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耳石症患者经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8例耳石症经手法复位后有残留症状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14 d后评估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头晕残障问卷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10%)较对照组(75.86%)显著提高(P<0.05)。2组治疗后DHI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耳石症患者,经手法复位后仍伴有残留症状者,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后,残留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并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疗效优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相似文献   

2.
沈海平 《新中医》2020,52(17):58-60
目的:观察定眩汤联合耳石复位治疗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BPPV)的效果。方法:选取S-BPPV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耳石复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定眩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记录2组患者耳石复位循环次数,评价临床疗效,并记录眩晕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每天耳石复位循环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DH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H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DH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6.38%,低于对照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0%,观察组为94.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定眩汤联合耳石复位治疗S-BPPV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减少复位次数和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化痰降逆止晕汤治疗痰浊型眩晕症疗效及对中医症候、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2例痰浊型眩晕症患者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患者予以化痰降逆止晕汤+氟桂利嗪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氟桂利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差异,观察治疗前后单项眩晕症状积分、血液动力学指标(左、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液收缩期平均峰流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及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眩晕程度、眩晕发作次数积分、DH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眩晕持续时间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左、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液收缩期平均峰流速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降逆止晕汤治疗痰浊型眩晕症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脑血流流速,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菊钩逍遥散治疗耳石症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耳石症手法复位后有残余症状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予口服敏使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菊钩逍遥散。疗程2周,比较两组疗效、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积分。结果①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8.0%;试验组痊愈19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治疗后DHI评分(15.78±10.03)分,试验组治疗后DHI评分(11.05±8.12)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菊钩逍遥散可有效缓解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症状,降低DHI评分,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手法复位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治疗耳石症(BPPV)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BPPV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行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者设作对照组(51例),于此基础上加以手法复位治疗者设作观察组(51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11%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HI(10.32±3.70)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PV患者经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与手法复位配合治疗后可有效提升疗效,改善眩晕症状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陕西中医》2017,(8):999-1000
目的:观察温胆汤加减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观察组服用温胆汤加减,疗程为2周。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眩晕障碍量表(DHI)的得分。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两组头晕持续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缩短(P0.05),疗程开始1周后两组D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胆汤加减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留头晕能明显缩短病程,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祛痰定眩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痰浊内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7例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祛痰定眩方加减,均治疗30 d。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总分及其子指数躯体(P)、功能(F)、情绪(E)评分,比较中医证候评分以及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血流峰值,监测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DHI、P、E、F及中医证候评分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BA、LVA、RVA血流峰值对比,观察组表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缓解率为93.8%,优于对照组的85.4%(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祛痰定眩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BPPV复位后残留症状有确切疗效,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息风化痰通络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6月诊治的BPPV手法复位后仍有残留症状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手法复位基础治疗,治疗组以息风化痰通络为治则自拟定眩方治疗。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4%(28/30),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24/3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躯体、功能、情感、DHI总分及VAS评分比较,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 0.05)。结论:应用息风化痰通络法治疗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老年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老年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Brandt-Daroff习服训练。2组均于治疗2周后评估临床疗效,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2组患者治疗后DHI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治疗能有效缓解中老年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理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单纯手法复位与晕听区针刺结合手法复位对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比较,探索晕听区针刺结合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所有病例来自本附属医院,共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晕听区结合手法复位治疗,主穴取晕听区、百会穴配合对症选穴;手法复位采用Gufoni法(向健侧)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治疗前DH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天、7天,两组DH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天、7天两组间情绪评分、功能评分及DHI总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天两组间躯体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两组间躯体评分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6.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晕听区针刺配合手法复位治疗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益肾止晕颗粒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伴残余头晕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BPPV复位后伴残余头晕肾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肾止晕颗粒治疗。2组均治疗14 d。