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检测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管浸润的关系,从而探讨VEGF—C与肿瘤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4例胃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及定位。结果64例胃癌标本中有28例VEGF—C呈阳性表达,阳性率43.75%,阳性物质主要位于肿瘤细胞胞浆内,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组中,VEGF—C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中,有淋巴管浸润的病例组中VEGF—C的表达亦明显高于无淋巴管浸润的病例组。结论VEGF—C的表达与胃癌组织中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管浸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细胞骨架蛋白Ezrin在胃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Ezrin蛋白在385例胃癌(包括114例淋巴结未转移的胃癌和271例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及40例距肿瘤7cm的正常胃组织中Ezrin蛋白的表达情况。所有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治疗,病理诊断明确,术前未经放、化疗。结果Ezrin蛋白在胃癌中的阳性率为64.9%(250/385),而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2/40),P〈0.05;在淋巴结未转移者中的阳性率为16.6%(64/114),在淋巴结转移者中的阳性率为48.3%(186/271),P〈0.05。Ezrin蛋白在淋巴结转移性胃癌中的高表达高于非转移性胃癌[40.0%(154/385)比14.8%(57/385),P〈0.05];与胃癌仅侵犯至肌层者相比,胃癌侵犯至浆膜及浆膜外者Ezrin蛋白呈高表达[44.4%(171/385)比9.4%(36/385),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Ezrin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并与胃癌的浸润及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淋巴结转移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06至2011年行胃癌根治术的12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转移阴性淋巴结的个数分组,比较各个亚组不同转移淋巴结数目对术后5年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在相同的肿瘤浸润深度下,阴性淋巴结的数量越多,患者5年生存率越高(P<0.05).对比相同的淋巴结转移范围的患者,术中清扫淋巴结数量越多或者说阴性淋巴结数量越多,患者5年生存率越高(P<0.05).相同肿瘤分期的患者,术后5年复发率与转移阴性淋巴结呈负相关,复发率随着阴性淋巴结数量增加而降低.结论 胃癌根治术中淋巴清扫范围,应根据病情保证清扫数量和转移阴性的淋巴结数目,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术后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因素相关性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手术后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65 例进展期胃癌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手术后常规解剖原发灶和淋巴结,并进行标记和计数,研究分析肿瘤的大小、浸润的深度及Lauren分型与淋巴结转移率的相关性.结果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63.1%;肌层、穿透浆膜及浆膜外淋巴结转移率为15.0%、53.5%、59.6%;直径>2 cm癌灶淋巴结转移率为75%,明显高于直径≤2 cm癌灶淋巴结的转移率(36.4%)(P<0.05);弥漫性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0.5%.肠型的64.0%,弥漫性明显高于肠型(P<0.05);浸润的深度、Lauren分型和肿瘤的大小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率的重要因素,浸润的深度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进展期胃癌手术后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应结合肿瘤的大小、浸润的深度及Lauren分型做出判断,并考虑患者的整体身体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 β 链蛋白 ( β catenin)在进展期胃癌转移淋巴结内癌细胞的再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并比较 β catenin在 96例进展期胃癌原发灶组织与其79例转移淋巴结内癌细胞的表达情况 ,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与随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79例转移淋巴结中 ,2 3例 ( 2 9%)出现了癌细胞 β catenin的再表达 ,再表达阳性组的 5年生存率是 9%,阴性组是2 0 %,二者差异非常显著 ( P <0 .0 1)。结论 β catenin在进展期胃癌转移淋巴结内癌细胞的再表达是存在的 ,并对癌细胞在转移灶的聚集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比较其在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内癌细胞的表达情况可作为一个胃癌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因素,为合理的胃癌根治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22例切除胃癌原发灶患者的病理资料,对肿瘤原发部位、大体形态、细胞来源、分化程度、肿瘤直径以及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而多因素分析则显示分化程度不是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部位、大体分型、细胞来源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胃癌根治术时应根据肿瘤直径与浸润深度选择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E1/AE3在胃癌根治标本中淋巴结内转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胃癌根治切除后淋巴结及胃周软组织的石蜡包埋组织用S-P法进行AIE1/AE3染色标记。结果AE1/AE3在已转移的病变及淋巴结中强表达,64例经HE染色证明阴性的118枚阴性淋巴结中,8例患者13枚淋巴结发现微转移灶,病例总阳性率为12.5%(8/64),淋巴结总阳性率为11.02%(13/118)。微转移与浸润深度有关,深层组织的微转移阳性率高于浅层(P〈0.05),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E1/AE3染色标记检测胃癌转移及微转移淋巴结对准确地确定临床分期及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ER、PR及C-erbB-2癌基因蛋白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乳腺癌组织ER、PR及C-erbB-2癌基因蛋白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91例乳腺癌及2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ER、PR及C-erbB-2癌基因蛋白表达。结果:C-erbB-2癌基因蛋白与淋巴结转移存在正相关;ER、PR表达与C-erbB-2癌基因蛋白表达存在负相关;ER、PR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可能无直接相关;但是可能影响C-erbB-2癌基因蛋白阴性者的淋巴结转移。结论:C-erbB-2癌基因蛋白阳性者易出现淋巴结转移;C-erbB-2的表达情况能影响ER、PR受体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喉鳞状细胞癌为研究对象,探讨Kiss-1基因蛋白表达在喉癌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3例喉癌组织、24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组织中Kiss-1基因蛋白的表达,分析在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下Kiss-1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Kiss-1蛋白在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0.0%)及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79.2%)均显著高于癌组织中的阳性率(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癌组织中Kiss-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与病理分级无关。结论喉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与Kiss-1基因的失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胃癌发生发展与细胞凋亡、bcl 2 和bax 基因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采用原位末端标记DNA 断裂片段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对60 例胃癌和25 例正常胃粘膜中的细胞凋亡指数、bcl 2 和bax 进行检测。