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间诊断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10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04例患儿中,新生儿20例,婴幼儿48例,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年长儿)36例。新生儿组中,早产儿比例较高(70%);多患有肺透明膜病(45%)、肺炎(30%)等基础疾病;给予全胃肠外营养的患儿比例较其他两个年龄组高(P<0.01)。新生儿组及婴幼儿组机械通气比例明显高于年长儿组(P<0.05)。年长儿组多为血液恶性肿瘤患儿,粒细胞减少及接受化疗的患儿比例较其他两个年龄组高(P<0.05)。感染部位以肺部多见(61.5%),其次为败血症(14.4%)、肠道(12.5%),神经系统感染仅见于年长儿。104例患儿中共分离出105株真菌,包括假丝酵母菌 90株,隐球菌6株和其他真菌9株,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多(52/105,49.5%),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比例也较高(38/105,36.2%)。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及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较高,对三唑类药物敏感性相对较低。结论:侵袭性真菌感染可发生于各年龄儿童,各年龄组间危险因素有异同;假丝酵母菌是其主要病原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高,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也占较高比例。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本院儿科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的临床分布、菌种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有效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儿科住院患者的血液标本,经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沙保罗培养基分离培养,柯玛嘉显色培养基,API 20CAUX酵母样真菌鉴定板和VITEK-2 compact YST卡进行菌种鉴定,药敏试验采用ATB FUNGUS 3微量稀释板,总结并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分离出的176株假丝酵母菌中,来自新生儿92株(52.3%),来自PICU 46株(26.1%).新生儿组中早产儿85株,其中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37株、新生儿肺炎20株、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9株;PICU以重症感染患儿为主,年龄2d~13岁,平均11个月.176株假丝酵母菌中,白假丝酵母菌71株(40.3%),近平滑假丝酵母菌62株(35.2%),光滑假丝酵母菌16株(9.1%),热带假丝酵母菌9株(5.1%),其他假丝酵母菌18株(10.2%).结论 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以早产儿和PICU重症感染患儿为主;菌种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次之,除光滑假丝酵母菌外,其他菌种对氟康唑等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率>93%,临床上选择抗真菌治疗时要考虑假丝酵母菌的菌种类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无基础疾病儿童侵袭性真菌病 (IFD) 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无基础疾病侵袭性真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无基础疾病侵袭性真菌病儿童的病原检出率为76% (37/49),其中新型隐球菌 (17例,46%)、白色假丝酵母菌 (10例,27%)、曲霉菌及近平滑假丝酵母菌 (各3例,均占8%) 为最常见的病原。真菌性肺炎最多见 (17例,46%),病原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 (9例,53%)。49例患儿均存在至少一项感染高危因素,主要为抗生素使用、长时间住院以及侵袭性操作。行G试验检查的24例中17例阳性 (71%)。49例患儿均接受抗真菌治疗,37例 (75%) 治愈,3例 (6%) 仍在治疗中,5例 (10%) 死亡,4例 (8%) 失访。结论 对于无基础疾病的IFD患儿,新型隐球菌、念珠菌为其主要病原,肺部感染最为多见。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是较突出危险因素。无基础疾病的IFD患儿对于抗真菌药物敏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实体瘤患儿口腔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病原菌、药物敏感性以及抗真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儿科收治的化疗后合并口腔真菌感染的25例实体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实体瘤患儿口腔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1.11%,发病时患儿均处于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多伴有发热、食欲差、呕吐、腹泻、咳嗽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贫血、血小板下降,C反应蛋白不同程度升高。常见口腔真菌感染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白色假丝酵母菌、近光滑假丝酵母菌,部分患儿真菌血培养阳性。应用碳酸氢钠联合氟康唑外用或口服、两性霉素B雾化治疗口腔真菌感染4~7天后好转。结论实体瘤患儿骨髓抑制期口腔真菌感染率较高,易于反复,化疗后加强口腔护理,局部早期应用氟康唑、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效果较好,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引起儿童中耳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特征。方法收集门诊就诊的164例中耳炎患儿的耳分泌物标本,分离鉴定病原菌,并进行药敏试验。按照2012年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推荐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并使用WHONET5.6软件分析药敏结果。结果164例中耳炎患儿中,121例的耳分泌物培养出病原菌,阳性率73.8%;其中复合菌感染者9例,占5.5%。共分离出病原菌130株,其中细菌占83.1%(108/130),真菌占16.9%(22/130)。细菌以肺炎链球菌最多,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主要为念珠菌和曲霉菌。婴儿期和幼儿期患儿的肺炎链球菌检出率分别高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青霉素不敏感的肺炎链球菌76.0%,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14.3%。结论由于引起儿童中耳炎的病原菌不同,应对患儿耳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根据结果合理选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患儿临床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ICU住院患儿1974例,取其送检的痰、血、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检定仪鉴定菌种,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共分离病原菌657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9.9%),革兰阳性菌占23.4%,真菌占6.7%。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首位(21.3%);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19.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比例 > 70.0%,ESBL阳性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均有 > 80%的耐药率,对头孢吡肟有 > 40%的耐药率;非发酵菌的多重耐药情况严重,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均有 > 75%的耐药率。