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杞菊地黄丸中莫诺苷、马钱苷、芍药苷、丹皮酚、绿原酸、木犀草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含量。方法 采用Inertsil ODS-3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甲醇-0.2%冰醋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40 nm(莫诺苷、马钱苷、芍药苷)、348 nm(绿原酸、木犀草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274 nm(丹皮酚);柱温为30 ℃;流速为0.9 mL·min–1;进样量为10 μL。结果 莫诺苷、马钱苷、芍药苷、丹皮酚、绿原酸、木犀草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分别在4.83~482.66(r=1.000 0)、5.02~501.95(r=1.000 0)、4.89~489.33(r=1.000 0)、10.38~207.63(r=1.000 0)、1.26~125.83(r=0.999 6)、0.63~62.98(r=0.999 7)、2.34~233.99 μg·mL–1r=0.999 8)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73%、101.00%、98.67%、99.19%、102.56%、101.66%、100.98%,RSD分别为1.29%、0.51%、1.21%、1.01%、0.97%、1.07%、0.47%。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杞菊地黄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中的抗补体活性酚酸类成分. 方法: 通过溶血试验方法进行抗补体活性成分的导向分离,对所得化合物进行抗补体活性测定,采用现代波谱技术ESI-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 从金银花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了14个化合物,其中有8个酚酸类、3个环烯醚萜类和3个黄酮类成分,包括新绿原酸(1)、绿原酸(2)、隐绿原酸 (3)、3,5-O-二咖啡酰奎宁酸(4)、4,5-O-二咖啡酰奎宁酸(5)、3,4-O-二咖啡酰奎宁酸(6)、咖啡酸(7)、咖啡酸甲酯(8)、裂环马钱苷(9)、獐芽菜苷(10)、断氧化马钱子苷(11)、木犀草素(12)、槲皮素(13)、山柰酚(14).抗补体实验表明化合物 1~9, 11~14 对经典的补体激活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以3,5-O-二咖啡酰奎宁酸活性最强. 结论:化合物 14 首次从金银花中分离得到,酚酸类化合物是金银花中的主要抗补体活性成分,3,5-O-二咖啡酰奎宁酸活性最强,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款冬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玉峰  杨秀伟  武滨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2):2378-2381
目的:研究款冬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NMR和MS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款冬花的干燥花蕾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2),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3),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3-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5),3-O-咖啡酰基奎宁酸(6),金丝桃苷(7),芦丁(8),山柰酚3-O-吡喃葡萄糖苷(9),槲皮素(10)和山柰酚(11)。结论:化合物2~5为首次从款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灯盏细辛提取物中野黄芩苷,3,5-二-O-咖啡酰奎宁酸和3,4-二-O-咖啡酰奎宁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大连依利特C18色谱柱(4.6mm x 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22:78),检测波长330 nm,流速1 mL·min-1,柱温35℃。结果:野黄芩苷,3,5-二-O-咖啡酰奎宁酸和3,4-二-O-咖啡酰奎宁酸分别在0.032 7~1.308 0 μg(r=0.999 9),0.048 2~1.928 0 μg(r=0.999 9),0.058 3~2.332 0 μg(r=0.999 8)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74%(RSD=1.9%),100.23%(RSD=1.4%),99.33%(RSD=1.3%)。结论:本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灯盏细辛提取物中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5.
