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CT在梗阻性黄疸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恶性梗阻性黄疽的CT征象资料。结果:本组中肝门胆管癌10例,胆囊癌10例,胆总管下段癌11例,壶腹癌1例,胰头癌7例,十二指肠乳头癌5例,肝尾叶癌1例。恶性胆道梗阻的CT表现有:肝内及肝门部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表现为“软藤征”,“截断征”等。结论:CT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CT对梗阻性黄疸有极高的定位与定性诊断价值,但在具体病因确定上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胆管囊肿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1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资料完整的小儿胆管囊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先天性胆管囊肿的CT表现如下:(1)单纯胆总管囊性扩张13例,表现为肝门区或胰头区附近圆形的水样密度灶,增强囊内无变化。(2)肝内胆管多发囊性扩张2例,表现为肝内多个囊并且太,梭状低密度灶,增强后,可见其内有中心点状及树枝状明显强化灶。(3)肝内外胆管多发囊性扩张6例,同时具有以上两种征象,本病需与胰头囊肿,右肾囊肿,肠系膜囊肿,肝内单发或多发囊肿,梗阻性肝内胆管扩张等病鉴别。结论 CT是诊断小儿先天性胆管囊肿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ERCP在胆管结石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胆管系统结石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对106例ERCP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并将超声(US)、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ERCP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胆囊结石的诊断US优于CT和EPCP,胆总管结石的诊断ERCP优于CT、US。本组病例中ERCP检查的胆管结石患者在明确诊断的同时通过内镜下乳头切开取石和/或鼻胆管引流解除梗阻。其中结石最小直径0.1cm,最大直径5cm,单发19例,多发37例。胆系结石主要位于胆总管和胆囊内,ERCP主要表现为胆总管内的充盈缺损,胆管扩张,下端梗阻时,可出现杯口状的充盈缺损,其上方胆管口径扩张。结论ERCP作为一种微创的诊断兼治疗的手段,对胆管结石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例术后病理确诊为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IgG4-SC)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病变位于肝门部胆管,临床表现为明显的梗阻性黄疸症状,腹部彩超提示胰头占位;胆总管增宽,肝内胆管扩张可疑胆总管癌.CT及磁共振胰胆道造影(MRCP)检查均提示胆道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探讨螺旋CT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62例进行螺旋CT、ERCP+螺旋CT联合检查,结果:肝内胆管呈枯枝状扩张多见于胆总管结石(24/28)少数可见于肿瘤性病变(3/28);呈软藤状扩张,胆管壁见软组织肿块为肿瘤性病变。但不能区分良恶性。病因诊断符合率B超73%、螺旋CT87%、ERCP+螺旋CT联合检查100%。结论:梗阻性黄疸  相似文献   

6.
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附4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的良恶性鉴别以及CT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临床和手术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着重对肝内胆管扩张的不同表现与良恶性梗阻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在40例梗阻性黄疸中,28例为良性梗阻,肝内胆管呈“枯树枝”样扩张者26例,占92.8%;12例为恶性梗阻,肝内胆管呈“软藤样”扩张率占100%。结论:“枯树枝”与“指套样”胆扩张虽然不是鉴别良有恶性梗阻的特异现象,但是结合B超、临床以及化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对提高诊断符合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青 《中国临床研究》2011,(10):935-936
目的探讨CT诊断在梗阻性黄疸中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30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梗阻性黄疸中,均有不同程度肝内外胆管扩张。良性梗阻13例:胆管炎2例,胆道结石11例;恶性梗阻17例:肝门部胆管癌4例,胆囊癌局部浸润2例,胆囊癌术后局部复发1例,肝门部淋巴结转移2例,胆总管癌4例,胰头癌3例,壶腹癌1例。结论 CT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定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B超、PTC及螺旋CT三者在诊断梗阻性黄疸时的合理应用,使用程序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1年7月~2004年12月间收活的78例梗阻性黄疸病人使用以上三种方法的诊断过程及结果。结果全组均先采用B超检查,了解梗阻的位置、程度及肝内胆管扩张情况。对其中肝内胆管扩张明显者32例进一步采用PTC检查均成功,明确病因者30例、占93.8%。对胆管扩张不明显者46例行螺旋CT检查,明确病因者44例,占95.7%。全组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93.6%(73/78)。结论对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检查,应先常规使用B超后,根据梗阻情况及肝内胆管扩张程度进一步选用PTC或螺旋CT检查,可有效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9.
