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总结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 搜集资料完整的经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16例,回顾性分析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6例嗅神经母细胞瘤中有3例术后复发,3例肿瘤局限于鼻腔,表现为膨胀性生长,13例均表现为鼻腔中后部肿块,累及单侧或双侧筛窦、上颌窦,其中5例破坏纸样板,侵入眼眶,5例破坏颅底骨一筛板侵入颅内。3例肿瘤内有钙化和骨化。肿瘤密度或信号不均,但强化明显。结论 嗅神经母细胞瘤发病部位多位于鼻腔中后部,强化显著,多呈浸润性生长,易向副鼻窦、眼眶和颅内侵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鼻腔鼻旁窦平滑肌肉瘤的CT与MRI表现,评价其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旁窦平滑肌肉瘤5例,均行CT检查,其中2例加增强扫描;MRI检查2例,均为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原发于鼻腔2例,上颌窦1例,1例肿瘤范围广已无法确定其原发部位,还有1例为鼻咽癌放射治疗14年的右后鼻孔-鼻咽区的复发肿瘤,肿瘤涉及范围包括鼻腔、筛窦、鼻咽部、眼眶、翼腭窝、颞下窝、咽部间隙、硬腭甚至口咽侧壁、中颅窝等。该类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及局部较广泛骨质破坏,无1例发生钙化及颈淋巴结转移。肿块在CT上3例呈较均匀的中等密度,2例密度不均;MRI T1WI呈无效中等信号,T2WI表现为略不均匀的中等到稍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后肿瘤轻度强化或仅有部分强化。结论:鼻部平滑肌肉瘤表现为较广泛浸润性生长及骨质破坏,无钙化。CT能较好地显示肿瘤涉及范围及骨质破坏情况;MRI在区别肿瘤与周围炎性等病变方面较清楚。  相似文献   

3.
鼻咽部血管纤维瘤的影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鼻咽部血管纤维瘤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分析了22例鼻咽部血管纤维瘤的平片,CT扫描(轴、冠、矢状位)及DSA的结果。结果:病人的临床特征包括鼻塞,鼻衄,部分病人有头痛,耳鸣,视力减退,面部畸形。27.3%(6/22)术后复发。鼻侧位片见上颌窦后壁向前弯曲,CT示鼻咽部等高密度肿物,向鼻腔扩大100%,翼腭窝83.8%,上颌窦50%,筛窦、蝶窦均为58.3%,颞下窝41.7%,眼眶及颅内侵犯16.6%。结论:影像分析结果显示冠状位CT扫描可以取代鼻腔、鼻窦正位X线片,轴位和冠状位结合扫描可以做为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最好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鼻咽非上皮性肿瘤EB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鼻咽腔非上皮性肿瘤与EB病毒(EBV)之间的关系,应用PCR检测鼻咽和头颈部非上皮性肿瘤58例,并配合免疫级表型分析,结果显示(1)EBV与鼻咽及头颈部的横纹肌肉瘤(RMS),纤维肉瘤,幼年性纤维血管瘤,嗅神经母细胞瘤,恶性黑色素瘤无明显关系,(2)EBV与鼻咽腔中线恶网(MMR),鼻咽癌(NPC)存在密切关系,很可能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3)EBV在MMR(T淋巴瘤)听检出率明显高于身体  相似文献   

5.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对14例经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中10例肿块中心位于鼻腔顶部的中后方,1例位于鼻腔顶部的前方,1例占据整个鼻腔,1例位于上颌窦,1例位于鼻咽部.8例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6例形态规则,边界较清楚.肿块信号多不均匀,在T1WI以等或略低信号为主,T2WI以等或稍高信号为主,明显强化.肿瘤侵犯筛窦12例、颅内11例、眼眶10例、蝶窦5例、鼻中隔上部5例、上颌窦4例、额窦3例、翼腭窝2例、鼻咽2例、视神经管2例、斜坡1例、鼻泪管1例、面颊部1例.结论 鼻腔顶部的中后方肿块并穿越筛板侵犯嗅沟区,是嗅神经母细胞瘤的特征性改变.MRI可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和侵犯范围,可为临床分期和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累及前颅窝底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累及前颅窝底肿瘤CT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37例累及前颅窝底肿瘤,比较其影像学特点。结果:37例肿瘤中几何平均径大于4.5cm的巨大肿瘤34例,占91.9%。