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如民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6,(6):95-96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肿胀的CT表现。方法:对32例外伤性脑肿胀的CT表现进行总结观察,对其中28例复查2-6次脑肿胀病例对比分析。结果:全部病例中均表现外侧裂变窄,闭塞。鞍上池变形消失15例,环池,四叠体池变窄、闭塞17例,第三脑室变窄,消失12例,脑沟模糊,变窄,闭塞32例,两侧侧脑室变窄6例,合并:硬膜下,硬膜外血肿14例,颅内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颅骨骨折15例,颅内广泛积气9例。25例合并胸腹,四肢损伤。结论:脑池、脑裂、脑沟变窄,闭塞是脑肿胀的直接征象,脑室变窄闭塞是病情危重的征象。 相似文献
2.
3.
龙晓君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5,(10):70-70
目的:提高对外伤性脑内血肿的CT诊断水平。方法:收集15例外伤性脑内血肿的CT表现。结果:15例中,基底节区血肿6例,丘脑区血肿4例,小脑区血肿3例,脑干区血肿2例。CF表现为小圆形、点状、小片状高密度影,单侧为13例,2例为双侧。结论:对于外伤性少见部位的脑内血肿,只要仔细阅读CT片、薄层扫描、并结合外伤病史,一般都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双重影脑实质血肿的CT诊断。方法本文收集同一部位两次出血的患者22例,均出现双重影。结果:双重影脑实质血肿是同一部位不同时间两次出血形成的高密度及稍高密度的血肿影像。结论:双重影脑实质血肿应与脑肿瘤卒中及钙化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内血肿体积(V)值与轴位CT图像上长(A)×宽(B)×高(C)值的相关性,并求两者的线性回归方程.方法:搜集83例脑内血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将层厚0.625 mm薄层图像传送ADW 4.5工作站,行VR并测量血肿体积值,在PACS上测量层厚5 mm图像的血肿A、B、C值,计算A×B×C值;通过SPSS ... 相似文献
8.
120例脑转移瘤的CT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脑转移瘤的CT诊断特征及规律。方法:本组120例,男80例,女40例。81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39例直接增强扫描。结果:幕上脑转移瘤88例,小脑31例,脑干1例。形态表现多样。多发脑转移瘤69例,单发51例,瘤周水肿大多明显,Ⅱ~Ⅲ度水肿占52.7%;脑转移瘤多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结论:1.脑转移瘤幕上多见,大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2.多发脑转移瘤具有“多形性”CT表现特征。3.多为结节状稍高密度影,伴有坏死囊变区,瘤实质部分多明显强化。4.瘤周水肿显著,且具有肿瘤与水肿程度不成比例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肾上腺血肿CT及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肾上腺血肿临床上较少见 ,而外伤性肾上腺血肿则更少见。文献报道较少 ,笔者对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 10例肾上腺血肿 ,结合文献探讨其CT及MRI诊断价值。1 材料与方法 搜集 1995年 5月~ 2 0 0 2年 5月间 ,CT检查发现血肿 ,经治疗后复查血肿消失或穿刺证实的 10例肾上腺血肿。其中男 8例 ,女 2例 ,年龄为 2 3~ 45岁 ,平均年龄 3 6岁。全部病例均为车祸撞击伤 ,检查时间 1h~ 5天。临床上出现恶心、呕吐 7例 ,肝区叩痛 3例 ,肾区叩痛 10例 ,其中 2例合并右上肢骨折或肋骨骨折用日立PRATICO全身螺旋CT机 ,所有病例常规以层厚、层距 1…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肾上腺出血病例在日常工作中也常遇到,缺乏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常会误诊或漏诊,本文收集了2004年3月~2007年5月8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外伤性肾上腺血肿不同时期的CT表现,探讨螺旋CT对外伤性肾上腺出血(Ad-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分型与CT表现。方法:分析35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与CT表现。结果:根据其临床和CT表现分为二型:Ⅰ型(21例),轻微外伤型;Ⅱ型(14例),严重外伤型。Ⅰ型见于小儿,特别是婴儿,外伤轻微,CT表现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灶,81%(17/21)双侧豆状核点状钙化灶。Ⅱ型多见于成人,小儿少见,有严重的颅脑损伤,CT表现为基底节区或/和脑叶梗塞及颅脑损伤的征象,如脑内水肿,挫伤和颅内血肿等。结论:CT对外伤性脑梗塞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两型可能有不同的发生机制,Ⅰ型主要是潜在性血管病变及血管痉挛所致,Ⅱ型主要与血管的损伤和受压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CT征象变化及其临床意义(附3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对3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中线移位、基底池压闭及脑肿胀分别评分,结合临床病情(GCS),研究预后相关性关系。结果: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明显者,其脑损伤程度严重。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与脑损伤积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r=-0.7447,r=-0.6924,P<0.01),伴有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者,GCS均在8分以下,属重型脑损伤。