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价治疗胸腰段严重爆裂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两种改良的手术方式。方法第1组,新鲜胸腰段严重爆裂性骨折12例,行单纯后路伤椎全椎切除,360°稳定性重建治疗。第2组,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局部畸形8例,行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正。全部病例均经过1年以上随访,比较术前、术后X线片,测量胸腰段Cobb角的变化,对脊髓损伤的患者采用Frankel分级评分。结果经12~24个月随访,第1组、第2组Cobb角分别由术前平均38.6°、28.8°恢复为术后平均5.5°、8.6°。第1组中全部病例存在脊髓损伤,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5级。第2组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级。无椎弓根钉松动、断裂发生。结论针对胸腰段严重爆裂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两种改良的手术治疗方式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后路经椎弓根截骨脊柱短缩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为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手术矫形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自2006年8月~2010年3月对16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采用经椎弓根截骨脊柱短缩矫形术式治疗.结果 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的腰腿疼痛症状得到缓解,术前JOA评分平均(13±1.75)分,术后平均(20.98±2.40)分,术前术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改善率0.504±0.121.术后Frankel分级5例由C级恢复到D或E级,9例由D级恢复到E级;术前后凸Cobb角(34.20±10.43)°,术后Cobb角(2.94±2.73)°,术后平均畸形矫正率85%以上.末次随访显示所有椎间截骨面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并发症.结论 经椎弓根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具有减压充分、矫正率高,而且创伤较小等优点,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精确截骨治疗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10年10月,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32~67岁,平均(48.6±15.4)岁.后凸顶椎T12 5例,L1 9例,L2 4例.陈旧性骨折11例、陈旧性结核4例、半椎体畸形3例.均采用“C”型臂X线透视引导下经椎弓根精确截骨.比较手术前后矢状面Cobb角、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腰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 手术时间(247.0±29.3)min,出血量(708.5±34.5)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5年,平均2.8年.截骨面均获得骨性融合;矢状面Cobb角由42.3°±5.7°矫正至术后3个月2.2°±1.9°,末次随访2.7°±2.1 °;腰痛视觉模拟评分由(8.5±1.0)分降低至术后3个月(2.1±0.7)分,末次随访(1.9±0.6)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72.8%±8.3%降至术后3个月21.6%±9.2%,末次随访19.3%±8.6%;术后3个月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改善1级7例、2级2例,末次随访改善1级5例、2级4例.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症状,其余病例均无明显神经损害、椎弓根钉松动、断裂及假关节形成.结论 经椎弓根精确截骨治疗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准确,截骨面融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经后路保留椎弓根下壁椎体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手术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37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经后路行保留椎弓根下壁椎体截骨术,平均随访38.6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测量胸腰椎后凸Cobb角、截骨区前缘和后缘的高度以及填写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末次随访时测量胸腰椎后凸Cobb角.结果 术前Cobb角为41.6°±7.8°,术后3个月Cobb角为7.8°±4.3°,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8.6°±4.1°,较术后3个月无明显丢失(P>0.05).截骨区前缘高度增加(2.7±0.8)mm.截骨区后缘高度压缩(7.2±3.1)mm.术前、术后3月VAS评分分别为(7.1±2.9)分和(2.5±1.3)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保留椎弓根下壁椎体截骨术能够安全有效地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完整地保留了伤椎峡部及下关节突,保持了伤椎与下位脊椎的连续性,减少了截骨区脊椎矢状面的移位,同时也保留了神经根通道的上壁,从而减少了神经根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经后路顶椎椎弓根全椎体截骨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经后路顶椎椎弓根三柱截骨治疗脊柱后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6年6月,采用经后路顶椎椎弓根三柱截骨治疗42例脊柱后凸患者,其中陈旧胸腰椎骨折20例、椎体发育不良8例、结核性10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评定脊柱后凸矫正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内固定位置、手术并发症、腰痛及Oswestry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6—21个月,平均15个月。