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族I型清道夫受体 (SR BI)是惟一确认的高密度脂蛋白 (HDL)受体 ,介导胆固醇逆转运的起始和终止步骤 ,即外周组织中胆固醇的流出和肝脏及类固醇激素生成组织中胆固醇的选择性摄取 ,在胆固醇逆转运中起着关键作用。不同组织中SR BI的表达调控研究表明其对心血管疾病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可以作为筛选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新型分子靶位或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2.
李红旗  章琦  陈莉  严光  胡立群 《安徽医药》2013,17(11):1841-1844
目的分析在动脉粥样硬化状态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激动剂(PPARl)吡咯列酮对肝细胞、腹腔巨噬细胞ATP结合盒转运子AI(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1,ABCA1)、B族I型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class BtypeI,sR—BI)及其[3H]胆固醇转出率、血浆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吡咯列酮在胆固醇逆向转运过程中对HDL功能的调节及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3组。(1)对照组(n=10):正常饮食喂养;(2)动脉粥样硬化(AS)组(n=10):单纯喂高胆固醇饲料;(3)吡咯列酮组(n=10):高胆固醇饮食的基础上予以喂服吡咯列酮。20周后测定兔血脂、外周肝细胞以及腹腔巨噬细胞表面ABCAl和SR-BI的表达、胆固醇转出率以及血清炎性因子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S组肝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的ABCA1、SR—B1及[3H]胆固醇醇转出率表达均明显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AS组相比,吡咯列酮组肝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的ABCA1、SR.B1、[3H]胆固醇醇转出率表达均显著升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吡格列酮可通过增加腹腔巨噬细胞、肝细胞ABCA1和SR-BI的表达,提高[3H]胆固醇醇转出率,并且上调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共同促进RCT,增加HDL功能,抑制AS进展。  相似文献   

3.
丁丽华  鲁翔  李崇勇  陆珊华  王屹 《江苏医药》1999,25(12):956-957
由于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和发展相关,目前国际上关于CETP的研究是一个热点,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国内关于CETP的研究刚起步,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CETP浓度,以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为对象,对其血浆中的CET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A-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载脂蛋白B(apoB)进行检测并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对象:被检者为1997年8月至1998年2月期间南京医科…  相似文献   

4.
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降低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HDL具有潜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活性,介导了由外周细胞到肝脏的逆向胆固醇转运,抑制了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单核细胞向内皮的粘附、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及血小板的活化,刺激了血管活性物质的分泌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殖。HDL代谢的修饰和逆向胆固醇转运的改善是开发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有吸引力的靶点。本文叙述了贝特类、他汀类、烟酸和性激素等药物的临床效应,以及在调节HDL代谢中颇有前景的新型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管壁及相关基因的研究。方法 将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胆固醇组和不同剂量缬沙坦加胆固醇组。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各组家兔c-myc、c-fos变化及大动脉管壁、管腔和粥样斑变化。结果 (1)病理学上,高剂量组的主动脉斑块面积比明显降低(P〈0.05),低剂量组与胆固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胆固醇组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c-mys、c-fos mRNA表达的阳性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而高剂量组的阳性率则显著低于胆固醇组(P〈0.05),中、低剂量组与胆固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剂量的缬沙坦能有效防止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血浆中的HDL水平与AS呈现高度负相关性。ABCA1是ATP-结合盒转运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员,能介导转运胆固醇至细胞膜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HDL,从而从外周细胞转运胆固醇至肝脏,再从胆汁分泌中清除,防止胆固醇在巨噬细胞中沉积,防止AS的发生。有ABCA1基因突变引起的tangier病纯合子发生AS的几率几乎比正常人高6倍。由此可见,ABCA1在胆固醇转运,HDL代谢和防动脉粥样硬化中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肝X受体(LXR)属于核受体家族成员,通过与类视黄醇X受体结合形成异二聚体,调控靶基因的表达.LXR是胆固醇和脂质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通过调控其靶蛋白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ATP结合盒转运蛋白G1和细胞色素P4507A1等促进胆固醇逆转运.此外,LXR激动剂能够调控脂质代谢及炎症介质基因的表达,改善糖代谢,从而发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L-精氨酸对高脂血症家兔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病变组织胆固醇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白兔144只(体重2.0~2.2kg),分为空白对照组、硝苯吡啶组、消心痛组、L-精氨酸组和高胆固醇组。预防性给药90d,治疗性给药是在预防性给药的基础上停喂胆固醇,其余处理因素不变,再观察90d。结果喂养1,1.5,2g·kg-1·d-1L-精氨酸均能减少高胆固醇血症所诱导的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病变组织胆固醇含量。不同剂量的硝苯吡啶和消心痛虽能减少高胆固醇血症所诱导的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病变组织胆固醇含量,但L-精氨酸降低家兔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病变组织胆固醇含量的效果优于硝苯吡啶及消心痛。结论L-精氨酸有显著的抗实验性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硝苯吡啶和消心痛也有类似作用,但效果不及L-精氨酸  相似文献   

