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讨论糖耐量异常患者使用吡格列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糖耐量异常患者选自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期间,进行随机分组研究,对照组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观察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治疗3个月后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FINS、2h PBG、2h INS均显著下降(P<0.05),但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的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吡格列酮治疗糖耐量异常患者效果确切、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蓝晨  阮冬法 《中国药业》2012,21(13):80-81
目的观察口服吡格列酮胶囊治疗糖耐量减退患者的有效性及其转归。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白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及门诊发现的糖耐量减退患者60例,分为吡格列酮治疗组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吡格列酮胶囊15 mg,每日1次。治疗2年观察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改变,比较两组患者疾病进展和转归情况。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有明显下降,逆转为正常血糖者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进展为2型糖尿病者更少,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血脂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口服吡格列酮较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糖耐量减退更有效,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治疗糖耐量低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87例糖耐量低减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2例给予饮食和运动指导。治疗组45例在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15 mg,每日1次,共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体重指数(BMl)、空腹血糖FBS、餐后两小时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收缩压(SBP)。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治疗后BMI、FBG、P2hBG、HbA1C、TG、TC、LDL-C、FINS明显下降(P<0.01),HDL-C上升。结论吡格列酮治疗糖耐量低减患者,能有效降低血糖,能改善血脂,并有轻微降血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糖耐量受损增加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发生率,对于糖耐量受损干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化双盲对照研究观察吡格列酮是否可降低糖耐量受损人群2型糖尿病危险。结果 605例患者参与研究,中位随访时间2.5年。每3个月检测1次空腹血糖,每年进行1次糖耐量检测。吡格列酮干预组转化为2型糖尿病发生率为2.2%/年,对照组为7.8%/年,吡格列酮组转化为糖尿病的危险比为0.28,95%CI0.16~0.50,P<0.001)。转化为正常糖耐量结果者吡格列酮组为48%,对照组为26%(P<0.001)。与对照组比较,吡格列酮治疗显著降低空腹血糖水平(P<0.01)、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P<0.001)。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吡格列酮降低糖受损患者转化为2型糖尿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朱萍  林建群 《海峡药学》2012,24(1):251-253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等相关数据库,对吡格列酮的不良反应进行整理和分析,供临床参考.结果应用吡格列酮时可出现水肿、低血糖、贫血、头痛、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医务工作者必须重视其不良反应,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郭远  李卫  宝辉  樊春红  张学武 《中国新药杂志》2006,18(24):2323-2326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老年糖耐量低减患者(IGT)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6例老年糖耐量正常者(NGT)及60例老年糖耐量低减患者(IGT),将IGT患者随机分两组进行治疗,每组30例,疗程为6月。非药物干预组,仅改变生活模式;综合治疗组,生活模式改变基础上服吡格列酮(每天30 mg),观察内皮依赖舒张功能(EDD)变化。结果:EDD在IGT患者明显低于NGT个体;在非药物干预组和综合治疗组EDD治疗前无明显差别,6月后EDD在非药物干预组无明显改变,在综合治疗组明显升高(P<0.05),EDD变化值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值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变化值、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值呈负相关。结论:在改变生活模式基础上,吡格列酮可进一步改善老年IGT患者内皮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反应等。  相似文献   

7.
郭远  李卫  宝辉  樊春红  张学武 《中国新药杂志》2009,18(24):2323-2326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老年糖耐量低减患者(IGT)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6例老年糖耐量正常者(NGT)及60例老年糖耐量低减患者(IGT),将IGT患者随机分两组进行治疗,每组30例,疗程为6月。非药物干预组,仅改变生活模式;综合治疗组,生活模式改变基础上服吡格列酮(每天30 mg),观察内皮依赖舒张功能(EDD)变化。结果:EDD在IGT患者明显低于NGT个体;在非药物干预组和综合治疗组EDD治疗前无明显差别,6月后EDD在非药物干预组无明显改变,在综合治疗组明显升高(P<0.05),EDD变化值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值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变化值、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值呈负相关。结论:在改变生活模式基础上,吡格列酮可进一步改善老年IGT患者内皮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反应等。  相似文献   

8.
郭远  李卫  宝辉  樊春红  张学武 《中国新药杂志》2008,18(24):2323-2326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老年糖耐量低减患者(IGT)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6例老年糖耐量正常者(NGT)及60例老年糖耐量低减患者(IGT),将IGT患者随机分两组进行治疗,每组30例,疗程为6月。非药物干预组,仅改变生活模式;综合治疗组,生活模式改变基础上服吡格列酮(每天30 mg),观察内皮依赖舒张功能(EDD)变化。结果:EDD在IGT患者明显低于NGT个体;在非药物干预组和综合治疗组EDD治疗前无明显差别,6月后EDD在非药物干预组无明显改变,在综合治疗组明显升高(P<0.05),EDD变化值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值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变化值、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值呈负相关。结论:在改变生活模式基础上,吡格列酮可进一步改善老年IGT患者内皮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反应等。  相似文献   

