结果本组中伴有糖尿病者33例(40.2%),既往平均置管次数(3.2±1.7)次;介入下置管共55例次,导管位置调整24例次。置管的患者中,造影提示38例患者存在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导管调整的患者均为颈内静脉置管,13例为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导管调整的原因多为导管末端不能达到适当的位置;经造影诊断纤维鞘13例次。结论 X线介入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操作可实时明确中心静脉情况,确保导管置入适当位置,并可对病变的中心静脉治疗后置入导管,也是导管纤维鞘的诊断和处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带涤纶套双腔静脉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发症及处理。方法随访我院32例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的使用情况、并发症,记录导管使用终点。结果共计32例患者导管置入后均正常使用,其中2例为颈外静脉切开置管,其余均为右颈内静脉置管。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11.2±8.5)个月,最长时间为61个月。2例因导管感染拔除,1例因栓塞拔除,1例导管拔脱,4例因原发病死亡。结论带涤纶套双腔静脉导管可长期保留,感染率较低,血流量可以达到充分透析,为不能建立瘘管的患者解决血管通路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带涤纶套双腔静脉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发症及处理。方法随访我院32例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的使用情况、并发症,记录导管使用终点。结果共计32例患者导管置入后均正常使用,其中2例为颈外静脉切开置管,其余均为右颈内静脉置管。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11.2±8.5)个月,最长时间为61个月。2例因导管感染拔除,1例因栓塞拔除,1例导管拔脱,4例因原发病死亡。结论带涤纶套双腔静脉导管可长期保留,感染率较低,血流量可以达到充分透析,为不能建立瘘管的患者解决血管通路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既可监测中心静脉压,亦可快速大量输血输液,对临床麻醉和危重病人抢救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右侧锁骨上、下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与右颈内静脉穿刺三种不同路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观察,为临床实践寻找更为安全和有效的穿刺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正>肿瘤患者因长期输入化疗药物需要建立合适的静脉通路,但有1.5%的患者因各种原因无法使用上肢建立静脉通路,导致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困难。虽然应用颈内静脉置入PICC导管可解决这一难题,但颈部活动度大、易出汗,不仅易发生导管脱出及感染,且存在固定平台影响患者活动及美观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隧道技术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并固定于锁骨下2-5 cm的胸前体表,可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在肥胖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拟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肥胖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超声定位组40例和解剖定位组40例,超声定位组在terason 2000+彩色超声引导系统定位后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解剖定位组按照体表解剖标志定位后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观察比较两组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发生误穿动脉、局部血肿、损伤神经、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超声定位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8%,明显高于解剖定位组的73%(P0.05),超声定位组穿刺置管时间为(9.7±2.6)min,明显短于解剖定位组的(15.4±3.1)min(P0.05);超声定位组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解剖定位组的15%(P0.05)。结论:超声定位应用于肥胖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缩短穿刺置管时间,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更适合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因血管条件不好常采用永久性颈内静脉插管,或在内瘘未成熟前临时采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插管进行透析治疗.除感染外,中心静脉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栓塞,其发生率高达25%[1],尿激酶溶栓是治疗导管腔内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2].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我院血液净化科采用小剂量尿激酶封管溶栓法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插管栓塞,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杨榆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9):2381-2382
目的:探索右颈内静脉穿刺永久性置管术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提高右颈内静脉穿刺永久性置管术的成功率。方法:69例75次血液透析患者均采用美国kendall公司生产的永久性导管仰卧位静脉穿刺置管。结果:右颈内静脉穿刺永久性置管血流量充足,透析效果满意,穿刺成功率达94.7%,并且具有不影响患者活动的优点。结论: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是血液透析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的一种较好选择,特别适合高龄、糖尿病等血管条件差和心功能不全及预期寿命有限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