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细胞色素C(chromosome C,CytC)的释放是细胞凋亡的重要环节之一.肌苷对脑缺血损伤神经细胞凋亡可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肌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CytC基因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本实验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体质量230~280 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腹腔注射肌苷,100mg/kg)32只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2只,每组再随机分为缺血1.5 h再灌注2,6,12,24 h,2,3,7,14 d组(n=4),另外4只作假手术组.原位末端标记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神经细胞凋亡和CytC mRNA表达.主要观察指标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CytC mRNA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2 h皮质区与纹状体区即出现凋亡细胞并逐渐增加,分别于1 d和2 d达高峰,之后逐渐减少,至14 d接近于假手术组水平;经肌苷治疗后凋亡神经细胞减少,其中再灌注12 h~7 d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CytC mRNA于脑缺血再灌注2h开始表达,皮质区12 h达高峰,纹状体区1 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肌苷治疗组CytC mRNA表达于再灌注12 h~7 d在皮质区、12 h~14d在纹状体区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肌苷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而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对治疗脑血管病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mRNA的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肌苷的干预作用,从细胞增殖角度探讨肌苷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腹腔注射肌苷注射液,应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点皮质区和纹状体区神经细胞Cvclin D1 mRNA的表达与凋亡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h后皮质区与纹状体区即出现少量凋亡神经细胞,皮质区1d达高峰[(72.8&;#177;2.66)个/视野],纹状体区2d达高峰[(96.75&;#177;4.37)个/视野],之后逐渐减少,至再灌注14d[(5.50&;#177;0.65)个/视野]接近假手术组水平[(3.75&;#177;0.85)个/视野];肌苷治疗组凋亡神经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脑缺血再灌流后皮质区与纹状体区的缺血周围区神经细胞Cyclin D1 mRNA的表达于2h逐渐增强,皮质区和纹状体区分别于12h和l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肌苷治疗组Cvclin D1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弱。结论:脑缺血再灌流Cyclin D1 mRNA的表达时序先于凋亡细胞的出现.其异常表达可能诱导了神经元的凋亡。肌苷可在脑缺血再灌注后抑制Cyclin Dl mRNA的表达,从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mRNA的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肌苷的干预作用,从细胞增殖角度探讨肌苷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腹腔注射肌苷注射液,应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点皮质区和纹状体区神经细胞CyclinD1mRNA的表达与凋亡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h后皮质区与纹状体区即出现少量凋亡神经细胞,皮质区1d达高峰(72.8±2.66)个/视野,纹状体区2d达高峰(96.75±4.37)个/视野,之后逐渐减少,至再灌注14d(5.50±0.65)个/视野接近假手术组水平(3.75±0.85)个/视野;肌苷治疗组凋亡神经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脑缺血再灌流后皮质区与纹状体区的缺血周围区神经细胞CyclinD1mRNA的表达于2h逐渐增强,皮质区和纹状体区分别于12h和1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肌苷治疗组CyclinD1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弱。结论:脑缺血再灌流CyclinD1mRNA的表达时序先于凋亡细胞的出现,其异常表达可能诱导了神经元的凋亡。肌苷可在脑缺血再灌注后抑制CyclinD1mRNA的表达,从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以其在凋亡机制中的作用为主,部分细胞凋亡是由于细胞增殖周期的异常调控所致。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4(cyelin dependent kinase,CDK4)基因表达及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本实验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体质量230~270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4只和实验组32只,实验组再进一步分为缺血1.5h再灌注2,6,12h,1,2,3,7和14d亚组,每组4只。方法:全部实验均由本文作者完成。具体方法:应用线栓法经左侧颈外-内动脉插线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yclin D1 mRNA葙CDK4 mRNA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h脑组织即开始出现凋亡神经细胞,并于1d和2d分别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达高峰(分别为72.80&;#177;4.66和96.75&;#177;4.37)。神经细胞cyclin D1 mRNA和CDK4 mRNA的表达分别于再灌注2h和6h开始逐渐增强,并于12h和1d分别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达高峰(皮质区分别为94.50&;#177;2.75和85.75&;#177;3.73,纹状体区分别为88.25&;#177;5.06和89.80&;#177;2.93),至再灌注14d降至假手术组水平。cyclin D1 mRNA和CDK4 mRNA的表达与凋亡细胞的区域基本相同。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皮层区较纹状体区对缺血更为敏感,cyclin D1 mRNA和CDK4 mRNA表达可能是诱导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背景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以其在凋亡机制中的作用为主,部分细胞凋亡是由于细胞增殖周期的异常调控所致.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周期蛋白 D1( cyclin D1)和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 4( cyclin dependent kinase,CDK4)基因表达及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 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 地点和材料本实验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雌性 SD大鼠 36只,体质量 230~ 270 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4只和实验组 32只,实验组再进一步分为缺血 1.5 h再灌注 2, 6, 12 h, 1, 2, 3, 7和 14 d亚组,每组 4只. 