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茧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8年间8例腹茧症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5例诊断为机械性肠梗阻,2例诊断为腹部肿块,1例以右侧嵌顿疝入院,8例均经手术治疗并确诊为腹茧症。结论腹茧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性别、感染、先天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术前诊断困难,小肠钡剂造影、B超及CT对诊断有帮助,手术松解纤维包膜切除是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茧症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总结1982—1996年收治的6例腹茧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腹茧症发病均以无腹部手术史的急性不完全性肠梗阻为特征。术前腹平片可以发现以2、3、4、5组小肠梗阻为临床表现。CT检查无特异性发现,外科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措施。结论反复出现肠梗阻症状的患者又无腹部手术史,或无其它原因能解释的腹部包块者,应注意腹茧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腹茧症二例     
例1男,46岁,因突发上腹部疼痛不适6h于2008年7月入院.入院后血细胞分析提示中性粒细胞稍高,79%,其余未见明显异常,腹部X片提示:小肠积气积液,诊断为肠梗阻,腹部B超提示:肠管明显扩张,腹部CT提示:小肠聚集异常,其内肠管盘曲聚集成团,周围似可见膜状物将其包裹或分割,给予胃肠减压,解痉,抗感染治疗8h后无效,遂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小肠完全被一层纤维结缔组织膜包裹,最厚处约3mm,质地韧,小肠扩张,胀气明显,术中诊断为:腹茧症.遂行包膜分离,松解,部分切除,将小肠完全游离,并行小肠高位减压造瘘.术后患者恢复顺利,3个月后拔出空肠造瘘管,随访至今未诉特殊不适.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两种少见类型的肠梗阻病因(腹茧症与十二指肠旁疝)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探讨腹茧症与十二指肠旁疝的影像学鉴别特点,提高对两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采用多排螺旋CT及1.5 T磁共振扫描仪对2例腹茧症及3例十二指肠旁疝患者进行CT及MRI检查,其中除1例腹茧症患者口服肠道对比剂外,其余均行无肠道准备的CT及MRI检查.结合手术结果对比分析两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2例腹茧症及3例十二指肠旁疝患者的CT及MRI图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肠梗阻表现,且均可见形态不同的肠管聚集以及包膜或疝囊等表现,1例腹茧症合并大量包裹性积液.结论 腹茧症及十二指肠旁疝少见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诊断较为困难,但结合CT及MRI检查有助于提高对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腹茧症是一种罕见的腹部疾病,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好发于青年女性及亚热带的地区,病理特点为全部或部分小肠被一层致密、质韧硬厚的灰白色纤维膜样组织呈蚕茧状包裹,又称特发性硬化性腹膜炎。本文拟通过腹茧症的名称由来,病因,临床表现,X线特点、CT表现、MRI检查、超声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腹茧症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探讨提高有效诊治的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术中诊断腹茧症16例[男11、女5例;平均年龄39岁(19~73岁)]。术前诊断急性肠梗阻10例;急性阑尾炎3例;乙状结肠癌并梗阻、腹部闭合伤并肠穿孔、右侧隐睾恶变各1例。15例腹部CT检查至少1次(增强6例,肠系膜血管重建5例);消化道钡餐检查4例。随访3~8年。结果 16例既往均无腹腔感染或手术史,13例有慢性腹痛史。12例肠梗阻时CT检查中11例见"肠禁锢"征:小肠蛇形蜿蜒或呈"菜花征";非梗阻状态CT检查5例未见该征象。肠系膜上动脉重建均见系膜血管束样纠集;钡餐检查均见肠管聚集舒展受限。16例(弥漫型13例,局限型3例)中11例行全部粘连小肠松解(弥漫型10例,局限型1例),2例同时行小肠部分切除。术后粘连松解者平均恢复时间14天(7~30天);小肠漏1例保守治疗治愈;肠切除者1例1年后症状复发伴慢性肠瘘;余未出现肠梗阻。5仅治疗原发病的术后恢复顺利,随访情况同术前。结论腹茧症"肠禁锢"病理特征决定临床和影像表现;密切结合临床和影像特点是鉴别诊断的关键;解除"肠禁锢"是手术解除梗阻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分析23例消化道穿孔患者X线平片检查和cT扫描表现,评价cT检查在消化道穿孔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9年2月~2010年11月本院收治的23例经手术证实消化道穿孔患者术前腹部X线平片和CT扫描检查表现,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本组病例中腹内游离气体检出率,X线平片为65.2%%,CT为86.9%,CT显示腹内游离气体呈新月状或小气泡状20例,消化道穿孔区周围蜂窝织炎或伴少量积液lO例,肠梗阻3例,阑尾脓肿1例,消化道壁增厚14例,肿块2例,少量腹水5例。