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Ⅲ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全甲状腺切除+颈部(或颈Ⅲ区)淋巴结清扫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出现Ⅲ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Ⅲ区淋巴结转移者的年龄、非微小癌、包膜侵犯、甲状腺双侧癌与甲状腺乳头状癌Ⅲ区淋巴未结转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微小癌、包膜侵犯及甲状腺双侧癌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Ⅲ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Ⅲ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非微小癌、包膜侵犯及甲状腺双侧癌,可依据这些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性的实施颈部Ⅲ区淋巴结预防性的清扫,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为更好的制定手术范围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甲状腺手术及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甲状腺癌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20例。回顾分析患者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20例患者总体转移率为73例(60.8%)。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播散、腺体外侵犯、原发肿瘤位置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有统计学差异,而与性别、年龄、是否存在沙砾体、癌灶数目及病灶单、双侧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中,仅有肿瘤位置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明显。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出现中央区或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极为常见,在当原发肿瘤位于甲状腺中部或下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时,在术前或术中,应仔细评估侧颈部淋巴结,如出现可疑淋巴结转移应积极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为单侧PTC的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收集183例cN0单侧PT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预防性中央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将预测概率和真实值构建ROC曲线,分析该模型对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果。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1 cm及钙化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Logit(P)=-1.814+1.105×性别+0.953×年龄+0.707×肿瘤最大径+0.863×钙化形成;ROC曲线下面积为0.716(95%CI:0.641~0.790)。结论:建立的单侧cN0 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以及实用价值,可在术前使用该模型进行计算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概率,P值越大则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越高,可进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1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收治的PT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1例病例。术后常规病理证实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73.44%(177/241)。与颈侧区淋巴结无转移的PTC患者相比,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年龄偏小,多为女性,癌肿直径较大,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多,超声及CT检查积分更高。而BMI指数、桥本氏甲状腺炎病史及甲亢病史对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患者为年轻女性、超声及CT检查积分≥4,并术中病理提示癌灶直径≥2.0cm,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大于等于5枚时,应高度怀疑PTC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6.
杨昆宪  唐晓丹  牛恒 《医学综述》2009,15(20):3183-318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结果18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有颈淋巴结转移者104例,转移发生率为56.2%。年龄≤44岁转移率为51.2%(66/129);年龄≥45岁转移率为67.9%(38/5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肿瘤直径<1 cm淋巴结转移率低于肿瘤瘤直径>1 cm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最容易出现颈鞘及气管周围组织淋巴结的转移。对于年龄≥45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尤其是其肿瘤直径>1 cm时,应及时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尤其是应常规清扫颈鞘及气管周围组织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构建临床风险预测模型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2年7月67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纳入研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按照7:3的比例随机抽样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474)和验证集(n=201),在训练集中构建预测模型并在验证集中进行验证。绘制列线图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示。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价值进行评估。结果:67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颈部淋巴结转移212例(31.4%)。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5岁、双侧病灶、多发结节(≥3个结节)、肿瘤最大径>1 cm、脉管侵犯和包膜侵犯。利用所得到的6个预测因子构建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绘制可视化的列线图,用于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估。该模型在训练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7(95%CI=0.741~0.834),在验证集中的AU...