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从1979年9年至1983年10月采用脑立体定向杏仁核毁损、扣带回破坏治疗癫痫伴精神障碍36例,经长期临床随访(5~9.5年),失掉联系8例,死亡2例,26例(手术28次)获得随访。现将26例(手术28次)手术及随访结果总结如下,并对有关手术治疗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脊髓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显微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4月显微手术治疗的30例脊髓室管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病程1个月至10年,平均(17.73±23.99)个月.首发症状为疼痛25例,感觉障碍14例.肿瘤全切除26例,次全切除4例.26例出院后随访1年,未发现肿瘤复发;末次随访M...  相似文献   

3.
摘译     
伽玛刀治疗无功能垂体腺瘤术后残留的作用Losa M, Valle M, Mortini P, etal. Gamma knife surgery for treatment of residual 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s after surgical debulking. J Neurosurg, 2004; 100(3): 438-444.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对无功能垂体腺瘤次全切除后复发作用。方法研究γ-刀手术治疗54例无功能垂体腺瘤术后残留的效果和安全性,其中男性26例,女性28例;年龄29~72岁。术后6个月和1年随访,此后每年随访1次,平均随访时间(41.1 ±3.1)个月;52例获长期随访,随访资料包括MRI、激素检查和神经眼科检查。结果2…  相似文献   

4.
作者报告44例切除致癫痫病变持续恢复(无发作)10年并随访了15~30年的病例.男29例,女15例,37例行一次手术,术后随访了11~26年.7例在第一次手术后第5年内有复发,需行第二次手术,这些病人在第二次手术后的第11年至17年之间又得到了随访.这44例病人,经过一次或二次手术似乎痊愈了10年,其中32例持续恢复达15~27年.有12例复发,9例在第11年,另3例分别在等14、15和19年间复发,这些晚期的复发并不需手术治疗,因癫痫发作较少,又能用药物控制,只1例经过10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室内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到2015年10月收治的30例脑室内脑膜瘤的临床资料。侧脑室脑膜瘤26例中,19例采用顶枕入路,2例经颞中部入路,5例经胼胝体入路;4例第四脑室脑膜瘤采用枕骨下入路。结果 28例(93.3%)肿瘤全切除,2例(6.7%)次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前头痛18例中,术后仅2例有头痛;术前神经功能缺损20例中,术后18例基本治愈;术前视力下降的3例术后均明显改善。术后发生脑积水4例、癫痫5例。术后随访9~226个月,平均65.2个月。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表明5例(16.7%)复发,再次手术治疗;术后2年肿瘤无进展生存率为84.6%,随访期间保持在78.2以上。结论对于脑室内脑膜瘤,手术入路需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肿瘤偏向来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偶发低级别胶质瘤的手术效果及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手术治疗的75例成人大脑半球偶发低级别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75例中,出现临床症状之前手术49例(无症状组),出现症状之后手术26例(症状组)。肿瘤全切除59例(78.7%),次全切除13例(17.3%),部分切除3例(4%);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44例(58.7%),少突胶质细胞瘤31例(41.3%)。症状组术后功能障碍发生率(11.5%,2/26)明显高于无症状组(0%;P<0.05)。59例(无症状组33例,症状组26例)术前接受MRI随访12~60个月,平均(30±10)个月;其中症状组术前随访18~60个月,平均(35±10)个月;无症状组术前随访12~38个月,平均(25±7)个月。59例肿瘤生长速率1~5 mm/年,平均(2.7±0.9)mm/年;无症状组生长速率1~5 mm/年,平均(2.9±0.9)mm/年;症状组生长速率1~4 mm/年,平均(2.5±0.7)mm/年;两组肿瘤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别(P>0.05)。多因素Co...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天幕脑膜瘤的手术入路、手术方式,总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天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切除程度及21例随访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9.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83.8%)、步态不稳(35.1%)和偏盲(21.6%).根据肿瘤附着于天幕的位置分为5型.直接手术36例,11例幕上入路,25例幕下入路.肿瘤全切(SimpsonⅠ级和Ⅱ级)28例(77.8%),次全切除8例(22.2%),死亡1例.随访21例,14例(66.7%)恢复正常生活,3例(14.3%)生活不能自理.8例次全切除者随访4年,未见肿瘤的生长,未再次手术.结论术前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及周围结构受累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切除方式,对天幕裂孔处的肿瘤切除困难时,可采取次全切除以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围手术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的2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及随访资料,并评价术后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随访情况。