术前cT对消化道穿孔病因诊断符合率为75.O%。结论cT诊断。掣÷,埴穿孔的准确性,包括穿孔部位和病因的诊断较X线平片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茧症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腹茧症病例的临床资料.8例均经手术确诊,术中发现腹腔内广泛灰白色纤维膜如"蚕茧状"包裹全部小肠(5例)或部分小肠(3例).行纤维膜切除及肠粘连松解术,其中部分肠切除吻合术2例,小肠减压术1例.结果 8例患者均治愈,病理检查提示纤维组织增生,呈非特异性炎症改变.随访4个月至3年,全部患者均未再出现肠梗阻症状.结论 腹茧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影像学检查能为诊断提供一些线索.肠粘连松解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茧症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腹茧症病例的临床资料。8例均经手术确诊,术中发现腹腔内广泛灰白色纤维膜如“蚕茧状”包裹全部小肠(5例)或部分小肠(3例)。行纤维膜切除及肠粘连松解术,其中部分肠切除吻合术2例,小肠减压术1例。结果8例患者均治愈,病理检查提示纤维组织增生,呈非特异性炎症改变。随访4个月至3年,全部患者均未再出现肠梗阻症状。结论腹茧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影像学检查能为诊断提供一些线索。肠粘连松解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茧症并发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腹茧症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腹茧症患者术前均误诊,5例诊断为肠梗阻,1例诊断为腹部包块.患者均行剖腹探查手术.结果 术后病理报告均为纤维组织,其中2例有炎性细胞浸润.6例患者中5例治愈出院,住院天数7~10 d.1例经转院保守治疗后亦痊愈出院.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至3年,未再出现肠梗阻症状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腹茧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多以肠梗阻为首发表现.治疗可选择行全部或部分包膜切除、肠切除、粘连松解术等.  相似文献   

11.
小儿肠套叠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研究小儿肠套叠的各种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小儿肠套叠的X线腹平片、B超和B超水压灌肠、空气灌肠造影的诊断及其治疗的资料。结果:B超和B超水压灌肠、空气灌肠造影检查的诊断价值远远大于腹平片;对早中期的肠套叠首选超声下水压灌肠复位,对中晚期的肠套叠可行充气灌肠复位,对重度晚期的肠套叠首选手术。结论:根据病情合理诊治小儿肠套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X线及CT对成人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5例成人肠旋转不良的X线、CT及临床表现。其中15例均行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11例行消化道钡餐检查,5例行钡灌肠检查,10例行CT检查。结果腹部平片显示十二指肠不完全性梗阻8例,小肠低位梗阻2例。消化道钡餐显示十二指肠球部至水平段扩张、不全性梗阻,远端呈鼠尾状狭窄4例,十二指肠曲位置、形态失常,呈“飘带征”7例。钡灌肠发现回盲部位置异常4例。8例患者都于肠系膜根部出现了“漩涡征”,4例患者十二指肠上动、静脉出现“换位征”,3例肠系膜上静脉位于右下腹部,同时可见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位于右上腹部。结论“飘带征”及“回盲部位置异常”是消化道钡餐或钡灌肠的特征性表现。“漩涡征”和“换位征”是成人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症的X线平片与CT诊断的价值。方法:支气管扩张症患者190例分别摄胸部X线平片和进行CT扫描,对比两种检查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90例支扩患者X线平片表现正常者32例,漏误诊率16.84%;其余病例表现为肺纹理增重紊乱,部分有“卷发”或杵状改变,或在肺纹理增粗紊乱基础上存在斑片样实变影。190例患者中有187例CT扫描存在异常表现,其中85例为管状、环状或椭圆形阴影,47例有散在或簇状分布的囊腔,其内可见液平,30例有柱状扩张和印戒征,25例患者表现为大小不一的串珠样扩张;漏误诊3例,漏误诊率1.58%。两种方法比较, X线平片漏误诊率较高( P<0.01)。结论:常规CT扫描对支气管扩张症诊断率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髓质海绵肾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加深对髓质海绵肾的认识,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10例髓质海绵肾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腹部平片显示8例双侧、2例单侧肾内多发斑点状高密度影;静脉肾盂造影或CT平扫显示肾集合管扩张,内可有小结石,B超见肾集合管呈棉花团样改变,排列呈花瓣样强回声光团,伴有声影.CT增强扫描见肾集合管内小囊状显影.