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刺对健康大学生关脉脉图参数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脉像仪观察针刺前后脉图的变化。90例健康大学生配对分成3组,分别观察针刺曲泉、阴陵泉、阑尾穴前后两关脉脉图参数变化。结果:针刺曲泉穴后右关脉脉图主波波幅明显增高(P<0.05);针刺阴陵泉穴后左关脉脉图主波波幅显著增高(P<0.01),右关脉脉图降中波波幅明显增高(P<0.05);两组左右关脉脉图的脉动周期均明显延长,以左心室舒张期延长为主(P<0.05);左心室舒张期在前组明显延长,P<0.05,而在后组则明显缩短,P<0.05,且而组间有明显差异。针刺阑尾穴后两关脉脉图的参数无明显变化。提示针刺肝脾经腧穴在关脉部位上有不同表现,即支持寸口六部分候法,与传统的“左关候肝”,“右关候脾”不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2.
我科 1 992年 2月至 1 995年 5月收治中风后遗症 68例 ,采用针刺足太阴脾经穴的方法 ,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8例中男 42例 ,女 2 6例 ;年龄最大 72岁 ,最小 46岁 ;右侧半身不遂 43例 ,左侧半身不遂 2 5例 ;经 CT检查 ,脑出血 2 4例 ,脑梗塞 44例。2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以针刺足太阴脾经穴为主。主穴 :血海、三阴交、隐白、太白、丰隆、阴陵泉。配穴 :上肢症状重者加肩、曲池 ,下肢症状重者加足三里、解溪。针刺方法 :血海、三阴交、太白用补法 ;阴陵泉、隐白、丰隆用泻法。每日 1次 :1 2次为 1疗程 ,休息 3天后 ,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脾经不同腧穴对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比较脾经腧穴三阴交、公孙、血海之间的作用差异性。方法:将造模成功的2型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三阴交组、公孙组、血海组。除模型组外,其他组取双侧相应穴位,每次留针20min,隔5min行针1次,每周治疗6次,连续针刺1个月。实验结束采血检测并比较各组小鼠血脂水平。结果:三阴交组、公孙组、血海组小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其中血海组小鼠血脂改善最为明显。结论:针刺脾经腧穴三阴交、公孙、血海均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血脂水平,其中针刺血海穴改善血脂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跷脉穴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失眠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分别以针刺跷脉穴和口服西药艾司唑仑进行治疗。结果:针刺跷脉穴组和口服西药组之间的PSQI指数相比,存在差异(P<0.05);两组的总有效率相比,针刺跷脉穴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口服西药艾司唑仑组,差异(P<0.05)。结论:针刺跷脉穴法治疗失眠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针刺脾肾合穴与郄穴前后脾虚证脉图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验证寸、关、尺分候脏腑这一脉学研究者争论的观点,观察了脾虚证病人刺激脾经、肾经合穴与郄穴前后脉图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脉图参数变化值在刺激脾经穴位与刺激肾经穴位之间绝大多数无显著性差异,部分有显著性差异的变化出现的脉部分散,并未集中在脾、明两组相对应的右关和左右尺脉。实验结论与右关候脾、左右尺脉候肾的观点未能吻合。 相似文献
6.
7.
8.