植骨融合满意,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前后凸Cobb角度平均为霹8.5°术后为20.6°,平均矫正角度为35.3°。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平均为7.5分,术后3.6分。术前ODI平均为57.6%,术后31.7%。结论经后路顶椎椎弓根截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角度大,手术视野开阔,手术相对安全,可获得满意的放射学矫形效果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矫形术中应用后路经椎弓根“部分蛋壳”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9月~2006年10月,在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矫形术中应用“部分蛋壳”技术治疗不同病因所致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9例。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为71°(45°~93°)。采用后路经椎弓根“部分蛋壳”技术,对顶椎和/或相邻楔形变椎体予以楔形截骨。结果术后1例出现一过性单侧神经根功能障碍,1例肺炎。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为12.4°,平均矫正度数为58.6°,平均矫正率为82.5%。结论后路经椎弓根“部分蛋壳”技术能够在充分保护脊髓和神经根的前提下实现对椎间盘和部分椎体的切除,在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矫形术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单节段"蛋壳"式椎体截骨术矫正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骨折后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后凸畸形患者共21例,既往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8例,后路手术治疗13例。本组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痛,疼痛的VAS评分为4.3~7.5分,平均5.6分;神经损伤程度按照Frankel分级进行评定,A级5例,B级3例,C级7例,D级2例,E级4例。本组后凸畸形的Cobb角为28°~75°,平均48°,后凸顶端均为原骨折椎体节段,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单节段"蛋壳"技术于后凸顶椎处进行椎体截骨,通过椎弓根固定系统加压固定。观察手术前后后凸畸形的矫正率、疼痛VAS评分及神经功能的恢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48个月,平均22个月。手术平均用时212min(128~360min),平均出血量为800mL(400~2200mL)。术后后凸角平均为13°,平均矫正约35°;腰背部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术后随访VAS评分平均2.3分(1.0~3.5分),比术前平均降低3.3分。结论单节段"蛋壳"式椎体截骨术截骨后前中后三柱均为骨性接触,融合率高,矫正效果可靠(平均35°),避免了前方大血管损伤的危险,此术式在矫正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这一方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入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治疗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脊柱外科2011-03-2015-05收治的26例脊柱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患者,全部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神经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和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测术前、术后初期(3天内)、末次随访(术后1年左右)时胸腰段Cobb角、腰背痛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以及脊髓神经损伤ASIA分级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3.8个月,术后下腰痛JOA评分、腰背痛VAS评分及后凸畸形均有明显改善。术前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为28~58°、平均(40.28±5.66)°,术后2~10°、平均(6.12±3.76)°,平均畸形矫正率86.2%,下腰痛JOA评分标准术前评定为(10.38±1.56)分,术后评定为(22.76±2.23)分,腰背痛VAS评分术前5~8分,平均(6.72±0.33)分,术后2~4分,平均(2.93±0.64)分,以上指标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6例C级5例改善至E级,1例为D级,16例D级15例改善至E级,1例仍为D级;至末次随访,Cobb角矫正丢失角度不明显(1~3°),平均(1.85±0.68)°,平均矫正丢失率3.8%,与术后初期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面均于术后6个月左右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假关节形成、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治疗脊柱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可重建胸腰段矢状面生理曲度,获得满意的后凸畸形矫正和神经减压,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脊柱截骨矫形联合应用前方钛网支撑治疗100°度以上胸腰段角状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3月采用经后凸顶椎全脊柱截骨矫形内固定、前方钛网植骨支撑治疗18例重度胸腰段角状后凸患者,男13例,女5例;年龄16 ~34岁,平均22.4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122°(102°~ 175°),其中先天性脊柱后凸8例,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6例,陈旧创伤性后凸2例,神经纤维瘤病性后凸2例.术前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3例,E级1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疼痛.截骨部位均位于胸腰段后凸顶点.