来源鼻腔窦肿瘤16例、颅内肿瘤14例,颅骨病变4例,其它3例。7例鼻腔窦癌,2例嗅神经母细胞瘤和8例脑膜瘤与前颅窝底呈广基底。12例脑膜瘤,1例血管外皮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显著强化。2例软骨肉瘤,3例脑膜瘤,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见肿瘤内钙化。7例脑膜瘤,2例筛窦癌,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有硬膜尾征。4例脑膜瘤,2例骨化性纤维瘤骨质增生;鼻腔窦来源恶性肿瘤、转移瘤和淋巴瘤骨破坏。累及前颅窝底大多数肿瘤CT密度和MRI信号缺乏特征性。结论:累及前颅窝底多数肿瘤表现为巨大软组织肿块,CT和MRI能提示前颅窝底巨大肿瘤来源,影像学特征有助于病变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鼻部韦格纳肉芽肿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鼻部韦格纳肉芽肿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鼻部韦格纳肉芽肿,均经过CT检查,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慢性鼻窦炎症状、鼻粘膜干燥结痂和鼻出血。结果:3例韦格纳肉芽肿局限于鼻部,其余5例为全身性韦格纳肉芽肿。CT表现:①鼻窦炎表现。②鼻腔内充以软组织影,鼻甲、鼻中隔破坏。③早期上颌窦内壁破坏,晚期鼻窦骨质增生、硬化,窦壁增厚,出现“双线”征。④2例随访观察鼻甲、鼻中隔破坏较前明显,4例鼻甲、鼻中隔改变未见加重,6例上颌窦壁骨质明显增厚,出现不规则“双线”征。窦腔变小。结论:鼻甲、鼻中隔破坏。鼻腔充以软组织影,鼻窦壁“双线”征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征象;CT可准确显示鼻部韦格纳肉芽肿侵及范围;也能够帮助与其他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8.
鼻咽纤维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鼻咽纤维血管瘤的CT表现及其分期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鼻咽纤维血管瘤的CT资料,对肿瘤大小、侵犯范围、密度、形态、边界和骨质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按Chandler分期:I期9例,Ⅱ期9例,Ⅲ期13例,Ⅳ期9例。侵犯部位最多为蝶窦和眼眶(包括眶上下裂,均为18例;其次为翼腭窝和鼻腔,各为14例,颞下窝和颅内海绵 窦侵犯各9例。侵犯部位最多为蝶窦和眼眶(包括眶上下裂),均为18例;其次为翼腭窝和鼻腔,各为14例,颞下窝和颅内海绵窦侵犯各9例,少数病例肿瘤侵犯面颊部和上颌窦。Ⅰ和Ⅱ期肿瘤相对较小,类圆形,边界清楚光滑;Ⅲ和Ⅳ期肿瘤较大且不规则,沿颅底孔缝扩展,呈哑铃状或分叶状。平扫时肿瘤密度均匀,与周围分界不清,增强后扫描肿瘤增强极显著,边界清楚,其中3例肿瘤中有混杂的不规则囊样低密度区,1例呈“囊肿”状。所有病例颅底骨质均有不同程度受压和吸收破坏。结论:增强后CT可对鼻咽纤维血管瘤作出明确诊断及分期,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应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鼻咽病变的临床CT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为了提高CT对鼻咽病变鉴别的认识。方法:本文收集63例鼻咽有病变者,其中鼻咽癌46例,恶性肉芽肿4例,纤维血管瘤3例,结核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慢性炎症7例,全部病例作鼻咽轴位CT平扫,3例纤维血管瘤加作增强扫描,详细地分析了其临床和CT表现。结果:鼻咽癌病人头痛和颈部淋巴结转移出现率较高,分别为37.0%和56.5%,且早期即向深层浸润生长;恶性肉芽肿有特征性的恶臭,病变呈中线性生长,愈向鼻咽深层,病变愈轻;纤维血管瘤肿块呈紫红或灰红色,增强检查肿块轮廓清楚,强化明显;结核和慢性炎症虽有顶后壁增厚,但咽缝存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鼻咽部形成大的肿块,腹腔和后纵隔淋巴结广泛肿大。结论:根据临床表现,结合CT特征,大多数鼻咽病变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提高对上颌窦疾病冠状位扫描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了54例上颌窦冠扫的扫描资料。结果:上颌窦炎症46例(其中包括霉菌性上颌窦炎3例),上颌窦骨化性纤维瘤2例,上颌窦恶性肉芽肿3例,上颌窦淋巴瘤3例。结论:CT冠状位扫描对上颌窦炎症定性基本正确,而对肿瘤性病变虽不能作出特异性诊断,但可根据病变的累及程度与骨质破坏范围及增强扫描情况来判断预后,确定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CT诊断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T诊断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7例经手术或活检诊断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 按Kadish标准分期 ,本组 7例嗅神经母细胞瘤中 6例为C期 ,1例为B期 ,病灶均位于鼻腔顶部 ,均侵犯鼻窦、眼眶和前颅窝或中颅窝。 