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例胃癌患者口服800-1200ml水对比剂,肌注654-2注射液10mg,静脉注射80-100ml造影剂作螺旋CT胃客积扫描。结果:25例采用口服水低张静脉增强螺旋CT胃容积扫描见胃腔充盈及扩张度良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形态与邻近组织关系,胃癌表现为局限性和广泛性胃壁增厚,肿瘤向腔内、腔外生长形成不规则隆起的软组织肿块。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诊断胃癌和了解胃周围淋巴结肿大和邻近器官有无转移,对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晚期胃癌的X线、CT和B超表现(附18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的X线、CT和B超特征性表现及意义。方法:186例胃癌均行气钡双重造影,其中63例行CT扫描,37例行B超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分析全部病例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出胃癌;蕈伞型65例,溃疡型82例,浸润型39例。2.CT检出胃癌:胃壁增厚37例,胃内肿块26例,胃周脂肪线消失32例,胃周及远处淋巴结肿大27例。3.B超检出胃癌:胃壁增厚17例,胃内肿块11例,25例显示第3、4、5层回声线消失、不清或中断,13例显示胃周脏器侵润及远处脏器转移,12例显示淋巴结转移。结论:X线气钡双重造影是诊断胃癌的首选检查方法,CT和B超对胃癌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估计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多期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25例,术前行MSCT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扫描,再运用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及CT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技术,观察胃癌原发部位、外周浸润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所有患者MSCT图像质量均显示满意,均发现胃部原发病灶并获得胃周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较满意的诊断率。结论MSCT多期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可以揭示胃癌原发部位、外周浸润及远处转移情况,对胃癌的诊断、术前评估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重要意义。MSCT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可对癌肿侵犯胃壁的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周围脏器浸润以及远处转移情况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MSCT多期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可一次性获取多方面信息,可取代胃癌术前评估的X线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与胃癌的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4例侵及胃体及胃窦,4例侵及胃体及胃底,2例侵及胃体、胃底及胃窦,1例侵及胃体,1例侵及贲门。胃壁普遍性增厚6例,节段性增厚4例,局限性增厚2例。12例平扫呈均匀一致等密度,增强扫描呈均匀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强化明显。1例胃淋巴瘤侵犯邻近器官及胃周脂肪间隙。12例胃周均出现散在淋巴结肿大,3例肿大的淋巴结出现在肾蒂平面以下。结论 :胃淋巴瘤侵及范围广,胃壁明显增厚,呈均一密度,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较少侵犯邻近器官及胃周脂肪,胃周有散在肿大淋巴结。胃淋巴瘤CT表现有一定特点,可作为与胃癌的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择经气钡双重造影、纤维胃镜、活检及病理学确诊的胃癌14例,术前行CT簿层或重叠扫描.有6例术前扫描无淋巴结转移和邻近脏器侵润而手术,有8例因有淋巴结转移或向邻近脏器扩散而不能手术只有接受化疗.CT扫描能准确测出胃壁厚度(正常5~7mm,平均5mm),并能显示癌瘤向邻近脏器扩散的情况.对胃癌术前估计可切除性及术后是否转移CT扫描都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注液摇篮体位CT对胃癌手术评估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以水作对比剂的摇篮变换体位CT检查对胃癌手术评估价值。方法:128例胃癌病人口服温开水,低张法使胃囊充盈应用摇篮技术行CT检查,进行术前CT分期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28例胃癌中108例术前CT分期与术后临床病理分期相吻合,准确率84.4%。11例(8.6%)CT分期低于临床分期,而9例(7.0%)CT高估。CT分期对胃癌手术切除评估准确率93.8%(120/128)。<1.0cm和≥1.0cm肿大淋巴结的检出率分别为23.1%和76.9%。根治术后送检的197个淋巴结中,CT发现167个淋巴结,敏感性为84.8%(167/197);在112个阳性淋巴结中,有98个CT提示转移,特异性为87.5%(98/112)。结论:以水作对比剂摇篮CT扫描明显提高了胃癌术前分期准确率和手术切除评估符合率,尤其对显示肿块与周围组织器官结构的关系及肿大淋巴结摇篮体位扫描更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癌及TNM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螺旋CT采用统一服水量、低张剂、同样扫描方式 ,一次屏气完成兴趣区扫描 ,对 30例正常组成人进行胃壁测量 ,得出正常值作为对照组。对 30例胃癌患者进行螺旋CT征象、手术、胃镜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进行TNM分期 ,17例手术患者术前评估已被证实。结果 :螺旋CT能清楚显示粘膜变化、胃癌发生部位、形态及胃壁增厚情况 ,增厚胃壁有明显强化 ,且有分层现象 ,能清晰显示 >8.0mm肿大淋巴结 ,对胃癌向周围脏器的侵犯及转移均能明确显示。对胃癌的显示率达 10 0 % ,对邻近器官的侵犯与转移显示率10 0 %。结论 :螺旋CT对胃癌的显示率及TNM分期有无可比拟的优点 ,成为胃癌很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患者空腹,扫描前5—10分钟,肌注654—220mg,检查前口服产气粉3—6克或大量饮水,将胃充盈扩张。结果:局部胃壁增厚6例,广泛增厚2例,溃疡伴局部胃壁增厚3例,胃周淋巴结转移3例,腹膜转移2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肝转移1例,胰腺受侵1例,横结肠受侵3例。