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路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 选择60例AS并后凸的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龄25~54岁,平均33岁;身高148~172 cm,平均身高162.3 cm.矢状面不同的Cobb's角:T5~T12 70°~120°,平均83°;T11~L4 5°~51°,平均37°;胸腰段后凸Cobb's角(多集中在T10-L2)35°~97°,平均48.6°;L1~L5 32°~-8°,平均4°.颌眉垂线角41°~84°,平均53.3°.均无明显神经症状.分别采用顶椎区Smith-Petersen脊柱截骨、改良式多个节段Smith-Petersen脊柱截骨、"三明治"式截骨、Thomasen经椎弓根截骨、椎体切除5种不同的截骨方法来矫正后凸畸形.内固定全部选用椎弓根螺钉技术.其中,顶椎区Smith-Petemen脊柱截骨12例;改良式多个节段Smith-Petersen脊柱截骨28例;"三明治"式截骨5例;Thomasen经椎弓根截骨lO例;椎体切除5例.结果 术后患者平均身高增长8.7 cm,矢状面不同的Cobb's角:T5~T12 30°~60°,平均43.2°;T11~L2~2°~11.3°,平均3.8°;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s角(多集中在T10~L2):-2°~12.7°,平均5.6°;L1~L521°~-38°,平均32.8°.颌眉垂线角-8°~15.8°,平均8.3°,均无明显神经症状.随访2~10年,截骨部位均在6~12个月时,出现椎体间和椎板的骨性融合.术后外形明显改善,心肺功能好转.结论 治疗强直性脊柱后凸,对于不同程度的后凸应当采用不同的截骨方式.椎板截骨多适用于后凸较轻、椎体前缘无明显骨性融合的患者,对于骨质疏松明显、椎体前方骨桥明显的患者应当选择三柱截骨,对于后凸角度较大,顶椎有楔形变的严重AS患者应当采用顶椎区一个或多个椎体切除. 相似文献
2.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两种截骨矫形术式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两种截骨矫形术式、截骨范围及内固定范围的选择。方法共54例,男49例,女5例;年龄25~56岁,平均36岁。其中多节段经关节突“V”形截骨23例(A组),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31例(B组)。结果术后无感染、死亡发生;术中硬脊膜破裂2例(A组和B组各1例),椎弓根骨折1例(A组);术后下肢短暂性麻木2例(B组),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例(A组)。术后平均矫正度:行多节段经关节突“V”形截骨者为44°,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者为36°。随访11~45个月,平均20个月,A组矫正度丢失平均为6°,B组为3°,但均达骨性融合。A组有1例发生椎弓根螺钉早期松动。A、B两组患者主观满意率分别为95.7%和93.5%。结论以上两种截骨方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相似,可根据脊柱前柱是否完全骨化来选择术式。偏心椎板钩的使用是解决术中内固定困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经腰椎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12例男性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平均年龄36岁。手术采用一期后路经L3椎弓根截骨矫形,截骨节段上方和下方至少2个节段椎弓根螺钉矫正固定。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颌眉线/垂线夹角和脊柱侧位X线L2~4椎体Cobb角度。结果患者颌眉线/垂线夹角由术前平均76.3°矫正到术后平均17°,而L2~4的Cobb角度由术前平均后凸6.7°矫正到术后平均前凸48.6°。所有患者能够平视行走,矢状面平衡和步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于严重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经腰椎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强直性脊柱炎颈胸段后凸畸形截骨矫正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作者自1961—2002年,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后凸560例,其中颈胸段后凸截骨矫正手术仅作了3例,其余病例均为胸腰段和腰段的截骨术。560例患者中合并明显颈胸段脊柱后凸的患者17人,但由于该节段截骨的危险性大,想来想去未敢大量开展这项工作,只是近10a来在应用田氏脊柱骨刀作全脊柱截骨术的基础上,才着手这项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的经验,愿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5.
