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阴阳升降出入学说的运用机体阴阳升降出入学说,是祖国医学临床整体治疗的重要理论根据之一。阴阳包括范围极广,这里主要系指机体内外气血的功能活动。机体必先有其内在物质基础,然后才有其活动能力,这个阴阳互根、内外并重的整体概念,正如《素问·阴阳应象论》所说的:“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就是机体阴阳升降出入的生理、病  相似文献   

2.
阴阳学说是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它至今仍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在阴阳理论的指导下,能正确认识疾病,进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对提高疗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春,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由此可见,阴阳调和,诸病不生,阴阳失调是万病之根。所以调整阴阳,“损其有余,  相似文献   

3.
人体的形气、水火、寒热、动静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它和能量代谢及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静阳躁……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刺志论》说:“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中医所讲的气,主要属于阳的范畴,其作用是维持正常体温,“熏皮熏肉”,及供给生命活动和劳动所需的能量。古人把气视为“力”,又比喻为“炉中之火”,如汉代王充在《论衡·儒增篇》中说:“人之精乃气也,气乃力也”;  相似文献   

4.
“阴阳互济”法则源于《内经》“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及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理论,张景岳深研阴阳理论,认为“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基于阴阳一体,阴阳互根的原理,对于阴阳虚损病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后世多据此立论,你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合经旨,当重新探讨为宜。“道”非规律,实为本源“道”在某些古籍中释为本源物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正义》注:“一,谓无也,无阴无阳乃谓之道。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认为,世界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矛盾运动,形成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人体的生命活动亦如此。人体的疾病状态就是人体阴阳关系的失衡状态,疾病的危重阶段也就是阴阳关系即将破裂的阶段,《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治疗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本就是阴阳,危急重症也应求其本,以期阴阳的相对平衡,患者方能转危为安。《医贯砭·阴阳论》说:“阴阳又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明代张景岳依此理论创…  相似文献   

7.
笔者认为《素问·阴阳别论》中"阳加于阴谓之汗"一语,概括了中医对汗的生理和病理的认识.“阳加于阴”的解释不能只囿于所谓动数之阳脉出现在尺部之阴位上.试简述之,以求教正.一、从阳加于阴认识汗的生理:"汗者,精气也."(《素问·评热病论》)汗与津、血同源于水谷.津之行于体表,有润泽肌肤、调节体温、通利营卫作用的为汗液.故《灵枢·决  相似文献   

8.
略论脏腑表里相关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表里相关学说,又称脏腑相合学说,它是中医脏象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内经》,发挥于后世。《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的六经学说是对《内经》三阴三阳理论的发展。在《内经》中记述和运用三阴三阳者大约有四个方面。一是经络之三阴三阳,多见于《灵枢·经脉篇》,系论十二经脉的循行及“是动”、“所生”病候,乃依据经脉循行人体的阴阳部位和所属脏腑属性而定。二是气化之三阴三阳,主要在《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天元纪大论》诸篇。三是用以研究阴阳离合规律及开、合、枢等生理功能。如《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阴阳别论》的三阴三阳按照阴阳理论分述三阴三阳的病机、主病及推测预后等。四是热病的三阴三阳,主要对热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目前已经成为人们治疗养生的一种基本法则。历代医家均有不同发挥,不管是王冰还是张景岳乃至现代医家均是"望文生义",从医理出发提出阴阳的互制、互根、互生、互用,大多认同春夏季以温养人体阳气为主、秋冬季以培补人体阴液为主的观点。我们通过对"互文"辞格的学习,进一步反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经典理论则发现其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左升右降"理论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提及,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方盛衰论》云:"阳从左,阴从右。"《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这里的"左右上下"多指脾胃气机的升降。如清代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云:"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若清阳之气不升,导致痰浊不降,两者互为因  相似文献   

12.
论中医邪理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邪理学是一门早已形成而必须健全的中医病理学学说。中医病理以邪为因,首创于《内经》。《素问调经论》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  相似文献   

13.
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因此,阴阳只有保持了平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的机体,才会协调发展。如果阴不足了,必然的结果就是阳气多余出来,阴就不能遏制住阳,阳气就会相对偏旺。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意即春夏的时候万物生长,阳气充足,要借助自然界  相似文献   

14.
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强  代强 《河南中医》2006,26(6):9-1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1注解纷纭,各有理据王冰从阴阳互制立论,在自然界,春夏之阳盛,继之以秋冬之阴;秋冬之阴盛,继之以春夏之阳,以  相似文献   

15.
中医"阳主阴从"的文化基因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学说。就阴阳二者的关系而言,中医理论首先非常重视阴阳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明确指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1]”“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  相似文献   

16.
一、古为今用 《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互相转化,亦体现对立的统一,故《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亦此旨也。阴阳是互补互根的,但必须与自然界相应调节,如《素问·四气调神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春夏养阳,顺其生长之性,秋冬养阴,顺其收藏之性,以存其  相似文献   

17.
中医对身形本质属性的认识,主要表达为"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的实质,即进化(发育)层次的高低.  相似文献   

18.
有问必答     
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郑屯黄玉彬问: 为什么“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 答:“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是《古今名医方论》中吴琨评“当归补血汤”的一句名言。当归补血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是“治男妇血虚似白虎证,肌热面赤,烦渴引饮,脉来洪大而虚,重按则微”(《医宗金鉴》1985年7月第2版总734页)之证的方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它道出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  相似文献   

19.
一、阴阳五行学说解: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合称。因为这两种学说都属我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也都是运用朴素的唯物论与自发的辩证思想对自然界一切事物认识上的概括。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变化,以至发生、成长、衰退、消亡都是由阴阳具有的对立统一、互相依存、消长、转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这清楚的表明阴与阳两者,既矛盾,又互根,所以说“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学说普遍运用于祖国医学理论中,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  相似文献   

20.
从古代阴阳宇宙观入手,分析《伤寒论》中人体阴阳观的物质性、定位以及阴阳的相对关系。提出《内经》、《难经》、《脉经》的阴阳观是一致的,阴阳具有物质内涵且可以度量,不是简单的辩证说理工具,也不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阴阳定位从脉象考察,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对应人体上下表里。阴与阳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相互转化,形成互根、互生、互化、互用的相互关系,表现出阴平阳秘以及阴阳失和的多种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