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后胆囊CT诊断及其与合并症的关系。方法:对9例肝后胆囊病例的临床及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其中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例经CT和B超诊断。结果:9例均伴有肝脏形态学改变,表现为肝右叶不同程度发育不良或不发育,而左叶体积增大,其中1例同时伴尾叶不发育。9例中,2例伴有肝内胆管胆汁淤积。5例伴有肝内胆管结石,1例伴有胆囊结石。6例伴有不同程度胆系感染,2例伴肝内脓肿形成。2例并发肝内胆管细胞癌。结论:肝后胆囊的形成为先天发育异常,常易合并胆汁淤积、胆系结石及感染,少数发展成为胆管细胞癌。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超声显像诊断经手术证实的432例胆系结石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如何提高结石显现率的体会。认为:1.B超声的显像检查简便易行,显像率高,可做为胆系结石检查的首选方法;2.胆系结石可分为:①典型胆囊结石;②胆囊充满型结石;③胆囊泥砂样结石;④胆囊颈部结石;⑤胆囊嵌顿型结石;⑥肝内胆管结石;⑦肝外胆管结石;⑧胆系多发性结石八种类型。3利病人的体位变化,探头方向和角度的变化以及仪器前后场增益的调节等方法可提高胆系结石的显现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治疗胆肠吻合术后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了5年来因梗阻性黄疸行PTBD治疗的胆肠吻合术后患者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平均(52.51±12.38)岁.患恶性疾病23例,良性疾病16例;狭窄部位分为胆肠吻合口12例,肝门部12例、胆总管8例、肝内外胆管广泛累及7例.均经PTBD进行穿刺引流或置管引流.结果 行PTBD术39例,37例成功.左右肝管外引流分别12例、5例、双侧4例,左右肝管放置内外引流管3例,通过狭窄段至胆总管或小肠放置内外引流管13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在3~5 d内得到明显改善,总胆红素于1周内下降52.76%.术后除发热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TBD是治疗胆肠吻合术后梗阻性黄疸的良好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效果。 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 1990年 1月~ 2 0 0 2年 1月间16 3例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外科手术治疗情况。 结果  16 3例其中行肝叶切除 5 9例 ,胆总管切开取石 T管引流 5 3例 ,胆总管切开取石 U形管引流 5例 ,胆肠吻合 肝叶切除或胆总管取石 92例。肝门部肝胆管狭窄整形 6 6例。术后残留结石 31例 ,术后经胆道镜取石 16例 ,其余 15例中有 7例再次手术行肝叶切除治愈。有 18例术后常有上腹隐痛或发烧。 结论 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常需要联合手术治疗 ,去除病灶 ,解除梗阻 ,畅通引流是外科的治疗原则。三者缺一不可 ,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人常常有不同程度的肝叶纤维化、肝萎缩和肝胆管狭窄并存。手术必需切除病变肝叶 ,狭窄整形及胆肠内引流联合进行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术后胆系并发症的T管造影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胆系并发症的T管造影表现及其意义。资料与方法 搜集52例肝移植术后T管造影病例中发生胆系并发症的患者24例,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21~64岁。所有病例均行T管造影,并将X线表现与肝穿刺病理所见对照。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为46.1%(24/52)。T管造影表现:(1)9例早期胆汁淤积症,T管造影无胆管梗阻,但肝内胆树稀疏,分支细,有时呈“垂柳状”外观;(2)10例胆总管吻合口胆瘘,表现为吻合口对比剂外漏,形成不规则状阴影;(3)5例胆管吻合口狭窄,表现为胆总管吻合口的不规则形充盈缺损,对比剂经吻合口排人远段胆管困难;(4)5例胆管内结石/胆泥形成,表现为胆管内充盈缺损;(5)6例胆管炎,肝内胆管细小,走行僵硬,胆管炎严重者可表现为胆管近肝门段狭窄、远段扩张的独特外观;(6)3例肝外胆管吻合后过长,长度超过13cm。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患者T管造影表现可同时出现上述征象1~4种。结论 T管造影可以明确肝移植术后的胆管并发症,对肝移植术后胆系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价值,是肝移植术后常规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胆管肠道吻合内引流手术(简称胆肠内引流术)至今沿用已久,主要适应症是:(1)肝外或肝门部胆管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胆肠通路的重建或晚期病例姑息性旁路内引流;(2)肝外或肝门部胆管的损伤性狭窄、梗阻或胆瘘形成后的修复与重建;(3)炎症性肝外或肝门部胆管及肝内大胆管狭窄的矫正和引流;(4)原发性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症时胆管病损所呈现的胆管扩张的外科处理。  相似文献   