结论:胃癌的CT检查能为临床拟定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胃癌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癌螺旋CT增强特征及增强扫描技术在胃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作用。方法 对照分析50例胃癌患者的CT增强表现和术后的病理结果。患者CT扫描前30min饮水1000~1500ml,扫描前5~10min肌注山莨菪碱10mg,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胃癌的CT表现为胃壁局部或弥漫性增厚、软组织块影和固定的狭窄胃腔,部分病例合并癌性溃疡,并侵犯邻近组织,可有邻近或远处淋巴结肿大转移。病灶好发于贲门和胃窦部,增强扫描时病灶较平扫更明显,并有显著强化。CT分期的准确率达86%,淋巴结转移的检测率为60%。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是诊断胃癌和对胃癌进行分期的一种可靠方法,有助于临床更好地治疗胃癌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胃癌在双对比造影、CT扫描表现与手术切除根治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38例经双对比造影检查、CT扫描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资料 ,根据肿瘤的大小、范围、形态及浆膜面是否光滑 ,有无周围淋巴结肿大、周围器官的侵犯及远处淋巴结转移 ,决定是否能行手术切除进行对照。结果 :双对比造影在胃癌定位、定形、定性方面占优势。CT在胃癌的定期方面优势明显 ,对TNM分期准确性较高 ,指导外科手术是否根治方面其它方法无法替代。结论 :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与CT扫描相结合 ,对大部分胃癌患者能在术前作出可否手术根治或不宜手术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胃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胃平滑肌类肿瘤的CT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对经胃肠造影、超声、内窥镜和CT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25例胃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胃肠造影、胃镜能多体位动态观察胃腔内肿瘤的形态、表面情况。CT图像可显示完整的胃壁外和胃腔内肿瘤的状态、大小,与邻近脏器有无压迫、浸及,有无胃周围及腹膜后淋巴结和肝脏转移等。结论:以下情况应进行CT检查:对于胃壁外生长型肿瘤;超声对于5cm以上肿瘤,容易误诊为肝或脾脏肿瘤者;胃镜显示胃壁受压,提示胃壁外肿瘤者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扫描及仿真内窥镜技术在胃癌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及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在胃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2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行螺旋CT扫描,层厚为5mm,螺距为1,将所得的容积数据传至工作站,应用NavigatorSmooth功能行CT仿真内窥镜(CTVE)成像,其结果与胃镜和/或手术病理结果比较。结果28例中,螺旋CT平扫能客观反映出胃壁病变的部位、形态及大小,病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及邻近结构受侵情况。其中大网膜、胰腺及肝脏受侵分别为7例、4例及3例,淋巴结转移3例。CTVE成像能很好地显示出正常胃壁内部结构,病灶的立体形态、大小及范围。28例中26例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基本相符。准确率高达92.8%。结论CTVE成像与螺旋CT平扫相结合,对胃癌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的CT表现及其对手术可切除性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分析100例经胃镜活检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的CT表现,评估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胃底贲门癌25例,胃体癌41例,胃窦癌19例,病变占据2个分区以上者15例。100例胃癌均显示胃壁有不同程度地增厚,部分胃壁有软组织肿块形成,黏膜面有溃疡形成,胃腔及贲门狭窄,贲门管壁增厚,食管下段受累以及周围组织器官侵犯等。CT对进展期胃癌的定位、定性诊断与胃镜活检和/(或)手术病理符合率高,肿瘤检出率可达100%。术前判断为可切除组的病例手术切除率达91.2%。结论:进展期胃癌术前CT诊断准确率较高,对肿瘤可切除性术前的评估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胃窦癌的CT检查及诊断(附3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窦癌的CT检查方法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胃窦癌的CT检查资料,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胃窦癌的CT表现为窦壁增厚,软组织肿块形成,窦腔狭窄,常合并有腔内溃疡,可累及十二指肠并侵犯胃周。结论CT检查能清楚显示胃窦癌病变的全貌以及病变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经胃镜组织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脉期、静脉期和平衡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胃癌的螺旋CT表现主要为胃壁增厚,胃壁多层结构破坏,胃腔内或外软组织肿块,伴有溃疡、胃周浸润、淋巴结转移。增强后病变胃壁异常强化,术前CT正确分期43例(93%)。结论16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患者的术前分期诊断有较高价值,对指导胃癌手术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对胃癌浸润及转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浸润及转移的准确性,并探讨影像学与病理学的内在联系。资料与方法 对46例胃癌患者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1)螺旋CT诊断浆膜受侵、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准确性分别为84.8%、87.0%和100%。(2)螺旋CT征象中浆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均与其病理特征密切相关(P<0.05)。结论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胃癌病理特征,是诊断胃癌浸润及转移的可靠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