青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青蒿Artemisia annua L.干燥全草的化学成分。 方法:利用反复硅胶色谱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压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紫外等波谱数据分析及与文献报道数据对比确定化合物结构。 结果:共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5-O-咖啡酰基奎宁酸(1)、1, 3-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2)、4, 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3)、3, 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4)、3, 4-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5)、3, 4-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6)、3, 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7)、3, 6'-二阿魏酰蔗糖(8) 5'-β-D-glucopyranosyloxyjasmonic acid(9)、东莨菪内酯(10)、滨蒿内酯(11)、4-O-β-D-glucopyranosyl-2-hydroxy-6-methoxyacetophenone(12)、chrysosplenol D(13)、紫花牡荆素(14)和猫眼草黄素(15)。 结论:化合物 2, 6, 8, 9 为首次从蒿属中分离得到, 化合物 7, 15 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以多糖、总黄酮、挥发油、醇浸出物、水浸出物、绿原酸、木犀草苷、3,5-O-二咖啡奎宁酸及成分群的指纹图谱为测定指标,对5个开放程度的浙产药用黄菊进行成分群的比较分析。在花朵开放过程中,药用黄菊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大,但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总黄酮和挥发油成分在开放前期较高,绿原酸、木犀草苷及3,5-O-二咖啡奎宁酸成分在开放中期较高,多糖、醇浸出物及水浸出物成分在开放后期较高,从总体上看当50%~80%开放时各成分的含量较高,是药用黄菊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杏香兔耳风Ainsliaea fragran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LH-20等柱色谱方法以及制备液相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综合运用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杏香兔耳风全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中美菊素C-3-O-β-葡萄糖-(1→3)-β-葡萄糖-(1→3)-β-葡萄糖-(1→3)-β-葡萄糖苷(1)、macrocliniside B(2)、macrocliniside I(3)、异绿原酸C(4)、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5)、异绿原酸A(6)、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7)、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8)、紫云英苷(9)。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四糖苷,命名为杏香兔耳风苷A(ainslifragside A)。化合物23578为首次报道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绿原酸、木犀草苷、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在杭白菊和贡菊中的稳定性,并预测杭白菊和贡菊的有效期。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原酸、木犀草苷、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在杭白菊和贡菊中的含量,在恒温条件下进行加速试验,以获得恒温下的动力参数。根据Arrhenius指数定律预测杭白菊和贡菊在室温下的有效期。结果:在室温条件下杭白菊贮存期为2.25年;贡菊贮存期为4.31年。结论:高温不利于杭白菊和贡菊的稳定,需置于避光阴凉处保存。  相似文献   

9.
王亮  汪涛  郭巧生  黄勇  徐浩坤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0):3442-3445
用RP-HPLC法测定昆仑雪菊和杭菊、贡菊中绿原酸、3,5-O-二咖啡酰奎宁酸、木犀草苷和槲皮苷的含量。结果表明,昆仑雪菊和杭菊、贡菊主要活性成分相似,但不同活性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昆仑雪菊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及槲皮苷含量最高,质量分数分别为7.46,46.58,26.01 mg·g-1,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分别高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2.00,0.80 mg·g-1。杭菊中3,5-O-二咖啡酰奎宁酸含量最高,质量分数为14.70 mg·g-1。通过该实验对昆仑雪菊活性的成分测定,为昆仑雪菊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藏药脉花党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了脉花党参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制备总浸膏,利用各种色谱分离其成分,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蒲公英萜醇乙酸酯(1,蒲公英萜酮(2,蒲公英萜醇(3,亚油酸(4,咖啡酸(5,3-O-咖啡酰奎宁酸甲酯(6,3-O-咖啡酰奎宁酸丁酯(7,1、3-二亚油酸甘油酯(8,5、7、3′、5′-四羟基黄酮-7-O-β -D-葡萄糖苷(9,木犀草素(10,3-O-咖啡酰奎宁酸(11和党参炔苷(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为今后该药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雷晓晴  王秀丽  李耿  付梅红  张秀荣  陈芳宁 《中草药》2019,50(16):3947-3954
