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PDCA模式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慈溪市人民医院2015年4~12月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行常规护理模式;2016年1~9月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PDCA护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处理能力及针对感染知识掌握缺陷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护理人员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处理能力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理人员针对感染知识掌握缺陷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临床选择PDCA模式进行干预,可以将护理人员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处理能力显著提高,将针对感染知识掌握缺陷率显著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呼吸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对广东同江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呼吸内科患者1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PDCA循环模式应用前后感染率情况和感染控制执行情况。结果:158例患者在应用PDCA循环模式前感染率为9.49%,应用PDCA循环模式后感染率为3.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DCA循环模式应用前其医院防护用品使用率、手卫生执行率、干预措施执行率、医疗用具专用率以及医疗废物处置率均显著低于PDCA循环模式应用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呼吸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感染率,提高感染控制执行情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泌尿外科多重耐药菌患者的护理方案.方法:对37例多重耐药菌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所有病人顺利完成治疗并康复出院,无发生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结论: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促进患者康复之余,亦能防止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的发生和爆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静配中心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意义。方法:回顾性整理与分析医院静配中心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未实施PDCA循环感染护理管理前的护理工作质量,总结感染护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于2014年12月起在医院静配中心实施PDCA循环护理管理工作,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实施PDCA循环护理管理后的相关护理管理资料,比较实施PDCA循环护理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及静配中心的空气沉降菌生成率。结果:在静配中心实施PDCA循环护理管理,可显著降低空气沉降菌的生成率,提高静配中心的护理质量。结论:在静配中心实施PDCA循环管理,提高了整个静配中心的护理管理质量,抑制了空气沉降菌的生成,提高了静配中心的整体护理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显微创伤手外科医护一体化模式下运行多重耐药菌防控管理方法的效果。方法:成立"医护一体化"多重耐药菌专项管理小组,对多重耐药菌管理质量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对策。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治疗及护理质量状况调查,比较实施前、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管理质量。结果:实施医护一体化运行多重耐药菌管理后,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管理的理论知识,隔离措施、医疗用物专用等的不合格率均较实施前下降,(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多重耐药菌专项管理小组的成立有助于提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质量,有效促进医护沟通,提高医疗质量并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6.
罗昭 《亚太传统医药》2014,(22):131-132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干预措施,观察和探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的影响.结果:经治疗,干预组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为0.9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呼吸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和隔离措施,防控院内感染的暴发。方法:总结我科2014年2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的有效护理和隔离措施,包括加强手卫生、严格执行隔离规范、加强各种导管的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结果:由于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未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和传播。结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及隔离措施十分重要,能有效防止耐药菌的传播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多学科协作联合危急值管理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泰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50例检出多重耐药菌的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防控措施,观察组实施多学科协作危急值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医护人员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知晓程度、防控措施执行情况、感染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工作人员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知晓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实施多学科协作联合危急值管理干预可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提升医护人员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知晓程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防和控制ICU多重耐药菌传播及暴发的有效措施及护理干预。方法:通过我科ICU对自2009年01月——2010年01月收治的401名患者采取的护理干预方法的研究分析。结果: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为22人,感染率为5.37%,未发生一例MDRO的暴发事件。结论:加强人员管理、重视手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定完善的MDRO感染监测制度是预防和控制ICU内多重耐药菌传播及暴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医院感染是影响医院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多重耐药菌感染更是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在传统的病房管理中,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范管理有所不足,主要包括患者及家属缺乏必要认知、患者及医护人员防护意识薄弱、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文章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完善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管理制度、加强感染防控认知宣教、加强人员培训等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呼吸内科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管理策略。方法:选择200例呼吸内科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2016年9月~2018年9月),行不同的护理管理策略:常规护理管理(对照组)、全面护理管理策略(观察组)。对组间的护理总满意率、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呼吸内科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应予以全面护理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且患者易于接受该种护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目的:对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的多重耐药菌实施主动筛查,分析其定植与感染状况。 方法: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五邑中医院 100 例在 ICU 进行诊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分析不同 种类多重耐药菌的分布情况及入住 ICU 不同时间点的定植、感染状况。 结果:患者入住 ICU 48 h 内、48 h 后均有多重耐药 菌的感染与定植状况出现,菌株定植、感染情况集中出现在入 ICU 48 h 内,且多数为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ESBLs)大肠 埃希菌。ESBLs 大肠埃希菌的定植率、感染率均高于其他菌株,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ESBLs 大肠 埃希菌是本院 ICU 患者主要的定植多重耐药菌,对 ICU 患者的多重耐药菌及时进行主动筛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 消毒隔离处理,有助于避免病菌大规模传播和感染。  相似文献   

13.