正常胃粘膜凋亡指数为11-2 ±4-51 ,高于胃癌的6-35 ±3-84( P < 0-01) 。胃癌中bcl 2强表达组凋亡指数为5-19 ±2-05 ,低于弱表达组的7-12 ±3-89( P < 0-05) ;bax 强表达组凋亡指数为7-19 ±3-72 ,高于弱表达组的5-28 ±2-13( P < 0-05) ,胃癌分化好组凋亡指数为7-89 ±3-12 ,高于分化差组的5-23 ±2-21( P < 0-05) 。bcl 2 表达越强,bax 表达越弱,癌组织分化越差,凋亡指数就越少。提示bcl 2 和bax 参与了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的凋节,并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胃癌组织中p27、p53与PCNA的表达与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我们采用免疫组化S-P法同步检测p27、p53及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PS2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及其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三叶蛋白(PS2)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测定正常胃黏膜(NOR)、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化(IM)、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DYS)和早期胃癌(EGC)各40例,进展期胃癌(AGC)100例中PS2的表达。结果NOR、IM、DYS、EGC和AGC组中,分别有100%、80.0%、75.5%、40.0%和65.0%PS2阳性。PS2表达从IM、DYS至EGC组渐低,AGC高于EGC组。AGC组中,PS2表达在弥漫型高于肠型;PS2表达在浸润胃壁全层及浆膜外者和伴淋巴结转移者中高于仅及肌层者和无转移者;且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大小无关。PS2对AGC淋巴结转移阳性预测值为0.692。结论PS2蛋白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有关,可用于判定其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α-连接素(α-catenin)在进展期胃癌转移淋巴结内癌细胞的再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蛋白印记等方法检测30例胃癌患者胃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中α-连接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30例胃癌原发灶中100%(30/30)α-连接素表达程度减低,胃癌转移淋巴结中50%(15/30)再表达阳性,其中高分化腺癌的再表达阳性率为71.42%(10/14);中低分化腺癌的再表达阳性率为31.25%(5/16)。高分化腺癌相对于中低分化腺癌更易出现α-连接素的再表达阳性,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原发肿瘤组织及相应转移淋巴结均检测到不同程度的α-连接素蛋白表达。原发癌组织中的各例蛋白相对强度为11~170,平均105±42,转移癌淋巴结组织中各例蛋白相对强度为8~112,平均40±28,原发癌组织中α-连接素蛋白表达相对强度高于转移淋巴结组织。在转移淋巴结中高分化腺癌蛋白表达相对强度为25~112,平均54±33,中低分化腺癌的蛋白表达相对强度为8~55,平均27±12。两者间蛋白表达相对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癌转移淋巴结内癌细胞是存在α-连接素的再表达的,其蛋白再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并且对癌细胞在转移灶内聚集再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胃癌组织中p16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p16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10例正常胃粘膜,30例胃癌组织中p16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16基因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正常胃粘膜均为90%,而胃癌分别为43.33%和36.67%,胃癌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p16基因和蛋白与胃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远上转移与否呈一定的相关性,结论:p16基因与胃癌发生有关,其表达产物检测可能有助于胃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RhoC在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3例胃癌组织的RhoC蛋白表达,分析其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RhoC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周围组织,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胃癌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密切相关(P〈0.05),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及分化无关(P〉0.05)。结论MMP-9和VEGF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和分化无关,两者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hoC参与胃癌的浸润转移,抑制其表达对胃癌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研究转移抑制基因nm23表达产物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结果表明:NDPK/nm23在乳腺癌中有较高的表达,阳性率为62%,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其阳性率为33.33%,无淋巴结转移者其阳性率为61.5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NDPK/nm23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与乳腺癌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因此,nm23基因可能在乳腺癌转移过程起不同的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进展期中上部胃癌脾门淋巴结转移与微转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82例接受全胃切除D2根治术的进展期中上部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运用免疫组化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分析脾门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的临床病理高危因素。结果 82例患者共检及150枚脾门淋巴结,其中18例发生转移(21.9%),常规病理学检测阴性的64例患者中有21例出现微转移(32.8%)。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TNM分期、Borrmann分型、肿瘤横向部位是脾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而T分期、肿瘤横向部位是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上部进展期胃癌脾门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发生率较高,Borrmann分型、TNM分期、肿瘤横向部位、T分期是脾门淋巴结总体转移的高危因素,含有以上临床病理特征者建议常规行脾门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预后的异同,为进一步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线索.方法 选取1980年1月~2005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行R0手术治疗的病理资料齐全的胃癌患者,按肿瘤部位进行分类,分别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预后情况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在性别、年龄、病灶大小、大体类型、pT分期方面不同部位胃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部位胃癌淋巴结转移分布规律不同.淋巴结转移与病灶大小、大体类型、pT分期以及是否有淋巴管癌栓有关(P<0.05),不同胃癌部位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上部癌的总体预后最差,与中、下部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0);不同部位胃癌预后影响因素:肿瘤pN分期、pT分期为胃上部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肿瘤pN分期、pT分期、病灶大小为胃中、下部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胃上、中、下部癌临床病理特征显著不同;胃周淋巴结转移分布差异明显;不同胃癌部位的淋巴结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与胃中、下部癌相比,上部癌生物学行为特征不良,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