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0%),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29%;真菌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6.0%),对氟康唑、酮康唑、两性霉素B均敏感。结论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耐药感染分布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仍占优势。ICU患儿感染病原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应加强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科确诊或临床诊断晚发型败血症的早产儿为观察组,同期入住未并发败血症的早产儿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血培养检出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药敏情况。结果观察组60例,对照组29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出生胎龄≤32周、体重〈1500 g、小于胎龄儿(SGA)、胎膜早破、胃管留置时间〉14天、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胃肠外营养时间〉14天、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并发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时间〉5天与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胎龄≤32周(OR=2.710,95%CI:1.200~6.121)、SGA(OR=4.114,95%CI:1.635~10.354)、PICC置管(OR=2.485,95%CI:1.178~5.239)、并发NEC(OR=15.270,95%CI:5.058~46.100)、CMV感染(OR=20.130,95%CI:5.279~76.754)为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中20例血培养阳性,培养出革兰阴性菌13株(65%),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0株(50%)、大肠埃希菌2株(10%)、产酸克雷伯菌1株(5%);革兰阳性菌2株(10%),均为表皮葡萄球菌;真菌5株(25%),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4株(20%),白色念珠菌1株(5%)。13株革兰阴性菌有10株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其中8株为肺炎克雷伯菌。结论出生胎龄≤32周、SGA、PICC置管、并发NEC、CMV感染为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危险因素,肺炎克雷伯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耐药性强,其次是近平滑假丝酵母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认识,帮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改善预后。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住院,临床诊断IFI血流感染的2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预后。结果 临床诊断IFI血流感染的21例患儿中,真菌感染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致病菌以白色念珠菌及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为主,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病死率较高(80%);21例真菌血流感染的患儿,28 d随访存活8例,死亡13例,病死率高达61.90%;原发病以呼吸系统(14.29%)、消化系统疾病(23.81%)居多,其中重症肺炎4例,消化道穿孔4例;高危因素主要以广谱抗生素联合应用、侵入性操作(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导尿及留置胃管等)、长期ICU住院等为著,均在85%以上。真菌感染多表现为不典型发热(80.95%),白细胞异常升高或降低(47.62%),C反应蛋白多升高(80.95%),G试验的阳性率可达到42.86%;存活组的8例患儿诊断真菌感染前75%预防性应用抗真菌治疗,死亡组预防用药率为53.85%。结论 长期ICU住院、大量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及联合应用、侵入性操作、自身免疫缺陷等因素的存在增加了真菌感染的风险,对于临床原发病基础上出现不典型难治感染,要警惕真菌感染,应积极完善相关微生物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新生儿血液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药敏结果,为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8例新生儿血培养中分离出的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进行药敏分析,并回顾性分析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血培养采用BD9120血培养仪,沙保罗培养基分离培养,科玛嘉(CHROMagar)酵母菌显色培养基及API20C真菌鉴定板,药敏试验采用FUNGUS3微量稀释版.结果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抗真菌药敏结果分别为5-氟胞嘧啶≤4 μg/ml,两性霉素B≤0.5 μg/mL,氟康唑≤1~2.0μg/ml,伊曲康唑≤0.125~0.125 μg/ml,伏立康唑≤0.06~0.06 μg/ml.7例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或超低出生体重儿),1例足月先天幽门闭锁术后患儿.8例患儿血培养前均应用广谱抗生素和静脉营养治疗,均曾留置中心静脉导管,3例曾应用机械通气.4例用氟康唑,3例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1例先用氟康唑后用威凡,8例患儿全部治愈.结论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已成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血液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对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均敏感,及早发现和治疗愈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高危因素、病原谱、药物敏感性以及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治23例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培养出真菌36株,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0株(55.6%)、白色假丝酵母菌11株(30.6%)。药敏试验显示,真菌对两性霉素、五氟尿嘧啶敏感性最高,总有效率在69.4%~77.8%。23例新生儿均有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有创操作等真菌性败血症的高危因素。抗真菌治疗后预后良好(存活或好转出院)15例(65.2%),预后不良(放弃或死亡)8例(34.8%)。预后良好组的平均抗真菌治疗时间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2,P0.05)。抗真菌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内,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及外周血白细胞变化不明显;血小板在抗真菌治疗开始后1周内即升高,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为主,对两性霉素敏感性较高;足疗程抗真菌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血流感染病原体分布变化及耐药变迁趋势。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血流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按送检时间分为前3年组和后3年组,分析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性的差异。