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生物制剂防治烧伤肠源性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雅萍 《武警医学》2005,16(2):83-85
肠源性感染与烧伤后顽固性休克、难以控制的暴发性脓毒症和全身失控性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烧伤后肠源性感染的病原菌多为机会致病菌 ,白色念珠菌是常见类型之一。从肠道菌的入侵至全身性炎症反应的发生 ,其病理过程十分复杂 ,大致分为机会菌突破肠黏膜屏障、在体内的播散、全身失控性炎症反应的发生及发展 3个阶段。对于机会菌的体内播散 ,可使用抗生素加以预防 ,但存在诸多缺陷 ,如耐药性及二重感染等问题 ,因此 ,本研究集中在“生物制剂预防肠源性感染”的方向 ,针对机会菌入侵的“门户”这一环节 ,用白色念珠菌建立感染模型 ,…  相似文献   

2.
严重烧伤后脏器损害机制与防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通过系列的临床前瞻性研究与动物实验,发现并从多方面进一步证实了严重烧伤早期各主要脏器均可发生损害;缺血和再灌流损伤、脏器水肿、内皮细胞损伤及多种炎症介质的异常释放,导致难以控制的介质病,是脏器损害的重要因素;延迟复苏快速补液和使用介质拮抗剂山莨菪碱及人参皂甙或一次性切痂是防治严重烧伤早期脏器损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早期肠道喂养在烧伤休克期腹腔脏器复苏中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早期肠道喂养(EEF)在烧伤休克期腹腔脏器复苏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570只行30%体表烧伤,分肠道喂养、烧伤对照和手术对照三组,动态观察了EEF对烧伤后胃粘膜内pH值改变的影响及对胃粘膜、肝、肾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EEF可有效地改善腹腔脏器的缺血缺氧,并在此基础上减轻腹腔脏器的功能损害。结论在常规复苏的基础上实施以EEF为主要内容的脏器循环复苏,对烧伤休克期腹腔脏器功能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严重烧伤后肾功能与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疆  刘毅 《临床军医杂志》2007,35(3):456-459
严重烧伤后可造成全身许多脏器的损伤,其中肾脏组织损伤是较早出现的并发症。有些属可逆性损伤,有些为不可逆损伤。烧伤后大量体液自创面外渗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由此引发的缺血、缺氧性损害及失控性炎症反应是严重烧伤后多脏器损害的主要因素。作为全身性损伤的一部分。肾组织损伤的发生与多种细胞因子、嘌呤池耗竭、自由基的生成增多和清除能力减弱、能量代谢障碍、钙离子稳态失衡、微血管损伤和白细胞学说、细胞内酸中毒、细胞凋亡和坏死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有关。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综述近几年来其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大面积深度烧伤74例早期切痂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感染和多脏器衰竭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1,5],早期去除深度烧伤创面,使烧伤复合性损伤变为单纯创伤,是近年来烧伤救治较有效的方法[2-5]。早期去除深度创面,去除细菌毒素来源,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即时微粒自体皮移植,大张异体皮覆盖封闭创面,减少了体液丢失,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川芎嗪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大鼠中的抗渗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的调控。方法:选用SD大鼠制备烧伤和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模型,随机分为假烫组、烫伤组及治疗组,伤后24h检测肺脏、肝脏及肠的含水量及血管通透性,血浆中TNF—α、IL-1β及IL-6的浓度。结果:与烫伤组相比,治疗组大鼠的肺脏、肝脏及小肠的含水量及血管通透性均显著降低,血浆中TNF-α、IL—1β及IL-6的浓度显著降低。结论: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使用川芎嗪,能下调TNF-α、IL-1β及IL-6在血浆中的总体水平,控制烧伤后过度全身炎症反应,有助于减轻脏器水肿,减轻烧伤早期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7.
烧伤早期肠道喂(营)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提出了早期肠道喂养与营养的含义、共同点及不同点。烧伤早期肠道喂(营养)可维护肠道结构、功能、降低伤后高代谢。早期肠道喂(营养)的机制至少有三;(1)减轻肠道损伤,改善胃肠道血流,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2)减少肠道内毒素移位,调理枯否细胞活化;(3)降低体内介质、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8.