方法全部实验均由本文作者完成.具体方法应用线栓法经左侧颈外-内动脉插线建立 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cyclin D1 mRNA和 CDK4 mRNA的表达. 结果脑缺血再灌注 2 h脑组织即开始出现凋亡神经细胞,并于 1 d和 2 d分别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达高峰(分别为 72.80± 4.66和 96.75 ± 4.37).神经细胞 cyclin D1 mRNA和 CDK4 mRNA的表达分别于再灌注 2 h和 6 h开始逐渐增强,并于 12 h和 1 d分别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达高峰(皮质区分别为 94.50± 2.75和 85.75± 3.73,纹状体区分别为 88.25± 5.06和 89.80± 2.93),至再灌注 14 d降至假手术组水平. cyclin D1 mRNA和 CDK4 mRNA的表达与凋亡细胞的区域基本相同.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皮层区较纹状体区对缺血更为敏感, cyclin D1 mRNA和 CDK4 mRNA表达可能是诱导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以其在凋亡机制中的作用为主,部分细胞凋亡是由于细胞增殖周期的异常调控所致。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和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4(cyclindependentkinase,CDK4)基因表达及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本实验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体质量230~270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4只和实验组32只,实验组再进一步分为缺血1.5h再灌注2,6,12h,1,2,3,7和14d亚组,每组4只。方法:全部实验均由本文作者完成。具体方法:应用线栓法经左侧颈外-内动脉插线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yclinD1mRNA和CDK4mRNA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h脑组织即开始出现凋亡神经细胞,并于1d和2d分别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达高峰(分别为72.80±4.66和96.75±4.37)。神经细胞cyclinD1mRNA和CDK4mRNA的表达分别于再灌注2h和6h开始逐渐增强,并于12h和1d分别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达高峰(皮质区分别为94.50±2.75和85.75±3.73,纹状体区分别为88.25  相似文献   

7.
背景:细胞凋亡与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卡配因、Bcl-2家族和半胱天冬酶家族等基因表达有密切关系。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下调卡配因的表达,抑制Cyt C的释放可减少细胞凋亡。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其与Cyt C和卡配因基因表达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地点: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动物: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体质量230~270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全部实验均由所有作者完成。具体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再灌注模型,应用TUNEL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yt C mRNA和卡配因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凋亡细胞数;Cyt C和卡配因的阳性细胞数。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2h脑组织即出现凋亡细胞,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分别于1d和2d达高峰,此后逐渐减少。脑组织Cyt C mRNA和卡配因mRNA的表达自缺血再灌注后2h后逐渐增高,皮质区12h达高峰[分别为(122.50&;#177;6.69)和(138.50&;#177;6.25)个/视野],纹状体区1d达高峰[分别为(119.25&;#177;5.12)和(105.00&;#177;4.58)个/视野1,以后逐渐下降。Cyt C mRNA和卡配因mRNA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区域基本一致。结论:脑组织皮质区神经细胞较纹状体区对缺血性损伤更为敏感,Cyt C和卡配因基因表达在诱导细胞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FGFR)的表达,探讨藻蓝蛋白对脑缺血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2只,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CAO/R)模型,藻蓝蛋白进行治疗,TUNEL方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bFGF和bFGFR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6h,皮质区和纹状体区神经细胞凋亡逐渐增加,至第1d达高峰,第3d开始下降,第14d时仍高于假手术组;藻蓝蛋白治疗组凋亡细胞的变化与对照组相似,同一时间点相比较,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区和纹状体区神经元bFGF和FGFR表达增强,再灌注6h神经细胞即出现bFGF表达,第1d达高峰,后逐渐减弱,至第14d仍高于假手术组;藻蓝蛋白组神经细胞bFGF和FGFR表达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似,同一时间点比较,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藻蓝蛋白可能通过促进bFGF和FGFR的表达,激活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而发挥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细胞凋亡与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卡配因、Bcl-2家族和半胱天冬酶家族等基因表达有密切关系.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下调卡配因的表达,抑制Cyt C的释放可减少细胞凋亡.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其与Cyt C和卡配因基因表达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地点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动物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体质量230~270 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全部实验均由所有作者完成.具体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再灌注模型,应用TUNEL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yt C mRNA和卡配因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凋亡细胞数;Cyt C和卡配因的阳性细胞数.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2 h脑组织即出现凋亡细胞,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分别于1 d和2 d达高峰,此后逐渐减少.脑组织Cyt C mRNA和卡配因mRNA的表达自缺血再灌注后2 h后逐渐增高,皮质区12 h达高峰[分别为(122.50±6.69)和(138.50±6.25)个/视野],纹状体区1 d达高峰[分别为(119.25±5.12)和(105.00±4.58)个/视野],以后逐渐下降.Cyt C mRNA和卡配因mRNA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区域基本一致.