[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5 h(3.5 ~5.5 h),术中平均出血量2020ml(1 200~4500ml),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28°(5°~51°),平均矫正率77%.术后平均随访23个月(11 ~33个月),末次随访Cobb角平均33°,平均丢失4°,X线显示截骨部位骨性融合.术中2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血压(—)过性下降.3例术后出现双下肢不全瘫痪,其中1例因截骨近端固定不稳再次翻修手术后恢复,2例保守治疗后恢复.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D级2例,E级16例.[结论]全脊柱截骨术联合应用前方钛网支撑治疗100°度以上胸腰段角状后凸畸形矫形效果良好,可避免脊柱过度短缩造成脊髓折皱,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但因畸形严重仍存在神经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L1椎体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治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56例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均行经后路L1椎体截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全部采用单节段截骨。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3.7(2.8~4.6)h,术中平均出血量1980(700—3600)ml。术后后凸角由手术前平均54.5°矫正到16.5°,矫正角度38°。随访6~72个月,其间畸形矫正无明显丢失,除2例出现下肢麻痹外,其余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L1椎体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治脊柱后凸畸形固定可靠,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Zeng Y  Chen ZQ  Guo ZQ  Qi Q  Li WS  Sun CG 《中华外科杂志》2012,50(1):23-27
目的 观察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后路截骨矫形固定手术治疗31例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9例,年龄13 ~56岁,平均33.4岁.手术方式包括后路经后凸顶点(椎弓根或椎间隙)截骨+闭合矫形或前方撑开-后方闭合矫形和后凸融合节段切除截骨,双轴旋转矫形和前柱重建.观察手术前后的后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和脊柱矢状位的平衡状况.同时于术前和随访时应用Frankel分级评定下肢神经功能,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用患者满意指数(PSI)评价手术满意度.结果 术前平均后凸角度为94°±27°,平均腰椎前凸角为71°±20°,脊柱矢状位力线平均为(-15 ±44)mm.术后1周平均后凸角度改善为26°±11°,平均改善率为71.4%.术后平均随访22.5个月,末次随访时平均后凸角度为28°±12°,平均改善率为70.0%;平均腰椎前凸角为46°±11°,平均改善率为35.1%.术后后凸角度和腰椎前凸角与术前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3和8.1,P<0.05).脊柱矢状位力线平均为(-4 ±22)mm,平均改善率为73.4%.术前患者Frankel分级为E级13例,D级13例,C级5例;末次随访时E级增加至20例,D级8例,C级3例.术前ODI评分平均为(13±12)分,末次随访时改善为(7±8)分,平均改善率为45.2%.PSI显示总满意率为90.3%.结论 根据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截骨矫形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蛋壳"技术单椎体截骨治疗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对2005年8月至2008年9月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一期后路经椎弓根"蛋壳"技术单椎体楔形截骨治疗17例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1例,女6例;年龄26~58岁,平均42.3岁;其中创伤后胸腰椎后n畸形14例,陈旧性结核脊柱后凸畸形3例;后凸Cobb角32°~63°,平均45.1°±17.3°;矢状面平衡距离12.5~19.0 cm,平均(16.5±2.8)cm.8例患者术前有神经系统症状,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5例.结果 手术时间160~230 min(平均185 min),术中出血800~1450 mL(平均1150 mL),术后患者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无伤口感染,所有患者腰背部疼痛、外观及后凸畸形均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8~33个月).8例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脊柱后凸Cobb角(9.2°±7.9°)及矢状面平衡[(7.5±2.4)cm]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矫正无明显丢失.结论 一期后路经椎弓根"蛋壳"技术单椎体截骨是治疗轻中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安全有效的方法.该技术矫正后凸畸形效果满意,腰背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改善明显,可使脊髓和神经根充分减压(360°减压),同时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脊髓、神经根和椎体侧前方血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椎间孔楔形截骨术治疗创伤后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白2006-02—2013-02采用经椎间孔楔形截骨术治疗的创伤后胸腰椎后凸畸形伴脊髓损伤32例。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Cobb角、VAS评分、Frankel分级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及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6~72个月,平均26.2个月,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45.6°,术后平均5.8°,VAS评分术前平均为8.2分,术后平均为3.1分。两者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术前C级2例,D级25例,E级5例,术后C级1例,D级21例,E级10例。