结果共检出病原体23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59株(67.7%),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61株(26.0%),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5株(6.4%),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前3年组和后3年组革兰阴性菌(68.8%vs 66.9%)、革兰阳性菌(29.2%vs 23.7%)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3年组缓症链球菌(5.8%vs 0.0%)和真菌(9.4%vs 2.1%)比例较前3年组增高(P<0.05),两组间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后血流感染病原体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而缓症链球菌和真菌检出呈增多趋势,临床需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真菌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200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且2次血培养真菌阳性的病例为真菌血症组;以同期住院、同性别、既往无真菌感染、且未发生真菌血症的急性白血病患儿为对照组,样本量对照组与真菌血症组1∶1。采集年龄、白血病状态(缓解与否)、复发情况、住院时间、是否应用含激素的化疗方案、中性粒细胞缺乏(<0.5×109·L-1)及其持续时间、中心静脉置管、广谱抗生素应用和合并败血症等因素,行真菌血症组和对照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真菌血症组纳入48例,男32例,应用化疗药物累计中位时间98(3~300) d,中位年龄5.6(1.4~13.8)岁;对照组纳入96例,应用化疗药物累计中位时间201(4~1 080)d,男64例,中位年龄6.7(1~15)岁。①真菌血症组48例均有发热,中位发热时间8.6(1~42)d。住院至出现真菌血症的中位时间17.6(1~115)d;既往有真菌感染5例(10.4%),合并脏器功能衰竭7例(14.6%);10例(20.8%)合并细菌败血症;死亡或临终放弃治疗11例(22.9%)。③血培养结果示,近平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各17例(35.4%),白色念珠菌8例(16.7%),季也蒙念珠菌2例(4.2%),光滑念珠菌、青霉菌、镰刀菌属和阿萨希毛孢子菌各1例(2.1%)。④单因素分析显示,白血病未缓解、中性粒细胞缺乏及其持续时间>7 d、应用广谱抗生素、静脉应用抗生素>7 d和合并败血症是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血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sitic分析显示,应用广谱抗生素是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3(95%CI: 5.9~136.2)。结论 念珠菌属为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血症的主要病原体,非白色念珠菌占优势。应用广谱抗生素是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期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情况,为诱导缓解期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初发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资料,对诱导缓解期的感染情况、致病菌菌株及耐药菌谱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感染和/或微生物感染发生率为76.2%,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部(46.2%)。严重感染占52.3%,包括60例肺部感染和/或21例败血症。130例患儿中共检出病原菌50株,其中细菌29株、真菌21株,28.5%的患儿至少有1种微生物感染。细菌29株中G-菌19株(65.5%)、G+菌10株(34.5%)。最常见的G-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100%敏感。最常见的G+菌为绿色链球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真菌占16.2%,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见。与非严重感染患儿相比,严重感染患儿粒细胞缺乏出现更早、持续时间更长,发热事件的比例和CRP更高,住院天数也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感染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期常见的感染;G-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并适时联合万古霉素或抗真菌药能有效控制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本院P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深部痰液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指导VAP的早期经验性抗生素应用.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符合VAP诊断标准的121例在PICU呼吸机治疗的患儿,通过封闭式吸痰收集其深部痰液,采用W1TEK60微生物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采用Kirby-Bauer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对特殊耐药菌进行鉴定.结果 PICU符合条件的痰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27株,革兰阴性菌64.57% (82/127),其中以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所占比例分别为25.61% (21/127)、20.27%(17/127)、20.27% (17/127)、16.22%(12/127)、9.46%(11/127),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达77.62%.革兰阳性菌29.92%(38/127),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除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仍敏感外,对头孢菌素以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很高.真菌占5.51% (7/127).结论 PICU患儿VAP深部痰培养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耐药性较强,特别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革兰阳性菌以葡萄球菌为主.加强VAP的综合防治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降低感染和细菌耐药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产儿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时血小板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本院住院的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早产儿的临床表现,比较患儿入院时、发生真菌败血症时、抗真菌治疗2周后3个时间点的血常规特别是血小板的变化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结果白假丝酵母菌败血症13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败血症11例。24例患儿发生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时与入院时比较,WBC(×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4.3)比(8.6±2.9),P>0.05]。PLT(×109/L)降低,CRP(mg/L)、血小板平均体积(MPV,fl)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升高[PLT:(99.8±49.1)比(197.0±62.8),CRP:(29.3±34.5)比(2.7±3.4),MPV:(12.3±0.9)比(11.1±1.1),PDW:(17.6±3.2)比(13.6±2.7),P均<0.05]。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组发生败血症时PLT明显低于白假丝酵母菌组[(73.0±40.9)比(122.5±44.8),P<0.05],其余血常规指标在3个不同时间点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真菌败血症时血常规变化最明显的指标是PLT降低,与白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相比,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败血症PLT降低更明显,分析PLT可辅助指导真菌败血症的诊断和早期经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院极早产儿医院内感染的病原分布,探讨其可能的危险因素及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出生,胎龄32周且出生体重1500 g的111例极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72 h后是否发生医院内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分析感染组患儿所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药敏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极早产儿发生医院内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结果极早产儿发生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占54%,以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其次为真菌(41%),以白色念珠菌最为多见。