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臀肌挛缩症(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GMC)自1978年国内首次报道以来,关于该种病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在学界一直存有争议,目前国内对该病的致病因素分析了8种,其中注射因素排在首位.随着对该病机理及病变部位和组织的认识,目前,将此病命名为臀部软组织挛缩症(gluteal softtissue contracture,GSTC).其典型病例临床表现为:外八字步态,不能走模特步,跑步跳跃状,并膝下蹲困难,跷"二郎腿"困难.检查可见划圈征,O B E R'S阳性(侧卧位,将上方腿屈曲90度,向床面按膝关节,不能贴床面为阳性,反之为阴性),双下肢不等长.临床诊断结合上述症状和体征,排除心、肝、肾、肺部重要脏器疾病、小儿麻痹症及其它下肢疾患,有肌肉注射史.治疗首选挛缩松解手术并尽早进行功能锻炼.2004年6月,鹤峰县得到该病存在的报告后,组织人员对病例所在的某乡部分村的儿童进行了初步筛查,发现126例有臀肌挛缩相应症状的儿童,2004年8月,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部分病例进行了个案调查和临床诊断,在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后,该乡部分儿童患臀肌挛缩症主要原因是臀部多次注射所引起,并与苯甲醇作为溶媒肌肉注射有关."苯甲醇是一种抗生素稀释液,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医疗机构将其作为青霉素的注射溶媒,以减轻注射部位疼痛.主要用于局部麻醉和消毒防腐.进入90年代后,苯甲醇具有溶血作用,易形成难于吸收之硬结被发现,医疗机构便纷纷弃用这种注射方法.1999年,湖北省卫生厅行文,停止使用苯甲醇作青霉素肌肉注射的溶媒.截止2009年12月31日,鹤峰县全县共陆续发现693例臀肌挛缩症病例,经手术治疗416例,功能均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
秦海辉  史迎春 《河北医学》2009,15(8):1000-1001
儿童注射性臀肌挛缩症多数是因为臀部反复肌肉注射用苯甲醇稀释的青霉素注射液而导致其臀部肌肉及筋膜纤维性挛缩而出现的下肢功能及步态异常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手术松解或切除纤维挛缩组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如果单纯手术治疗而不重视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则临床疗效差且容易复发。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术后康复处理专题报道不多,临床上屡有相关并发症及不成功病例报道。而我院通过运用自行设计的术后体位摆放和康复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用儿童常用肌注药物对仔兔88侧臀肌进行反复注射的实验研究发现:苯甲醇青霉素溶液可导致仔兔臀肌纤维化。结合临床治疗87例臀肌挛缩症患儿的发病年龄、地区差异认为:婴儿期在臀肌反复注射苯甲醇青霉素儿童臀肌挛缩症的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4.
臀部肌肉注射致臀肌挛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臀肌挛缩病因,选用36只幼年新西兰兔,于双侧臀部肌肉注射不同药物。结果表明:青霉素可致臀肌坏死挛缩;而苯甲醇无明显致肌肉坏死作用,当与青霉素合用时可使注射部位产生明显的坏死挛缩,出现关节功能障碍;局部注射次数越多,臀肌坏死挛缩越严重;肌注药量越大,纤维化越严重;注射部位血肿形成只是肌挛缩的次要原因;针头的机械损伤不构成肌肉坏死和挛缩的病因。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取消苯甲醇作为青霉素溶剂,而肌注青霉素用量应尽可能减少。  相似文献   