针刺不同腧穴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正常血压、高血压及低血压状态下,针刺"耳甲"、"曲池"、"内关"、"足三里"4穴对大鼠平均动脉血压的影响。方法:动物麻醉下分离颈静脉、颈总动脉,颈静脉插管给药造模(高、低血压),颈总动脉插管连接血压检测装置,各组依次针刺以上4穴,记录平均动脉压。结果:在高血压状态下,针刺"耳甲"、"曲池"、"足三里"均能显著降低大鼠平均动脉血压(P<0.05或P<0.01);在正常血压状态下,针刺"耳甲"、"曲池"均能显著降低大鼠平均动脉血压(P<0.05或P<0.01),针刺"内关"却能显著升高大鼠平均动脉血压(P<0.05);在低血压状态下,针刺"内关"、"足三里"均能显著升高大鼠平均动脉血压(P<0.05)。结论:不同穴位对血压的调节效应有一定差异,部分单穴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效应,而有些穴位需配合才能发挥双向调节效应,其机制可能与神经体液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7,(10):2039-2041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搏动灌注对患者肝肾功能和脉图参数的影响。方法:在CPB下手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88例,主动脉阻断期间搏动灌注组应用人工心肺机自身的滚压泵通过转速改变形成搏动血流进行灌注,脉搏波为三峰(双峰)波形模式;于术前及术后24 h抽取静脉血检测肌酐、尿素氮、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并采集术前及术后脉搏图。对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肌酐、尿素氮、乳酸脱氢酶、谷草转移酶显著高于术前,但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且血肌酐与血尿素氮的比值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比值与术前比较,呈下降趋势。手术后脉图参数h1显著高于术前,术后w/t显著低于手术前。结论:(1)搏动灌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肾功能,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2)搏动灌注可以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维持血液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不同腧穴针刺对内毒素致热家兔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腧穴针刺对内毒素致热家兔模型的影响浙江中医学院方剑乔,高镇五,林咸明,应航,詹红生(310009)针灸具有补泻效应,其补泻效应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同时与脑穴的特性和针刺手法有关c防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具有相对的特异性。针灸古籍有...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采用脉象仪和超声心动图观测了冠心病弱脉者的脉图参数和左心室舒缩功能,并与冠心病弦脉者和正常人平脉者进行了比较,发现冠心病弱脉者的脉图参数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主要特征为:①脉图波幅降低;②脉图面积减小;③主波上1/3处宽度增大;④每搏工作量减小。左心室舒缩功能的测定揭示,冠心病弱脉者存在着明显的左心室舒缩功能的障碍,提示左心室舒缩功能的减退,导致心输出量的降低是产生弱脉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脂肪肝209例脉图参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脂肪肝患者与正常人的脉象及脉图参数的比较,初步探讨脂肪肝患者脉象特征与脉图参数的变化,以期为脂肪肝的早期干预与脉象研究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应用TD-Ⅲ中医脉象仪,观察209例脂肪肝患者与203例正常人脉象分布及脉图参数h1、h3、h4、h5、h3/h1、h5/h1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脂肪肝组以弦脉、滑脉多见,正常人组以弦脉、平脉多见。脂肪肝患者脉图参数h1、h3、h4、h3/h1均高于正常人,而h5、h5/h1低于正常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肝患者以弦脉、滑脉多见,亦见濡脉、弦滑脉、细脉。采取定期脉象检查并进行相关干预对于防治脂肪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必不可少的疗法之一,是中医的一大特色诊法,切脉对于辨别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常以不病调病人。”要知道病人脉象的变化,必须以正常人的脉象作为比较,但正常人体质有强、弱、胖、瘦;年龄有老、壮、幼;性别有男、女;还有情绪、气候、运动等因素对脉象的影响。本文拟在排除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对464例正常人脉象进行了初步观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来源与基本情况 464例正常人为本院教职工、在校研究生…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 评估针刺配伍腧穴和单穴在对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多导睡眠参数影响的差异。方法 使用中央随机系统将2015年5月-2018年5月3个临床中心门诊和住院的144名原发性失眠患者按1:1:1比例随机分为配伍组、单穴组、非经非穴组,接受不同针刺治疗。3组所有参与者接受5周共25次针刺治疗。所有原发性失眠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1天22:00至第2天6:00进行多导睡眠检测,并完成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和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结果 共纳入128名参与者,3组的基线期特征具有可比性。配伍组与单穴组PSQI和AIS评分、多导睡眠参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 <0.05)。与单穴组、非经非穴组比较,配伍组PSQI评分显著改善(P <0.01),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显著增加(P <0.01,P <0.05),但AIS评分、觉醒时间、觉醒次数、快速眼动睡眠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针刺配伍腧穴可有效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调整睡眠结构,总体疗效优于针刺单穴治疗。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脾肾阳虚型脉图参数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考察慢性乙型肝炎脾肾阳虚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及其它各临床常见证型之间的脉图参数变化规律,发现脾肾阳虚组与其它证型组,正常组比较脉图参数大多有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Ph降低,∠U变小,∠P增大,S1,S2,S3都变小,这些变化与脾肾阳虚的病机特点相符,亦与临床切诊脉象一致,故我们认为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脾肾阳虚型辨证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