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眼部损害为表现的脑血管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2例以眼部损害为表现(白诉视力障碍、复视或上睑下垂)的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双侧视乳头水肿4例(11.11%),同向偏盲2例(5.56%),皮质盲1例(2.78%),同向象限盲11例(30.56%),外展神经麻痹6例(16.67%),动眼神经麻痹12例(33.33%),其中部分患者同时存在2种眼部损害。经过影像学检查后诊断脑干梗死10例(31.3%),枕叶梗死6例(18.8%),分水岭梗死4例(12.5%),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例(3.1%),枕叶出血2例(6.3%),后交通动脉瘤4例(12.5%),颅内静脉窦血栓5例(15.6%)。结论脑血管病可引起各种眼部损害:枕叶和后分水岭血管病变表现为同向偏盲或象限盲,脑干梗死导致核性、核间性或核下性眼肌麻痹,后交通动脉瘤导致动眼神经麻痹,颅内静脉窦血栓可引起视乳头水肿或视野损害。眼科医师应重视眼部损害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加强影像学检查和与神经科医师间的合作,以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81例丘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定量与临床症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凌勤 《新医学》1998,29(6):291-292
目的:研究丘脑血肿与急性期主要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对原发性丘脑出血81例患者的意识水平,头痛,失语症状与血肿CT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有(1)继发性脑室出血与单纯丘脑出血的昏迷发生率和头痛发生率;(2)不同意识水平病人组的丘脑出血量;(3)失语组与非失语组的血肿直径。结论:继发性脑室出血患者容易发生昏迷,而单纯组患者丘脑出血量17 ̄22mL者即可引起昏迷;血肿直径大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预后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641例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的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16例患者有61例死亡。其中基底节区出血49例,死亡21例(42.9%);脑干出血18例,死亡14例(77.8%);脑叶出血16例,死亡5例(31.3%);丘脑出血12例,死亡9例(75%);脑室出血6例,死亡4例(66.7%);小脑出血8例,死亡3例(37.5%);混合出血7例,死亡5例(71.4%)。出血量小于30ml29例,死亡4例(13-8%);30—50ml61例,死亡34例(55.7%);51—80ml17例,死亡15例(88.2%);大于80ml9例,死亡8例(88.9%)。结论 脑出血并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死亡率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年龄有关。在内科保守治疗的基础上有适应证的患者配以微创血肿清除术,明显地降低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运动疗法加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作用。方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00例,治疗组采用运动疗法加西药、超短波、针灸综合治疗,对照组不作运动疗法。结果:面神经麻痹中度者,治疗组治疗时间为(12.3&;#177;1.8)d,对照组为(15.8&;#177;2.6)d(P<0.01);面神经麻痹重度者,治疗组显效率为85%,对照组为55%(P<0.05)。结论:运动疗法可促进面神经麻痹中、重度患者早日恢复,提高显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定量温度觉特点,分析定量温度觉与面神经麻痹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30例,另选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定量测定其耳前、颊部皮肤的温度觉和面神经传导速度。于患者病后2周、1个月、2个月和6个月采用House-Brackmann(H—B)评估系统评定预后。结果12例(40%)面神经麻痹患者出现QTT异常,其中8例有糖尿病(占66.7%),3例患侧局部有带状疱疹(占25%),1例病毒感染血清学检测阳性(占8.3%)。QTT异常组病后2个月和6个月的H.B评分与QTT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T异常组患者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下降,与QTT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冷觉阈值增高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面神经麻痹患者OTT异常与病因和预后有一定关系,OTT异常者预后较若。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仍停留在针灸、针刺、针刺加理疗、穴位注射、埋线、割治等传统的有创治疗方法,不能直接作用于面神经的损伤病变部位,疗程长,治愈率低。而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治疗方法恰好弥补了传统治疗方面的不足。目的:探讨应用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面瘫科。