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筛选出2018年10月-2019年9月于在我院进行诊治处理的6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记录、对比两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比例、单核细胞绝对值、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血常规指标水平。结果对检测结果展开分析后可知,两组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血常规指标水平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等血常规指标水平呈现明显的提升趋势(P<0.05),而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等血常规指标水平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P<0.05)。结论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指标会发生明显变化,对血常规指标进行监测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变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新玲  孙毅  郭景涛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5):2086-2088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后血常规变化的规律。方法:对51例MP感染患儿和51例同期健康儿童的血常规进行比较。结果:与同期健康儿童比较,MP感染患儿白细胞总数升高(P<0.01),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P<0.01),淋巴细胞比例降低(P<0.01),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P<0.05),单核细胞比例增高(P<0.05),单核细胞绝对值增高(P<0.01),血红蛋白含量降低(P<0.01),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均无明显改变。结论:通过小儿血常规变化可以初步推断是否存在MP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邢梅芳 《现代保健》2014,(31):57-60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结果的变化,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儿童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对164例儿童,其中感染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患儿78例;对照组:同期86例正常体检儿童,分别做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组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下降,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血小板计数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和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结合儿童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的变化有助于推断肺炎支原感染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对比支原体肺炎患儿与正常患儿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分析其差异性,探讨其在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效率。方法选取2013年1-6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5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8名、女性22名,另选正常儿童50名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3名、女性22名,分别对两组入选儿童进行血常规检测,统计并分析各监测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儿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两项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的红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血红蛋白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单核绝对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淋巴细胞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常规检测对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其有助于初步了解患儿病情,该方法操作简便、用时短且经济性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120例诊断为肺炎支原体的患儿入院当天外周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 R P)检测结果的回顾分析,探讨CRP、白细胞(WBC)计数和单核细胞比例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120例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CRP和118例健康儿童的C R P、W B C计数和单核细胞比例数值进行比较。结果 MP感染患儿CRP和WBC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核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MP感染中,单核细胞比例变化比CRP和WBC数量变化大,说明单核细胞比例的升高与M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临床特点及血常规、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情况,为早期识别病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2—2015年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的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表现、血常规和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探讨变化规律。结果 148例住院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感染80例,非肺炎支原体感染6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儿咳嗽、发热或喘息天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和IgM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IgG水平低于非感染组。两组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咳嗽、喘息或发热的时间、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及IgM水平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6例儿童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8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血清MP-IgM进行检测;将观察组分为MP-IgM阳性组与阴性组,对两组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MP-IgM阳性率为4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IgM阳性组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MP-IgM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住院患儿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92例为手足口病组,根据手足口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组79例、重症组13例;收集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0例为健康对照组。收集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包括高热、院内感染、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CRP)升高、血糖升高、血沉加速情况;同时收集手足口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母乳喂养情况、监护人受教育程度、饮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手足口病史、近1 w是否到过人口密集地区、近1个月手足口病患儿明显接触史,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重症组手足口病住院患儿中高热、院内感染、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CRP升高、血糖升高、血沉加速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组手足口病住院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足口病组母乳喂养率、规律饮食比例、个人卫生习惯良好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足口病组手足口病史比例、近1 w有人口密集区域停留史、近1个月手足口病患儿明显接触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11b在重症肺炎儿童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8例重症肺炎患儿和46例普通肺炎患儿急性期、恢复期以及47例正常儿童血清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水平。结果:急性期重症肺炎组和普通肺炎组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重症肺炎组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要高于普通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重症肺炎组和普通肺炎组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均低于同组急性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细菌性肺炎组、重症病毒性肺炎组、重症支原体肺炎组、重症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性肺炎组急性期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组和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组急性期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可能在儿童重症肺炎的演变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5,(4):455-456
目的探讨化脓性脑膜炎合并脑梗死患儿与单纯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用药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化脓性脑膜炎合并脑梗死患儿45例为观察组,单纯性脓性脑膜炎患儿41例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血常规检查结果以及药物使用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头痛、腹痛及皮肤症状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发热、呕吐及意识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细胞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头孢曲松、青霉素等抗生素药物使用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血塞通、醒脑静注射液使用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脓性脑膜炎合并脑梗死患儿病理机制及治疗更为复杂,临床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及患儿临床表现综合确诊,并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职业应急救援对矿山救护队员血常规各项指标的影响,为保护职业应急救援人员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开滦医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44名救护队员的健康检查资料,内容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等,同时调查救护队员的患病情况,分析救护队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其与救援工龄及训练的关系,探讨救援工作对救护队员血象的影响。结果不同工龄救护队员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及单核细胞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越长,白细胞计数越高。工龄≥10a组白细胞计数最高;工龄5a组中性粒细胞比例最低,淋巴细胞比例最高;工龄≥10a组单核细胞比例最低。