结果 28例患者中共有26例成功完成球囊扩张术,手术成功率为92.86%,术后即刻狭窄远端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均≥2b级;另外2例应用支架成形术。28例患者术后及随访30 d均未出现临床症状加重的相关并发症。术后30d 10例患者mRS评分为1分,其余18例患者mRS评分为0分。结论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围手术期相对安全,支架成形术是球囊扩张术效果欠佳时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手术两种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5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其分为神经内镜治疗组和开颅手术治疗组,其中神经内镜组28例,开颅手术组26例.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观察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ADL评分Ⅰ~Ⅲ级为预后良好,ADL评分Ⅳ~Ⅴ级及死亡患者为预后不良.结果 神经内镜治疗组死亡1例,开颅手术治疗组死亡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价神经内镜治疗组良好率82.1% (23/28),开颅手术治疗组53.9%(14/26),神经内镜治疗组疗效优于开颅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FSs)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6年手术治疗的44例JFSs的临床资料。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33例,远外侧入路3例,颞下窝A型入路2例,颈前入路1例,颈-乳突联合入路2例,乙状窦后-岩骨联合入路2例,乙状窦后-颈前联合入路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26例,次全切除16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后组颅神经近期和远期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43%(19/44)和28%(11/39)。出院时KPS评分[(71.6±13.9)分]较术前[(75.9±12.7)]显著降低(P0.05)。39例随访5~85个月,平均(47.1±20.7)个月;肿瘤复发3例;随访KPS评分[(82.3±14.1)]较出院时显著增高(P0.05)。结论手术治疗JFSs近期后组颅神经症状可能加重,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SCIWORA)颈椎前路手术与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53例SCIWORA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接受颈椎前路手术(颈前路手术组),19例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所有病人出院后随访15~60个月,平均26个月。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入院时、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颈前路手术组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两组治疗后ASI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SCIWORA采用颈前路手术与保守治疗均有效,但颈前路手术对脊髓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更满意,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复发性胶质瘤的神经导航手术治疗(附28例临床报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复发性胶质瘤的手术治疗及神经导航系统在手术中的作用。方法总结28例采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手术的复发性胶质瘤病人的病例资料。位于大脑半球深部者18例,浅部者8例,位于小脑者2例。手术经原切口进入者20例,改变切口者8例。结果导航平均注册误差小于2 mm。全切除22例(78.6%),次全切除4例(14.3%),大部切除2例(7.1%)。术后症状改善或不变25例(89.3%),加重3例(10.7%)。术后对21例随访6个月,均无复发;17例随访1年,复发2例;9例随访3年,复发5例。结论神经导航系统应用于复发性胶质瘤手术治疗,有助于肿瘤的术中定位和切除范围的实时判断,从而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延缓肿瘤再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作初步分析.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神经外科治疗的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随访,获得随访信息的病例共109例,病人术前状态采用Hunt-Hess分级评分,其中采用显微神经外科开颅手术79例,Ⅰ-Ⅱ级69例(87.3%),Ⅲ-Ⅴ级10例(12.7%),血管内介入治疗30例,Ⅰ-Ⅱ级26例(86.7%),Ⅲ-Ⅴ级4例(13.3%).出院时手术夹闭组Hunt-Hess分级Ⅰ-Ⅱ级69例全部预后良好,Ⅲ-Ⅴ级10例,6例预后良好,4例预后不良(1例死亡),平均住院恢复时间(22.7±3.2)天;介入栓塞组Hunt-Hess分级Ⅰ-Ⅱ级26例全部预后良好,Ⅲ-Ⅴ级4例,2例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1例死亡),平均住院恢复时间(13.4±3.4)天.随访时间3个月~2年.结果 手术夹闭组预后良好76例(96.2%),不良3例(3.8%),其中死亡2例(2.5%),瘫痪1例(1.3%);介入栓塞组预后良好28例(93 3%),不良2例(6.7%),其中死亡1例(3.4%),瘫痪1例(3.4%).影像学上,手术夹闭组79例随访63例(79.7%),其中稳定59例(93.7%);介入栓塞组30例病例随访21例(70%),其中稳定19例(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结论 本研究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两种治疗方法间近期临床效果及随访结果统计学均无显著差异.手术治疗组的完全夹闭率较介入栓塞组的完全栓塞率高,而介入栓塞组平均住院恢复时间明显低于手术夹闭组.  相似文献   

14.