孙薇  陈红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3):121-12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原因及干预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老年病科收治的39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感染部位及所采取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老年多重耐药菌感染39例,感染率为3.42%;其中下呼吸道感染23例,占58.97%;泌尿道感染14例,占35.90%;血液感染2例,占5.13%。感染病原菌主要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在老年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规范医疗护理操作行为,认真落实手卫生,加强易感人群的保护,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提高感染病人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DCA在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病区护士手卫生环节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3年4月开始使用PDCA循环法,对病区护士手卫生环节质量进行管理。每3个月为一轮PDCA循环,重点改进2013年1~3月发生率最高的手卫生5项环节中质量控制缺陷。结果:3个月后比较PDCA管理前后的病区护士手卫生5项环节质量缺陷,经统计学处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在病区护士手卫生环节质量管理中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病区备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3年3月开始使用PDCA循环法对病区备用药进行管理。每两个月为一轮PDCA循环,重点改进2013年2月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病区备用药管理的五项缺陷。结果:两个月后比较PDCA循环法管理病区备用药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法对病区备用药的管理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情况,并提出病房管理防控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9月发现的52例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检测多重耐药菌的分布情况,并提出病房管理对策。结果:共检出多重耐药病菌52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22例,占42.30%,是检查中的感染菌最高的一种细菌。重症监护室是多重耐药菌人数最多的科室。结论:多重耐药病菌感染范围非常广泛,医院多个科室均有多重耐药菌患者,此病菌危害性极大,已经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效果,加强病房管理,可以对其起到预防和控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探讨PDCA循环应用于控制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中的效果。方法:阳春市妇幼保健院自2018年1月起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引入PDCA循环法,实施PDCA循环管理,于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2017年1月至12月、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2018年1月至12月分别选择200例患者展开对比研究,两个阶段设置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阶段开展常规医院感染管理,观察组阶段开展PDCA循环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分、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满意度,并针对两个阶段感染知识知晓情况、手卫生依从性及手部菌落数进行比较。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高,其医院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7.50%较对照组患者的89.00%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观察组患者阶段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耐药性监测、医疗废物处置等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较对照组患者阶段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4)观察组阶段医护人员各个时间点的手卫生依从性均较对照组阶段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5)观察组阶段医护人员各个时间点的手部菌落数均较对照组阶段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的落实可有效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增强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院感染认知,有利于减少医院感染发生,使患者对医疗服务更加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KTQ管理方法提高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方法:2018年7~12月运用KTQ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多学科协作,规范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各个环节,比较2018年1~6月(管理前)和管理后ICU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效果。结果:管理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管理前;管理后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低于管理前(P0.05)。结论:KTQ管理方法能改善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机体菌群失调而引起内源性感染增加及耐药菌的产生[1]。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形势日趋严峻,已成为国内外医药界备受关注的问题。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对我科一年来共1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了有效隔离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预防和控制了多重耐药菌院内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发生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暴发流行及病人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多部门联合管理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的作用。方法:将2013年1月~2017年2月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多部门联合管理前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多部门联合管理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较管理前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多部门联合管理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