陈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6):1195-1195
女,47岁。因恶心、呕吐15d,黄疸10d就诊。入院后行ERCP、PTC及CT检查。ERCP示:肝内胆管增粗,走行僵直,肝内外胆管内见多个充盈缺损,胆总下段稍狭窄,诊断为肝内外胆管多发结石,胆总管下段狭窄。PTC示:肝内胆管普遍粗细不均,各胆管至肝门区变细,呈狭窄状,  相似文献   

10.
CT、US、ERCP对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CT、US、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以评估三者的特点。方法 收集有CT、US、ERCP影像检查资料且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75例,所有病例做了US检查和上腹部CT扫描,其中51例行ERCP造影成功。回顾性分析每1病例的影像资料,并与术前CT、US、ERCP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1)50例胆总管下端结石,CT术前诊断48例,敏感性96%;US术前诊断46例.敏感性92%;其中行ERCP的36例术前诊断31例;(2)21例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肿瘤,CT术前诊断15例,准确性70.5%。US术前诊断6例.准确性28.2%,其中行ERCP的13例术前诊断8例;(3)4例胆总管炎性狭窄,CT术前诊断2例,US术前诊断1例。其中行ERCP的2例术前诊断1例:(4)CT、US、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梗阻原因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6.6%,70.6%,78.4%。结论 US仍是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检查方法:CT对梗阻性黄疸梗阻原因的诊断准确率高于US;ERCP作为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可选择性地作为US、CT检查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张增强扫描技术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梗阻性黄疸患者43例行低张增强扫描,以肝内外胆管扩张的范围,形态及病理手术结果作为分组依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另外随意选取32例患者行普通增强扫描,比较两种扫描在诊断上的符合率。结果:1、肝外胆管远段梗阻(P<0.05)、梗阻部呈漏斗样改变(P<0.01),肝内胆管呈竹节样扩张对良性病变诊断有重要意义;肝外胆管中、近段梗阻(P<0.05),梗阻部胆管呈截断型或突然狭窄型(P<0.01),肝内胆管呈软藤状扩张(P<0.01)高度提示恶性病变。2、低张增强扫描技术在诊断上的符合率高于普通增强扫描,尤其在恶性诊断符合率是(P<0.05)。结论:低张增强扫描技术可明显提高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ERCP后CT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 25例胆道梗阻性疾病的ERCP后行上腹部螺旋CT容积扫描,在工作站利用软件将图象处理后得到胆道系统MPR和仿真内窥镜图像。结果 25例中,胆管癌2例,砂癌2例,胆总管结石16例,胆总管炎3例,胰头囊性肿瘤1例,胆囊癌侵犯胆总管1例,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结论 ERCP后CT扫描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3.
The authors compare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techniques commonly used to study the biliary tree, with pre- and post-Gd-DTPA breath-hold fast low angle shot (FLASH) and fat suppressed spin-echo in 28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bile duct abnormalities detected on ERCP, including 11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disease and 17 patients with benign disease. ERCP,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es were prospectively interpreted in a blinded fashion and reviewed by consensus. ERCP characterized all cases of malignant disease by the presence of a narrowed bile duct lumen with irregular margins. CT and MRI detected all cases of malignant disease and characterized nine of 11 as malignant. In seven of these cases, CT and MRI showed thickening of extrahepatic bile duct walls >5 mm. MRI images showed intrahepatic-enhancing periportal tissue in four cases, which was not seen on CT images, and which was biopsyproven tumor extension. Benign disease was characterized on ERCP images by the demonstration of smooth tapered narrowings in 16 cases, whereas on CT and MR images it was characterized by mild to moderate dilatation of the intrahepatic bile ducts and wall thickness < 5 mm in 13 cases. Overall ERCP correctly characterized 27 cases as benign or malignant and CT and MRI both characterized 25.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a trend that ERCP is superior to CT and MRI for characterizing bile duct diseas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乳头状瘤(Intrahepatic biliary papillomatosis,IHBP)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HBP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5例IHBP患者中2例表现为间歇性黄疸、1例腹痛伴发热、1例左腰背部酸痛,1例体检时发现。影像学特点:5例均发现全胆管树系统扩张,胆总管下段无明确占位或结石,受累肝内胆管相对比另一肝叶胆管或胆总管不成比例的扩张,受累肝内胆管呈"瘤样"扩张,扩张的肝内胆管出现乳头状或长条状肿块影,MRCP示扩张胆管内多发乳头状及条状充盈缺损,3例位于右肝内胆管、2例位于左肝内胆管,肿块直径约0.3~2.5 cm,于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MR T1WI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多呈等高信号,DWI上呈乳头状及条状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强化。结论:IHBP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MRCP、DWI及动态增强检查,熟悉该病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对IHBP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岳光平  蒲红  董刚强  向谦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3):1541-1542,1544