结论脑组织皮质区神经细胞较纹状体区对缺血性损伤更为敏感,Cyt C和卡配因基因表达在诱导细胞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黏附分子-43(NCAM)和生长相关蛋白(GAP-43)基因表达在神经功能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采用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法评价脑缺血90min再灌注2h、12h、1d、2d、3d、7d和14d等时间点大鼠神经功能情况,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NCAM mRNA和GAP-43 mRNA的表达。结果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评分于再灌注2d开始降低,神经功能逐渐恢复。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脑缺血侧GAP-43 mRNA表达于再灌注12h和2d出现峰值,以后逐渐降低,至14d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皮质区NCAM mRNA的表达于再灌注2h后开始增强,12h后达高峰;纹状体区NCAM mRNA的表达于再灌注后2h时开始增强,1d后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少,14d降至基础水平。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NCAM的表达可能参与了脑细胞的修复过程,GAP-43 mRNA的表达增强可能与损伤神经的功能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脑受到损害可诱导脑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增加,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在细胞的增殖、分化、血管生成、骨骼形成等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表达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材料:选用28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220~260g,清洁级,由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兔抗大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单克隆抗体由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方法:实验于2005-05/12在山东省脑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①摸球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24)和假手术组(n=4)。应用线栓法经左侧颈外-内动脉插线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线外,其余步骤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于脑缺血1h再灌注6h、12h、1d、3d、7d、14d各时间点取4只大鼠进行标本取材,假手术组于术后24h取材。大鼠麻醉后断头完整取脑,切取视交叉后方约5mm的脑组织,连续冠状切片备用。②脑组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神经细胞形态。③TUNEL法:细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着色,即凋亡细胞。高倍镜下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随机各取4个视野计数阳性细胞。④标本切片经兔抗大鼠bFGF和FGFR-1单克隆抗体染色,高倍镜下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随机各取4个视野计数阳性细胞。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表达情况。结果:纳入2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组大鼠脑缺血损伤区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部分细胞出现核固缩、不规则,染色加深呈紫蓝色,核仁消失,并有许多散在的细胞碎片。②假手术组脑组织可见少量凋亡神经细胞,脑缺血后凋亡细胞明显增多,主要位于额顶叶皮质区和纹状体区。实验组大鼠缺血再灌注6h皮质区开始凋亡细胞逐渐增多,12h~3d凋亡细胞数较多,其中再灌注1d达高峰,3d开始下降,至14d时仍高于假手术组。纹状体区凋亡细胞的数量和变化趋势与皮质区相近(P>0.05)。③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均有微弱表达,阳性细胞数量较少,着色较浅。实验组大鼠脑缺血后神经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增强,主要位于皮质区和纹状体区,实验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6h神经元即出现bFGF的表达,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阳性细胞增多,着色加深,再灌注1~3d达高峰,之后逐渐减弱,至再灌注14d,皮质区和纹状体区bFGF表达分别为(5.01±1.71),(5.21±1.62)个/视野,仍高于假手术组[(2.03±1.73),(2.46±1.38)个/视野,P<0.05]。④假手术组脑组织可见到少量着色较浅的FGFR-1阳性细胞;脑缺血再灌注6h后皮质区和纹状体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加,至再灌注1~3d最多,3d后阳性细胞逐渐减少,至14d时皮质区和纹状体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阳性细胞数分别为(5.01±1.41),(5.20±1.33)个/视野,高于假手术组[(2.25±1.67),(2.32±1.61)个/视野,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可能通过激活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的表达,来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肌苷参与机体多方面的代谢过程,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其机制还没有彻底阐明。目的:研究肌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肌苷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本实验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体质量230~270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措施: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应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32只和对照组32只,每组再随机分为缺血1.5h再灌流2,6,12,24h,2,3,7,14d组(n=4),另外4只作假手术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组织VEGF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脑组织未见VEGF阳性表达。对照组在皮层区和纹状体区VEGF在脑缺血再灌注2h开始表达,12h达高峰,持续24h,随即迅速降低。VEGF阳性细胞主要位于Ⅱ,Ⅲ,Ⅳ层神经元和血管内皮细胞,尤其神经细胞核周细胞浆和树突染色最深。肌苷治疗组VEGF表达于缺血再灌注2h~2d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78~22.62,P<0.01)。结论:肌苷可上调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的表达,可能是其缺血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髓鞘相关生长抑制因子Nogo-A及胰岛素样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区域的表达特点。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4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进行。