腹部创伤感染时胃肠粘膜屏障损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感染时胃肠粘膜屏障损害过程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在盲肠结扎加穿孔(CLP)模型上,进行胃肠粘膜电位(PD)、血流量,肠粘膜通透性,血浆内毒素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测定以及荧光标记菌示踪和组织形态学等观察.结果:腹腔感染大鼠胃肠粘膜PD和血流量显著降低;肠粘膜通透性和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升高;肠道荧光标记菌大量移位于肠外器官.血PAF水平也显著升高,且与胃肠粘膜损害程度呈一致性相关.而应用PAF拮抗剂WEB2170治疗能明显减轻胃肠粘膜病理损害和降低肠道细菌移位率.结论:腹部创伤后腹腔感染时胃肠粘膜屏障出现广泛损伤和肠源性感染发生,而PAF是导致这一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早期肠道营养对严重烧伤大鼠枯否细胞活化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早期肠道营养对枯否细胞(KC)的调理作用。方法 30%Ⅲ度烧伤大鼠90只随机分为早期喂养组,延迟喂养组,另设正常对照组15只。于伤前及伤后1,3,5天观察三否细胞分泌TNF,PGE2的变化及KC吞噬胶体颗粒数量的变化。结果 延迟喂养组较早期喂养组KC分泌TNF,PGE2及吞噬胶体颗粒量均明显增加。结论 早期肠道营养可下的调理KC的过度激活,减少其释放活性介质,对严重烧伤后由于炎症反应失控  相似文献   

10.
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与意义   总被引:37,自引:9,他引:28  
既往普遍认为,“早期”致炎细胞因子是引起机体失控性炎症反应与组织损害的关键介质。新近的研究发现,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1)可能作为新的“晚期”炎症因子参与了内毒素的致病过程。本文扼要介绍了HMG-1在严重创(烧)伤后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诱生机制,并对其潜在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深入了解和研究HMG-1,可能有助于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脓毒症和多器官损害的发病机制与临床意义,并为探索其防治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烧伤患者早期肠内喂养中链甘油三酯(MCT)/长链甘油三酯(LCT)与单独喂养LCT对蛋白质代谢的不同影响,探讨MCT/LCT改善烧伤后营养状态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30例烧伤总面积(TBSA)>30%的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Fresubin 750MCT(F组),饲以含MCT/LCT的肠内营养制剂Fresubin 750MCT,一组为Nutrison(N)组,饲以只含LCT的肠内营养制剂Nutrison。于伤后24h内开始完全肠内营养支持,共支持10d。在伤后1-10 d观察了两组患者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尿-3甲基组氨酸排泄率及每日尿总氮的变化情况。结果:烧伤后机体蛋白分解增加,血清蛋白水平下降,F组患者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较N组明显升高,尿总氮F组在伤后5,6,7,8,9,10d显著低于N组(P<0.05或0.01);伤后7,10dF组尿3-甲基组氨酸排泄率均显著低于N组(P<0.01或0.05)。结论:含MCT/LCT的肠内营养制剂能通过有效地减轻烧伤后机体蛋白分解、提高血清蛋白水平,而改善烧伤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2.
感染并发症是腹部创伤患者后期主要死因,感染预防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之一。措施包括:早期诊断腹部创伤,及时手术以减少腹腔污染;手术操作规范化和按器官损伤分级正确选择手术方式;避免术中漏诊并对胃肠严重挫伤做预防性手术;彻底冲洗腹腔并合理使用腹腔引流;正确掌握损害控制外科技术如腹腔开放时的暂时重建屏障,填塞物的适时移除和尽早行确定性手术;全身和局部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同时重视预防休克后肠道内源性感染,要点包括正确实施“损害控制性复苏”以避免器官长时低灌流;尽早肠内营养;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烧伤后多器官衰竭及其发病机理中的脂质过氧化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总体表面积(TBSA)>30%的烧伤患者45例(其中13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并连续观察了全血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血浆丙二醛(MDA)含量,以探讨氧自由基的过量释放与脂质过氧化损伤在烧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病机理中的作用。观察显示,严重烧伤后机体抗氧化能力明显减低,脂质过氧化损伤明显增强。这些改变不仅与烧伤后低容量性休克有关,而且与烧伤及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烫伤大鼠循环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变化规律,探讨休克期切痂改善脏器功能的机制。方法Wistgtr大鼠30%Ⅲ度烫伤后随机分为24h切痂组和72h切痂组。免疫印迹法、酶生化法检测血浆HMGB1含量及脏器功能指标。结果烫伤后血浆HMGB1水平升高2~4倍(P〈0.05或P〈0.01),心、肺、肝、肾、肠及脾脏等功能指标明显异常(P〈0.05或P〈0.01)。24h切痂组动物伤后2天血浆HMGB1水平明显下降,同时多脏器功能显著改善(P〈0.05);而72h切痂组仅伤后8天血浆HMGB1水平明显降低和脏器功能的改善(P〈0.05)。血浆HMGB1浓度与肺组织MPO及血浆CK-MB、AST、ALT酶活性以及BUN呈正相关(P〈0.01),而与脾淋巴细胞MTT及肠组织DAO呈负相关(P〈0.01)。