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徐余兴  帅剑锋  汪会  汪晓明  鲁长文  高翔  孙康 《安徽医学》2020,41(12):1375-1378
目的 探讨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76例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为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组(32例),中央区淋巴结阴性组(4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影像学资料(肿瘤位置、边界形态、是否钙化、纵横比)、病理资料(病灶数目、包膜侵犯、周围肌肉侵犯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术前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过氧物酶抗体(ANTI-TPO)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水平]等指标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危险因素预测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年龄、肿瘤位置、术前TSH值以及是否多灶是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预测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689、0.672、0.700,截点分别为0.85 cm、41.5岁、1.35 mIU/L。结论 患者肿瘤最大径、术前TSH值、年龄、肿瘤位置、是否多灶是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可用于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肿瘤最大径≤ 5 mm的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普外三科收治的186例肿瘤最大径≤ 5 mm的cN0 PTMC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是否双侧癌、是否多灶癌、是否腺外侵犯、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以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结果等,总结肿瘤最大径≤ 5 mm的PTMC患者的CLNM规律,并应用χ2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186例肿瘤最大径≤ 5 mm的cN0 PTMC患者中,发生CLNM者58例(31.2%)。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淋巴结个数为0~14个,平均(4.92±6.82)个,其中转移个数为0~5个,平均(0.78±1.41)个;转移淋巴结数目/清扫淋巴结数目百分比为0%~100%,平均(50±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多发灶是肿瘤最大径≤ 5 mm PTMC患者CLNM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肿瘤多发灶均是肿瘤最大径≤ 5 mm的PTMC患者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男性、肿瘤多发灶的最大径≤ 5 mm的cN0 PTMC患者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首次细胞学诊断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47例,术后病理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按是否伴有CLNM,分为淋巴结转移组(CLNM组,45例)与淋巴结未转移组(nCLNM组,10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甲状腺功能实验室结果及甲状腺结节超声结果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结节的边缘、微钙化、纵横比、最大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甲状腺结节的质地、回声、孤立灶及TIRADS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4,95% CI:1.006~1.103)、性别(OR=6.499,95% CI:1.902~22.200)、TSH(OR=1.904,95% CI:1.395~2.598)、TGAb(OR=3.022,95% CI:1.005~9.084)、边缘(OR=11.483,95% CI:3.196~41.255)、纵横径比(OR=4.409,95% CI:1.508~12.890)及最大径(OR=1.894,95% CI:1.250~2.869)是甲状腺乳头状癌CLNM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性别、TSH、TGAb、甲状腺结节边缘、纵横比及最大径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CLNM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颈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收集甲状腺外科首次手术治疗并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人的石蜡组织及临床资料,并对病人的病理、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原发病灶数目、肿瘤组织是否侵犯甲状腺包膜、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颈部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325例病人中112例(34.5%)伴颈淋巴结转移,109例(33.5%)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04例(32.0%)伴侧颈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0.5 cm、伴甲状腺包膜浸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和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阳性表达均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以上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为正确处理病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cN1b)颈部Ⅶ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转移规律。 方法 回顾性分析初治的13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cN1b)行Ⅱ~Ⅶ区的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的患者,通过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颈部Ⅶ区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 颈部Ⅶ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分期(P<0.001,χ2=31.897)、Ⅵ区淋巴结转移(P<0.001,χ2=17.743)、颈侧区淋巴结转移(P=0.032,χ2=4.773)与Ⅶ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分期(P=0.001)和Ⅵ区淋巴结转移(P=0.018)是影响颈部Ⅶ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cN1b)患者有较高的Ⅶ区淋巴结转移率,若存在危险因素建议行Ⅶ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评估独立危险因素对转移淋巴结的预测效能。方法 收集279例PTC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声像图资料,以术后病理为依据,根据患者是否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特征,探寻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独立危险因素对颈部转移淋巴结的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癌结节最大径、边界、形态、微钙化、距被膜的距离等特征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均<0.05);男性、癌结节最大径≥10mm、微钙化、距被膜的距离≤2mm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4种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效能最高,其AUC为0.785(95%CI:0.721~0.849,P<0.05)。结论 男性、癌结节最大径≥10mm、微钙化、距被膜的距离≤2mm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4种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可辅助评估PTC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周易  梁蕾  郭君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9):157-160,167
目的 分析不同大小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实时超声造影(CEUS)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98例甲状腺可疑结节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对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进行超声造影特征的分析,并分别对结节周边与中心感兴趣区进行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进一步比较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CEUS特征的差异。结果 不同大小甲状腺乳头状癌CEUS特征(包括灌注强度、灌注均匀性及灌注缺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颈部淋巴结转移组PTC结节CEUS定量参数(包括结节周边峰值强度、周边曲线下面积)均高于未转移组(P < 0.05),结节大小、结节内钙化类型、与被膜的关系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不同大小甲状腺乳头状癌CEUS特征不同,CEUS定量分析技术对于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清扫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2010年1月~2011年1月初治的16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血清TSH与颈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范围的关系。采用χ2检验、t检验、Logistic模型及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率为46.3%(77/166),年龄<45岁、肿瘤直径>0.5cm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4.804和2.018,P均<0.05)。