将80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缺血再灌注组64只,缺血再灌注组分为2h、6h、12h、24h、48h、3d、7d、14d8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其中4只用于Nogo-A检测,另外4只用于胰岛素样神经生长因子受体的检测。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不插尼龙线,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Nogo-A与胰岛素样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在神经细胞中的表达。结果:8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Nogo-A蛋白表达: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皮质、海马及纹状体区凋亡细胞呈基础表达。缺血再灌注6~12h皮质区及纹状体区Nogo-A表达达高峰,海马区表达明显增加。缺血再灌注24h均开始下降。缺血再灌注48h~3d皮质区及纹状体区均二次达高峰,海马区表达恒定。缺血再灌注7~14d均降至基础水平。缺血再灌注各组Nogo-A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P<0.05)。②胰岛素样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在皮质、海马及纹状体区阳性细胞呈基础表达。缺血再灌注24h达高峰,48h恒定表达,3~14d仍维持高值表达。缺血再灌注各组胰岛素样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海马、皮质、纹状体等区域Nogo-A与胰岛素样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均增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增加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脑轻度损伤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表达仅限于大脑皮质区,重度损伤时弥漫整个海马及纹状体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神经组织存活素及生长相关蛋白4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细胞凋亡和轴突再生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6-03/10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完成。①实验分组:将80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存活素组和生长相关蛋白43组,每组40只。再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1h再灌注2,6,12,24,48h,3,7,14d组,每组4只大鼠。②实验干预:缺血再灌注各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尼龙线外,余步骤同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于术后1d取脑组织,缺血再灌注组大鼠于再灌注2,6,12,24,48h,3,7,14d取脑组织检测相关指标。③实验评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存活素与生长相关蛋白43在神经元凋亡中的表达情况。结果:8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细胞凋亡:缺血再灌注2~24h组海马、皮质区及纹状体区凋亡细胞均增多,再灌注48h,3d组凋亡细胞呈显著增加,再灌注7d组凋亡细胞达高峰,再灌注14d组凋亡细胞显著降低。②存活素表达:Survivin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呈棕黄色或棕褐色。在缺血梗死区灶周围局部较大区域内阳性细胞呈弥漫性分布,缺血中心区较多可见。再灌注2h组海马、皮质区及纹状体区Survivin表达明显增加,6~24h强阳性细胞表达逐渐增加,48h达高峰,3~7d表达恒定,14d表达降低。③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缺血再灌注2h脑顶叶皮质区及纹状体区均有生长相关蛋白43阳性神经元表达增加,主要分布于脑梗死灶的周围区。皮质区的阳性神经元发出微丝诱导细胞沿其生长方向定向性地穿过胼胝体向海马迁徙。海马结构内生长相关蛋白43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密度较高,在齿状回分子层内带染色较深,增粗的强阳性反应的纤维存在于梗死灶的边缘,并向梗死灶中心区伸延。再灌注7d达高峰,14d达最低值。缺血再灌注48h~7d损伤区域神经元轴突呈出芽征,发出突触纤维。缺血再灌注2h~14d纹状体区均高于海马区及皮质区。结论:存活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在抑制神经元凋亡动态时相的表达中具有非特异性反应并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肌苷参与机体多方面的代谢过程并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需做进一步研究。目的:研究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巢蛋白(Nestin)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肌苷治疗中枢神经缺血性损伤的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基础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地点: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再随机分为缺血1.5h再灌注2,6,12,24h,2,3,7,14d组(n=4),另外4只作假手术组。干预:所有治疗均由作亲自操作。治疗组大鼠于缺血1.5h再灌注前给予空腹注射肌苷注射液100mg/kg,2次/d。对照组大鼠同步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所有大鼠置于同样的空间笼养。主要观察指标: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Nestin 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缺血侧Nestin mRNA表达皮质除2h以外、纹状体除2,6h以外、室旁区除2,6h.14d以外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治疗组Nestin mRNA表达较对照组于2,6h,7,14d在皮质,14d在纹状体有所降低,3d在皮质、纹状体及室旁区均显升高,7d仅在纹状体、室旁区显升高。结论:肌苷可以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Nestin mRNA的表达,从而达到神经组织结构和功能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巢蛋白(nestin)和干细胞因子(SCF)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缺血1.5h再灌注2h、6h、12h、24h、2d、3d、7d、14d组和假手术组,每组4只。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nestin和SCF mRNA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皮质、纹状体和室旁区nestin mRNA表达很弱。缺血再灌注后nestin mRNA表达,皮质除2h以外、纹状体除2h、6h以外、室旁区除2h、6h、14d以外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假手术组皮质、纹状体和室旁区SCF表达很弱。缺血再灌注后SCF mRNA表达,皮质除2h、6h、12h以外、纹状体除2h、6h以外、室旁区除2h、14d以外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SCF mRNA表达可能具有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7.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干细胞因子mRNA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细胞干细胞因子(SCF)mRNA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方法:成年SD大鼠,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 CAO模型),随机分为缺血1.5 h再灌注2 h~14 d组和假手术组。