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骏  冯亮 《上海医学影像》1992,1(1):31-31,48
自CT使用以来,对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断,已有不少报道。但对发生于同一部位的急性硬膜外、硬膜下血肿(下简称混合血肿),国内尚未见有专题的报告。本文分析了27例经CT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混合血肿,藉以提高对本病CT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病人入院时有关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病人年龄、入院GCS评分、瞳孔改变及光反应、血肿部位、颅脑合并伤及伤后手术时间。结论:病人入院时GCS评分和瞳孔改变相结合可以尽早而准确地预测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预后,可为临床处理病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4.
慢性硬膜下血肿CT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硬膜下血肿CT诊断的探讨李平①张殿波②邢金国①本文搜集慢性硬膜下血肿58例,均作过CT检查且资料较完整,通过复习文献,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肿CT诊断的水平。1资料与方法58例中男50例,女8例,年龄12~84...  相似文献   

5.
急性硬膜下等密度血肿的CT诊断(附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资料我院自 2 0 0 1年 2月至 2 0 0 2年 4月 ,CT扫描检查急性颅脑外伤 2 19例 ,内有硬膜下血肿 5 9例 ,其中急性硬膜下等密度血肿 7例 ,占 11.9% ,病程 1~ 3天 ,均为手术所证实。2 CT表现  (见表 1;图 1~ 3)表 1 CT表现例数部位 脑室移位及变形脑沟消失及移位皮、髓质交界内移1左 + + +2右 + + +3左 + + +4右 + + +5右 + + +6右 + + +7双受压变形拉长 + + 注 :CT扫描仪器为TOSHIBATCT 30 0S ,扫描时间为 4.5s3 讨论3.1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 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 ,血肿的密度直接与血红蛋白含量有关 ,通…  相似文献   

6.
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颅骨内板下方,呈新月形,在CT诊断中一般不难,但在实际工作中,还经常发现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硬膜下血肿,即急性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这种血肿部位特殊,文献报道不多,容易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其它病变,本文收集我院1995年11月至2002年2月间CT检查的46例急性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分析其  相似文献   

7.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料与方法本文收集82例86个慢性硬膜下血肿,男68例,女14例。年龄13~70岁,平均41.5岁,30岁以下者5例,31~40岁者9例,41~50岁20例,51~60岁者40例,61~70岁者8例。症状以颅内压增高及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有明显外伤史者45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98年1月~2000年12月计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61例,全部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许华权 《临床医学》2003,23(12):66-67
收集 1994年 10月~ 2 0 0 3年 3月间 2 1例ISDH的CT资料进行分析 ,并结合文献 ,以提高对ISDH的形成机制及CT表现的认识。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1例ISDH手术证实为硬膜下血肿 ,全部为男性病例 ,年龄最小 43岁 ,最大 81岁 ,平均年龄 61 5岁 ,60岁以上 14例。临床症状 :头痛、头胀不适 15例 ,对侧肢体乏力 13例 ,以下肢乏力 2例 ,意识含糊、言语不清 5例。 8例有轻微外伤史 ,其余患者无明确外伤史。CT扫描机为东芝TCT3 0 0s ,以OM为基线向头顶侧扫描 ,层厚与层距为 10mm ,平扫 15例 ,平扫加增强 6例 ,增强行静脉快速…  相似文献   

10.
急性硬膜下血肿脑疝后不同时间手术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10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脑疝后不同时间手术减压效果与经验,以提高疗效。方法:根据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后不同时间手术减压分组,比较其预后,结果:一侧瞳孔散大后1h与>2h减压组的预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一侧瞳孔散大后与双侧瞳孔散大后手术的预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瞳孔散大后手术减压时间越早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11.
慢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余晓龙,陈瑞官,段早辉(武警江西总队医院CT室南昌330001)本文回顾性分析12例慢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以期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1资料分析1.1临床资料12例中有外伤史者10例,无明显诱因者2例。就诊时病程均...  相似文献   