目的应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当归中多指标成分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以更好地控制当归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方法采集购买不同产地的当归样品共108批。建立同时测定当归中7种成分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方法,并以其测定值为参比;以积分球漫反射模式采集当归样品的NIRS图;采用PLS等化学计量学手段建立各指标性成分的参比值与NIRS图的定量校正模型。分别对建模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优化,包括样本集的选择、不同预处理方法和不同光谱区段的选择。结果所建立的绿原酸、阿魏酸、异绿原酸A、藁本内酯、丁烯基苯肽、洋川芎内酯I和欧当归内酯A的模型校正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37 6、0.970 2、0.963 4、0.991 1、0.962 4、0.966 6和0.947 6;预测均方差分别为0.072 1、0.038 9、0.011 3、0.483 0、0.017 5、0.178 0和0.097 0。NIRS模型预测值与UPLC测定值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模型预测效果良好。结论采用NIRS技术结合PLS可以快速对当归中绿原酸、阿魏酸、异绿原酸A、藁本内酯、丁烯基苯肽、洋川芎内酯I和欧当归内酯A 7种成分的含量进行检测,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2.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枇杷叶中齐墩果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枇杷叶药材中齐墩果酸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快速测定枇杷叶中齐墩果酸含量。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40批枇杷叶中齐墩果酸含量,采用标准归一化法(SNV)、一阶导数法预处理近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枇杷叶中齐墩果酸含量的定量模型,并进行了内部交叉验证和18个枇杷叶样品的外部预测验证。结果:所建立的齐墩果酸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达到0.939 23,校正均方差为0.106,预测均方差为0.131,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为0.216 75。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为枇杷叶中化学成分快速定量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枇杷叶中熊果酸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枇杷叶药材中熊果酸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快速测定枇杷叶中熊果酸含量。 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31批枇杷叶中熊果酸含量,采用二阶导数法预处理近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建立枇杷叶中熊果酸含量的定量模型,并进行了内部交叉验证和25个枇杷叶样品的外部预测验证。 结果: 所建立的熊果酸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达到0.982 46,校正均方差为0.175,预测均方差为0.294,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为0.525 02。 结论: 该模型稳定,准确可靠,可应用于枇杷叶中熊果酸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揭示艾叶、菊花和金银花中绿原酸类成分的提取规律。方法 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HPLC)测定艾叶、菊花和金银花中绿原酸类成分在常见溶剂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采用超声辅助法和加热回流法比较3种中药材中绿原酸类成分在水和乙醇中的提取率,并考察各绿原酸类成分在不同体积分数乙醇中的提取规律。结果 7个绿原酸类成分在乙醇中的溶解浓度远大于纯水;菊科植物艾叶和菊花超声提取在乙醇中的提取率显著低于纯水,加热回流提取除异绿原酸A外,其余绿原酸类成分在乙醇中的提取率均显著低于纯水;忍冬科植物金银花超声提取新绿原酸、绿原酸和隐绿原酸在乙醇中的提取率略低于纯水,加热回流提取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和异绿原酸B在乙醇中的提取率显著低于纯水。上述结果表明,中药绿原酸类成分提取过程中存在“逆溶解度”现象,即中药材中绿原酸类成分在某种溶剂中的提取率与其在该溶剂中的溶解性能相反的现象。在不同体积分数乙醇中,金银花中绿原酸类成分含量都是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在体积分数为50%时绿原酸类成分含量达到最高点;菊科植物艾叶、菊花中新绿原酸、隐绿原酸等多种成分含量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升高而降低,展现出显著的“逆溶解度”现象,在纯水中含量最高,但不同植物中也略有差异。结论 揭示了中药材中绿原酸类成分提取的“逆溶解度”现象,将为绿原酸类成分的提取及后续深入研究、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菊苣Cichorium intybus中绿原酸、秦皮乙素、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A的一测多评方法。方法以秦皮乙素为内参物,分别建立绿原酸、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A的相对校正因子,并用该校正因子进行绿原酸、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A量的计算(计算法),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菊苣中4种成分的量(实测法),并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间的差异性,验证所建立方法的准确性、适用性和重复性。结果 8批菊苣中绿原酸、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A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无显著差异。实验建立的菊苣中绿原酸、秦皮乙素、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A的一测多评法准确性、可行性、重复性好。结论一测多评法测定菊苣中绿原酸、秦皮乙素、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A的质量评价模式得到了验证,可用于菊苣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张亚非  王雪  毕宇安  王振中  萧伟  李萍 《中草药》2013,44(22):3162-3169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QAMS)法测定热毒宁注射液中9种成分的分析方法,并与外标法进行比较,评价QAMS法用于热毒宁注射液质量控制的技术适应性和应用可行性。方法 以热毒宁注射液为研究对象,以绿原酸、异绿原酸A和栀子苷为内参物,建立绿原酸与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间的相对校正因子(f),异绿原酸A与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间的f,栀子苷与断氧化马钱子苷间的f,比较该方法与外标法测定结果的差异,并对该方法进行再验证。结果 热毒宁注射液中各成分的f分别为f绿原酸/新绿原酸=0.965、f绿原酸/隐绿原酸=0.991、f绿原酸/咖啡酸=0.555、f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1.283、f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1.129、f栀子苷/断氧化马钱子苷=1.030。QAMS法的计算结果与外标法的实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再验证结果也无显著性差异,实验所得的f可信。结论 QAMS可以作为一种简便准确的质量评价模式用于热毒宁注射液多种成分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7.
