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年龄、职业、收入等因素与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感受和需求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患者进行精神健康教育计划-抗精神病药物问卷调查,分别按照不同病程(≤8年和>8年)和不同经济收入水平(≤500元/月和>500元/月)分组,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目前服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占61%,69%对目前服用的药物不满意,48%的患者无力支付新一代药物的费用;病程≤8年组年龄较小,有工作者较少,无收入或低收入(400元/月以下)者较多;病程>8年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较高,对当前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不满意率达80%;收入≤500元组失业几近一半,药物副作用较多,并因而影响到自己缺乏独立的信心。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医疗支付能力有限,对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药物不满意,病程短者年龄更小,收入更低,而低收入者的药物副作用更常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5(IL—15)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用利培酮(起始剂量O.5~1.Omg/d,用药范围利培酮1~4mg/d)和氯氮平(起始剂量25—50mg/d,用药范围400—500mg/d)治疗。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IL-8,IL—15水平,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病程t≥5年,年龄≥35岁及偏执型患者的IL—15水平治疗前[分别为(51&;#177;8)ng/L,(51&;#177;9)ng/L,(51&;#177;9)n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7&;#177;27)ng/L(t=2.106,2.342,2.356,P均&;lt;O.05);而治疗后病程、年龄及精神分裂症分型的IL-8和IL-15的水平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698-2.217.P&;gt;O.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IL-8,IL—15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肝脏B超改变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脏改变的B超诊断。方法:对1255例单纯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超过2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肝脏的B超检查,抽取服药5年以上者472例和服药5年以下者783例进行对照研究,行相关项目的比较。结果: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脏B超异常阳性率为28.05%,脂肪肝的发生率最高(24.70%),占该组异常阳性率的88.09%。异常阳性率因年龄、病程及服药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年老(≥50岁)和病程及服药时间长(≥5年)者阳性率较高;性别和精神分裂症的类型不同肝脏B超异常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B超能明确显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肝脏的改变,从而证实抗精神病药物对肝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反应性。方法对62例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其个体状况及症状特点分别口服利培酮、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喹硫平、奥氮平治疗,观察8周。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未治疗期及服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患者治疗前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功能大体评定量表、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和不自主运动量表的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显效率达46.8%,>18岁组显效率显著高于≤18岁组(P <0.05)。治疗8周末未治疗期≤12个月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较>12个月患者下降更显著(P <0.05),功能大体评定量表总分较>12个月患者升高更显著(P<0.05);服用不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患者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结论不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显著且相当,不良反应较轻微,但患者首发年龄越小,未治疗期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5.
加味苓桂术甘汤用于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症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加味苓桂术甘汤用于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症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 方法:选择2004—08/2006—02广州市精神病医院住院及门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出现肥胖者90例。患者按随机抽取序号分为3组,每组30例。加味苓挂术甘汤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6.41&;#177;7.98)岁;病程(7.98&;#177;5.71)年。口服加昧苓桂术甘汤(主要由茯苓、桂枝、白术、苍术、泽泻、荷叶、远志、番泻叶、法半夏、大腹皮、枳实等组成);苓桂术甘汤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8.10&;#177;8.56)岁;病程(8.58&;#177;6.46)年。口服苓桂术甘汤(主要由茯苓、桂枝、白术、苍术、泽泻、荷叶、远志、菖蒲、番泻叶、法半夏等组成);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37.26&;#177;8.20)岁;病程(9.63&;#177;7.55)年。口服安慰剂(桑叶、菊花等组成)。3组合剂均制成含900g/L生药量,口服2次/d,30mL/次,治疗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末分别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副反应量表评分及测量体质量。 