9.
ATP结合的盒转运子A1(ATP Ba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l,ABCA1)促进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和磷脂的流出,在胆固醇逆转运(RCT)和HDL生成的起始步骤起重要作用;同时ABCA1与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ABCA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广泛存在于普通人群及冠心病人群中,不同人种、不同SNP位点对ABCA1功能影响不同,同一SNP在不同人种其作用也不同,ABCAISNP与血浆HDL—C水平、炎症细胞因子及冠心病发生密切相关。因此,ABCAISNP可能是影响血浆HDL—C水平及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是目前较为认可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寻找新药物靶点的关键工具,也应用于潜在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药理和毒理研究。载脂蛋白E(ApoE)、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和B类Ⅰ型清道夫受体(SR-B1)等基因的表达促进机体脂质、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等转运和代谢,维持血管正常功能,敲除这些基因会引起脂质转运及代谢紊乱从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常见的基因敲除小鼠有ApoE基因敲除、LDLR基因敲除及其改良品系,这些模型小鼠能够客观反映敲除基因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且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非临床研究。本文阐述了当前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机制、应用和优缺点,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研究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抑制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抑制剂可抑制体内小肠、肝脏及动脉的ACAT,降低血浆总疸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同时阻止胆固醇脂化,减少胆醇在动脉壁的蓄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近年来ACAT抑制剂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可望成为一种新型的降血脂及抗动脉继样硬化药。  相似文献   

12.
高胆固醇血症可以增加氧自由基(OF-RS)的产生,导致内皮细胞受损,从而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同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也与血中和主动脉组织中的丙二酸二醒(MDA)有关。而维生素E可以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以及降低与之相关的血中和主动脉组织中的皿DAo作者以兔子为实验对象研究了高胆固醇饮食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脂水平、血中和主动脉组织中的MDA以及产生OFR的多形核化学发光(PMNS)的活性的影响,同时也对这种作用进行了检测。试验动物被分成四组,每组10只兔子。I组,接受常规喂食;11组,接受Vit马皿组,接受高胆固醇…  相似文献   

13.
赵曲波 《海峡药学》2016,(2):156-157
目的:普罗布考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研究。方法64例动脉粥样硬化确诊患者随机分成PAS(普罗布考+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和AS(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LDL)和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浓度以及内膜-中膜厚度( IMT)。结果两组治疗后TC、TG、LDL-C、ox-LDL、hs-CRP浓度以及IMT值均明显下降,PAS组更加明显(P<0.01)。结论普罗布考可与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协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4.
甲基黄酮醇胺抑制喂胆固醇所致的兔动物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甲基黄酮醇胺(MFA)对喂胆固醇所致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实验时间10wk,结果为:ip MFA 7mg.kg^-1,d^-1对血浆总胆固醇,HDL和甘油三脂无明显影响,但使主动脉胆固醇和钙含量显著降低,MFA组的主动脉内膜粥样斑覆盖率为11.3%,低于生盐盐水组53.3%(P<0.01),本研究证明MFA抑制喂胆固醇所致的兔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方法:采用加OX-LDL的培养基培养大鼠肝细胞,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大鼠肝细胞中脂蛋白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OX-LDL培养的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mRNA表达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受体表达活性上调。结论:OX-LDL可通过阻遏或诱导肝细胞LDL和HDL受体mRNA的表达,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高密度脂蛋白的结构组成、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高密度脂蛋白受体的确认过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作了综述。小鼠清道夫受体BⅠ被确认是真正介导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作用的受体,对于了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代谢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有可能作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由此找到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所谓血脂异常是指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一种好的胆固醇)水平的降低。前三者的水平升高和后者的水平降低,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又称为冠心病的保护因子,甚至被称为长寿因子。  相似文献   

18.
检测脑梗死患和正常人的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基因15外显子D442G突变和14内含子I14A突变的频率。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的方法检测110例脑梗死患和100例健康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D442G突变和I14A突变;用本室建立的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测定血浆CETP水平。结果 110例脑梗死患中发现4例D442G杂合子,1例114A杂合子,无纯合子,突变率分别为3.6%、0.9%;100例健康人中发现4例D442G杂合子,1例D442G纯合子,1例I14A杂合子,突变率分别为5%、1%,两组相比较突变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梗死组TC、CET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TG、LDL-C、apoB水平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性极其显(P<0.005),HDL-C、apoAI水平则显低于正常组(P<0.005)。结论 脑梗死患血脂和脂蛋白谱表现较强的动脉粥样硬化性,CETP水平明显升高;CETP基因突变频率与正常组比较无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单核细胞分化的巨噬细胞吞噬大量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造成脂质聚集形成泡沫细胞,这一过程称为巨噬细胞泡沫化。巨噬细胞泡沫化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关键环节。oxLDL的过度摄取、过多胆固醇酯的聚集导致巨噬细胞中形成脂滴,是巨噬细胞泡沫化的主要机制。本文主要从中药调控胆固醇摄取及胆固醇逆转运的相关机制进行概述,总结近年来中药抗巨噬细胞泡沫化的相关研究进展,为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密度脂蛋白可以逆向转运胆固醇并以此发挥其经典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除此之外,HDL还具有保护内皮细胞、对抗血栓和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与活化、抗炎与抗活化等生物学活性,从而发挥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