NIRS结合TQ软件建立银黄颗粒中绿原酸定量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NIRS)结合TQ软件快速测定银黄颗粒中绿原酸含量。方法:采集不同厂家银黄颗粒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采用HPLC法测定其绿原酸含量,结合TQ软件建立绿原酸定量校正模型,进而对待测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所建绿原酸定量校正模型的相关系数(R2)、校正均方差(RMSEC)和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分别为0.995,0.123和0.412;经外部验证,模型的预测相关系数(r2)和预测均方差(RMSEP)分别为0.984,0.166。结论:该模型适用于不同厂家银黄颗粒中绿原酸含量的直接测定,操作简便,无污染,结果准确可靠,可实现大批量样品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细叶亚菊的质量标准,为其质量控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法(TLC)对细叶亚菊进行定性分析;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通则方法对细叶亚菊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进行含量检查;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细叶亚菊中绿原酸、异绿原酸A的含量。结果 确定了细叶亚菊的药材性状及显微特征。TLC鉴别显示,供试品(细叶亚菊药材)与对照品(绿原酸、异绿原酸A)在相应位置上均显示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13批细叶亚菊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的含量分别为8.55%-13.07%、6.81%-12.68%、1.11%-3.53%、8.41%-11.64%;绿原酸、异绿原酸A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72%-0.440%、0.283%-1.324%(n=3)。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准确稳定,可为细叶亚菊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暂规定细叶亚菊水分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过1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5%,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8.0%,绿原酸不得少于0.2%,异绿原酸A不得少于0.6%。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抗炎活性成分研究苗药羊耳菊药材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建立羊耳菊有效组分中代表性、特征性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成分的多指标定量指纹图谱研究。通过多指标成分定量结合指纹图谱分析评价贵州不同产地羊耳菊的质量。结果建立了35批贵州产羊耳菊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指认了羊耳菊药材液相色谱指纹图谱17个共有峰中的8个,结果显示相似度在0.898~0.997,以8个化学成分作为指标,对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洋蓟素、木犀草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53~3.765、0.056~0.495、0.086~0.526、0.306~2.526、0.861~7.353、0.729~4.268、0.052~0.424、0.148~1.102mg/g。结论 所建立的基于抗炎活性成分的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含量测定研究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好、稳定可靠,可用于苗药羊耳菊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张敏敏  赵志国  刘倩  刘伟  王晓  赵恒强 《中草药》2021,52(11):3193-3200
目的建立基于离线二维色谱-二苯基三硝基苯肼-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结合技术(2D-HPLC-DPPH-ESI-Q-TOF/MS)的金银花中抗氧化成分系统筛选方法。方法采用离线二维色谱对金银花提取物进行分段富集、分析,第一维采用semi-PREP-HPLC技术对金银花提取物进行极性分段制备和富集浓缩,第二维分别采用亲水和反相色谱技术进行分析;进一步结合DPPH在线筛选技术实现金银花复杂组分中抗氧化成分的快速发现;采用ESI-Q-TOF/MS技术进行初步鉴别,并通过部分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对筛选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该方法可以实现金银花中不同极性和不同含量抗氧化成分的快速筛选,从金银花提取物中共筛选出36种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采用高分辨质谱初步鉴定出12种,对9种成分进行活性验证,其中7种成分(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1,3-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C、芦丁、隐绿原酸、绿原酸)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优于阳性对照维生素C。结论该方法高效、快速,为复杂体系天然产物中不同极性和含量抗氧化成分的发现提供了技术和平台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