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养血清脑颗粒加西比灵在偏头痛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择选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所收治的78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甲组与乙组,其中甲组予以养血清脑颗粒加以治疗,而乙组仅采取西比灵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甲组中患者的有效率(94.9%)显著高于乙组患者(79.5%),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偏头痛患者予以养血清脑颗粒加西比灵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将130例临床确诊为偏头痛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养血清脑颗粒联合西比灵组(治疗组)65例,单用西比灵组(对照组)65例.治疗组给予养血清脑颗粒4g/次,3次/d,口服;西比灵10mg,每晚睡前服.对照组给予西比灵10mg每晚睡前服.2组均连续治疗8-12周.结果 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养血清脑颗粒,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治疗,疗程为8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应用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国家三类新药养血清脑颗粒对40例偏头痛患者采取随机病例对照法观察疗效,并与40例应用镇脑宁胶囊治疗偏头痛患者作对照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轻中度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6例轻中度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53例.治疗组给予养血清脑颗粒,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结果:对总体疗效而言,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ITT)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13%、83.02%,方案数据分析(per-protocol population,PP)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00%、84.31%,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临床上的非劣性,P<0.05.ITT分析与PP分析结果一致.临床观察中未发现养血清脑颗粒有任何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结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轻中度偏头痛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与盐酸氟桂利嗪联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偏头痛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服用养血清脑颗粒和盐酸氟桂利嗪,对照组只用盐酸氟桂利嗪,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和盐酸氟桂利嗪合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王恒飞 《中国药业》2013,(20):96-98
目的观察应用西比灵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I】盏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4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西比灵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养血清颗粒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3,7,14,30d分别应用疼痛数字表(NRS)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表(QOL)对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并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dNRS评分以及QO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显效率为91.67%,对照组临床显效率为70.83%,两组患者临床显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为8.33%,两组不良反应均属轻至中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偏头痛患者应用西比灵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可显著降低患者疼痛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养血清脑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6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谷维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养血清脑丸,疗程各30d.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头痛发作程度、时间及频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6%(P<0.05).结论 养血清脑丸能够有效地控制偏头痛发作,减少发作次数和缩短发作时间,是一种无明显毒副作用且能够有效治疗偏头痛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3年10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组服用养血清脑颗粒和阿米替林治疗,对照组只服用阿米替林进行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研究组和对照组偏头痛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显效29例,显效率58%,有效16例,有效率32%,无效5例,无效率10%,治疗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显效12例,显效率23%,有效11例,有效率22%,无效27例,无效率55%,治疗总有效率为45%。结论单纯使用阿米替林治疗偏头痛效果不佳,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偏头痛显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王静 《哈尔滨医药》2007,27(2):50-51
目的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方法门诊选自病例52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男10例,女24例,初次发病者2例,病程6个月24例,一年以上者6例,5年以上者2例;对照组中男8例,女10例,初次发病者5例,病程达6个月以上者7例,1年以上者4例,5年以上者2例。2组性别、病程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药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每次1袋,3次/天,口服10天一疗程。对照组:药用脑宁,每日3次,1次1片,无明显改善。疗效治疗组:治疗偏头痛有效率达97%。对照组:治疗偏头痛有效率达72.2%。注:X~2=19.664;P<0.01,两组临床疗效比效具有显著性意义。总结通过用中医疗法治疗编头痛,方法简单,疗效明确,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典型偏头痛患者经颅磁刺激 (MEP)和脑血流成像 (SPECT)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各15例典型偏头痛患者口服养血清脑颗粒和安慰剂 ,共20天。分别于治疗前、后做MEP ,并与15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 ;养血清脑颗粒组中的5例患者于治疗前、后做SPECT。结果 :治疗前MEP的刺激阈值低于治疗后 ,且皮层至小指展肌传导时间 (CMCT)较治疗后长 ,而安慰剂组无改变 ;5例SPECT的定性分析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低灌注区 ,治疗后其灌注缺损显著改善。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能够有效治疗典型偏头痛 ,控制其发作  相似文献   

12.