1945年Smith-Petersen首次应用腰椎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胸椎或胸腰椎后凸畸形[1],此法的原理是通过截骨造成腰椎的过度前凸来代偿脊柱上段的后凸畸形。由于该手术死亡率高,且常有严重并发症,四十多年间,不少外科医生对治疗方法进行了改进,但都没有超出腰椎截骨的范围[2-9]。有的作者报告死亡率高达13%[3],有的虽减少了并发症,但矫正效果不够满意[6-7]。 我科自1985年开始设计并采用直接以后凸弧顶为中心的多节段脊柱截骨技术并辅以Luque棒内固定治疗了41例脊柱后凸病人,取得了满意效果。本文就该手术要点作一介绍 (图1)。 手术适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节段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单节段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术治疗25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矢状面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胸椎后凸、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平衡,拍摄大体像测定颌眉角,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者ODI评分,评价畸形矫形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25例均获随访,时间9~36个月。截骨处均达骨性融合。患者均能平视、直立行走及平卧。腰椎前凸、胸椎后凸、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颌眉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ODI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单节段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采用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结合内固定对12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手术治疗。测量术前和术后颌眉角和Cobb′s角度。结果平均颌眉角由术前59°矫正至术后17,°Cobb′s角度由术前53°矫正至术后27°。重心前移、双目视野、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也可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结合内固定是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椎弓根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手术前后门齿距气管隆突距离(length of incisors to carina, LIC)及气管隆突距气管导管尖端距离(leng... 相似文献
9.
双椎体截骨术矫正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矫正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15例颌眉角90°以上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平均年龄34.5岁.手术均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连续或者间隔椎体行双椎体截骨矫形,并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身高、颌眉角、矢状面失平衡距离和截骨部位Cobb角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231~420min,平均326min;术中出血950~4600ml,平均2290ml.6例患者硬脊膜与椎板粘连,切除椎板时出现硬脊膜破裂并脑脊液漏,经严密缝合及控制引流后伤口按期愈合;1例患者矫形中已融合的C5/6处发生骨折,术后给予硬颈托固定6个月后融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积极抗炎治疗痊愈出院.患者身高由术前122.5±10.4cm矫正到术后163.6±10.0cm,颌眉角由术前平均102.6°±9.4°矫正到术后19.5°±11.6°,矢状面失平衡距离由术前43.7±5cm矫正到术后11.3±6.1cm,脊柱侧位X线片上截骨部位Cobb角由术前后凸67.1°±24.5°矫正到术后前凸9.7°±25.1°,经统计学处理各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于颌眉角90°以上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可以有效矫正患者后凸畸形,外观和功能均可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闭合性楔形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 月~2009年6月,对27例强直性脊柱炎所致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闭合性楔形截骨术.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矢状面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及C7铅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术后大体像颌眉角的大小,评价患者的矫形效果.[结果] 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年~6年3个月,平均3年7个月.术中3例出现硬脊膜破裂,2例椎弓根螺钉拔出,术后4例出现脑积液漏,2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出现神经根受损症状.腰椎前凸角术前平均-4°,术后平均29°,胸椎后凸角术前平均62°,术后平均49°,C7铅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平均197 mm,术后平均41mm.颌眉角由术前平均49°至术后平均4°.患者矢状而平衡得到恢复,能够平视行走.[结论]采用后路经椎弓根闭合性楔形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脊柱后凸畸形较安全,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以重建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矢状面平衡为目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18例AS患者,男16例,女2例。根据全脊柱侧位X线片分段测量矢状面不同部位的后凸角度进行分析,明确截骨部位;测量C7铅垂线与S1后上角的距离,了解矢状面不平衡情况;测量颏眉垂线角,确定截骨角度;在纸样上模拟截骨,观察矫形效果。行多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和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患者身高平均增高7.3cm,术后颏眉垂线角-5°~10°,术后C7铅垂线距S1椎体后上角0.5~5cm(平均2.4cm),平均改善率为88.8%。经10~38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均达骨性融合,矫正度无丢失,无一例脊髓神经损伤,外观改善满意。结论测量脊柱矢状面不同部位的后凸角度,根据颏眉垂线角,确定截骨部位和后凸角度对于重建矢状面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多节段保留上1/3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并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12.