4例增强扫描中 3例明显不均匀强化 ,1例中度强化。结论 CT扫描可明确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侵犯范围和程度 ,并对肿瘤进行正确的分期 ,对临床决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鼻咽和咽旁邻近或远处肿瘤累及该区的CT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提高鼻咽和咽旁邻近或远处肿瘤累及该区的认识水平.方法搜集31例,除1例经病史和同位素扫描诊断外,其余经手术或活检病理确诊.常规采用轴位CT平扫,18例加作增强,5例加作冠状位扫描.详细分析了它们的CT表现.结果31例中,来自鼻腔者9例,其中3例内翻乳头状瘤和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边界清楚,其余恶性肿瘤境界不清,有2个以上部位骨破坏;上颌窦齿槽恶性肿瘤13例,膨胀性生长,均破坏上颌窦外后壁侵及颞下窝,有11例上颌窦顶部破坏,其中8例累及翼腭窝;口咽扁桃体癌3例,沿咽侧壁向上蔓延,1例侵犯颞下窝;下颌骨透明细胞癌、转移瘤和造釉细胞瘤各1例,肿块占据颞下窝;颈部血管肉瘤1例,向上经茎突后内侧累及咽旁区;外耳道癌1例,破坏周围骨质,蔓延至咽旁区和鼻咽;蝶骨大翼转移瘤1例,膨胀性生长,直接向颅内和咽旁扩展.结论根据CT表现,多数肿瘤可明确原发部位,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3.
鼻腔鼻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鼻腔鼻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表现,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MFH 13例,3例单行平扫,4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6例直接行增强扫描. 结果肿瘤主要位于鼻腔2例,上颌窦8例,鼻腔筛窦2例,颞部及上颌窦1例.肿瘤易侵犯周围组织,包括面颊部、上齿槽骨、硬腭、眼眶、翼腭窝、颞颌窝、颞下窝及颅底.CT平扫示多数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界欠清,注射对比剂后实质部分轻度或明显强化.5例有低密度坏死囊变区,2例有钙化灶,1例有放射状骨膜反应,均有不同程度骨质吸收破坏.6例局部复发,2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晚期发生骨转移. 结论鼻腔鼻窦MFH进展快、早期侵犯邻近器官组织、易复发,可有颈淋巴结转移.CT显示肿块呈浸润性生长,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可有钙化或液化坏死,骨质广泛吸收破坏,影像学对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鼻腔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鼻腔淋巴瘤的CT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鼻腔淋巴瘤的CT表现,对肿瘤范围、密度、形态边缘和骨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侵犯外鼻及鼻旁皮下20例、上颌窦17例、筛窦16例、鼻咽12例、眼眶10例、蝶窦7例、额窦4例、对侧鼻腔5例,个别病例侵犯颞下窝、颅前窝、颞窝、上腭和眶下裂。肿瘤分期:一期6例,二期10例,三期16例,四期2例。大多数病例病灶呈弥漫浸润状,边缘不清楚,密度均匀23例,稍不均匀11例,多数呈轻度强化。22例伴有骨质吸收破坏,12例无骨质异常。结论:鼻腔T细胞型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对其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鼻硬结病CT和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鼻硬结病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硬结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起源于鼻腔7例,鼻窦3例。CT表现:鼻腔硬结病表现为实性软组织影2例,索条影5例,7例均见中下鼻甲破坏,4例鼻中隔破坏;7例均侵及邻近鼻窦,其中上颌窦内壁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其余各窦壁骨质明显增生硬化,以上颌窦、蝶窦最显著;2例侵犯眼眶,侵犯翼腭窝及颅内各1例。鼻窦硬结病表现为窦腔充以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相应处窦壁骨质破坏,同时伴周围骨质硬化,3例均侵犯翼腭窝,2例侵犯眼眶及颅内。