杨军  董为伟 《中国药房》2002,13(12):741-742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典型偏头痛患者经颅磁刺激 (MEP)和脑血流成像(SPECT)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各15例典型偏头痛患者口服养血清脑颗粒和安慰剂 ,共20天。分别于治疗前、后做MEP ,并与15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 ;养血清脑颗粒组中的5例患者于治疗前、后做SPECT。结果 :治疗前MEP的刺激阈值低于治疗后 ,且皮层至小指展肌传导时间 (CMCT)较治疗后长 ,而安慰剂组无改变 ;5例SPECT的定性分析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低灌注区 ,治疗后其灌注缺损显著改善。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能够有效治疗典型偏头痛 ,控制其发作  相似文献   

13.
程武 《中国当代医药》2012,(24):114-115
目的观察天舒胶囊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组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天舒胶囊,每天3次,每次4粒(共1.36g),养血清脑颗粒每天3次,每次1包(3g)口服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5~10mg,每晚口服1次,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期间不得服用其他镇痛剂。记录偏头痛发作频率和每月头痛发作持续时间。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时进行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心电图和TCD检查。随访半年。结果天舒胶囊联合养血清脑颗粒可减少偏头痛的发作频率,缩短每月头痛发作持续时间。结论天舒胶囊联合养血清脑颗粒能够减少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具有更持久的预防保护作用,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4.
许玉红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0,35(10):2019-2022
目的 探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河南省荣军医院治疗的血管性痴呆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饭后口服艾地苯醌片,1片/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养血清脑颗粒,1袋/次,3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60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及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7.78%和9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ADL评分显著上升(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MDA水平显著下降(P<0.05),SOD、BDNF水平显著上升(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促进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改善,保护神经元,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5月武汉市优抚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治疗组(47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阿立哌唑片,第一周剂量为5 mg/d,第二周剂量为10 mg/d,然后依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增加剂量至15 mg/d,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养血清脑颗粒,4g/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评分、社会认知功能评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6、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6.60%,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3.6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NSS和社会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这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2、IL-6、NGF及BDNF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血清IL-2、IL-6、NGF及BDN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社会认知功能,且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莫地平片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颈性眩晕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尼莫地平片,1片/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养血清脑颗粒,1袋/次,3次/d。两组患者持续治疗10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S-CSA)评分、椎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清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00%、9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眩晕、前庭功能受损、耳蜗症状、自主神经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S-CSA评分显著降低,椎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FS-CSA评分和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较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T水平显著降低,CGRP水平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血清ET和CGRP水平改善较明显(P<0.05)。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莫地平片用于治疗颈性眩晕能够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升高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清ET、CGRP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轻中度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就诊的92例轻中度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口服丁苯酞软胶囊,200 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温水冲服养血清脑颗粒,4 g/次,3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0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43%、93.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一氧化氮(NO)水平明显升高,内皮素-1(ET-1)、血栓素A2(TXA2)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1、TXA2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轻中度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内皮功能,有助于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苯噻啶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2例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口服苯噻啶片,第1~3天,0.5 mg/次,1次/d,晚间服用;第4~6天,0.5 mg/次,2次/d,中午和晚间服用;第7天起,0.5 mg/次,3次/d;若病情基本控制,则酌情递减0.5 mg/周至适当剂量维持,若递减后病情有加重趋势再酌情增量。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养血清脑颗粒,1袋/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头痛发作情况、症状积分、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5.08%,较对照组的83.61%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发作次数、头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发作次数、头痛VAS评分、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发作次数积分、头痛程度积分、持续时间积分、伴随症状积分及其总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均显著降低,而动脉搏动指数(PI)均显著增加(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大脑中动脉Vm低于对照组,PI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CGRP、ET-1水平均显著下降,而血清5-HT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hs-CRP、CGRP、ET-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H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苯噻啶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促进头痛发作的缓解和症状减轻,使机体炎症反应、血管舒缩及疼痛感知异常得到控制,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注射用尿激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7年5月上海市同仁医院收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128例,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尿激酶,100万U(发病时间3 h:剂量为150万U)加入到0.9%氯化钠溶液100 mL中,滴注30 min内完成。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养血清脑颗粒,4 g/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92.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聚集指数(RF)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均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水平均显著升高,内皮素-1(ET-1)水平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注射用尿激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