9.
郭远  李卫  宝辉  樊春红  张学武 《中国新药杂志》2007,18(24):2323-2326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老年糖耐量低减患者(IGT)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6例老年糖耐量正常者(NGT)及60例老年糖耐量低减患者(IGT),将IGT患者随机分两组进行治疗,每组30例,疗程为6月。非药物干预组,仅改变生活模式;综合治疗组,生活模式改变基础上服吡格列酮(每天30 mg),观察内皮依赖舒张功能(EDD)变化。结果:EDD在IGT患者明显低于NGT个体;在非药物干预组和综合治疗组EDD治疗前无明显差别,6月后EDD在非药物干预组无明显改变,在综合治疗组明显升高(P<0.05),EDD变化值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值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变化值、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值呈负相关。结论:在改变生活模式基础上,吡格列酮可进一步改善老年IGT患者内皮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反应等。  相似文献   

10.
11.
《药学进展》2011,(10):481-I0001
法国国家健康保险计划(FNHIP)涉及的一项临床研究于2006年—2009年间跟踪随访了150万名糖尿病患者,发现使用Takeda制药公司上市的抗2型糖尿病药物吡格列酮(商品名:Actos)的155535名病人患膀胱癌的风险明显高于使用其他抗糖尿病药物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盐酸吡格列酮治疗 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将 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组、优降糖对照组 ,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 (FBG)、餐后 2h血糖 (PBG 2h、糖化血红蛋白 (HbAlC)、血浆胰岛素、C肽、2 4h尿白蛋白排泄量及血脂的变化 ,并按HOMA计算治疗前后抵抗指数 (IR)、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 ,比较其变化。结果 :盐酸吡格列酮明显降低 2型糖尿病患者的FBG、PBG、HbAlc,与对照组相似 ,但治疗组血浆胰岛素、C肽水平、2 4h尿蛋白排泄量下降 ,经计算IR、ISI ,显示胰岛素抵抗及敏感指数有明显改善 ,优于对照组。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是一种新型有效的口服药物  相似文献   

13.
最新的研究数据进一步表明,武田和礼来公司开发的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吡格列酮(pioglitazone,Actos)还有益于心血管健康,它能延迟无心脏疾患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这项为期18个月、涉及462名病人、旨在考察该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对动脉粥样硬化时颈动脉内膜-中层  相似文献   

14.
15.
吡格列酮为噻唑烷二酮类糖尿病治疗药物,具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但国内外研究报道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低血糖、水肿、骨质疏松;个案报告的不良反应有胸腔积液、贫血、上感、头痛、胃出血、肝功异常等;国外还报道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本文对该药在国内外研究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系统整理,为国内开展使用该药的不良反应调查提供参考,并同时提醒临床医务工作者关注该药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方法,将已合用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口服吡格列酮,每日30mg;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各118例,疗程12周。结果 试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有明显下降(P<0. 01);糖化血红蛋白2组均有下降,试验组为-1. 06%,对照组为-0. 51%,均P<0. 01。2组胰岛素水平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后,试验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了0. 11mmol·L-1 (P<0. 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了0. 21mmol·L-1(P<0. 01),血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 01),体重指数升高了0. 36 (P<0. 01)。试验组中,仅1例因中度肝功能异常退出试验,水肿较常见,程度轻。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2组相近。结论 口服降糖药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盐酸吡格列酮30mg,可显著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高血压状态,病人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盐酸吡格列酮的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合成盐酸吡格列酮.方法:以2-(5-乙基-2-吡啶基)乙醇(5-EPE)为起始原料,经缩合、还原、重氮化、环化、水解及成盐等6步反应得到盐酸吡格列酮.结果:目标化合物经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及X-单晶衍射等确证其化学结构,总收率为12.8%.结论:本路线可简化实验操作,降低成本,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8.
格列酮类药物在糖尿病患者中改善血糖、血压、血脂的作用已被证实,但在糖尿病以外的人群中是否有这样的作用却鲜见报道。深入了解该类药物的在糖尿病以外的人群中是否具有降压、降脂、降低血尿酸的作用,有可能找到一条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格列吡嗪片联用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格列吡嗪片联用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优点。方法将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格列吡嗪片联用吡格列酮组(B组),进行6个月治疗,测定治疗前后BP,PG,BMI,HbA1c,Ins,血脂等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两组治疗均可使BP,PG,BMI,HbA1c,及LDL-C下降(P〈0.05),但B组同时可使Ins水平下降(P〈0.05),HOMA-IR降低(P〈0.01)。结论格列吡嗪片联用吡格列酮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并降压,减重,同时改善IR。  相似文献   

20.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盐酸吡格列酮对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PAI 1)以及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CAM 1)的变化。方法  80例接受磺脲类和 /或双胍类降血糖治疗的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 12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 治疗 12周后 ,(1)试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和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分别下降了 1 2 8mmol/L、1 94mmol/L、0 89%和 2 0 5 % ,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 (P <0 0 1)。空腹、餐后 2小时胰岛素、HOMA胰岛素分泌指数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 ;(2 )试验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均有下降 ,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了 0 11mmol/L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3)试验组sVCAM 1、PAI 1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 (P <0 0 5 ) ,TNF α有所下降 ,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可改善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血脂代谢 ,降低胰岛素抵抗 ,并减少血TNF α、sVCAM 1和PAI 1含量 ,有助于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是较为理想的抗糖尿病新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