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在2008年3月-2014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椎管肿瘤患者36例,术前均接受了核磁共振检测,术后对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6例患者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脊膜瘤者7例,转移瘤7例,星形细胞瘤7例,神经鞘瘤7例,室管膜瘤4例,神经纤维瘤2例,脂肪瘤1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术后全部经病理结果得到证实,准确率为100%。结论:采取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准确性高,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确诊的椎管肿瘤患者34例,在手术前全部进行核磁共振检测,手术后回顾性分析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本组44例患者经核磁共振诊断,脊膜瘤8例(占18.18%),转移瘤9例(占20.45%),星形细胞瘤9例(占20.45%),神经鞘瘤8例(占18.18%),室管膜瘤4例(占9.09%),神经纤维瘤3例(占6.82%),脂肪瘤2例(占4.55%),血管母细胞肿瘤1例(占2.27%).并全部经手术病理全部确诊,准确率100%.结论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临床诊断上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提高肿瘤切除率和肿瘤切除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65例患有椎管内肿瘤的患者,均于手术前进行临床核磁共振检查,于术中进行临床病理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进行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诊断出血管母细胞瘤2例、星型细胞瘤15例、神经鞘瘤3例、转移瘤12例、脊膜瘤12例、室管膜瘤9例、神经纤维瘤7例、脂肪瘤5例;于手术前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血管母细胞瘤2例、星型细胞瘤15例、神经鞘瘤3例、转移瘤12例、脊膜瘤12例、室管膜瘤9例、神经纤维瘤7例、脂肪瘤5例,发现两种检查方法检查出患有的肿瘤类型完全符合,符合率达到100%。结论核磁共振对于椎管肿瘤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而且操作也比较简单,在临床具有广泛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在椎管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医院接受诊治的78例疑似椎管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CT和1.5T磁共振检查,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结果78例疑似椎管肿瘤患者,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椎管肿瘤45例,其中脊膜瘤1例,脂肪瘤13例,室管膜瘤8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19例;确诊为其他疾病33例,其中脊柱炎8例,腰椎间盘突出12例,腰椎骨刺13例。1.5T磁共振检查诊断椎管肿瘤的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CT,两种检查方式特异度类似。结论1.5T磁共振诊断椎管肿瘤的准确度、灵敏度均较高,诊断效能好。  相似文献   

5.
陈植荣 《现代保健》2013,(11):86-88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对椎管内肿瘤的诊断效果。方法:搜集本院2008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5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及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9例患者经核磁共振定位诊断准确率为88.14%,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2.88%。定位诊断率与定性诊断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是目前对椎管内肿瘤进行检查的最好方法,能有效的对其发病部位及性质进行诊断;诊断率主要取决于信号的强弱、强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究核磁共振检查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意义与价值.方法: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所有膝关节损伤患者中随机选择40例为研究对象,40例患者同时接受关节镜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将关节镜检查结果设为标准组,将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关节镜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100%,核磁...  相似文献   

8.
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3年收治的123例椎管内肿瘤的治疗结果。结果脊膜瘤24例(19.5%),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32例(26.0%),室管膜瘤8例(6.5%),星形细胞瘤13例(10.6%),脂肪瘤10例(8.1%),转移瘤5例(4.1%),血管瘤5例(4.1%),蛛网膜囊肿9例(7.3%),其他17例(13.8%)。其中髓外硬膜内占56.1%,硬膜外占21.1%,髓内占22.8%。颈段30.1%,胸段37.4%,腰段19.5%,骶段13.0%。髓外肿瘤70.1%,髓内肿瘤60.7%。全切除率69.1%。运动改善率75.2%,感觉障碍改善73.8%,括约肌功能改善77.8%。结论椎管内肿瘤以良性居多,手术效果好,MRI检查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如果术中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重建稳定性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隐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68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视为研究对象,以任意编号的形式分为CT组与MRI组,各34例。患者均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膝关节隐性骨折,在分别行CT检查及MRI检查后,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率、漏诊率等。结果:CT组诊断检出率是70.59%,MRI组诊断检出率是97.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组患者的膝关节隐性骨折漏诊率(29.41%,10/34)显著高于MRI组(2.94%,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检查中,Ⅰ型共24例,Ⅱ型共8例,Ⅲ型共2例。34例患者中共发现存在59处隐性骨折,患者关节软骨层次较难辨层,部分位置存在连续性中断的情况,且多合并存在股性关节面变形、下陷等情况。结论: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隐性骨折的临床价值较高,可有效检出患者的临床症状,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并且漏诊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核磁共振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患者,对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将患者的在仪器上的表现情况进行分级。结果在8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中,内侧半月板损伤的数目为28例,前角损伤的6例,后角损伤的22例;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数目为52例,前角损伤的16例,后角损伤的36例。一级损伤为16例,百分比为20.0%,二级损伤51例,百分比为62.2%,三级损伤13例,百分比为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一般可以清晰看见半月板的形状以及位置和信号的一系列变化,核磁共振能够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诊断提供十分可靠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为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随机抽取在本院治疗的88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实施C T和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种不同检测技术的诊断准确性是否存在差异.