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解毒祛风通络方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来氟米特片及醋氯芬酸片治疗,治疗组采用解毒祛风通络方及来氟米特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介素-1(IL-1)、类风湿因子(RF)水平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CRP、ESR、IL-1、RF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祛风通络方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临床疗效,可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拟解毒通络除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应用甲氨蝶呤联合自拟解毒通络除痹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实验室指标、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CRP)、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关节疼痛评分、晨僵评分、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血沉、血小板计数、类风湿因子(RF)、肿瘤细胞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17及IL-23)、CRP、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同组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解毒通络除痹方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甲氨蝶呤,不仅可抑制患者炎性细胞因子表达,还可通过降低CRP、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别嘌醇联合益气除痹通络方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家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0例给予别嘌呤醇口服,观察组75例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除痹通络方辅助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2组患者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关节损伤评分、血尿酸、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7(IL-17)、TNF-α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骨质破坏评分、关节腔狭窄评分及血尿酸、IL-1β、IL-8、IL-17、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结论别嘌醇联合益气除痹通络方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可有效减轻关节损伤程度,抑制炎症反应,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温经散寒通络汤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114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7例。两组均实施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温经散寒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为78.9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类风湿因子(RF)水平均较治疗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针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应用温经散寒通络汤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炎症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排毒尪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排毒尪痹汤治疗,对照组仅用西药治疗,共8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结果:治疗组TNF-α和IL-1β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排毒尪痹汤能下调TNF-α和IL-1β水平,可能是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藤通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对血小板相关参数和急性时相反应物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2组各55例。2组均予相关基础治疗,观察组加服三藤通痹丸治疗;对照组加服正清风痛宁片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参数和急性时相反应物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9.09%,对照组为70.9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小板相关参数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观察组总体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血沉、C-反应蛋白均高于正常水平,治疗后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三藤通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显著,可有效抑制急性时相反应物释放,降低血小板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痹愈汤辅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联合温针灸治疗,观察组加用痹愈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晨僵、肢体沉重、舌质淡、脉弦紧证候积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痹愈汤辅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苍芎通痹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TNF-α、IL-1的影响。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正清风痛宁组)和治疗组(苍芎通痹方组),各45例,疗程均为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IL-1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39/45),优于对照组80.0%(36/45)(P0.05);与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TNF-α、IL-1水平均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苍芎通痹方能显著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TNF-α、IL-1水平,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清热通痹除湿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血沉、血尿酸的影响。方法 86例患者依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43例。观察组采用清热通痹除湿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两组疗程均为2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血沉、血尿酸,治疗后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治疗前比较差别不大(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血清炎症因子IL-1β、CRP、TNF-α水平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沉、血尿酸水平治疗前比较差别不大(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血沉、血尿酸水平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高于对照组之74.42%(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清热通痹除湿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血沉、血尿酸,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萆薢祛风饮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炎性因子影响。方法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口服洛索洛芬钠片,观察组在口服基础上结合针刺联合萆薢祛风饮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关节压痛和关节肿胀积分、血沉和血尿酸及炎性因子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1.11%)(P 0.05)。两组治疗后关节压痛和关节肿胀积分均降低,观察组治疗后关节压痛和关节肿胀积分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血沉和血尿酸水平均降低,观察组治疗后血沉和血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降低,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RP、IL-1β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针刺联合萆薢祛风饮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且可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自拟散寒化瘀通络方对湿寒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98例湿寒痹阻型RA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戈利木单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自拟散寒化瘀通络方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实验室相关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47/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9%(39/49)(P<0.05);观察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CD  相似文献   

12.
《四川中医》2021,39(7):71-75
目的:观察疏风通络方治疗老年咳嗽变异性哮喘对患者炎症状态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20年1月收治的老年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疏风通络方配合西药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肺功能指标水平变化,并统计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62%,高于对照组的78.72%,组间比较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0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IFN-γ、IL-1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NF-α、IL-4、IL-8、IL-1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05),观察组肺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4.89%,与对照组的10.64%进行组间比较发现,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风通络方治疗老年咳嗽变异性哮喘可有效控制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拟除痹通络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8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双氯芬酸钠肠溶缓释胶囊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除痹通络汤,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1个月。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VAS)、Lysholm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IL-1β、TNF-α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IL-1β、TNF-α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VAS评分、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变,且治疗半月、治疗1月后治疗组VAS评分、Lyshol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变化更明显(0.05)。结论口服除痹通络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四川中医》2021,39(4):96-99
目的:观察薤白宣痹通络方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对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4月~2020年7月收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1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5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薤白宣痹通络方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记录两组主要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发作情况、左侧和右侧踝-臂指数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进行组内比较发现,两组每周发作次数和单次发作持续时间逐渐下降(P0.05),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进行组内比较发现,两组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积分逐渐下降(P0.05),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进行组内比较发现,两组IL-10逐渐上升(P0.05),INF-γ、IL-2、IL-6逐渐下降(P0.05),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Th1/Th2细胞因子整体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进行组内比较发现,两组左侧和右侧踝-臂指数逐渐下降(P0.05),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左侧和右侧踝-臂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薤白宣痹通络方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可促进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降低踝-臂指数,改善症状,减少心绞痛的发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三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从免疫学方向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 l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加减三痹汤与常规西药联用)31例,对照组(单纯西药)30例,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主要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主要症状与体征的改善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沉、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血小板下降幅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三痹汤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损伤,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度洛西汀联合通络治痹汤加减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度洛西汀进行治疗,初始剂量为每次40 mg,每日1次,之后每次60 mg,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以通络治痹汤辨证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6周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7%(38/41),对照组为75.0%(30/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奎森功能演算指数(Lequesn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所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度洛西汀联合通络治痹汤辨证加减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可有效调节炎症因子水平,缓解疼痛程度,临床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通络蠲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风湿液治疗,观察组采用通络蠲痹汤治疗,两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及晨僵时间均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发现两组患者RE、ESR、CRP水平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g G、Ig M、Ig A水平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蠲痹汤有利于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减轻患者负担,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通络止痛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型)的抑痛及抗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30例湿热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祛邪通络止痛方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及抗炎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IL-1α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IL-1α和IL-6分别为(3.21±0.12分)、(236.23±23.01pg/m L)、(213.45±15.71pg/m L),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低(P0.05)。结论:通络止痛法治疗湿热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显著,可有效抑痛抗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温经散寒通络方辅助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患者的作用。方法将90例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分别予以常规西药治疗和常规治疗添加温经散寒通络方辅助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的实验室指标检查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温经散寒通络方辅助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通络蠲痹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76例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科芬汀治疗,观察组给予火针联合通络蠲痹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僵硬、活动困难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IL-6、IL-1β、TNF-α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针联合通络蠲痹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