中线移位≥9mm者,死亡率70.6%,基底池消失评分≥12分,死亡率73.3%,伴有弥漫性脑肿胀,死亡率73.6%。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线移位和脑池受压的程度及有否弥漫性脑肿胀对判断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眼眶骨膜下间隙血肿的CT、MRI表现并探讨其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36例(36眼)眼眶外伤性骨膜下血肿患者中,同时行眼眶CT、MRI检查2例。仅行眼眶CT检查30例.横断位、冠状位检查25例,横断位1例,冠状位检查4例。仅行MRI检查4例。结果跟眶CT显示骨膜下间隙血肿32例,其中上壁18例,外上壁7例,外壁5例,下壁2例。病变广基附于眶壁,内缘清楚,密度均匀,一般不跨越骨缝。眼眶MRI显示上壁骨膜下间隙血肿6例,信号取决于出血时间。结论眼眶骨膜下间隙血肿多发生于眼眶上壁。CT、MRI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少见部位硬膜下血肿(附35例CT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提高对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资料完整的外伤性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结果35例中,34例发生于单侧,双侧1例。大脑镰硬膜下血肿5例表现为细绳索状,7例呈粗绳索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4例呈片状,8例呈新月形,3例呈扇形;小脑幕并有大脑镰硬膜下血肿6例呈镰刀形,2例呈“Y”形。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是硬膜下血肿的一种少见类型。只要全面分析病变CT征象,一般都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AIH)的价值。方法:对25例主诉急性胸背痛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检查(连续容积扫描),均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结果:25例AIH患者按Stanford分型,A型2例,B型23例。MSCT征象:25例均见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厚度≥5mm,无内膜破裂形成的双腔主动脉征象。平扫呈高密度11例,高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8例,等密度6例。21例见钙化内移征象,5例可见穿透性溃疡征,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18例,内膜渗透3例,血肿分层征象2例。并发心包积液4例,胸腔积液16例,主动脉夹层3例,主动脉瘤2例。结论:MSCT能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且便于治疗后随访观察,可以作为AIH的首选诊断及随访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技术在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溃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溃疡患者行MSCTA检查,结合二维和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按照Stanford分型,A型:5例,B型:15例。所有病例均未显示真假腔及撕裂内膜片,均合并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主动脉壁间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IMH)表现为主动脉壁"环"形或"新月"形增厚,伴钙化内膜内移12例,胸腔积液8例,心包积液4例。穿透性溃疡20例共28个病灶,表现为主动脉壁上的溃疡样突起(ulcerlike pro-jection,ULP),其中穿透性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PAU)14例共22个(79%)病灶,6个(21%)ULP病灶均单发。结论 MSCTA是一种有效、无创的诊断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溃疡的检查方法,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附28例临床及CT分析)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报告28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无发生于头部摔伤后(伤势不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梗塞灶均位于豆状,尾状核及内囊区,呈小片腔隙性。其中57%的患儿双侧豆状核区有细小点状钙化。作者讨论了这种脑梗塞的发生机制、临床、CT特征以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血管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CTA联合评价颈内动脉狭窄与脑梗塞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急性发作后6 h内行CT灌注成像和CTA检查.通过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估,通过灌注图像评估脑梗塞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 梗死侧颈动脉血管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梗死侧(P=0.001),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所致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之间明显相关(P<0.05).结论 联合CT灌注与CTA能评价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