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采用经椎间孔楔形截骨术治疗创伤后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其是一种“张开-闭合”式截骨方式,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神经松解减压彻底、截骨矫形效果好等优点,是治疗创伤后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比较理想的一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PVCR)治疗胸腰段结核继发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9月,12例胸腰段结核继发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患者接受手术,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42.4岁。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之后每隔1年分别测量脊柱后凸Cobb角,并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手术时间平均5.5h,术中出血平均2410ml;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发生。平均随访25.3个月,术前、术后测得后凸Cobb角分别为49.9°±12.5°、18.3°±3.4°,平均矫正31.7°±10.9°,矫正率为62.8%±5.8%。术前合并神经功能障碍5例,FrankelC级3例、D级2例,术后FrankelD级1例,神经功能改善率80%。围手术期发生脑脊液漏和切口感染各1例,发生率为16.7%;随访期发现内固定物松动1例,发生率为8.3%。术前VAS评分平均7.8分,术后平均2.9分,改善率62.3%。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植骨节段全部骨性融合。结论一期PVCR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胸腰段结核病灶清除、矫正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5.
徐跃根  杨亚东  刘师良 《中国骨伤》2009,22(12):938-940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脊柱结核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45.3岁。病变部位为胸腰段,2个椎体3例,3个椎体17例,4个椎体1例,皆有后凸畸形,平均Cobb角(28.0±9.7)°。术前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B级3例,C级5例,D级1例,E级12例。术前应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痨及全身支持治疗,手术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前路病灶清除、前后路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化疗9~12个月。术后随访,观察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分析植骨融合情况及脊柱Cobb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6年,平均2.5年,末次随访时平均Cobb角(9.8±3.3)°,平均矫正17.2°,术前、术后比较,P〈0.01,植骨均融合。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17例。结论:胸腰段脊柱结核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可有效纠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Y"型截骨治疗陈旧性结核性胸腰椎重度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其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6月采用"Y"型截骨治疗陈旧性结核性胸腰椎重度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23.6±5.7)岁(范围7~57岁)。后凸畸形顶椎区位于上胸椎3例、胸椎11例、胸腰段17例、腰椎5例。术前后凸Cobb角为92.8°±23.3°(范围60°~147°)。临床疗效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和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指标为椎体间后凸角和脊柱骨融合情况。结果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10±25.9)min(范围180~270 min),术中出血量(520±110)ml(范围400~80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26.38±1.75)个月(范围22~30个月)。术后后凸Cobb角矫正至16.5°±7.7°(范围5°~35°),较术前有明显改善(t=-25.438,P<0.01),矫正率为82.2%;末次随访时为16.5°±7.1°(范围6°~32°),与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0,P>0.05)。术前VAS评分(7.3±1.8)分(范围3~9分),术后改善至(2.4±0.8)分(范围1~3分),VAS评分改善率为67.1%;末次随访时为(1.1±0.6)分(范围0~2分),改善率为85.0%。根据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优25例、良8例、中3例,优良率为91.7%。术前9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C级2例,D级7例),末次随访时9例患者均恢复至E级。术中2例患者神经电生理监测出现异常,1例唤醒试验阴性;另1例患者在后柱截骨后神经电生理监护提示双侧感觉、运动功能下降,检查截骨区脊髓周围无压迫,遂将手术床逐渐反折部分恢复后凸,临时双棒固定,神经电生理监护提示神经功能恢复,唤醒试验显示双下肢神经功能恢复接近术前,关闭切口,2周后再次手术行进一步截骨矫形内固定术,3个月后双下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术后1例患者双下肢肌力自5级下降至3级,感觉功能正常,经神经营养药物等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恢复正常;1例术后1年发生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经神经营养药物及康复治疗好转;1例术后3个月切口窦道形成,给予清创缝合后愈合。结论对于陈旧性结核性胸腰椎重度角状后凸畸形患者,"Y"型截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与传统截骨方法比较,可避免前方支撑植骨,并减少脊柱短缩。  相似文献   

17.
