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虽然药物洗脱支架(DES)的临床应用大幅度降低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高危患者和复杂冠脉病变接受介入治疗,因此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仍高达5%~20%。DES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其处理策略和预防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该文就近年来有关DES再狭窄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的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乔志卿  何奔 《心脏杂志》2008,20(3):366-369
药物洗脱支架(DES)有效地降低了再狭窄(RS)发生率,扩大了冠脉介入治疗的领域,然而,随着介入治疗的病变越来越复杂,病例越来越多,其本身的再狭窄问题也变得令人瞩目,如何处理DES后的支架内再狭窄,已经成为心脏病学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就DES的RS类型特点、出现RS的原因及预测因素、RS的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于完全闭塞病变(CTO)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的疗效是介入医生关注的重点,有研究显示,DES能够显著降低CTO患者6个月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但是,CTO置入DES的长期疗效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4.
1999年第一枚药物洗脱支架(DES)在巴西被植入人体,截至2005年,药物支架的使用率在欧洲达到40%,而在北美则高达80%,全球估计已有500万名冠心病患者植入了DES,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已经来临。虽然DES将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显著地降低到10%以内,但药物洗脱支架并非是完美的支架。荟萃研究分析结论认为,植入DES患者1年期的死亡率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与植入BMS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甚至高于BMS患者。  相似文献   

5.
药物洗脱支架(DES)的诞生和不断优化已经大大提高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随着病例复杂性的增加和DES的超适应证应用,术后再狭窄率正逐年上升。因此,当前DES时代下,支架内再狭窄(ISR)仍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本文将主要就DES置入后ISR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组织病理学及治疗策略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裸支架与药物支架对冠心病预后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裸支架(BMS)与药物支架(DES)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方法320例接受PCI术的患者,其中置入DES的病人182例,BMS的病人138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术后ISR发生率,术后心脏事件(ST、再梗塞、猝死)发生率,比较不同病变特征应用不同支架的效果。结果血管管径≥3mm的病人BMS的再狭窄(ISR)率17(12.6%),DES的再狭窄(ISR)率5(3.1%)。血管管径〈3mm的病人BMS的再狭窄(ISR)率17(24%),DES的再狭窄(ISR)率4(4.8%)。心脏事件,其中BMS病人1例(0.07%),DES病人3例(1.6%)。结论血管ISR方面,DES明显优于BMS。心脏事件方面,BMS和DES,统计学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药物洗脱支架(DES)因其显著的低支架再狭窄(ISR)发生率,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广泛应用。但是,大量研究发现,置入DES的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呈上升趋势。相关研究表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与支架血管内皮损伤紧密相连。损伤的内皮层可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支架梁异位或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因此,本文就DES引起的内皮损伤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具体相关机制以及目前研究的生物可降解支架对防御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作用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8.
自1987年支架置入术应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n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领域以来,成功解决了单纯PTCA术的急性血管弹性回缩导致再狭窄的问题,但金属裸支架(bare-metal stents,BMS)仍然有约30%的再狭窄率,而药物洗脱支架,特别是雷帕霉素和紫杉醇药物支架的出现,将再狭窄率进一步降至10%以内,随后关于DES与支架内血栓的临床研究显示:雷帕霉素和紫杉醇作为细胞有丝分裂抑制剂,在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同时,也抑制了内皮细胞增殖,从而可能导致支架内血栓甚至支架内再狭窄(in stent restenosis,ISR),本文将对DES再狭窄与支架血栓可能存在的原因和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药物洗脱支架(DES)在降低支架术后靶血管再狭窄中疗效显著,然而据悉其并不一定适用于伴有房颤(AF)的冠心病患者,因后者被认为系高危人群,亦即尤其是在其选用理想抗血栓治疗策略以防治卒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发心肌缺血与降低相关出血高危风险等获益与风险间平衡的确切关系尚未清楚。本文意就在伴AF的冠心病患者中选用DES治疗的有效及安全性与选用金属裸支架(BMS)进行了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10.