参与训练人员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明显低于不参加训练的人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人员血小板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于救护和后勤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矿山应急救援对救护队员血象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及其受体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表达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7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RT-qPCR实验检测HMGB1及其RAGE表达;采用罗氏E179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盒测定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测定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比较两组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水平,血浆PCT和CRP水平变化,及HMGB1和RAGE表达变化。结果研究组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WBC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浆PCT和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MGB1和RAGE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HMGB1和RAGE表达升高,认为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用于早期鉴别肺炎支原体感染,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方案研究,以期达到有效降低患者感染率以及感染并发症目的。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医院妇科肿瘤住院治疗的需要中心静脉置管患者200例,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肝素钠封管处理,观察组患者给予肝素钠和头孢拉定联合封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导管相关的感染率,病原菌的分布及并发症的情况,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感染率为1.00%、对照组为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菌分类中对照组患者的大肠埃希菌的株数显著的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普通球菌检出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发生静脉炎和血栓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瘤科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采用头孢拉定和肝素钠联合封管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感染率,降低患者感染相关的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检测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0例细菌感染患儿作为研究组,根据感染程度的不同分为局部感染组(n=38)和全身感染组(n=22),同时选取同时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60名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儿和对照组儿童均给予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检测,对比分析两组的检测结果以及研究组中不同感染程度患儿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常规检测指标。结果研究组患儿其血清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0.60±9.59)mg/L、(80.20±23.69)%、(9.75±2.95)×109/L,均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3、8.74、7.22,P<0.05);不同感染程度患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检测能有效检出细菌感染患儿,并反映出患儿的不同感染程度,明显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因此值得继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81例住院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以了解其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81例本院住院患儿,根据<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分为感染性疾病组(68例)和非感染性疾病组(13例).根据WBC、中性粒细胞分类及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等将感染性疾病组分为3组,其中细菌性感染组27例,病毒性感染组18例,支原体感染组23例,测定外周血WBC、C反应蛋白及CD64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感染性疾病组和非感染性疾病组淋巴细胞CD6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疾病组与非感染性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中性粒细胞CD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感染组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病毒性感染组和支原体感染组的CD64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小儿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与C反应蛋白、WBC数量呈正相关,测定外周血CD64可用于细菌性感染和其他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诊断价值,为提高疾病诊断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并明确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患儿280例,其中细菌感染患儿128例为细菌感染组,非细菌感染患儿152例为非细菌感染组,另选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健康儿童150例为对照组。对收治的3组对象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的检测,运用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细菌感染组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均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细菌感染组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敏感性明显高于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检测较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的检测更为准确,且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更敏感、快速,对于疾病感染的鉴别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上应将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值等进行联合检测,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C反应蛋白(CR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5月43例RMPP患儿(观察组)及51例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对照组)的CRP,对2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E%)、血沉(ESR)、影像学特征及发热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入院时2组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1周后观察组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CRP峰值高,持续时间长,而对照组MPP患儿峰值低,治疗后迅速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肺部影像学表现为大片实变等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P可作为MPP急性期的一个敏感指标,可早期判断或预测RMPP病情轻重、是否发生合并症及混合细菌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性及大环内脂类药物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儿科收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120例为观察组,同期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2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比较观察组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阳性和阴性患儿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血清总Ig E水平,并观察大环内脂类药物阿奇霉素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51.67%)明显高于对照组(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阳性患儿血嗜酸粒细胞计数〔(0.51±0.05)×109/L〕和血清总Ig E水平〔(198.56±59.62)/ml〕均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阴性患儿〔(0.29±0.03)×109/L、(119.24±55.2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0例患儿中,62例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后总有效率93.55%,其中显效38例(61.29%)、有效20例(32.26%)、无效4例(6.45%)。随访期间病情均无复发,复查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 E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引发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环内脂类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慢性肺部感染患者体内炎症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慢性肺部感染患者112例为研究组,无慢性肺部感染的患者112例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和出院时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神经功能及意识状态,记录患者出院后1年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死亡9例(8.04%),研究组患者死亡20例(17.86%),研究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IL-6、TNF-α水平、APACHEⅡ评分、NIHSS评分、意识状态水平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年期间研究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慢性肺部感染患者体内处于高炎症状态,临床症状不易缓解,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川崎病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的病因之一,除了常见的心血管问题之外,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少有报道。通过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6月在该科确诊为川崎病患儿187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片及超声心动图等,对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方法在确诊为川崎病的187例患儿中,发生支原体感染性肺炎28例(14.8%),支原体抗体>770 U/ml,并与完善同样检查的非支原体感染的川崎病患儿52例(对照组)比较,血清支原体抗体均被检测,分析支原体感染性肺炎合并川崎病组与非支原体感染合并川崎病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的差异性,并对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热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冠脉扩张的程度等方面,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在支原体感染性肺炎合并川崎病组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补体C3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实变和胸腔积液在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当川崎病尤其是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血液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补体C3浓度明显增高时,需考虑有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有益于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