5.
臀肌挛缩症与2%苯甲醇注射药物因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覃均昌  刘正全 《重庆医学》1996,25(6):321-322
该病在重庆地区较常见。我院1986年5月~1996年1月共收治本病389例,其中男240例,女149例。年龄3岁10个月~25岁,双侧386例,单侧3例。本组389例中有378例在注射青霉素中曾加有2%苯甲醇注射液以减轻局部疼痛(97.17%)。本组对臀肌挛缩症与2%苯甲醇药物因素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反复多次注射2%苯甲醇青霉素溶液是该病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2%苯甲醇注射药物也是本病最危险的因子,相信如果不使用该药物,将来肌肉挛缩的发生率会大大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中小学生臀肌挛缩症的发病率及其性别、年龄、进行臀部药物注射治疗的次数与臀肌挛缩症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体抽样二级梯度筛选法对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27所中、小学校中的20190名学生进行臀肌挛缩症筛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对20190名在校学生进行筛查,获得有效的下肢残疾个案调查表20127份,应答率为99.68%。本次调查中确诊患有下肢功能障碍的204例患者全部填写了下肢残疾查体表。对本次调查的对象进行重复筛选和复查的结果显示,有198例学生被确诊患有臀肌挛缩症,发病率为9.80‰。在确诊患有臀肌挛缩症的198例患者中,曾反复接受苯甲醇溶媒青霉素臀部注射治疗的患者所占的比例较高。在本组学生中,在校男学生罹患臀肌挛缩症的几率为13.89‰,在校女学生罹患臀肌挛缩症的几率为5.55‰,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臀肌挛缩症在中小学生中的发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发病与性别、年龄、是否曾反复接受苯甲醇溶媒青霉素臀部肌肉注射治疗有密切的关系。在临床上,我们应尽量避免为中小学生进行臀部注射苯甲醇溶媒青霉素治疗,以降低其罹患臀肌挛缩症的几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药物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湖南省臀肌挛缩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探讨2%苯甲醇注射液稀释青霉素肌肉注射与臀肌挛缩症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臀肌挛缩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问卷调查2005年1月~2006年2月在湘雅医院确诊的臀肌挛缩症患者及同时段入院的非臀肌挛缩症患者。利用SPSS进行数据录入,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危险因素。运用Stata8.0软件以Pe(0.05)、Pr(0.10)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臀肌挛缩症的主要风险因子。结果0~3岁连续肌注时间长达4d以上、2%苯甲醇稀释青霉素肌肉注射是臀肌挛缩症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暴露比值比OR分别为16.536、4.136,回归系数分别是2.805527、1.670904。结论0~3岁连续肌注时间长达4d以上、2%苯甲醇稀释青霉素肌肉注射是臀肌挛缩症的主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用药物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湖南省臀肌挛缩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探讨2%苯甲醇注射液稀释青霉素肌肉注射与臀肌挛缩症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臀肌挛缩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问卷调查2005年1月~2006年2月在湘雅医院确诊的臀肌挛缩症患者及同时段入院的非臀肌挛缩症患者.利用SPSS进行数据录入,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危险因素.运用Stata 8.0软件以Pe(0.05)、Pr(0.10)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臀肌挛缩症的主要风险因子.结果 0~3岁连续肌注时间长达4 d以上、2%苯甲醇稀释青霉素肌肉注射是臀肌挛缩症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暴露比值比OR分别为16.536、4.136,回归系数分别是2.805527、1.670904.结论 0~3岁连续肌注时间长达4 d以上、2%苯甲醇稀释青霉素肌肉注射是臀肌挛缩症的主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9.
谈敬忠  周其荫  刘瑾  赵武  杨世祥 《四川医学》2000,21(12):1079-1080
臀肌筋膜挛缩症是一种因臀部肌肉筋膜变性挛缩 ,影响臀肌和髋关节的正常发育 ,造成步态异常、髋关节活动受限的临床综合症。 1991~ 1999年 ,我院外科共收治 32例臀肌筋膜挛缩症患者 ,经术后 8月~ 6年的随访观察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32例 ,男 17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 14.5岁 ( 5~ 2 0岁 )。所有病例均为双侧病变 ,其中 2例为兄妹。所有病例在婴幼儿期均表现为体质差、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或不明原因的发热 ,有反复臀部肌注青霉素史 ,其中除 1例溶媒不详外均以 2 %苯甲醇溶媒。肌注时间最短为 1周 (约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臀肌挛缩症的病理组织学及临床流行病学特点,阐述其病因、发病机理及其预防。方法:对我院经手术治疗的236例臀肌挛缩症患儿的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236例患儿病变臀肌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为横纹肌组织变性、萎缩伴不同程度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纤维组织部分胶原化,部分粘液样变性,部分肌组织内脂肪组织填充,病变为双侧性;临床流行病学方面表现为:有反复多次的臀部肌肉注射史,注射药物多为以苯甲醇为溶媒的青霉素和/或氨苄青霉素;发病情况:患儿主要分布在6~15岁年龄组,占89%(210/236),0~5岁年龄组最少占1.7%(4/236),发病患儿农村占69,8(165/236)。结论:该病病理组织学改变及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提示其发生与反复多次肌肉注射及局部组织损伤有关,其中注射溶媒苯甲醇,注射次数及注射技术水平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加强安全用药和科普宣传,合理选择注射药物溶媒及给药途径,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儿童臀肌挛缩症的病因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臀肌挛缩症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采用髂嵴松解术、挛缩组织切断术及阔筋膜张肌腱膜转位术治疗的68例患儿的发病原因,术后效果等进行了随访分析。结果:发现有臀部多次注射史者57例,加用苯甲醇者38例,无或少臀部肌肉注射史者11例。获随访的55例患儿治愈45例,好转7例,无效3例。结论:臀部多次加用苯甲醇肌注是该病的常见原因,挛缩组织切断术和阔筋膜张肌腱膜转位术是治疗该病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减轻青霉素钾盐和钠盐肌肉注射时引起的疼痛,避免苯甲醇作为注射溶媒引起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发生。方法 利用盐酸利多卡因具有穿透性好,扩散性强的局部麻醉作用,并应用氯化钠调节为等渗溶液,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制备0.2%盐酸利多卡因0.86%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解青霉素粉针的溶媒。结果 1991年3月-2001年11月配制21批250ml青霉素稀释液供临床使用,能有效减轻臀肌注射疼痛发生率,未发生过注射性臀肌挛缩症,临床反映良好。结论 该制剂稳定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青霉素以往多采用苯甲醇液做溶媒,以减少注射部位的疼痛,经多年临床使用,发现这种溶媒存在三大缺点:1.可降低青霉素效价10%,影响其疗效。2.止痛效果并不理想。3.对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有刺激作用,易发生硬结,甚至引起小儿臀肌挛缩症,严重者可致残。从90年代以来普遍采用0.25%利多卡因液做溶媒,实践证明,这种溶媒不影响青霉素的稳定性和疗效,注射部位不会产生硬结,止痛效果比苯甲醇溶媒佳。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通过动物实验,应用肌肉的酶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观察2%苯甲醇、2%苯甲醇稀释青霉素、生理盐水稀释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注射后家兔肌肉酶和超微结构方面的变化,阐明注射因素引起肌挛缩的发病机制,为临床上防治注射性肌挛缩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结果证实,2%苯甲醇作为青霉素的稀释液可使注射部位肌肉的琥珀酸脱氢酶染色、三磷腺苷酶染色、糖元过碘酸染色、运动终板乙酰胆碱脂酶加镀银  相似文献   