结论循环HMGB1可能参与了烫伤后全身多脏器损伤,休克期切痂有助于减少HMGB1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肺组织TNFmRNA表达及其细胞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染引起的各种介质过度释放,尤其是肿瘤坏死因子(TNF)在肺损伤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应用斑点杂交、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了大鼠烧伤后TNFmRNA在肺组织的表达及其细胞定位。结果证实,烧伤后肺组织TNFmRNA表达迅速升高,伤后6小时达顶峰,24小时仍维持较高水平,其动态变化与腔静脉血浆内毒素变化一致。原位杂交发现,在伤后3-6小时主要是肺间质巨噬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表达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大鼠30.0%Ⅲ度烧伤后心、肺损伤程度及病理改变。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另取8只做为对照组,分别在烧伤后3、6、12、24、48和72h各时相点剖腹取出心、肺标本做病理学检查。结果:烧伤后3h,心、肺脏器即出现明显损伤,持续48-72h。结论:大鼠高原严重烧伤后心、肺损伤出现时间早,而且呈持续状态,显然与高原缺氧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测定了59例不同烧伤面积病人血、尿晶体渗透压,计算渗透分子清除率(Cosm)和自由水清除率(C_(H_2O))并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发现随着烧伤面积增加,血晶渗压(Posm)和C_(H_2O)升高,而尿晶渗压(Uosm)和Cosm下降,尤以TBSA>80%组变化最为显著,ARF组较non—ARF变化明显。死亡病人生前Posm、C_(H_2O)明显高于而Uosm、Cosm明显低于存活病人,且Posm、C_(H_2O)增加与Uosm、C_(H_2O)降低往往同时存在。测定Posm、Uosm、Cosm、C_(H_2O)对严重烧伤后肾功能损害监测、判定病情及估计预后均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严重烧伤后中性粒细胞(PMN)凋亡情况及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STF)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将24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烫伤组(30%Ⅲ度烫伤)和对照组,分离伤后0、12、24hPMN,继续培养16h,碘化丙啶(propdiium oddide,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百分率,并用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分别刺激对照组大鼠PMN,检测凋亡百分率,结果发现:烫伤组大鼠PMN凋亡百分率较对照组大鼠降低,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均抑制PMN凋亡并呈剂量依赖关系。说明严重烧伤后PMN凋亡延迟,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在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烧伤后创面组织原癌基因c-fos、c- myc 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的表达顺序及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深Ⅱ度烫伤模型,将42 只大鼠分为7 组,即正常对照组、烫伤后3 h、6 h、1 d、3 d、7 d 和14 d 组。用SP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烫伤后不同时间点内源性c-fos、c- myc 和bFGF蛋白的表达规律及分布特征。结果:烧伤可以诱导c-fos、c- myc 和bFGF表达,但三者的表达模式不尽相同,正常皮肤即有c-fos 表达,伤后3 h 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1 天以后降至最低水平,其阳性颗粒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细胞胞浆及真皮成纤维细胞的胞核内。c- myc 的表达在伤后3 天达最高值,阳性信号分布于真皮层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而bFGF则在伤后6 h 开始出现,伤后第1 天达最高值,主要分布于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结论:烧伤可以诱导皮肤创面组织原癌基因c-fos、c- myc 及bFGF的表达,其表达具有时相与部位分布特征。三者表达的时相性提示在烧伤后早期原癌基因与生长因子基因之间具有相互调控作用,而这种调控作用对后期组织修复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烧冲复合伤合并海水浸泡对犬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烧冲复合伤合并海水浸泡对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的原因和机制 ,为海水浸泡伤早期救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烧冲复合伤的犬实验模型 ,致伤后将犬随机分为非浸泡组和浸泡组 ,将浸泡组犬在海水中浸泡 4小时后捞出 ,然后于伤后 4、7、10、2 0小时和 2 8小时分别取血检测循环内皮细胞 (CEC)以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的变化。非浸泡组除不浸泡海水外 ,余检测时相及指标同浸泡组。结果 非浸泡组在致伤后 4小时CEC和vWF明显增高 (P <0 .0 5 ) ,而浸泡组于伤后 4、7、10、2 0小时和2 8小时的CEC和vWF均明显增高 (P <0 .0 5或P <0 .0 1) ;组间比较发现浸泡组从伤后 4小时至 2 8小时各指标均与非浸泡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烧冲复合伤合并海水浸泡伤后可引起全身EC急性损伤 ,并且这种损伤比单纯烧冲复合伤 (不浸泡 )更严重 ,更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