国产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Cypher支架为代表的药物洗脱支架(Drugs—Eluting Stent,DES)对单支初发病变较金属裸支架在降低支架内再狭窄方面有明确疗效。最近献报道了Cypher支架在复杂病变中取得的满意结果。本研究探讨FIRE BIRD(火鸟金属支架,上海微创公司)支架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彻底改变了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则进一步成功地解决了早期支架内新生内膜过度生长的问题,降低了晚期血栓事件的风险,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然而,由于强大的抗内膜增生药物的影响,血管愈合时间大大延迟,包括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晚期支架内再狭窄在内的晚期支架失败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越来越多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证据表明,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in-stent neoatherosclerosis,ISNA)是导致晚期支架失败的重要原因。本文旨在从ISNA的流行病学、形态学特征、潜在机制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1977年美国医生Gruentzig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此后以PTCA为基础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迅速发展.目前PCI术后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支架内再狭窄,二是支架内血栓.近年来采用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发现其有效地降低了再狭窄,FIM、RAVEL、RESEARCH、e-CYPHER、TAUXS-Ⅳ等研究均证明了DES在冠心病(CHD)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近、远期疗效,然而与金属裸支架(bare-metal stent,BMS)相比,DES在更好的防止支架再狭窄的同时却延迟了支架的内皮化进程,增加了支架血栓形成的整体风险,特别是易形成极晚期支架血栓而增加死亡及心肌梗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支架(DES)晚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分别纳入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DES置入术后发生晚期血栓患者30例(血栓组)和置入DES 1年以上未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30例(对照组),通过64SCT冠状动脉成像观测支架贴壁情况、支架置入部位个数及长度与直径,采集病史分析晚期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血栓组支架贴壁不良发生率(60.0%vs.10.0%)、采用挤压支架技术(crush技术)比例(36.7% vs.13.3%)、分叉病变发生率(43.3% vs.16.7%)、多支架(>4)置入比例(33.3% vs.0)均较高;支架平均长度较长[(39.2±20)mm vs.(21.7±7)mm],同时支架平均直径也较大[(3.0±0.5)mm vs.(2.5±0.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血栓组合并左室射血分数减低、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及过早停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ES晚期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复杂病变、置入支架过多、过长等,同时还与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抗凝不足等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药物洗脱支架的希望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诞生及其显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惊人效果再次掀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浪潮,DES将“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合二为一”,既是大胆创举,更是人类智慧和科技高度发达的完美结合。已经获得的研究结果中证实了DES的临床应用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学的一个重要突破并再次将PCI推向新的时代,成为第三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自从Gruentzig于1977年完成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以来,多支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经历了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时代、裸金属支架(BMS)时代和药物洗脱支架(DES)时代。其间既存在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选择及疗效的争议,也伴随着对多支血管病变血运重建策略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本文通过对DES时代多支血管病变血运重建的临床试验分析和探讨。期望对于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虽然药物洗脱支架(DES)能明显降低介入治疗(PCI)后晚期再狭窄的发生率,但支架内再狭窄仍然是一个主要临床问题,尤其是晚期血栓形成,据报道包括HMG—CoA转化酶抑制物(他汀类药)在内的一些药,可能会在减少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方面有作用,然而大多数为动物实验获得的数据,而本试验就患者支架内再狭窄(ISR)组织和药物治疗的关系进行研究,所以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荷兰学者Sianos等近期研究发现,大量血栓负荷是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应用药物洗脱支架(DES)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梗死相关血管支架内血栓形成(IRA—ST)的独立预测因子。而在此前,鲜有临床研究涉及STEMI患者应用DE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学者的一项荟萃分析提示,在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ES)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时,双支架技术无法改善临床转归和血管造影评价的预后,而单支架技术与术后心肌梗死风险降低相关。该研究7月29日在线发表于《心脏》(Heart)杂志。  相似文献   

19.
与裸金属支架相比,第1代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显著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但其永久聚合物涂层使得支架植入后内皮化延迟、血管修复受损,导致晚期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在此基础上新一代DES应运而生,可降解聚合物DES作为其典型代表,通过优化设计等明显改善了其植入后血管修复的进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作为目前分辨率最高的血管腔内影像学技术,可用于评估支架植入后内皮覆盖程度,判断血管修复情况,预测血栓性事件发生风险。本文将主要对OCT评估可降解聚合物DES植入术后血管修复及再内皮化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药物洗脱支架(DES)较裸金属支架(BMS)明显降低了靶血管的再狭窄率和再次血运重建。因此,DES的应用被认为是继单纯球囊扩张术和BMS置入术后,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史上的第3个里程碑。然而,随着DES的广泛使用,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机制研究发现与晚期支架血栓形成的发生明确相关的因素有:①DES内的化疗药物在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同时也抑制了支架内皮化;②第1代DES的聚合物不可降解,血管壁对持续存在的聚合物过敏产生局部的慢性炎症反应;③支架贴壁不良,即支架与血管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