背景:经椎弓跟双椎体截骨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能够很好地恢复矢状位平衡,术后效果明显,但缺乏临床随访观察研究。目的:探讨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术治疗的34例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2例,女12例;年龄23-62岁,平均(38.3±9.6)岁。统计测量患者术前、术后身高,X线片的矢状面平衡参数,如颌眉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脊柱整体后凸角等。结果:本组患者身高术前为(125.3±7.8)cm,术后为(165.4±10.3)cm;颌眉角术前为92.4°±8.3°,术后为13.2°±11.9°;胸椎后凸角术前为72.3°±14°,术后为63.4°±11.5°;腰椎前凸角术前为-30°±20.3°,术后为29.0°±13.1°;脊柱整体后凸角术前为100.4°±19.3°,术后为26.4°±12.4°;C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角之间的垂直距离术前为(50.3±13.4)cm,术后为(15.4±7.2)cm。上述指标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RS-22评分术前为(4.0±0.4)分,术后为(1.6±0.2)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断裂、脱出,均达骨性融合。结论:对于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两种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两种截骨矫形术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同手术期并发症,分析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1997年7月~2007年12月,在我院行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治疗且有完整资料记录的患者共93例.根据截骨术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多节段经关节突"V"形截骨组(PWO组)共32例,男29例,女3例,年龄22~60岁,胸腰段后凸Cobb角24°~78°,平均53.4°;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组(TWO组)共61例,男53例,女8例,年龄20~56岁,胸腰段后凸Cobb角30°~82.,平均56.2°.统计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无死亡、无感染.PWO组术中气管套管脱落1例(3.1%),术中螺钉松动2例(6.2%),硬脊膜破裂4例(12.5%),神经根损伤1例(3.1%),术后胃肠道并发症5例(15.6%).TWO组术中螺钉松动3例(4.8%),术中截骨端脱位2例(3.2%),硬脊膜破裂1例(1.6%),术中大出血5例(8.1%),神经并发症5例(8.2%),术后麻痹性肠梗阻3例(4.8%),后凸过度纠正1例(1.6%).结论:由于截骨方法的差异,PWO与TWO手术具有不同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构成.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处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强直性脊柱后凸截骨矫正内固定术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目的: 介绍强直性脊柱后凸病人的截骨矫正方法和选择性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重度强直性脊柱后凸, 应采取的截骨方法有棘突至椎体后缘的V形截骨术、次全椎弓椎体截骨术、全脊柱截骨术三种不同的截骨方法。选择性内固定的手术方法, 有双侧Luque棍夹持棘突钢丝固定法、弓根螺钉加压棍固定法、棘突间钢丝固定法, 如果选择病例合适, 应用方法得当, 其固定效果均满意。结果: 在560例患者中, 能随访到的重度强直性脊柱后凸100例。随访时间为2~10年, 截骨部位均在6~12个月时, 出现椎体间和椎板后的骨性融合。术后人体外形明显改善, 心肺功能、二氧化碳和氧气交换好转, 病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食欲好转, 营养状况改善, 使病人的体质恢复正常。结论: 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后凸(Cobb 角80°以上者), 所采用的截骨方法与轻度强直性脊柱后凸(Cobb 角80°以内者) 是完全不同的。重度强直性脊柱后凸截骨矫正术后, 内固定是不可缺少的, 而且内固定的方法还要恰当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后凸畸形新的分型方法———301分型,并对其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进行检验分析。方法:根据后凸顶点位置不同将AS后凸畸形分为4种类型:腰椎型(Ⅰ型)、胸腰椎型(Ⅱ型)、胸椎型(Ⅲ型)及颈椎或颈胸交界型(Ⅳ型),除Ⅰ型外其他各型分为2个亚型:腰椎尚存在前凸为A亚型,腰椎出现后凸为B亚型。依据该分型方法对309例在我院接受脊柱截骨术治疗的AS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分型,统计各型所占比例。由5位脊柱外科医生分别根据该分型标准对随机抽取的30例AS后凸畸形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型,2周后此5位医生对打乱秩序的相同资料再次进行分型,收集分型结果,计算Kappa值检验一致性。结果:按照301分型方法将AS后凸畸形分为4型共7个亚型,309例患者中,Ⅰ型52例(16.8%);Ⅱ型223例(72.2%),其中ⅡA型153例,ⅡB型70例;Ⅲ型33例(10.7%),其中ⅢA型25例,ⅢB型8例;Ⅳ型1例(0.3%),为ⅣB型。观察者间可信度为73.3%~86.7%,Kappa系数为0.761~0.847,可重复性为83.3%~93.3%,Kappa系数为0.821~0.925。结论 :应用301分型方法对AS后凸畸形分型简单易行,其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术中采用复位导向器预防截骨椎脱位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12月在我院行单节段PSO矫形内固定术中应用复位导向器的27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在矢状面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和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随访观察神经并发症及截骨椎脱位情况,以截骨水平的头侧与尾侧脊椎间,截骨椎在矢状面上移位(sagittal translation,ST)大于5mm定义为截骨椎脱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5.2±2.4个月(3~12个月),术前TK为43.2°±10.6°,GK为72.6°±15.1°,LL为2.3°±13.5°,SVA为12.8±4.2cm;术后分别为42.9°±11.8°、38.2°±12.4°、-38.6°±13.0°和3.2±5.8c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2.7°±10.5°、38.8°±15.2°、-38.4°±11.6°和3.3±6.4cm。