结果:9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3组临床疗效比较:加味苓桂术甘汤组、苓桂术甘汤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6%(23/30),70%(21/30)和16.6%(5/30);加味苓桂术甘汤组、苓桂术甘汤组总体疗效相当,差异无显著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3组治疗前后体质量变化比较:加味苓桂术甘汤组、苓桂术甘汤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体质量差异无显著性[(77.83&;#177;6.51),(78.97&;#177;7.04),(77.30&;#177;7.15)kg,P〉0.05];治疗6周后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74.50&;#177;4.56),(75.07&;#177;5.82),(79.13&;#177;8.03)kg,P〈0.01]。③3组治疗前后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变化比较:3组治疗两周后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3组各时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不良事件及副反应:苓桂术甘汤组,服药后全部患者大便次数增多,1~3次/d,有6例大便次数每日四五次。加味苓桂术甘汤组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多不明显。对照组无腹泻情况发生。 结论:加味苓桂术甘汤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症中药,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6.
背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遵医情况直接影响到病情发展及预后,而遵医行为又受什么因素影响呢?目的:分析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的因素。设计:横断面调查。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秦都口腔医院外宾病房。对象:1998-01/2000-08第四军医大学秦都口腔医院外宾病房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5例。纳入标准: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排除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系统疾病。符合上述标准患者164例,男122例,女42例;平均年龄(51&;#177;5)岁方法:采用自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调查问卷对164例患者进行调查,观察患者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病程长短情况等因素对遵医行为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患者遵医行为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53.0%(87/164)的患者能遵医坚持运动治疗,58.5%(96/164)的患者能遵医坚持合理饮食,51.6%(32/164)患者能遵医戒除烟酒,82.3%(135/164)的患者能遵医坚持定期复查,64.6%(106/164)的患者能遵医坚持药物治疗。患者的性别对遵医行为无明显影响;不遵医行为发生率较高的为文盲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的发生率则较低(x^2=7.25,P&;lt;0.01);人均收入&;gt;500元/月者不遵医行为的发生率较&;lt;500元/月者低(x^2=39.4,P&;lt;0.01);病程&;lt;1年的患者不遵医行为的发生率较病程&;gt;1年的患者低(r=5.66,P&;lt;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较差,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及病程长短等因素对遵医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防治效果及其家庭经济负担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社区管理防治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影响,以及对患者经济因素的影响。方法:纳入2003-05/2004-06恩施市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160例,随机分为社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采用前瞻性对照观察,随访1年。社区观察组:均登记建卡纳入防治康复网络,制订康复方案,并成立社区治疗小组。具体措施有:①药物康复:给予肌注长效制剂或口服维持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用药剂量折合成氯丙嗪效价为(238&;#177;9.67)mg/d。②实施家庭干预:对康复对象及家庭成员予以现场指导,包括集体家庭教育和个别家庭治疗。③职业康复:强调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恢复技能,重返社会。④进行追踪随访对患者每月的临床症状、用药情况、医疗费用支出、家庭经济收入等情况记录。对照组:发作期去医院治疗。患者住院期间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剂量折合成氯丙嚷效价为(242&;#177;10.53)mg/d。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进行疗效评定,分别于治疗前、中(6个月)、后(12个月)各评定1次。进行正态性检验、方差分析、r检验,比较1年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医疗费用及其他经济损失情况。结果:④1年末,社区观察组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较入组前及对照组同期明显降低(25.01&;#177;12.17,32.42&;#177;13.69,31.69&;#177;12.33;3.61&;#177;2.17,7.41&;#177;3.12,10.31&;#177;2.49:t=2.12~7.93,P〈0.05~O.01);且6个月末社区观察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41&;#177;2.05,9.31&;#177;4.16,t=-3.76,P〈0.01)。②社区观察组患者药物治疗规则率由25例(31.0%)提高到73例(91.0%),而对照组药物治疗规则率仅维持在26例(33%)。社区观察组复发2例(3%),对照组复发14例(1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16,P〈0.05)。③社区观察组患者的缺勤天数比对照组患者平均下降7.7d/个月,折合231元/个月;患者家属缺勤天数平均下降2.3d/个月,折合59元/个月,平均每人减少间接费用290元/个月。