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单发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我科收治的318例病理确诊为单发PTMC并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发PTMC中同侧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57%(129/318)、9.75%(31/3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癌灶位于甲状腺下份、甲状腺被膜浸润、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灶位于甲状腺下份及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单发PTM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低,不应该常规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癌灶位于甲状腺下份或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有转移者,可考虑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阳性与侧区淋巴结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的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资料.女36例,男14例.结果 根据患者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目分为3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1(A组,n =21),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2(B组,n=11),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3(C组,n=18),各组相应侧区淋巴结受累的风险分别为47.5%、81.8%、88.9% (P =0.012).单因素分析提示T3~4及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2枚是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2枚是独立的危险因素(OR 4.67,95% CI1 ~22),阳性预测值为86.2%.结论 T3~4或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量≥2枚是PTC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可考虑行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为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8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616例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616例有完整统计资料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病理诊断颈部淋巴结总转移率为58.77%(362/616),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8.70%(300/616),颈侧区(Ⅱ、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8.80%(239/616),原发肿瘤的部位、最大直径、是否累及包膜、是否为多发病灶及患者年龄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越大,转移到颈侧区的可能性越大。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Ⅵ区,术中应常规清除,其次依次为Ⅲ、Ⅳ、Ⅱ、Ⅴ区,对于患者原发肿瘤具有累及包膜、直径〉1cm、多发病灶及位于双侧等特点应清扫颈侧区,术中快速病理检查颈侧区淋巴结病理状态,确定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node,SLN)活检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应用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19例45岁以上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中在肿瘤周围4点注射2%美蓝,获取染色淋巴结,再行肿瘤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对侧次全切除及改良式颈部淋巴结清扫。所有淋巴结分区送常规病理检查。结果19例中,18例显示了SLN,平均每例2.5枚,13例SLN阳性,1例非SLN阳性,1例未检出SLN发现有淋巴结转移。SLN活检的灵敏度为86.6%,准确度为94.4%,阴性预测值为80%,阳性预测值为100%。结论SLN活检能准确预测颈部淋巴结状态,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叶昀亮  项颖颖  陈恩东  瞿金妙 《浙江医学》2013,(21):1872-1874,1885
目的:探讨颈侧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首次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cN0的PTMC患者392例,根据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各种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总结节最大径(TTD)>10mm的多灶性癌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风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TTD>10mm的多灶性癌也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TTD>10mm的多灶性癌的PTMC患者更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该类患者建议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髓样癌(MTC)患者颈外侧转移性淋巴结的临床及超声影像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万方数据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MTC患者颈外侧转移性淋巴结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经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样本量、范围、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估计均值和标准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各变量比值比(OR)或标准化均数差(SMD)及两者95%置信区间(CI),采用Egger法和Begg法评估文献发表偏倚。研究已在PROSPERO注册(CRD42021254955)。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共有患者1424例,发生颈外侧淋巴结转移543例(38.13%)。