除TK外,其余参数手术前后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TK、GK、LL及SVA的矫正丢失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患者出现术中截骨椎脱位,除1例短暂性右下肢麻木外,无其他神经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中应用复位导向器械能有效预防截骨椎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长节段融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长节段融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1年10月~2015年10月采用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25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9.0±7.2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患者胸腰椎后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颌眉角、脊柱矢状面偏移(SV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96.4±51.5min,术中出血量1612.0±490.2ml,2例患者术中硬脊膜破裂,及时修补,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9.0±6.6个月,患者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ODI由术前33.9±6.5分降至术后6个月8.5±3.6分,末次随访时为6.8±5.0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6个月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颌眉角、胸腰椎后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SVA、PT、S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颌眉角、胸腰椎后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SVA、PT与术后2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SS、PI与术后2周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脱出及断裂,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长节段融合术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度(pelvic incidence and lumbar lordosis mismatch,PI-LL)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9年10月本团队行改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的85例AS后凸畸形患者,男75例,女10例;年龄37.1±8.8岁(20~67岁),其中63例行单节段截骨矫形,22例行双节段截骨矫形。脊柱全长侧位片上测量术前、术后(3~4周)及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PI-LL、截骨角(osteotomized vertebral angle,OVA)和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问卷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末次随访时SVA>5cm为脊柱矢状面失衡,PT>25°为骨盆矢状面失衡。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术后PI-LL与末次随访SVA和PT的相关性,并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最大约登指数计算术后PI-LL的阈值,获得PI-LL的最佳匹配度。根据术后PI-LL是否满足最佳匹配度分组,分析不同术后PI-LL对末次随访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影响。运用线性回归分析腰椎OVA与PI-LL矫正值的线性关系,计算线性回归方程。结果:85例AS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0.8±6.3个月(24~84个月),末次随访时LL(-31.6°)、PT(31.8°)、SS(15.5°)、PI-LL(16.7°)和SVA(8.6c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ODI(23.45%)和 SRS-22(3.91分)评分显著性优于术前(P<0.05)。术后PI-LL与末次随访时的SVA和PT呈显著性正相关(r=0.525和0.659,P<0.01)。以末次随访时SVA为状态变量, 通过ROC曲线分析获得术后PI-LL的阈值为12.8°;以末次随访时的PT为状态变量,计算得到术后PI-LL的阈值为10.5°。当术后PI-LL≤10.5°时,可同时满足预防脊柱和骨盆矢状面失衡的要求。与术后PI-LL>10.5°组比较,术后PI-LL≤10.5°组患者末次随访时PT(25.4° vs 36.6°)、LL(-40.8° vs -24.1°)、PI-LL(4.0° vs 26.2°)和SVA(5.6cm vs 10.9cm)更小(P<0.05),脊柱(36.1% vs 75.5%)和骨盆(38.9% vs 85.7%)矢状面失衡率更低(P<0.05)。腰椎OVA与PI-LL矫正值呈较高强度线性正相关(r=0.707,P<0.01),腰椎OVA=17.12+0.62×(PI-LL矫正值),R2=50.1%。结论:AS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的PI-LL与末次随访SVA和PT紧密相关,术后重建PI-LL≤10.5°可维持良好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降低中远期随访脊柱和骨盆矢状面失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观察双椎体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5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双椎体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18例,均为男性,年龄19~47岁,平均34.8岁。术前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70°~108°(82.6°±17.5°),顶椎均位于胸腰段;胸椎后凸角46°~67°(55.2°±15.3°),胸腰段后凸角25°~43°(32.4°±12.6°),腰椎前凸角-37°~-11°(-19.5°±10.3°);站立位颌眉角43°~130°(67.2°±21.9°);侧位X线片上C7铅垂线距S1后上角的距离为11~35cm(18.3±14.8cm)。采用Bridwell-Dewald脊柱疾患疼痛及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手术前后疗效评价。结果:手术时间为5.3±1.0h(3.7~6.9h),术中出血量1887.5±850.9ml(600~3000ml)。术中硬膜破裂4例,术后伤口表浅感染1例,一侧下肢神经症状1例,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随访24~48个月,平均33.5个月。术后1周时测量,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矫正到21.3°±4.2°,颌眉角改善到9.3°±12.8°,C7铅垂线距S1后上角的距离改善到3.0±4.7cm;术后1周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颌眉角和C7铅垂线距S1后上角距离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患者能平视行走,末次随访时疼痛、工作限制情况及社交限制情况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严重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应用双椎体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较好地恢复脊柱矢状位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