12.
硬膜下血肿是颅脑外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我们分析了颅脑外伤经 CT 检查诊断为硬膜下血肿者420例,CT 对于外伤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准确性很高。  相似文献   

13.
硬膜下血肿CT漏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硬膜下血肿在日常神经外科就诊病人中并不少,又常存在被漏诊现象,尤其在初次受检时.作者收集本院1994至2003年曾被漏诊病例,分析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4.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平扫对高、低及混杂密度的硬膜下血肿 (SDH)易于分辨 ,而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 (ISDH)容易漏诊或误诊 ,造影增强扫描可以提高其诊断率。本文对我院 6 8例ISDH的CT诊断作一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经CT诊断为ISDH 6 8例 (均经手术及临床随访证实 ) ,其中男 5 4例 ,女 14例 ;年龄 38~ 84岁 ,5 5岁以上者5 8例。有明显头部外伤史者 37例。从出现症状到CT检查相隔 3天~ 6个月。 6 8例ISDH患者中 ,头痛 48例 ,视力下降 6例 ,一侧肢体偏瘫或双下肢无力 5 7例 ,混合性失语 3例。1.2 检查方法 CT检查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98例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急性、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搜集了我院1997年至2003年经手术证实的硬膜下血肿98例,其中急性硬膜下血肿50例,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48例,10例病人作增强扫描,88例为平扫。结果:早期(通常在3天以下)为高密度,随时间延长逐渐成为混合或等高密度影后为低密度影;其它因素影响血肿的密度,如血红蛋白量和蛛网膜的完整性等,形态为新月形和双凸形。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表现:①病侧脑沟消失和病侧蛛网膜下腔闭塞,脑室系统向对侧移位;②脑沟和脑灰、白质界面内移;③增强扫描时脑凸面血管向内移位。结论:硬膜下血肿的密度与血肿的期龄有关,期龄越短,血肿密度越高,反之,血肿密度越低。  相似文献   

16.
急性硬膜下血肿多伴有明显脑挫伤或脑肿胀 ,单纯急性硬膜下血肿相对少见。我院 1995~ 2 0 0 0年间收治 2 1例经CT及手术证实的单纯急性硬膜下血肿 ,现对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14例 ,女 7例 ,年龄2 5~ 6 0岁 ,平均 45岁 ,车祸伤 9例 ,击伤 7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寻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特点,对本病作出及时、准确的诊断。材料与方法:对11例无明显外伤史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平扫及增强征象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颅骨内板下新月形、半月形的高、低、等密度影。结论:CT检查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可以作出及时而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硬膜下血肿是颅脑外伤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亚急性硬膜下血肿(SSDH)指伤后4天~3周的血肿,是急性向慢性发展的过渡阶段。3周以后则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CSDH临床并非少见,常易造成漏诊或误诊。现将我们经钻孔冲洗引流血肿术证实为SSDH或CSDH,现将38例的诊断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急性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的一个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在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形成中的卷入情况及不同转归病人的临床和CT特点。方法以收治本科未经急性期手术的ASDH病人为对象,记录来院时病人的症状、体征和CT变化参数,并CT复查(24h内密集实施)直至一个核定的转归。随访6个月。结果38例患者发生6种转归:再出血ASDH明显增大或脑内血肿增大手术2例,亚急性化手术6例,血肿区脑脊液渗入4例,血肿液化后逐渐吸收4例,数小时至数天内消散21例,慢性化1例。血肿自然消散的时间为2.5h-6d,约66.7%的病例1d内消散。较厚的血肿容易亚急性化,亚急性化手术多在伤后8~18d,平均第13天。血肿液化后部分病例体积稍增大但可以不手术,吸收时间在第13~45天,平均27.7d。慢性化1例,在伤后2.5个月时手术。4例血肿区脑脊液渗入者中,3例CT证实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另1例临床也支持。6个月时随访,2例死亡可能与CSDH相关,没有发现其他与原创疾病相关的手术或死亡病例。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亚急硬膜下血肿的来源,但它与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能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