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不同部位的SCFmRNA表达情况。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SCFmRNA的表达在皮质区及纹状体区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于7 d达高峰,14 d下降。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SCF mRNA表达在脑内不同部位不同时间具备同样的规律,可能具有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肌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CaN和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腹腔注射肌苷(100mg/kg),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肌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内CaN及COX-2蛋白的影响。结果:①对照组皮质和纹状体区大鼠脑CaN蛋白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注6h开始增强,12-24h达高峰,随即下降,至3d已降至再灌注2h水平。与再灌注2h相比,6h-2d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肌苷组CaN表达于2h-14d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②对照组皮质和纹状体区COX-2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注6h开始增强,24h-2d达高峰,然后逐渐降低,14天时几乎未检测到COX-2阳性细胞。与再灌注2h相比,6h-3d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肌苷组COX-2表达于脑缺血再灌注2h-14d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1)。皮质中的阳性细胞数高于纹状体区。结论:肌苷对缺血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影响大鼠脑CaN、COX-2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背景:生长相关蛋白(GAP-43),勿动蛋白A(Nogo-A)与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有密切关系,但其基因表达与神经行为功能的关系研究较少。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GAP-43和Nogo-A基因表达与神经行为功能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的基础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本实验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体质量230~280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法评定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行为功能的恢复,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组织GAP-43 mRNA和Nogo-A 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行为功能,脑组织GAP-43 mRNA和Nogo-AmRNA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评分于再灌注2~14d降低,与缺血再灌注2h比较,差异有显性意义。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脑缺血后GAP-43 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视野)。于再灌注12h和2d出现“双峰”升高现象,以后逐渐降低,再灌注14d,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Nogo-A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视野)。也于12h和2d出现“双峰”增高,但于再灌注7d降至假手术组水平。结论:GAP-43 mRNA表达增高和Nogo-AmRNA表达早期升高、晚期下降,可能有助于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赵士福  蔡文琴  刘磊  王竹筠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5):233-235,F0003
背景:细胞凋亡是缺血再灌注损害的重要形式之一,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是细胞凋亡关键调节因子,其激活可导致蛋白降解引起细胞凋亡。目的:观察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自细胞介素1β转化酶基因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其在调控脑缺血后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试验。材料:实验于1996-03/2000-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神经科学中心完成。选择成年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2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采用四血管阻塞全脑缺血模型,缺血30min后再灌注,根据处死时间分为再灌注3,6,12,24,48,72h和7d共7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假手术组8只,仅分离,未夹闭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后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4只大鼠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其余4只用于原位末端标记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蛋白和mRNA的表达。②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6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mRNA和蛋白的表达:假手术组脑组织多数脑区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mRNA和蛋白有少量表达,脑缺血组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mRNA和蛋白在神经元内及小胶质细胞均有表达,分布在大脑皮质、小脑蒲肯野细胞、海马及皮质下白质。在缺血再灌注12h后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基因表达增加,48-72h为表达高峰。第7天表达下降。②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凋亡在缺血再灌注12h出现[(49.4&;#177;6.8)个/切片],高峰时间在72h[(228.6&;#177;29.8)个/切片],且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蛋白和mRNA的表达在分布上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r=0.89,0.68,P〈0.05)。结论:①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蛋白和mRNA的表达增加,与缺血后细胞凋亡有显著相关性,从时间上支持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表达是导致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②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大脑皮质、海马及基底节区是凋亡细胞的多发部位,而这些部位也是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表达增高的区域,进一步证明缺血后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的表达参与神经细胞凋亡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