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及眩晕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26/30),对照组为73.3%(22/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DHI中的躯体P评分与总分、VAS评分治疗后均下降,且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止晕颗粒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有效缓解BPPV复位后伴残余头晕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其头晕程度,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下气汤治疗水平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留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水平半规管型BPPV复位成功后残留头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下气汤治疗,对照组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疗程为10天。治疗前后观察眩晕中医证候积分、DHI评分变化。结果 2组治疗均有效,但治疗后眩晕中医证候积分、DHI评分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下气汤治疗水平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留头晕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涤痰化浊汤治疗痰浊阻胃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到我院就诊的痰浊阻胃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0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多潘立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涤痰化浊汤。两组均治疗4周。统计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内镜下洛杉矶分级情况,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症状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涤痰化浊汤可祛浊化痰,更有效改善痰浊阻胃证RE患者临床病症。  相似文献   

14.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6):211-214
目的:观察化痰蠲饮方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痰饮中阻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6例),对照组予单纯Epley耳石复位手法治疗,治疗组予化痰蠲饮方联合Epley耳石复位手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前后DHI评分差值、远期12个月复发率。结果:剔除病例脱落,治疗组临床总疗效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眩晕昏蒙、视物旋转、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重证候积分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眩晕昏蒙、胸脘痞闷、肢体困重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在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证候积分比较上也差异显著;治疗前后DHI评分差值比较,治疗组躯体、情感、功能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尤以躯体评分差值疗效更优,治疗组DHI总分差值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血脂、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对照组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前有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脂各项指标降低更为显著,而血液流变学指标仅血浆粘度降低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远期复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在Epley耳石复位手法基础上联合化痰蠲饮方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安神解晕汤联合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经临床明确诊断为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90例,参照其治疗方案进行均分组,对照组给予Gufoni法复位治疗,观察组给予安神解晕汤联合Gufoni法复位治疗。统计两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复发率,记录两组血液流变学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眩晕障碍量表(DHI)分别评价两组平衡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的73.56%(P <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聚集指数(RAI)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大幅下降(P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更低(P <0.05)。治疗后两组BBS评分大幅提升(P <0.05),中医证候积分、DHI评分大幅下降(P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中医证候积分、DHI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 <0.05)。观察组总复发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31.11%(P <0.05)。结论 ...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BPPV经手法复位后有残留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治疗组采用天麻钩藤饮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30 d后评估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头晕残障问卷(DHI)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65%(44/46),对照组为69.57%(32/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DH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天麻钩藤饮治疗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疗效优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小柴胡汤联合针灸治疗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成功残留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的后半规管耳石症患者予复位成功后残留头晕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口服小柴胡汤加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6 mg/次,3次/d。疗程均为14 d。对比2组治疗前后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2组DHI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柴胡汤联合针灸治疗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成功残留头晕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止眩饮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BPPV成功复位后患者按抽签法分为止眩饮组、倍他司汀组和空白组,止眩饮组给予中药颗粒剂口服,倍他司汀组给予敏使朗口服,空白组不使用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治疗后28 d观察各组服药后残余症状的躯体(P)评分、功能(F)评分、情绪(E)评分、DHI总评分。结果各组患者残余症状各评分在治疗后14 d及28 d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14 d各组患者在P评分、F评分、DHI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8 d,各组患者的P评分、F评分、E评分、DH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残余症候评分的下降止眩饮组倍他司汀组空白组;止眩饮组和倍他司汀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及97.06%)均高于空白组(69.44%),而止眩饮组临床控制率(45.00%)高于倍他司汀组(20.58)(P0.01)。倍他司汀组和空白组由于复发和倍他司汀的副作用等有10例脱落,止眩饮组无明显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完成了临床观察研究。结论中药止眩饮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留症状疗效确切,且总体疗效优于西药倍他司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误诊为耳石症的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误诊为耳石症的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7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9例),两组均用相同的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对照组加用普通颈部按摩,观察组加用手法复位治疗,评价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0 d后,观察组DH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21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3例;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11例,观察组疗效更好(P0.05)。结论:手法复位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能针对病因,恢复颈椎正常解剖结构,解除相关血管神经的压迫,缓解眩晕等症状,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加减柴归汤治疗耳石症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2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耳石症手法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的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35例。试验组给予中药加减柴归汤内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银杏叶提取物片联合强力定眩胶囊进行治疗。结果 2组DH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7 d,试验组评分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疗效评价:柴归汤组有效率为97.1%(34/35),对照组有效率为85.7%(30/35),柴归汤组中医疗效评价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3个月,柴归汤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加减柴归汤治疗耳石症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临床疗效一定时间段内优于西医治疗,且复发率更低,对于西医的手法复位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