结论 髓质海绵肾临床表现多变,诊断时不仅要想到本病,也要尽量完善各种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不清的情况下可考虑肾活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盆腔脂肪增多症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盆腔脂肪增多症的X线平片、CT和MRI表现.结果 6例患者术中所见膀胱、直肠、前列腺受压改变与影像学表现一致.X线平片、CT、MRI、静脉尿路造影与钡剂灌肠造影可见"盆腔透明"征,肾盂和输尿管上段有不同程度的扩张、积水,输尿管下段狭窄,膀胱抬高呈倒置"梨"形,直肠和乙状结肠向上向外推挤移位.3例病程较长者病理诊断伴有腺性或腺囊性膀胱炎.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盆腔脂肪增多症的主要方法和依据,以CT和MRI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评价X线平片、椎管造影、CT、MRI影像学检查诊断要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方法经手术证实,临床资料齐全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100例,均有X线平片、椎管造影、CT、MRI资料片.共检出126个病变部位,其中112个经手术证实.结果112个经手术证实的病变中,椎管造影、CT、MRI为中央型28例,外侧型为64例,混合型20例.结论X线平片的诊断敏感性虽不如CT、MRI高,但X线即简便经济,辐射剂量又少,应为诊断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法.椎管造影诊断符合率和CT、MRI结果基本一致,不受设备限制,对基层医院可以作为一种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腹腔茧状包裹症(Abdominal CavityCocooned)是指腹腔部分内容被一蚕茧状包膜所包裹,常表现为腹部包块和肠梗阻,现将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20岁。因进行性腹胀、腹痛1年入院。初起为不明原因的腹胀,呈持续性,渐加重。时有阵发性腹部绞痛,尤以进食或剧烈活动后为著。腹痛重时中下腹部可见隆起,或伴恶心呕吐。肛门排气或排便后,腹痛腹块可消失。曾给予抗痨及对症治疗无效。既往无特殊。查体:皮肤及表浅淋巴结(-),心肺无异常。中下腹部膨隆,无肠型及逆蠕动波,肝脾未及,中下腹部可及10×8cm包块,质韧,囊性感,表面光滑,上界较清,下界似伸入盆腔而触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ctropcritoncaltumor、PRPT)系指起源于腹膜后潜在腔隙的肿瘤。PRPT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5%以下。Solhcin报道为0.16~0.2%,软组织肿瘤中10~20%起源于腹膜后。目前影像学检查的方法较多,用于PRPT检查的主要有腹部平片、胃肠道钡剂检查、IVU腹部血管造影、B超、CT、MRI等。一、腹部平片对诊断PRPT无特征性,但对于畸胎瘤,腹部平片偶可发现其中的钙化物质,如牙齿、骨胳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麻痹性肠梗阻床旁腹部平片的影像学特征。方法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ICU内2008-01/2010年-06发生麻痹性肠梗阻的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床旁腹部平片检查,统计发生麻痹性肠梗阻的病因,分部位统计肠腔积气、积液、肠管扩张等麻痹性肠梗阻的影像学特征的发生率。结果全部患者中胃、小肠、结肠、直肠具有积气征的患者27(79.41%)例,具体病例中仅2~3个部位积气。肠管扩张患者6(17.64%)例,扩张程度小。仅1(2.94%)例可见气液平并见肠粘膜影呈弹簧状。7(20.58%)例患者全消化道无积液积气征象。结论危重病患者麻痹性肠梗阻不具有典型麻痹性肠梗阻的X线征象,判读腹部平片时应结合临床症状、体格检查、病情的连续观察以及CT等检查的排除性诊断。  相似文献   

20.
Caroli病影像诊断的回顾性分析(附1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B型超声、CT、MRCP检查在Caroli病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Caroli病的B超,CT,PTC或ERCP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B超对肝内轻度毛细胆管扩张显示不清,对中、重度显示明确,CT能够全面显示该病的轻、中、重度情况,并在肝内分布、走行、大小、范围及胆管内继发结石、胆管炎有清晰显示,易于诊断。MRCP造影可立体显示胆管扩张的部位、大小及肝内胆管结石。结论磁共振胆道造影(MRCP)创伤小、并发症少,其造影效果可与PTC与ERCP媲美,而且还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全面观察囊肿群的分布,与胆管分支的关系以及胆管有无狭窄,弥补了横断面的不足,为临床术前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