对照组1年中有23人次住院治疗,合计住院费57271.70元,社区观察组无住院治疗人次,治疗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t=2.86,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经社区管理和规范防治,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有利于患者的社会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患者因素和医生因素对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影响。方法:于2004—12在广州市脑科医院、顺德市伍仲佩纪念医院、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访问120位精神科医生在治疗2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时的用药选择,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记录接受访谈的精神科医生的年龄,性别和工作年限。参加调查的医生进一步询问患者过去是否曾对某一种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无效,是否表达过希望或拒绝使用某一类型的药物。并记录所有人选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和住院次数,医生用阴阳性症状量表来评定患者的阴阳性症状,并评定患者的依从性(漏服药率〈20%定义为依从,介于20%-80%为部分依从,〉80%为不依从)。结果:纳入120位医生及24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单变量比较,年龄大一点的患者,病程长的患者,或阴阳性症状量表评定阳性症状分值高的患者更可能被处方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相反那些明确提出不想服用某一类型的药物或过去经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疗效不佳,出现明显的副作用的患者更可能被处方非典型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医生方面:那些年资高的,临床经验相对丰富的或认为使用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费用太高的医生更倾向于处方传统抗精神病药物。(蓼使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医生的年龄(〉50或〈50岁)(OR=4.8,95%CI=1.1~11.3,P=0.006),依从性差(OR=3.8,95%CI=1.2~11.6,P〈0.05),患者的病程(OR=1.1,95%CI=1.0-1.1,P〈0.04)都会影响到患者对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只有医生的年龄会影响到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OR=4.7,95%CI=1.5-15.1,P=0.01)。结论:高年资的精神科医生倾向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患者因素并没有明显影响医生的用药选择。有必要对精神科医生临床用药和处理患者的水平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考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影响住院精神病患者体重指数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检测住院≥1a的精神病患者的体重指数,并与服药种类、年龄、性别、病程、住院时间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体重指数≥25的发生率为53.61%,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者体重指数≥25的发生率为26.92%,体重指数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种类等因素显著相关。与病程呈负相关(P〈0.01),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与服用氯氮平呈正相关(P〈0.05),女性超重多于男性。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体重指数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种类等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前后体重的变化,找出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104例单一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满8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4周、第8周测量体重。结果: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第4周53.8%的患者出现体重增加,治疗第8周61.5%的患者出现体重增加,第8周体重增加值显著高于第4周体重增加值(P<0.01)。女性患者体重增加值明显大于男性(P<0.05)。多次住院者病程与体重增加呈负相关(r=-0.446,P=0.01)。结论:大多数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存在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精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前、后对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的影响。方法:3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在接受精神药物治疗前和治疗后(30.19&;#177;8.21)d,测试并分析眼球轨迹运动,应用阳性和阴性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结果:PANSS在治疗前、后比较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13.10,P&;lt;0.01),判别分析值、眼固定点数、反应性探索分、认知性探索分眼示踪总距离,眼示踪平均距离治疗前、后其差异均无显著性(t=0.36.0.56,0,47,0.77,0.06;P均&;gt;0.05)。判别分析值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自身一致性分别为84.2%和81.6%,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t=0,36.P&;gt;0.05)结论:传统与非传统抗精神药物及情感矫正剂对眼球轨迹运动各项指标均无影响;传统抗精神病药物、非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对眼球轨迹运动的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眼球轨迹运动的指标基本不受抗精神药物影响。判别分析值在药物治疗前、后一致性是稳定,并反应眼球轨迹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指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疗法和住院治疗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社会功能、复发率及成本费用的影响。