癌灶最大直径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最佳临界点为0.55cm,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8和0.60,曲线下面积0.741(95%CI:0.667~0.81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直径越大,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就越大,且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也越大,肿瘤直径可作为手术清扫范围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Ⅲ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全甲状腺切除+颈部(或颈Ⅲ区)淋巴结清扫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出现Ⅲ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Ⅲ区淋巴结转移者的年龄、非微小癌、包膜侵犯、甲状腺双侧癌与甲状腺乳头状癌Ⅲ区淋巴未结转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微小癌、包膜侵犯及甲状腺双侧癌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Ⅲ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Ⅲ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非微小癌、包膜侵犯及甲状腺双侧癌,可依据这些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性的实施颈部Ⅲ区淋巴结预防性的清扫,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生物钟基因CLOCK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甲状腺癌的关系,为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LOCK基因在7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CLOCK基因阳性表达分别为68.9%(51/74)和40.5%(30/74)。两类组织中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OCK基因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 CLOCK基因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有重要关系,但其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的关系需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患者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4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90例,依据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根据中央区淋巴结数量将转移组患者分为3组,A组(淋巴结转移数=1个)27例,B组(淋巴结转移数=2个)14例,C组(淋巴结转移数≥3个)24例。比较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A、B、C 3组患者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计算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在侧区淋巴结转移预测方面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转移组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 <0.05)。转移组患者65例,其中A组27例,B组14例,C组24例,3组患者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1.85%、71.43%和83.33%。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65例,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51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在侧区淋巴结转移预测方面的敏感性为96.08%,阳性预测值为75.38%。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患者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越多,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风险越高,术中可根据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选择侧区淋巴结清扫术,预防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例cN0 PTMC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促甲状腺激素、BRAF基因突变与否、肿瘤直径、多灶性、单/双侧、是否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否侵犯包膜,是否腺体外侵犯及术后病理。根据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将病人分为淋巴结阳性组和淋巴结阴性组,分析cN0 PTM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直径、多灶、侵犯包膜、腺体外侵犯、BRAF基因突变与PTMC病人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 < 0.05~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直径、多灶、侵犯包膜、BRAF基因突变阳性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针对PTMC病人,如有年龄较小、肿瘤直径较大、多病灶、侵犯包膜、BRAF基因突变阳性的临床特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高,即使术前评估中央区淋巴结为阴性,手术范围也应包含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减少癌症残留及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构建临床风险预测模型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2年7月67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纳入研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按照7:3的比例随机抽样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474)和验证集(n=201),在训练集中构建预测模型并在验证集中进行验证。绘制列线图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示。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价值进行评估。结果:67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颈部淋巴结转移212例(31.4%)。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5岁、双侧病灶、多发结节(≥3个结节)、肿瘤最大径>1 cm、脉管侵犯和包膜侵犯。利用所得到的6个预测因子构建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绘制可视化的列线图,用于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估。该模型在训练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7(95%CI=0.741~0.834),在验证集中的AU...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multifocal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M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7例MPT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是否侵犯背膜、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癌灶总直径、癌灶数目等,探讨MPTC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规律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107例MPTC患者中,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56例(52.3 %)。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个数为1~22个,平均(5.61±3.83)个,其中转移个数为0~10个,平均(1.36±1.95)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背膜侵犯、性别、年龄(<45岁)、癌灶数、癌灶总直径>1 cm是M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灶数、癌灶总直径、背膜侵犯、年龄、男性均是MPT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多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对于MPTC患者,尤其是肿瘤总直径>1 cm、背膜侵犯、年龄<45岁的男性MPTC患者,建议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加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前超声特征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辽河油田总医院收治的14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并进行评分。结果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肿瘤边界不清晰、钙化、肿瘤位于上极、甲状腺被膜的接触部分〉25%的肿瘤周长的发生率高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5分为诊断界点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其灵敏度为0.846,特异度为0.786,AUC为0.891。可以认为超声积分2.5分是鉴别PTMC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点。结论超声积分2.5分是鉴别PTMC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点。若甲状腺癌结节积分〈2.5分,则颈侧区淋巴结不转移的可能性较大;若甲状腺癌结节积分≥2.5分,则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特征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超声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12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术前超声诊断资料与术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肿瘤边界、钙化、肿瘤位置、甲状腺被膜与肿瘤关系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肿瘤边界、钙化、肿瘤位置、甲状腺被膜与肿瘤关系情况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不同超声积分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不同超声积分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超声积分为2.5作为临界点,积分≥2.5分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侧区淋巴结很有可能发生转移,临床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是86.0%、90.0%。结论临床中对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应用超声积分能够有效地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进行诊断,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