7.
ERCP即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是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段找到十二指肠乳头,经内镜活检孔道插入造影导管,并经乳头开口进人胆管或胰管内,注人造影剂,作X线胰胆管造影,若胰管、胆管同时显影或先后显影称为ERCP。若发现胰胆管内结石、狭窄等则可以经内镜下予以取石、扩张、置入支架等治疗。该法是一种微创胆、胰系疾病重要的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胆肠吻合术是治疗胆道疾病的常用术式,其中,尤以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常用。笔者从事介入工作,临床中常遇到胆肠吻合术后反复发热,多数为胆肠吻合口狭窄所致。本研究应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构建内外引流,逐渐更换更粗的引流导管,扩张吻合口狭窄处,最终拔除引流管,治疗3例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自 1974年Molnar等[1] 报道经皮穿肝胆管外引流术以来 ,该法已成为解除胆管梗阻、特别是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项重要介入放射学治疗方法。 1978年Burcharth等和Pereras等首先报道了经皮置入塑料内涵管内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2 ] 。 1989年以来经皮肝穿刺胆管置放可膨胀式金属支架 ,成为治疗胆管狭窄的一项临床新技术[3] 。目前 ,胆管内支架置入术主要用于治疗胆管局限性恶性狭窄 ,尤其适用于难以手术治愈及高龄的患者 ,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 ,微创且成功率高 ,着重于胆管系统的再通 ,并不能对肿瘤本身起作用 ,但…  相似文献   

10.
多支胆管梗阻的介入性引流技术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多支胆管梗阻介入性引流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1例多支胆管梗阻的患者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左右肝管同时植入支架内引流(13例)、左右肝管间植入支架经右肝管外引流(3例)、右肝管支架内引流并左肝管外引流(3例)和右前叶肝管支架内引流并右后叶肝管外引流及左肝管内引流或外引流(2例)等内外引流技术进行治疗。结果 21例患者共植入胆道内支架36枚,其中35枚支架起到良好的内引流作用,1枚因位置不良  相似文献   

11.
评估MR胰胆管造影在胆系外科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胆系影像学的评估分2大类:第1类为评估正常解剖、解剖变异和先天异常;第2类为评估胆管梗阻,包括胆石症、良恶性狭窄。影像技术包括侵袭性和非侵袭性2类;超声、CT、常规MRl只提供横断面的影像,用于有胰、胆系症状者的初期估价。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为直接胆管造影,属侵袭性的检查。MR胰胆管造影(MRCP)技术为非侵袭性的检查方法,可清楚勾画胆系解剖和病理形态,区别良、恶性病变,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于恶性病变,MRCP联合应用常规MR扫描可取代CT和ERCP对胆系术前的评估。  相似文献   

12.
胆道支架的进展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梗阻性黄疸常由于肝内、外胆管狭窄或闭塞所致的一种常见临床征象。良性狭窄多见于胆道结石、外科手术损伤所致,恶性狭窄多见于胆、胰、肝肿瘤和肝门转移肿瘤所致。由于肝门区的解剖关系复杂,外科根治术及姑息性分流旁路术成功率低、术后死亡率高。自1974年,Molnar 首先报道采用经皮穿肝胆道减压术(PTBD)治疗梗阻性黄疸获成功后,成为缓解梗阻性黄疸的一项重要的介入放射学治疗方法。PTBD 尽管引流胆汁,缓解症状效果较好,但发生引流管阻塞、感染、脱落等并发症,病人需长  相似文献   

13.
作者报告11例以球囊导管经皮经肝扩张Oddi氏括的肌排除胆管结石的经验。除2例外都做过胆囊切除术,未放置T型管。女6例,男5例,年龄52—87岁。均有胆管结石症状,并有梗阻性黄疸或胆管炎。8例曾做内窥镜治疗不成功,3例同时存在胆管狭窄,不能用内窥镜治疗。结石直径3-18mm,8例大于10mm。用22G针做经皮经肝胆管造影,仔细研究肝内胆管解剖,选择最宜插管的胆管插入一根聚乙烯环型导管(8.3F)后,做3~5天外  相似文献   