对象:选择1998—06/2004—06全国18省市、自治区初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500例,其中男935例,女565例;年龄1.5~19岁103例,20一50岁1105例,51~74岁292例;左侧672例,右侧828例;病程1d~40年。方法:所有患者均按要求在选择的面神经麻痹有效点[面神经麻痹1号点:位于患侧耳垂后乳突下方凹陷处,相当面神经出经乳孔处。面神经麻痹2号点:位于患侧耳后乳突弧形高点处。面神经麻痹3号点:位于面神经麻痹2号穴上约3.33cm(1寸)处。面神经麻痹4号点:位于患侧外耳道后方约0.5cm与耳轮脚下0.5cm相交处。面神经麻痹5号点:位于上耳屏尖前约1寸处。面神经麻痹6号点:位于患侧耳廓上缘顶点处1及配穴(牵正、地仓、双合谷)上进行20min的恒磁有氧治疗,1次/d,10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两二天,再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取点治疗与吸氧同时进行,吸氧方法:20min/次,1次/d,10d为1个疗程,吸氧流量一般为2~4L/min:疗效评估:进行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时患侧和健侧动作一致与否的比较,同时进行示齿时和静止时的患侧和健侧的鼻唇沟和人中沟一致与否的比较。健患两侧石肌功能的比较可通过健患两侧的6点4线测量法获得。主要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结果:15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经20d治疗后恢复1385例(92.33%);显效92例(6.13%);好转22例(1.74%);无效1例(0.07%),总有效率为99.93%。结论:采用恒定磁场并有氧方法具有无痛、无创伤、无交叉感染、无面神经二次损伤,操作安全、简便,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可明显改善面神经麻痹症状,恢复面肌功能。  相似文献   

7.
中老年人眼肌麻痹46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眼肌麻痹是神经科临床常见症状。我科于1993—01~2005—12收治中老年人眼肌麻痹46例,就其病因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眼肌麻痹、复视为主诉收入我科的住院患者,男30例,女16例,年龄45~73(平均54.8)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5例,糖尿病史12例,高血脂史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6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病因所致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连续收治的76例以眼肌麻痹为主要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76例患者中54例(71.1%)诊断明确,其中病因以糖尿病最多见(20例,26.3%);炎症性疾病次之(14例,18.4%),包括Tolosa-Hunt综合征(THS)、Fisher综合征(FS)及眼肌麻痹性偏头痛(ophthalmoplegic migraine,OM)。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患者最突出的临床特征为年龄大、最常累及动眼神经但无瞳孔改变。有22例(28.9%)眼肌麻痹患者未能明确诊断,包括不能排除动脉瘤及炎症性疾病者。在各种病因导致的眼动神经麻痹中,动眼神经最常受累,为49例(64.5%),展神经次之,为38例(50.0%)。结论:眼肌麻痹的病因复杂,糖尿病性及炎症性疾病是眼肌麻痹患者最常见的病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周期性麻痹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周期性麻痹病例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47例(48.96%)继发于甲亢,53例(55.21%)肌腱反射正常或活跃,61例(63.54%)CPK升高,58例(60.42%)有典型低钾心电图改变。结论:周期性麻痹继发于甲亢的高比例应引起临床重视;本病可出现肌腱反射正常或活跃以及血清CPK升高;简单的ECG检查有助于及时确诊本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恶性丘脑出血与良性丘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并研究恶性丘脑出血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判断功能。方法:纳入196例自发性丘脑出血患者,其中恶性丘脑出血159例,良性丘脑出血37例。随访入组患者3个月,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并分组。比较良、恶性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恶性丘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入院时血肿量、恶性丘脑出血是引起丘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均OR>1,P<0.05);年龄、入院时血肿量、内囊受压程度(D值)是恶性丘脑出血患者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均OR>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值预测的敏感度为0.79,特异性为0.68,cut-off值为2.1 cm,即内囊受压>2.1 cm时,恶性丘脑出血患者预后可能不佳。结论:恶性丘脑出血是丘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入院血肿量、内囊受压程度(D值)是恶性丘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