脑海绵状血管瘤选择性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选择手术切除及伽玛刀治疗脑海绵状血管瘤效果。探讨伽玛刀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1996~2005年手术10例,伽玛刀治疗26例,随访4个月~9年。对癫痫、出血、病灶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控制、变化、改善观察和评估。结果手术10例,8例恢复正常,2例遗留轻度限局神经功能障碍,可做轻工作。CT、MRI复查:9例病灶消失,1例疑有病灶部分残留行伽玛刀治疗,无再出血及癫痫发作病例。伽玛刀治疗26例,随访21例。随访时间4个月~28个月。局部神经功能障碍观察:治疗前4例有锥体束征,治疗后3例恢复,1例无变化。癫痫发作观察:治疗前发作者19例,16例治疗后半年无发作而停药始无发作。3例治疗后偶有发作,服药半年停药,再未发作。CT及MRI复查:治疗后2~28个月,复查1~3次。病灶消失1例,4例无变化,缩小16例,其中2例灶周水肿、1例水肿伴灶内出血症状加重,经治疗逐好转。结论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切除是首选根治方法。对病灶位于难以手术部位,多发灶难以一次切除,病人难以承受手术或不接受手术症状显著者,伽玛刀是一种安全可选择的治疗方法。对降低出血率、癫痫及病灶控制、改善症状是有效的。对病灶缩小或消失、降低出血率的机制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复习了1973年10月至1996年5月Mayo医疗中心收治的109例破裂的巨大动脉瘤病例,占所有巨大动脉瘤病例数的25%,占经手术治疗的动脉瘤病例数的5%。平均发病年龄为52岁(18周岁~81岁),多数病例60~70岁为高发,男女比例为1:2,35%患者有高血压史,109例破裂的巨大动脉瘤直径为25~60mm。其中81例(74%)位于前循环,28例(26%)位于后循环。好发部位首推颈内动脉(ICA)床旁段(30例,占28%),其次为大脑中动脉(28例,占26%)。分叶状动脉瘤存在于7%的患者,39%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瘤内血栓形成。106例为单发巨大动脉瘤,3例为双侧对称性巨大动脉瘤。17%为巨大动脉瘸与非巨大动脉瘤并存。109例患者中,31例(28%)发生了不同程度再出血,25例发生再次出血,4例发生两次再出血,2例发生三次再出血,首次出血与再出血的时间间隔为15天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恶性黑色素瘤(MM)的临床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证实为中枢神经系统MM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颅内MM 23例, 椎管内MM 3例。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颅内MM和椎管内MM患者生存期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log-rank检验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颅内MM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26例中枢神经系统MM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术前部分患者的MRI T1、T2像均呈短信号, 但仍无法明确诊断。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 其中16例行肿瘤全切除, 10例行大部分切除(1例位于椎管内);术后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MM, 其中3例行BRAF V600E突变基因检测, 1例为阳性。26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 中位随访时间为9个月(2~58个月);3例患者术后MM复发行二次肿瘤切除手术;至末次随访, 24例患者死亡, 2例(颅内MM)存活, 其中1例为BRAF V600E突变患者, 靶向治疗7个月行头颅MRI检查显示颅内多发转移灶接近消失。23例颅内MM患者的中位生...  相似文献   

17.
26例松果体区肿瘤显微手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显微手术切除的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26例中19例采用Poppen入路,7例采用Krause入路。全切15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6例。随访3个月~7年,肿瘤未见复发17例,复发2例(1例再手术),植物状态生存1例,死亡2例(术后因瘤卒中死亡1例,术后2年死亡1例),4例失随访。结论显微手术是松果体区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Poppen入路是一种较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18.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解剖和肿瘤的生长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8年间32例鞍结节和鞍膈脑膜瘤的手术,肿瘤大小2.5~6.5cm,所有患均有视力障碍,其中19例为非对称。MRI增强有助于鞍结节脑膜瘤与鞍上其它肿瘤的鉴别。手术采用单侧额下16例、双额4例、翼点经侧裂9例、眶上锁孔3例。结果 26例获肿瘤全切,6例次全切除:28例术前视力下降患中,术后视力改善23例,无变化4例,恶化1例。死亡2例(分别死于肺部感染和肾功能衰竭)。平均随访时间4.3年(0.4~8.5年),次全切除中2例再生长。结论 鞍结节和鞍膈脑膜瘤解剖学上难以区别,应命名为鞍结节脑膜瘤,手术中应保护蛛网膜屏障,这是保护神经血管结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药物难治性癫痫首次手术失败的原因及再次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21年10月再次手术治疗的35例药物难治性癫痫病人的临床资料。末次随访,采用Engle分级评估疗效,其中Ⅰ~Ⅱ级为疗效优良,Ⅲ~Ⅳ级为疗效不佳。结果 首次手术失败的原因:致痫灶不完全切除12例,肿瘤复发10例,定位错误2例,原因不明11例。35例术后随访1~12年,中位数3.4年;末次随访,Engle分级Ⅰ级19例(54.3%),Ⅱ级7例(20.0%),Ⅲ级7例(20.0%),Ⅳ级2例(5.7%);疗效优良26例(74.3%),其中致痫灶不完全切除病人的优良率为75.0%(9/12),肿瘤复发病人的优良率为100.0%(10/10),定位错误病人分优良率为100.0%(2/2),原因不明病人的优良率为45.5%(5/11)。结论 药物难治性癫痫首次手术失败后,综合评估失败原因,根据失败原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可获得良好预后;但是首次手术失败原因不明的病人,再次手术需谨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Rathke囊肿的疗效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9例)和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19例)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的28例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个体化清除囊内容物, 并行鞍底多层次修补。通过患者症状有无缓解、激素水平有无改善及鞍区MRI复查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28例患者的Rathke囊肿均达全切除。14例头痛患者中, 13例术后头痛缓解;9例视力、视野障碍的患者中, 7例术后改善;6例内分泌功能异常的患者中, 5例术后改善。5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皮质醇或甲状腺功能低下, 6例出现尿崩症, 1例出现明显脑脊液漏。无一例发生颅内感染。28例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为(18.5±8.8)个月(3~36个月)。至末次随访, 所有患者复查头颅MRI均未见Rathke囊肿复发。结论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Rathke囊肿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术中予以个体化清除囊内容物、多层次鞍底修补, 创伤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