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64,95%CI:1.29~2.09,Z=4.06,P<0.01),肿瘤直径不小于1?cm(OR=5.09,95%CI:2.43~10.67,Z=4.31,P<0.01),肿瘤多灶性(OR=2.55,95%CI:1.79~3.61,Z=5.22,P<0.01),肿瘤被膜侵犯(OR=7.80,95%CI:4.84~12.55,Z=8.46,P<0.01),肿瘤腺外侵犯(OR=9.46,95%CI:5.66~15.81,Z=8.58,P<0.01),转移性颈部中央淋巴结(简称中央淋巴结)(OR=23.58,95%CI:9.44~58.87,Z=6.77,P<0.01),术前降钙素水平升高(SMD=1.17,95%CI:0.67~1.67,Z=4.56,P<0.01),超声下病灶边缘不光整(OR=4.32,95%CI:2.43~7.68,Z=4.99,P<0.01)及超声下病灶形态不规则(OR=6.81,95%CI:3.64~12.73,Z=6.01,P<0.01)是MTC患者发生颈外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年龄不小于45岁(OR=1.22,95%CI:0.65~2.29,Z=0.62,P>0.05),术前癌胚抗原水平升高(SMD=0.95,95%CI:–0.48~2.38,Z=1.30,P>0.05)以及超声下钙化(OR=1.28,95%CI:0.75~2.18,Z=0.92,P>0.05)与MTC患者颈外侧转移性淋巴结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男性、肿瘤直径不小于1?cm、肿瘤多灶性、肿瘤被膜侵犯、肿瘤腺外侵犯、转移性中央淋巴结、术前降钙素水平升高、超声下病灶边缘不光整以及超声下病灶形态不规则的MTC患者发生颈外侧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高,建议行颈外侧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首次细胞学诊断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47例,术后病理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按是否伴有CLNM,分为淋巴结转移组(CLNM组,45例)与淋巴结未转移组(nCLNM组,10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甲状腺功能实验室结果及甲状腺结节超声结果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结节的边缘、微钙化、纵横比、最大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甲状腺结节的质地、回声、孤立灶及TIRADS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4,95% CI:1.006~1.103)、性别(OR=6.499,95% CI:1.902~22.200)、TSH(OR=1.904,95% CI:1.395~2.598)、TGAb(OR=3.022,95% CI:1.005~9.084)、边缘(OR=11.483,95% CI:3.196~41.255)、纵横径比(OR=4.409,95% CI:1.508~12.890)及最大径(OR=1.894,95% CI:1.250~2.869)是甲状腺乳头状癌CLNM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性别、TSH、TGAb、甲状腺结节边缘、纵横比及最大径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CLNM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大样本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队列建立概率模型,量化颈部中央淋巴结(简称中央淋巴结)清扫术后残余转移性淋巴结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20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诊断为PTMC、由高手术量医生执行甲状腺切除+中央淋巴结清扫且至少检测1枚淋巴结的病例,进一步描述阳性淋巴结的分布特征并建立评价隐匿性转移性淋巴结风险的数学模型。使用β-二项分布估计隐匿性转移性中央淋巴结的概率作为淋巴结清扫(检测)数的函数。结果:概率模型共纳入5399例连续病例,观察到转移性中央淋巴结1664例(30.8%)。经过模型校正,真实淋巴结转移率由30.8%升高至38.9%。在清扫(检测)1枚淋巴结时,中央淋巴结假阴性的概率为31.3%,而当清扫(检测)7枚和12枚淋巴结时,假阴性的概率分别降低至10.0%和4.9%。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病例的概率模型敏感性分析与主分析显示基本一致的稳健结果。结论:本研究量化了PTMC患者中央淋巴结清扫术后的隐匿性残余转移性淋巴结风险,可以作为评估术后复发/残余风险的补充指标,也为通过回顾性数据资料评估残余转移性淋巴结对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喉前淋巴结(DLN)转移与颈部其他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33例行手术治疗且有DLN检出的PTC患者,分为DLN-阳性组(139例)和DLN-阴性组(39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在533例PTC患者中,DLN的转移率为26.08%(139/533),16例仅发生DLN转移而无其他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P<0.001),多灶(P=0.002),位于中上1/3(P=0.047),临近被膜(P=0.011),中央区(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P<0.001),淋巴脉管浸润(P=0.014),甲状腺外侵犯(P<0.001),高侵袭性病理亚型(P=0.013)与DLN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OR=0.466,P=0.001),位于中上1/3(OR=1.748,P=0.024),中央区(OR=0.180,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OR=0.468,P=0.003)和淋巴脉管浸润(OR=0.294,P=0.005)是D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DLN阳性患者同侧及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且有更多的淋巴结转移数目(P<0.05)。结论:PTC术中应规范清扫喉前及锥状叶周围的淋巴及软组织,对于DLN转移,尤其高侵袭亚型者,建议行全甲状腺切除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必要时选择性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67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清扫标本常规送病理检查。结果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0.7%(34/67)。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肿瘤直径≤1.0cm或>1.0cm无关(χ2=0.42,P>0.05);与原发灶是否侵犯包膜(χ2=8.76,P<0.01)及年龄<45岁或≥45岁(χ2=4.30,P<0.05)有关。67例均无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低钙抽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安全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450例CN。期PTC的临床资料。结果pN+219例(48.67%),pN。231例(51.33%)。转移淋巴结的分布以Ⅵ区最常见,为46.22%(208/450)(单侧甲癌41.08%,双侧甲癌58.09%);其次是Ⅱa、Ⅲ、Ⅳ区:分别为4.44%(20/450),6.00%(27/450),8.89%(40/450),Vb区较少淋巴结转移,为2.22%(10/450),而I区清扫2例均未见转移。当肿瘤直径≥1.0em、侵犯包膜或多灶性、男性、年龄〈45岁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另外,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者,患侧33.57%(48/143)Ⅱa、Ⅲ、Ⅳ区淋巴结发生转移;肿瘤位于甲状腺下极,对侧Ⅵ区10.48%(13/124)发生转移。结论PTC最常发生Ⅵ区淋巴结转移,其次为Ⅱa、Ⅲ、Ⅳ区,建议初次手术常规清扫Ⅵ区淋巴结。当肿块直径≥1.0cm、肿瘤侵犯甲状腺包膜或Ⅵ区淋巴结转移超过3枚以上时,应适当扩大淋巴结清扫的范围(1Ⅱa~Ⅳ区)。肿瘤位于甲状腺下极时,建议清扫对侧Ⅵ区淋巴结;位于甲状腺上极时,建议清扫患侧Ⅱa、Ⅲ、Ⅳ区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