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眼直肌内睫状前动脉(ACAs)显微分离术的方法和技巧及应用此方法在一眼同时行4条直肌手术的安全可行性.方法对健康成年杂种犬10只16只眼行直肌内睫状前血管显微分离术.其中8只眼行直肌联结术(Jensen术式),8只眼行肌肉转位术(Hummelsheim术式),术后观察眼前段反应三个月.结果垂直肌的血管较水平肌粗,易分离.ACAs在直肌内的数目存在变异.每例手术均成功分离并保留了大多数ACAs,两种术式术后均未发现眼前节缺血(ASI).结论直肌内血管显微分离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显微手术方法,可使累及多条直肌的复杂斜视手术一次完成,避免或减少了ASI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眼外肌显微睫状前血管分离术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眼外肌显微眼状前血管分离术在治疗31例复杂和特殊类型斜视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在需行二行以上眼外肌手术时,行睫状血管分离术,保留眼状前血管,手术一次完成。结果 31例随访6月~3年。未发现眼前段缺血。结论 眼外肌显微睫状前血管分离术,解决了眼肌方面高难度又不能一次手术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血管显微分离在眼外肌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斜视矫正手术有时需要在一只眼上同时离断3条或3条以上直肌,因而过多地损伤了睫状前动脉,导致眼前节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本课题主要是探讨斜视矫正手术多条眼外肌一次完成的方法.方法本组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做肌止端结膜切口,暴露直肌,显微镜下将延直肌走行的睫状前动脉分离出来,离断肌肉时保留血管.手术量和术式与常规眼外肌手术相同.结果斜视矫正效果:治愈32例(88.89%),好转4例(11.11%).采用彩色多普勒测定虹膜大环术前术后血流流速,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应用血管分离术可实现多条眼外肌手术一次完成.眼外肌睫状前动脉血管显微分离术最大限度地降低眼前节缺血发生的可能.减少手术次数,既简化了斜视矫治过程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实验性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兔眼实验性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及其发生与直肌切断的数目和组合之间的关系 ,以及分离保留直肌睫状前血管是否能预防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方法  8只新西兰大白兔分成 4组 ,分别切断内和外直肌、上和下直肌、内和外直肌加一条垂直肌、 4条直肌 ,其中右眼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 ,左眼不分离保留血管。在术后 4周取兔眼的虹膜和睫状体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所有保留血管眼以及不保留血管眼中切断两条水平肌眼未出现明显病理学变化 ,而切断上下直肌以及 3条以上直肌眼出现明显的缺血性病理学变化 ,其中包括 :虹膜上皮细胞及基质水肿 ,睫状体基质出血、白细胞浸润等。结论 单纯切断兔眼两条水平直肌一般不引起眼前段缺血综合征 ,同时切断上下直肌或 3条及以上的直肌则可能引起眼前段缺血综合征 ,虹膜和睫状体表现出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可预防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电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和超微病理变化及分离和保留睫状血管对其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将32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第1组双眼分别切断内外2条水平直肌。第2组双眼分别切断上下2条垂直肌。第3组双眼分别切断上下及内或外直肌共3条直肌。第4组双眼分别切断内外、上下4条直肌。每组动物均在右眼分离保留睫状血管,左眼切断直肌和睫状血管。术后4周取虹膜和睫状体组织电镜检查。结果第1组动物双眼无明显缺血改变,第2、3、4组不保留血管眼有明显甚至严重缺血改变,保留血管眼无缺血改变。结论论证了切断不同的直肌引起的眼前段不同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及其与眼前段缺血发生的关系,分离和保留睫状前血管可以有效预防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睫状前动脉的分支、分布、行程及睫状前动脉与虹膜大环关系进行研究,为眼科斜视矫正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25只成人眼球,眼动脉进行红色乳胶氧化铅混合液灌注,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2只新生儿眼球进行墨汁灌注,切厚片观察睫状前动脉的行程、分布。结果:睫状前动脉为眼直肌内主要肌动脉的直接延续。外直肌睫状前动脉1~2条;上、内、下直肌2~3条。出肌处口径:上直肌0.202±0.063mm,内直肌0.164±0.060mm,下直肌0.211±0.080mm,外直肌0.203±0.194mm。睫状前动脉出肌处与直肌止点的距离:上直肌8.82±2.50mm,内直肌6.08±1.41mm,下直肌6.63±2.45mm,外直肌10.1±2.84mm。X线显示各直肌的睫状前动脉均参与虹膜大环的构成。纵向组织切片睫状前动脉为肌动脉延续,沿直肌肌腱表面前行,发支到巩膜,最后终于虹膜大环。结论:睫状前动脉与直肌关系十分密切,是构成虹膜大环的优势血管,在斜视矫正手术中,特别一次手术涉及到多条直肌时,应注意睫状前动脉的保护,防止术后眼前节缺血。  相似文献   

7.