15.
现就肌肉注射中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探讨如下。局灶性肌病(1)注射性肌挛缩症:是肌肉注射引起的局灶性肌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本病的发生与局部反复接受肌肉注射有密切关系。肌注既存在针刺创伤引起局部渗血、水肿;也存在药物的局部刺激和吸收不良的情况,这种创伤性、化学性刺激导致局部肌膜、肌肉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变化,进而导致骨膜增厚、肌肉纤维化及瘢痕挛缩,造成局部功能障碍。由于肌注部位的不同,因而可发生虎口处的手内在肌挛缩症、三角肌挛缩症、臀肌挛缩症等多种类型。其中以臀肌挛缩症最多见,几乎发生于儿童期患者身上,近年国内资料报…  相似文献   

16.
儿童臀肌挛缩症的术前、术后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臀肌挛缩症又称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多因臀部反复多次肌肉注射刺激性药物,使被注射部位的肌肉和筋膜组织发生纤维变化,继发引起髋关节功能障碍。该病患儿以外展步态,下蹲困难及obers征阳性为临床特点。术后由于疼痛及炎性反应,臀肌处于痉挛状态,患儿患髋喜放置于外展,外旋,屈曲位,而被切断的纤维条索在上述位置易发生粘连,使该病可能复发。所以术后正确的护理,协助患儿早期功能锻炼,对提高手术效果,防止复发有重要的意义。现将17例儿童臀肌挛缩症的术前术后护理经验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小儿外科自1993年1月~1998年2月共收治该病…  相似文献   

17.
臂肌挛缩症     
徐国鹏  肖进等 《医学综述》2001,7(4):230-232
臂肌挛缩症(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GMC)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臂肌及其筋膜挛缩,导致髋关节功能受限,表现出特殊的症状,体征的临床综合征。1970年Valderrama首先报道本病,国内马承宣于1978年系统报道了此类病例,至今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报道。该病名称尚未统一,又称注射性臂大肌挛缩症,臂肌纤维化,儿童臂豳挛缩症,臂肌筋膜挛缩症,注射后臂肌挛缩症,续发于臂大肌纤维化的髋关节挛缩。儿童髋关节缩症,续发于臂大肌纤维化的骨害挛缩,儿童髋关节外展性挛缩等。国内区域性调查显示儿童发病率为1%-2.49%。该病目前在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仍存在争议,作者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文献,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臀肌挛缩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的诱因和临床护理.方法:对205例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臀肌挛缩患者大多有臀部反复注射史,症状典型,手术治愈率高.结论:不仅应切实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和出院指导,更应重视预防,严格肌肉注射的操作规程和局部护理,提倡采用股外侧肌部位的注射,以减少其患病率.  相似文献   

19.
2%苯甲醇溶液作为青霉素G溶媒已十多年,苯甲醇毒副作用和严重臀肌挛缩并发症等已屡有报道,现简要综述如下: 一、苯甲醇的毒副作用 1.溶血作用:2%苯甲醇在试管内对兔和人红细胞接触2小时,有溶血作用,注射部位常发生青紫。 2.对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可引起头晕、头痛、软弱疲乏、视力模糊、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步态不稳和手足发麻。  相似文献   

20.
臀肌挛缩症又名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 ,系反复多次臀大肌内穿刺注射药物 ,导致该部位肌肉或筋膜组织纤维性挛缩。本组 19例中男 14例 ,女 5例 ,年龄 6~ 17岁 ;均行臀大肌、臀中肌及髂胫肌手术治疗。 19例均获随访 ,时间 6个月至 2年。结果 :18例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步态正常 ,1例右侧髋关节功能欠佳。讨论 :本病症主要原因是由于注射针头致肌肉的损伤及药物的化学刺激引起创伤和化学性肌纤维炎及纤维组织增生。本组 19例病史中在 1~ 4岁均有反复多次臀大肌内注射药物史 ;另外 ,儿童的易感性及遗传性亦是本病不可忽视的原因。本病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