药敏试验显示: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及碳青霉烯类均有较高耐药性,对喹诺酮类具有较高敏感性;真菌对伊曲康唑敏感性较低,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具有较高敏感性。早发败血症、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时间、激素暴露、肠外营养时间为极早产儿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早产儿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高于未感染组(P0.05)。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儿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P0.001)。结论极早产儿医院内感染受多重因素影响,增加其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临床应结合药物敏感分析,采取合理防治措施,改善极早产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Fifty five clinically diagnosed cases of neonatal septicaemia of the nursery ward,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Calcutta were subjected to blood culture on two consecutive days in all cases. Bacterial isolates were found in 34 (61.8%) cases as pure growth and candida species from 9(16.4%) as pure culture. Remaining 12 samples did not yield any growth. Species distribution of candida showed C.albicans 6, C.parapsilosis 2, and C.guillermondii 1. Asphyxia neonatorum was the common feature in all cases of candidaemia. All neonates with candidal infection were low-birth-weight and premature. C. albicans,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66.6%) recovered, was responsible for a localised outbreak of infection in the nurser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并分析支气管哮喘患儿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真菌感染组)和未伴肺部真菌感染(对照组)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各75例的临床资料。记录真菌感染组病原菌分布、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结局等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75例真菌感染组患儿中,共检出69株病原体,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最高(61%)。患儿临床症状以咳嗽(93%)、持续高热(56%)、喘息(49%)、呼吸困难(48%)为主;体征则以干湿啰音(43%)、湿啰音(29%)居多,部分患儿伴肝脾肿大。经抗真菌治疗后显效39例,好转26例,无效7例,恶化并死亡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 3岁、合并鼻窦炎和/或过敏性鼻炎、住院期间哮喘发作 > 3次、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不规范使用抗生素、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长均为哮喘患儿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OR=4.865、3.241、2.255、3.725、3.568、1.549、3.808,P < 0.05)。结论 对于支气管哮喘患儿,若表现为咳嗽、持续高热,有明显干湿啰音,并合并有肝脾肿大,需高度警惕是否继发肺部真菌感染。年龄 < 3岁、有鼻窦炎和/或过敏性鼻炎、住院期间哮喘发作 > 3次、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不规范使用抗生素、机械通气或住院时间长的支气管哮喘患儿继发真菌感染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S: Nosocomial rotavirus infections induce difficult problems for pediatric wards during winter epidemics. This prospect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measure their incidence in a general pediatric ward by using epidemiological tools, clinical and molecular methods, and to examine the main factors increasing the risk of cross contamination. MATERIAL AND METHODS: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children, younger than three years old, hospitalized between 15 November 1996 and 1 March 1997. We examined the feces of all children for rotavirus on admission and during their hospital stay if they had developed diarrhea. The strains were typed by RNA electrophoresis. A cohort study was done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of exposure to risk. RESULTS: Three hundred twenty-six of the 415 hospitalized infants were studied. One hundred and five were hospitalized for gastroenteritis, including 39 (37.1%) with rotavirus infection. Among 221 infants admitted without diarrhea, 11 (5.0%) had an asymptomatic community infection and nine (4.3%) developed nosocomial gastroenteritis. The only significant predisposing factor (P = 0.003) for nosocomial infection wa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hospital rooms and the nurses station. Despite the low level of typing (51%), the molecular study suggested a wide diversity of nosocomial and community strains. CONCLUSION: The relatively low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found may be due to routine assignment to individual rooms, the isolation of infants admitted with acute diarrhea, and the policy of routine detection of asymptomatic carriers with the use of similar isolation measures for these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