斜视术中的血管显微分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血管显微分离术后徙、截除或转位任何一条直肌而不中断相应的前睫状动脉的血流,避免斜视术对眼前节血流的不良影响,且起到预防眼前节缺血综合征的作用。我们用该方法完成了16例(24眼),手术前后均为正常的眼外肌血流图。术后保持了正常的眼前节血循环,发展和熟炼了手术技巧。术后矫正效果与常规斜视手术相同,该手术不影响术后眼位校正  相似文献   

8.
显微镜下直肌联结术治疗外直肌麻痹1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显微镜下采用显微技术行直肌联结术治疗外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从2005年1月~2007年7月显微镜下行直肌联结术联合同侧内直肌后退矫正13例15眼完全性或近完全性外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随访时间1个月至2年.结果 一次手术后正位7例8眼,4例5眼欠矫<10°,2例2眼欠矫15°.术后平均外转过中线达11°(5°~20°)大部分病例外观满意,外转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未发现眼前节缺血等并发症.结论 直肌联结联合同侧内直肌后徒术治疗外直麻痹效果理想,显微镜下分离睫状血管降低了眼前节缺血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麻痹性斜视手术治疗,一次涉及两条以上的直肌可发生眼前段缺血综合征,已有报告。我院对3例涉及两条以上直肌的手术,在显微下分离出被移位的直肌内的睫状动脉后,再进行附着点移位,效果满意。术后分别随访2.5年和半年,未见发生眼前段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技术应用于斜视矫正术的优点。方法对37例斜视患者在显微镜下进行斜视矫正术,其中5例复杂性斜视行睫状前血管分离。平均随访6个月,对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在第一眼位获得理想眼位,术中、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5例复杂性斜视成功分离并保留睫状前血管,减少手术次数。结论在手术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更安全,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斜视手术后眼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晖  陈坚 《眼科》2003,12(6):350-352
目的 :评价斜视手术后眼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对 36例斜视患者 5 6只眼行水平直肌后徙和 /或截除手术。其中 2 8只眼行一条水平直肌手术 ,2 8只眼行两条水平直肌手术。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显像仪分别在术前、术后一周检测术眼的睫状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 (MSV)、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 (EDV)、搏动指数 (PI)、阻力指数 (RI)。统计分析研究术前术后的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斜视手术前与术后一周睫状动脉的MSV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EDV、PI、RI则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视网膜中央动脉的MSV、EDV、PI、RI均无明显改变 (P >0 0 5 )。另外比较行水平直肌手术一条与两条的睫状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各血流参数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在两条水平直肌斜视手术术后 ,睫状动脉血液动力学发生明显改变 ;而对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无明显影响。认为彩色超声多普勒显像仪可以作为一种有利的工具 ,即对在涉及眼前节手术之后可能导致的眼前节缺血进行血液动力学改变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斜视显微手术治疗的优点。方法 15例水平性斜视患者在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部分患者行睫状前血管分离术。结果 15例患者术后斜度均在土10^Δ以内,6例出现一过性的复视,一周后复视消失。随访期1~5个月。在15例患者中。有3例因睫状前血管太细放弃分离血管,最后成功保留血管者4例,其余8例未能成功地分离或保留睫状前血管,有的在分离过程中血管破裂,有的在肌肉缝合过程中断裂。结论 斜视的显微手术有着明显的优势,从传统的斜视手术向显微斜视手术过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李琦琰  庞秀琴 《眼科》2002,11(1):12-14