结果:CT检查诊断出不同部位病灶共59个,核磁共振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基于门诊挂号单奇偶性将104例膝关节损伤患者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CT扫描检查方式,实验组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方式,观察对比两组的确诊率。结果:通过手术病理证实,实验组膝关节确诊率远远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于CT扫描检查,核磁共振检查膝关节损伤的确诊率更高,值得在各级医院检查领域进行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3年收治的123例椎管内肿瘤的治疗结果。结果脊膜瘤24例(19.5%),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32例(26.0%),室管膜瘤8例(6.5%),星形细胞瘤13例(10.6%),脂肪瘤10例(8.1%),转移瘤5例(4.1%),血管瘤5例(4.1%),蛛网膜囊肿9例(7.3%),其他17例(13.8%)。其中髓外硬膜内占56.1%,硬膜外占21.1%,髓内占22.8%。颈段30.1%,胸段37.4%,腰段19.5%,骶段13.0%。髓外肿瘤70.1%,髓内肿瘤60.7%。全切除率69.1%。运动改善率75.2%,感觉障碍改善73.8%,括约肌功能改善77.8%。结论椎管内肿瘤以良性居多,手术效果好,MRI检查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如果术中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重建稳定性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MRI在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来我院就医的52例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患者(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52例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患者均实施MRI检查,并将MRI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金标准)进行对比,研究对比MRI检查结果的诊断符合率以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经MRI检查显示,48例患者被确诊为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其诊断符合率为92.31%,将MRI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可得,组间比较结果无显著区别,P>0.05.结论:MRI在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中具有较显著的临床价值,诊断符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上使用CT和核磁共振两种诊断方法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的实际效果.方法:我们对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就诊治疗的9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保持这两组患者的数量一致,各有45例患者.我们使用CT诊断方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对观察组患者使用核磁共振方式进行诊断,之后就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检查诊断与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经核磁共振工确诊有4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确诊率高达97.78%;对照组患者经CT诊断确诊有37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确诊率仅为82.22%,经过对比这两组患者的诊断检查结果之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使用核磁共振方式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诊断的效果更优,诊断率更高,对临床诊断和后续治疗的价值更大,此方法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主要就原发性肝癌采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的相关情况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采用核磁共振技术来进行诊断,对其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共检出67个病灶,在所有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腹膜后淋巴结转移,8例患者存在门静脉癌栓的情况。结论在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对肝癌与肝硬化进行有效的区分,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因此,在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可以对核磁共振技术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脊柱脊髓损伤的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RI)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将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进行MRI检查和CT检查,对两种方法的韧带损伤、脊髓损伤检出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RI与CT进行比较,在韧带损伤与脊髓损伤检出率方面,MRI显著高于CT(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脊柱外伤MRI能够更好进行空间定位,韧带损伤、脊髓损伤的检出率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核磁共振在膝骨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从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50)与观察组(50),对照组采取关节镜检查,观察组采取核磁共振检查,将两组有效概率以及检出概率进行对比。结果:在准确度、灵敏度以及特异度方面,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进行诊断,确诊概率较高,能将病变位置清晰的显示出来,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邓北 《现代养生》2014,(20):32-32
目的:对核磁共振在膝骨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从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50)与观察组(50),对照组采取关节镜检查,观察组采取核磁共振检查,将两组有效概率以及检出概率进行对比。结果:在准确度、灵敏度以及特异度方面,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进行诊断,确诊概率较高,能将病变位置清晰的显示出来,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曾志强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18):146-148+152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诊断方法分成观察组(n=39例)和对照组(n=39例),对照组采用CT扫描技术诊断,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MRI)扫描技术诊断,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探究金标准,并将两种检查方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诊断后,观察组诊断准确率(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74.36%)(P<0.05),且观察组对Ⅰ期、Ⅱ期、Ⅲ期、Ⅳ期诊断符合率(81.82%、83.33%、87.50%、100.00%)均高于对照组(53.85%、66.67%、66.67%、50.00%)(P<0.05)。结论: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采取核磁共振检查效果优于CT检查,检出率较高,有助于后期进行针对性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