方法:将2001-09/2002-09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就诊81例女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住院治疗组(n=40)和社区康复组(n=41)。住院治疗组实行封闭式住院管理,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工娱疗法和心理治疗。社区康复组均予建立家庭病床,实行开放式管理,至少每周上门巡诊1次,给予心理辅导;平时通过电话指导康复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参加适度劳动和社交活动。两组疗程均为1-3个月,随访半年。在疗程结束时用简明精神病量表减分率评定疗效(减分率≥80%为痊愈,≥60%为显著进步,≥30%为进步,〈30%为无效);在治疗前后和半年后随访分别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评定社会功能(10个项目,每项评分为0-2分,以总分≥2分为有社会功能缺陷);根据患者缓解半年后症状是否再度出现,或原残留症状有否加重需要调整药物或剂量等判别有无复发情况;用直接费用核算法分析治疗成本与费用。结果:住院治疗组平均疗程为51d。社区康复组平均疗程为50d。住院治疗组脱落2例,社区康复组脱落3例,两组各有38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89%(34/38)和92%(35/38)];半年后随访住院治疗组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由42.80&;#177;3.79降为12.84&;#177;5.36,社区康复组由43.08&;#177;3.66降为12.92&;#177;4.98,两组间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②两组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评分比较:社区康复组治疗后明显好于住院治疗组(1.61&;#177;4.56和3.64&;#177;4.05:t=2.05,P〈0.05)。③两组复发率比较:住院治疗组高于社区康复组[38%(10/26)和14%(4/28);(X^2=4.44,P〈0.05]。④两组直接成本与费用比较:住院治疗组每位患者平均需支付2408元(包括住院诊疗费、床位费、护理费、检查处置费、治疗费和药费等),社区康复组每位患者平均支付722元(包括巡视费、监护费、检查治疗费和药费等),住院治疗组的成本与费用是社区康复组的3.34倍。结论:社区康复治疗和住院治疗女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相当,但相对于住院治疗,社区康复疗法更能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社会功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定期检查血常规,观察白细胞减少情况。结果314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出现白细胞减少299例,发生率为9.52%。单一用药者2641例,发生白细胞减少239例(9.05%),合并用药者500例,发生白细胞减少60例(12.00%),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发生率低,合并用药者较单一用药者发生率高。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几乎都有可能引起白细胞下降,是一种可逆反应,可完全恢复。定期监测血象,早发现、早处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暴露控制法在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长期幻听中的作用及疗效。方法:将37例慢性精神分裂症伴有长期幻听症状的患者分成两组,分别用暴露控制法合并抗精神病药物(研究组,n=17)和单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照组,n=20)治疗,于入组时、治疗8周后、6个月后分别用改编Miller幻听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并于治疗6个月后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定患者。结果:研究组治疗8周和6个月后,患者幻听量表评分分别为6.714&;#177;1.88和4.084&;#177;1.69,PANSS量表总分分别为51.224&;#177;4.67和45.134&;#177;3.6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治疗6个月后的SDSS总分(2.754&;#177;2.78)、职业和工作(0.714&;#177;0.81)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结论:暴露控制法不仅能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长期幻听,而且对改善其余精神症状、提高社会功能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对入组的520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于人组的次日进行清晨空腹血糖测定,以后1次·mo^-1,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为9.81%。无论是传统抗精神病药物,还是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均可以引起血糖代谢异常,尤以服用氯氮平治疗最为显著。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导致糖代谢异常,在临床治疗中应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能力缺损的康复效果。 方法:于2002-10/2004-10。选择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精神科收治的符合CCMD-Ⅲ-R诊断标准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和心理治疗组,各50例。两组均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药物治疗组折合氯丙嗪(420&;#177;130)mg/d,心理治疗组折合氯丙嗪(430&;#177;110)mg/d。心理治疗组患者同时给予心理治疗。第1个月主要介绍精神分裂症疾病知识、症状对策、降低家庭情感表达、减轻家属的内疚自罪感,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和如何配合医生治疗。第2个月主要介绍病情特点,帮助其认识、提高,并介绍一些药物治疗常识,每周1次共4次。第3个月讨论如何面对家庭和社会,以及如何坚持服药定期复查,每周1次共4次。第4~5个月主要内容为家庭监护、家庭和精神健康、坚持服药和定期复查的具体问题;将患者分成组,互相帮助学习料理生活的习惯和技能,每周2次共4次。第6个月做出院前的准备,以1次个别辅导,1次集体心理治疗,主要内容是社会康复家庭心理教育。共进行16次的集体和个别心理治疗。采用简明精神卫生评定量表(7级评分:1无症状;2可疑或很轻;3轻度;4中度;5偏重;6重度;7极重度)评定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总分及各因子分。 结果:纳入患者10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心理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简明精神卫生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平均下降17.02分;药物治疗组较治疗前平均下降6.28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t=4.66,10.17,P〈0.01)。