目的:探讨对儿童施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合固定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9例(22只眼)无法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白内障患儿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同期(11只眼)或二期(11只眼)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合固定术。结果:随诊1-12个月,术后视力0.8以上者3只眼(13.6%),0.2以上者15只眼(68.2%),0.02-0.1的3只眼(13.6%),1只眼术后视网 膜脱离而于2周后取出人工晶状体。结论:对儿 童施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减少可能的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我们对7例由于颅脑或眼部外伤引起的外直肌麻痹保守治疗6个月仍无改善者,行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的上下直肌部分移位、内直肌后徙术,术后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马卫东  管为群  施玉英  曹伯泉 《眼科》2000,9(6):334-335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与支撑襻固定位置之间的关系。方法:将50例5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行白内障摘出术按人工晶状体置部位,分为(1)晶状体支撑襻囊袋内(35只眼),(2)不对称囊袋和睫状沟内(11只眼)及(3)完全睫状沟内(4只眼)三组进行观察分析前膜形成情况。结果:第一组中无前膜形成,而后两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前膜形成。结论:支撑襻睫状沟内固定是前膜形成的易患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眼内外直肌分别或同时离断后是否可引起眼前房炎症反应以及影响程度。 方法:回顾性分析水平斜视需行内外直肌手术的患者52例60眼,分为两组,A组30眼为单眼一条水平直肌切断,B组30眼为单眼内外直肌同时切断。每只术眼均在术前及术后第1d行FM-600型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LFCM)检查,测定前房炎症反应程度。收集被测眼房水闪辉值,每组手术前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前及术后第1d LFCM检测结果显示A组手术前后前房炎症反应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前后前房炎症反应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第1d的房水闪辉值的均值仍在正常范围内。 结论:一条水平直肌切断后并不引起眼前房炎症反应;两条水平直肌同时离断损伤了相应的睫状前动脉,使之供应区域的虹膜睫状体发生缺血而导致功能异常,引起了眼前房轻度的炎症反应;两条水平直肌同时离断后由于有侧支循环的代偿,并不引起严重的眼前节缺血综合征。  相似文献   

17.
斜视手术中直肌的睫状前血管的观察和分离保留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报告52例斜视手术中对睫状前血管(简称ACV)观察和分离保留的结果。内外上下直肌的ACV平均数目分别为3.08、3.26、3.50、3.50束。睫状前血管的分离成功率为91,5%(119/130束)。对ACV的数目形态行径、眼前段缺血及ACV分离保留的临床意义,ACV分离技术和注意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保留睫状前血管的显微斜视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前节缺血综合征为眼科手术 ,尤其是斜视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 ,2 ] 。通过电镜观察 ,直肌后徙术后局部血循环恢复慢 ,并且不完善[3] 。为了减少眼前节缺血 (anferiorseg mentischemiaASI)的发生 ,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 (anferiorciliaryvessels,ACV)的直肌后徙及缩短术 ,是国内外近年来开展的显微斜视手术的一个新的内容。笔者自 1 996年在显微镜下施行斜视矫正术 ,并成功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 (ACV) 79例 (1 0 9眼 )通过临床手术实践的体会 ,现总结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临床资…  相似文献   

19.
介绍用游离相应的前睫状血管的方法作直肌后徙、截除和转移手术。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先充分暴露已钩住的直肌。然后靠近肌止端打开肌鞘。可以看见肌内动、静脉。对肌肉血管两侧的腱纤维分别纵行剪一0.5mm的小口。以便用Binkhorst显微钩钩住血管。作截除术时将血管向后分离至预置缝线处。向前分离则不需要到肌肉止点。作后徙术时,纵行分离的血管要超过预定后徙的部位3~4mm。肌肉转移术时(Knapp和Hummelsheim手术)血管应分离至肌肉止点后大约7~8mm。在肌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直肌断腱术制备兔眼前段缺血(ASI)模型,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GEF)在兔眼前段缺血模型中的表达,探索ASI的发病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16只,左眼对照;右眼造模:切断右眼上、下、内、外四条直肌;于术后第1、3、7、14天,分别随机处死4只兔,并迅速摘取眼球;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1)裂隙灯观察:各组左眼未发生明显变化。右眼:自术后第1天,眼前段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缺血表现。(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左眼出现个别眼睫状体、视网膜弱阳性。右眼虹膜、睫状体色素上皮、晶状体前囊、视网膜多层VGEF阳性表达。图像分析睫状体色素上皮VGEF表达情况:术后第1天即有表达,第7天达到高峰,第14天表达衰减。结论 VEGF在兔ASI模型中的表达上调,并随时间而衰减,提示其可能为该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