目的评价治疗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老年患者胰胆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总结成都大学附属医院2007年7月至2009年12月完成的73例70岁以上老年患者治疗性ERCP的临床治疗结果。结果 73例患者共完成治疗69例,成功率94.5%。胆管结石49例,胆管癌6例,胰头癌4例,乳头癌3例,乳头良性狭窄7例,失败4例。其中49例胆道结石组中,48例经乳头奥狄氏括约肌切开(EST)或气囊扩张乳头后,取石成功,7例合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以及6例合并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症状均很快缓解。1例因结石较多并且合并肝内胆管结石,转外科行开腹手术,13例肿瘤组中,4例胰头癌、6例胆总管癌患者均安置金属支架,引流通畅,均顺利出院。本组无严重的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结论经过认真的术前准备和术中监护及操作,治疗性ERCP对老年患者是安全和有效的,可代替部分传统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成像鉴别不同组织来源的恶性低位胆道梗阻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经手术或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活检证实的恶性低位胆道梗阻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前多层螺旋CT诊断的胆管癌、胰头癌和壶腹癌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活检结果进行对照,采用Kappa检验判断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 结果30例患者多层螺旋CT均可清晰显示胆道系统扩张及远端梗阻部位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胆管癌表现为肝内胆管中、重度扩张,远端胆管呈"截断征",梗阻部位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沿胆管侧壁向管腔内生长;壶腹癌患者胆总管、胰管均扩张,呈典型"双管征";胰头癌患者肿块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强化不明显,呈相对低密度,胰体尾部常萎缩。多层螺旋CT诊断胆管癌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9%、88.9%、83.3%;诊断胰头癌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5.0%、85.7%、91.3%;诊断壶腹癌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5.0%、60.0%、96.0%。多层螺旋CT诊断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经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κ=0.70,P<0.01。 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引起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壶腹区肿瘤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有较好一致性,能清晰显示胆道梗阻部位、程度、肿块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常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7.
ERCP后CT及MPR诊断肝外梗阻性黄疸病因(附2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ERCP后加做肝胆胰CT对肝外胆道梗阻病因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24例肝外胆道梗阻病人,经ERCP造影后立即进行CT扫描,应用MPR技术充分显示胆道及其周围情况。结果:24例中,胆管癌5例,胰头癌7例,壶腹癌1例,胆总管下端结石9例,胆总管炎2例,均经手术证实,无假阳性及假阴性。结论:ERCP后加做肝胆胰CT及MPR是诊断肝外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CT诊断胆道梗阻性病变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胆道梗阻性病变病例的CT表现。结果:本组收集的胆道梗阻性病变,包括胆管结石、胆管癌、胰头癌及肝癌。CT的诊断正确率为88%。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胆管的扩张、梗阻段胆管的改变及其对周围软组织的浸润和转移情况。CT对胆道梗阻性病变的病因诊断是较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内胆道阻塞性疾病超声引导置管引流术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44例胆道阻塞性疾病患者,其中36例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入猪尾巴引流管行胆管引流术,一侧胆管引流术成功后,经引流管注入稀释后超声造影剂声诺维50 ml行肝内胆管超声造影,以观察左右肝内胆管是否相通,如不相通者行另一侧胆管置管引流;8例肝内囊性占位患者,在超声引导下抽出囊内液体后,根据囊液颜色及实验室指标确诊,经引流管注入稀释后的超声造影剂声诺维,注入量为抽出囊液量的1/4,观察囊肿与周围胆管是否相通,如不相通者给予硬化剂注射治疗。结果 36例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肝内胆管引流术均一次成功,其中一侧胆管引流术成功后,经肝内胆管超声造影发现有9例左右肝内胆管相通,遂行一侧肝内胆管引流,27例不相通,后行双侧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术后观察黄疸症状明显消退;8例肝内囊性占位患者经确诊为胆汁瘤,超声造影提示6例囊肿瘤体与周围胆管相通;2例与周围胆管不相通,后给予瘤体内无水乙醇硬化治疗。结论超声引导置管引流术是胆汁阻塞性疾病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方法,联合超声造影可以直观显示左右肝内胆管是否相通,对于选择单侧或双侧置管提供可靠依据,且可明确胆汁瘤是否与周围胆管相通,决定可否行药物硬化治疗,避免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导了240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经验,分析了138例胆管良恶性病变的ERCP表现。强调了检查方法和摄片技术,认为ERCP是检查胆管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方法。138例胆管良恶性病变的征象分析资料表明,鉴别胆管员恶性病变的重点是胆管狭窄与扩张的部位和范围;狭窄端的形状与来度;以及狭窄与扩张移行段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