14.
敖国昆  李虎城 《放射学实践》2007,22(11):1208-1210
目的:探讨经T型管及其窦道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对252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狭窄的26例患者分别行胆道气囊扩张术、胆道引流术和胆道支架置入术.结果:3例胆道狭窄合并胆瘘患者和3例单纯吻合口狭窄患者,经气囊扩张术和胆道引流后痊愈.6例肝内外胆管多发狭窄患者,气囊反复扩张胆道狭窄段后,5例狭窄纠正而获得痊愈;1例气囊扩张治疗后出现肝内血肿,再次行肝移植.12例肝内外胆管多发狭窄合并胆泥的患者,经反复球囊导管扩张后,10例狭窄明显减轻,黄疸缓解;1例置入胆道支架,后因支架管阻塞而再次肝移植;1例治疗后狭窄仍存在,黄疸无缓解而再次肝移植.2例T型管引流口段狭窄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狭窄明显减轻,黄疸缓解.结论:经T型管及其窦道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是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当前胆道外科疾病的发病趋势是:单纯性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肝内外胆管混合性结石的发病率正在下降,单纯性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正在升高,胆源性胰腺炎有增多趋势.而由胆管结石引起的梗阻性胆管炎和十二指肠乳头狭窄相应减少;胆囊息肉样病变由于B超的广泛应用而发现率有明显增加;胆道蛔虫症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发病率大幅度减少;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但就诊时多数已属晚期;其它胆道外科疾病较为少见。胆道良性外科疾病在胆道外科疾病中占绝对多数。  相似文献   

16.
肝内伴有声影的强回声是结石或是钙化是需要鉴别的问题。作者对9例有肝实质钙化经内窥镜或经皮经肝胆管造影证实无肝内结石与40例经胆管造影或手术证实的肝内胆管结石作了回顾性比较。  相似文献   

17.
当前胆道外科疾病的发病趋势是:单纯性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肝内外胆管混合性结石的发病率正在下降,单纯性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正在升高,胆源性胰腺炎有增多趋势,而由胆管结石引起的梗阻性胆管炎和十二指肠乳头狭窄相应减少;胆囊息肉样病变由于B 超的广泛应用而发现率有明显增加;胆道蛔虫症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发病率大幅度减少;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但就诊时多数已属晚期;其它胆道外科疾病较为少见。胆道良性外科疾病在胆道外科疾病中占绝对多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皮下通道型胆囊肝胆管成形术(STNG)治疗肝胆管结石及胆道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统计了1994—12~2000—06期间我科59例行STHG手术患者的适应证及术后中、远期并发证。并选择同期103例行传统胆肠吻合(CJ)的患者进行对照。结果:STHG的手术适应证与传统胆肠吻合基本相同;STHG并发证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CJ组,而且并发证的种类也明显少于CJ组;STHG组基本无反流性胆管炎的表现,而且无胃肠道功能紊乱和吻合口溃疡发生。结论:该术式既保存了胆囊及Oddi括约肌功能,又保证了胆汁的生理流向,防止了肠液反流,避免了消化功能紊乱,防止了反流性胆管炎等并发证,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胆管结石和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剑突下经皮肝穿刺左肝管胆系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使用剑突下经皮肝穿刺左肝管胆系造影法的临床价值。方法:B超导向,在剑突下经皮肝穿刺,进针至选定深度,边抽吸边退针至抽得胆汁,电视下注入50%胆影葡胺,使左右肝管显影。结果:26例阻塞性外科黄疸病人X线分析表明:肝门部阻塞大部分为肝门胆管癌,且转移癌转原发癌多。结论:剑突下经皮肝穿刺左肝管胆系造影法有一些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经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管造影在Ⅱ期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96例手术后T管引流患者,经T管注入30%泛影葡胺,动态、多角度观察肝内胆管的影像特征并摄取点片.结果:96例患者中39例未见异常,拔除管后治愈.余57例有不同程度的肝内胆管狭窄与扩张,残余结石17例,肝内胆管不显影5例,变异15例,胰管显影16例.全部结果均经US、CT、胆道镜及手术证实.结论:肝内胆管结石术后行T管造影简单易行,能清晰显示结石有否残留以及在肝胆管的分布、肝胆管的狭窄与扩张以及胆管的变异等,从而为外科Ⅱ期手术的制订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