(多心理治疗组简明精神卫生评定量表各因子在治疗阶段之间变化显著,活力因子、激活性因子增加更显著[治疗后6个月、治疗前活力因子分别为2.31&;#177;0.41.3.92&;#177;0.54,P〈0.01;治疗后6个月、治疗前激活性因子分别为1.47&;#177;0.41,2.47&;#177;0.78,P〈0.01]。③药物治疗组有效9例,无效41例,有效率为18%;心理治疗组有效34例,无效16例,有效率为68%;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④药物治疗组8例,心理治疗组6例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对症治疗后副反应消失。未发生其他副反应。 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对改善社会能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儿童少年期与成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小林  张情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1):4294-4295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期与成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选取首次发病、资料完整、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住院病例,按首次发病年龄分为少儿组(≤15岁,52例)和成年组(≥16岁,49例)。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少儿组患者平均诊断年龄[(14.45&;#177;1.64)岁]显著大于发病年龄[(13.67&;#177;1.89)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2.24,P&;lt;0.05);阳性家族史、病前个性、起病形式、病程和临床疗效,与成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gt;0.05);早期症状出现率为80%,其中早期阴性症状和情感症状发生率(12%和36%)显著高于成年组(24%和1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16,5.08;P&;lt;0.05),而妄想及逻辑障碍出现率(52%和31%)显著低于成年组(92%和71%),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u=17.75,15.73;P&;lt;0.01)。结论: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具有年龄上的特征性,注意识别早期非典型症状有助于及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治疗前后变化及其与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血清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5年组和病程&;lt;5年组,每组20例)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和4周血清IL-6和sIL-6R水平,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氯氮平水平,以20例女性健康者血清IL-6、sIL-6R水平作对照。治疗前与治疗后第4周评定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各一次。结果:①病程≤5年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6和sIL-6R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lt;0.01);治疗后第1、2和4周血清IL-6和sIL-6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1)。②病程&;gt;5年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和4周血清IL-6、sIL-6R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lt;0.01)。③除病程&;gt;5年组患者第1周血清IL-6水平与氯氮平水平呈负相关(r=0.57,P&;lt;0.01)外,余各时点血清sIL-6R水平与氯氮平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r=-0.36~0.17,P&;gt;0.05)。④氯氮治疗4周后,PANSS减分率与IL-6,sIL-6R减分率无显著相关(r=-0.22~-0.01.P&;gt;0.05)。结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L-6、sIL-6R水平与健康女性差异显著,氯氮平对IL-6和sIL-6R有抑制作用,氯氮平的抗精神病作用可能与对IL-6,sIL-6R的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抗精神病药物合并文拉法辛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对36例复发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用以往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合并文拉法辛进行自身对照,采用BPRS进行评定。结论:文拉法辛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奥氮平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青壮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使用单一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中,疗程11个月。观察其疗效与副作用,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简明生活质量评定量表(WHOQOL-BREF)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奥氮平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分析量表中各领域和各方面的计分。结果:奥氮平的有效率达87%,锥体外系反应少。经治疗11个月,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和环境因素等4个领域计分均有显著改善,分别为69.17&;#177;5.67,91.39&;#177;12.18,92.78&;#177;12.33,91.56&;#177;11.49,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19.64,1<16,20.56,20.55;P均&;lt;0.01),且存在一定的时效关系,评定患者量表各领域分均显著增高。但在治疗2个月时患者对医疗的依赖仍然未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98,P&;gt;0.05);用药后1个月后患者仍然认为其生活中存在信息匮乏的情况,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77。P&;gt;0.05)。结论:奥氮平治疗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