楔形截骨矫正创伤后胸腰段后凸畸形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后路经椎弓根楔型截骨在矫正胸腰段和腰段创伤后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14例胸腰段和腰段创伤后后凸畸形患者平均在伤后13个月接受手术。矢状面面的矫形效果用术前和术后局部的成角和畸形来评估,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1年。结果后凸角度术前平均45.8°(32—57°),术后平均角度3.2°(-6-7°)。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为5.9°(-4—11.3°)。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神经症状无加重。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后局部的后凸畸形,后路经椎弓根楔型截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楔形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压缩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后路楔形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压缩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27例。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测量后凸Cobb角,评价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后凸畸形的纠正情况。结果 25例获得随访,余2例失访,25例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后凸畸形得到明显矫正。术后3个月后凸Cobb角(5.1±1.7)°,JOA评分(19.2±2.3)分,VAS评分为(3.5±1.3)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后凸Cobb角(6.4±2.1)°,JOA评分(24.5±3.2)分,VAS评分为(1.7±0.7)分,术后3个月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楔形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能够充分减压、矫正后凸畸形,并具有创伤小、短期内纠正角度无明显丢失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压缩性骨折后凸畸形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Qi Q  Chen ZQ  Guo ZQ  Li WS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8):551-555
目的探讨采用以脊柱前方垫高后方闭合为技术特征的新型脊柱截骨矫形术治疗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3年以来,采用新型脊柱截骨矫形术治疗不同病因所致的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8例。其中男、女各4例,年龄14~58岁,平均35岁。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为73°(42°~90°),3例合并脊柱侧凸的Cobb角平均为25.7°。术前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2例、E级4例。8例均伴有较为严重的胸腰背部疼痛,3例伴有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手术方式均为:单纯后路经双侧关节突关节、椎间隙楔性截骨,切断前纵韧带,先行脊柱前方撑开垫高(将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截骨面),再行脊柱后方加压闭合及椎弓根螺钉器械固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5h(3.5~6.0h),平均术中出血量2280ml(700~4200ml)。术中有1例血压曾一度偏低,术后脑脊液漏1例,此外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为8.3°、平均矫正度数为64.7°、平均矫正率为88.6%;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平均为18.7°、平均矫正度数为7°、平均矫正率为27.2%。术后平均随访12.8个月(5~23个月),X线片可见原截骨平面均已发生骨性融合,胸腰背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术后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2例、E级5例;3例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者中2例术后症状有改善。结论与现行常用的单纯闭合楔形截骨术式相比,新型脊柱截骨矫形术可有效地避免脊柱过度短缩和脊髓扭曲、折皱的发生,提高了脊柱闭合截骨的安全性;同时也明显地提高了单一节段脊柱后凸畸形的安全截骨矫正度数。可适用于40°~90°的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下胸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 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治疗下胸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42~71岁,平均56岁;病程6~72个月,平均42个月.所有病例均一期完成胸椎管后壁切除减压、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Cobb角测量,评价患者腰背疼痛、神经功能及胸腰段角度变化.结果 手术时间200~450 min,平均273 min;术中出血量600~1800 ml,平均954 ml;术中出现脑脊液漏2例.11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3~36个月,平均23.7个月.术前VAS、ODI、胸腰段Cobb角分别为(7.91±0.83)分、66.36%±10.91%、5.91°±0.83°.末次随访时VAS、ODI分别为(2.18±1.90)分和25.45%±12.19%,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Cobb角度为12.18°±3.06°,较术前显著增大,出现病理性后凸.结论 下胸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临床表现复杂,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时容易漏诊.一旦诊断明确可一期行手术治疗,术后效果佳;对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建议在行下胸段椎管后壁切除减压的同时行植骨融合内固定,以免造成胸腰段病理性后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