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通双融"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设方法及其在促进针灸推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梳理"双通双融"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具体措施结合针灸推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反馈,归纳提炼"双通双融"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内涵和优势。[结果]双通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相通、学院与附属医院教学相通"双融是"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中医经典教学与针灸推拿国际化相融合"。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探讨,以学科建设提升专业内涵,学院和附属医院的教学资源不断实现共建共享,"双通双融"人才培养新模式应用效果良好,明显提高了针灸推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医德医风、中医经典思维和国际化交流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结论]"双通双融"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设方法可行性强,能促进针灸推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健康产业发展战略的确立,社会对针灸推拿学科"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基于此,文章对针灸推拿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合原因,文章提出了构建"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了针灸推拿学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中医院校中医针灸推拿学留学生全英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针灸推拿学专业留学生的全英文教学是中医院校的一项新的任务和挑战,本文从全英班留学生的特点、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针灸推拿学的专业特点等几个方面,对搞好中医院校留学生的全英文教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针灸推拿学专业导论课程通过教授针灸学和推拿学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认识针灸推拿学发展历程及理论体系,基本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框架及核心理论。在针灸推拿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探索中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对新生的影响,以期达到思政教育、人文教育和中医药专业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5.
针灸推拿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技能性、操作性很强的临床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有密切的联系[1].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针灸推拿临床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和相应的理论知识.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保证学生练就扎实的操作技能.近年来,笔者在改革针灸推拿学操作技能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通过统筹和整合多种资源,打造校内外多种实践平台,使学生进行多领域、多层次的系统综合训练,既掌握了扎实的针灸推拿学理论知识、又具备娴熟的专业技术技能,提高了针灸推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经络腧穴学》是中医院校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针灸教学的重点课程。我校针灸推拿学专业是湖北省品牌专业,针灸推拿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经络腧穴学》作为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之一,其课程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开设《热敏灸》课程对针灸推拿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目前针灸发展现状,我们进行了针灸推拿学特色专业建设,提出了培养具有继承和创新能力的实践型针灸推拿学高级专业人才的建设目标,并开设了一门基于腧穴热敏理论、灸疗热敏规律的《热敏灸》新课程,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继承、创新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对分课堂应用于中职针灸推拿学教学的效果。方法选取本校2016年就读的中医康复保健专业200名学生作为主要观察对象,随机抽取98名学生为观察组,102名学生为对照组。观察组学生针灸推拿学采用对分课堂方式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学结束后对比两组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成绩以及针灸刺法灸法、推拿功法手法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学生针灸推拿学基础知识及实践操作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学生针灸刺法灸法、推拿功法手法得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分课堂用于中职院校针灸推拿学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针灸推拿学基础知识水平,促进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针灸刺法灸法和推拿功法手法掌握程度更佳,可以在医学教学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湖南中医院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原名针灸系,成立于1988年,2006年更名为针灸推拿学院,是一个以教学为主体,集科研开发、临床诊疗、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学科发展基地,承担着为全国和海外培养博士、硕士、七年制本硕连读、学士、专科、国际针灸推拿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等多层次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和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的任务。针灸推拿学专业是我院专业之一,经过三十年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业绩。  相似文献   

11.
医学人才的质量是医学院校的生命线,高水平的教学是保障人才质量的关键,而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所以,要培养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地方医学院校就需要建设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特色鲜明的创新型教学团队。本文通过分析地方医学院校创新教学团队的建设现状和经验,对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创新教学团队建设,鲜明地体现创新教育的特色。探索地方医学院校创新教学团队建设稳定、整体素质高、团队精神好、教学能力强、富有开拓进取精神教学团队的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12.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开展,主要依赖于“五纵五横一平台”式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生成主体主要在实习医院,难以纳入现有的“五纵五横一平台”式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在此,通过深度剖析医学实习教学质量生成要素,尝试构建一个“五点七线”式医学实习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体系,旨在持续保障医学实习教学质量,作为医学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进行"四位一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建立不同面向的应用型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于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课程教学体系,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解决了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条块分割、教学中讲授与训练单一、人才培养支撑能力建设不足等问题。此改革建立了一套强化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达到了提高地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新时代药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在总结分析我国中医药院校药学人才培养的规律、现状及院校实际的基础上,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药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建设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创新、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探讨一流药学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以期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卓越药学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对开展基层卫生服务,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地方医学院校在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包括积极承担全科医师培训,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提高培训教材质量.同时指出,地方医学院校在本科教学中应当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开设全科医学课程,增加社区实践教学,大力推进全科医学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临床药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玲  贾欣  阿有梅  张振中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2):153-154,161
临床药学课程改革已成为药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关系到大众的用药安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郑州大学药学院从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依托弹性、灵活的教学内容设置,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PBT),探讨了培养创新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双发展的高素质临床药学人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对开展基层卫生服务,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地方医学院校在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包括积极承担全科医师培训,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提高培训教材质量.同时指出,地方医学院校在本科教学中应当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开设全科医学课程,增加社区实践教学,大力推进全科医学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普遍存在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入校后转专业人数较多等问题。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的主要任务,专业思想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阐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理念,探讨了如何以"三全育人"为导向开展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思想教育实践,并对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成效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为高校开展专业思想教育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严世荣  梅琼  许珊  唐洁  陈明 《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39-39,53
为了推进毕业生就业这一重要工作,在教学管理上,我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形成了"学生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双高"局面。这些措施包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申办新专业,巩固传统优势专业,建立主辅修制,实施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战略,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连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医学教育的A、B、C三个平台,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技能训练,我校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进一步规范学籍管理,服务于招生就业工作;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