MRI表现:T1WI呈等信号(与脑实质比较)3例,稍高信号4例;T277I呈等信号2例,明显低信号5例,但信号不均匀;均可见不同程度强化;窦腔外周伴阻塞性炎症,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有明显强化。结论CT可清楚显示骨质改变,是诊断鼻腔硬结病的主要影像方法;MRI能准确显示病变向邻近结构侵犯的范围,为临床分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CT和MRI两种影像方法结合能较准确地对鼻窦硬结病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鼻腔和鼻旁窦腺样囊性癌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鼻腔鼻旁窦腺样囊性癌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其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病理证实的鼻腔鼻旁窦腺样囊性癌25例,CT检查23例,其中CT平扫5例,增强扫描3例,平扫加增强扫描15例;MR扫描3例,均为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原发于鼻腔5例,上颌4例,筛窦2例,蝶窦1例,其余3例为鼻腔筛窦和鼻腔上颌窦肿块。肿瘤侵及范围包括鼻腔,上颌窦,筛窦,蝶窦,翼腭窝,颞下窝,眼眶,硬腭,眶下裂,圆孔,海绵窦等。窦腔呈膨胀性扩大和骨壁侵蚀性吸收破坏,并沿三叉神经分支润蔓延(表现为软组织侵及翼腭窝,眶下裂,圆孔,海棉窦等)。CT检查23例,其中20例表现为肿块内有低密度囊变区,占86%;2例肿块内有钙化,占8%;1例肿块密度较均匀。结论:鼻腔鼻旁窦腺样囊性癌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肿块内有大小不等低密度囊性区,窦腔呈膨胀性扩大和骨壁呈侵蚀性吸收破坏,并有沿三叉神经浸润蔓延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鼻腔及鼻旁窦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鼻腔和鼻旁窦神经鞘瘤的CT与MRI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水平.资料与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旁窦神经鞘瘤8例,均行CT平扫,其中4例行增强扫描;MRI检查2例,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良性4例,恶性4例.肿瘤原发于鼻腔4例,上颌窦3例,筛窦1例,无一例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肿块在CT上多呈较均匀中等密度,3例密度不均;MRI T1WI呈中等信号,T2WI示中等或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或边缘强化.结论 鼻腔、鼻旁窦神经鞘瘤的CT与MRI表现无显著特异性,均能很好地显示肿瘤侵犯范围及骨质破坏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CT征象。结果 8例肿瘤均无钙化,注射碘对比剂后病灶有不同程度强化。CT冠状位及轴位扫描显示肿块位于单侧鼻、窦腔6例,双侧2例;病灶中心位于鼻腔前下4例,鼻腔上部及筛窦4例;肿瘤侵犯邻近结构,包括上颌窦4例,突破筛骨纸板到眶骨膜下间隙7例,向上破坏筛骨水平板和蝶平面,并浸润相应脑膜2例。结论 CT能很好地显示窦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变部位、周围骨质破坏和邻近重要结构的侵犯。尽管这些表现缺乏特征,对该肿瘤的定性诊断帮助不大,但CT对病变的全面评价是必要且较充分的。  相似文献   

19.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0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发生于蝶窦5例,上颌窦3例,筛窦2例。CT表现:受累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窦壁骨质破坏,同时伴周围骨质增生肥厚。MRI表现:T1WI为低信号(与脑实质比较,以下相同)2例,等信号7例;T2WI信号不均匀,7例以低信号为主,2例以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侵犯邻近结构:眼眶9例,其中6例累及眶尖区,可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与邻近眼外肌分界不清楚,7例包绕视神经;6例侵犯海绵窦,可见形态不一的软组织影;脑膜增厚、强化5例,3例侵犯脑实质,表现为水肿1例,肉芽肿2例;4例侵犯翼腭窝及颞下窝;3例鼻咽部软组织增厚;2例上颌神经和1例下颌神经明显增粗、强化;3例面颊部软组织肿胀;1例硬腭骨质破坏。结论窦壁骨质破坏伴硬化、MR T2WI低信号、易侵犯眶尖及海绵窦为本病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合CT和MRI2种检查方法能够对本病的诊断、鉴别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