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血共刺激分子OX40和OX40L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B细胞上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62例SLE患者和4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T细胞上OX40和B细胞上OX40L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SLE患者组外周血CD4~+T细胞OX4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CD8~+T细胞OX40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SL正患者组外周血B细胞上OX40L表达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SLE活动期患者组外周血CD4~+T细胞上OX40及B细胞上OX40L的表达率明显高于非活动组;SLE患者组治疗后OX40和OX40L表达率随病情好转而下降。结论:SLE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OX40及B细胞OX40L表达水平明显上调,随着病情的好转,CD4~+T细胞上OX40及B细胞OX40L表达水平明显下调,提示OX40/OX40L信号在T细胞与B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可能有助于T细胞的持续活化,从而参与SLE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20130829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激活状态及OX40、OX40L mRNA表达/李桂珍(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张珩,赵俊芳...∥中华皮肤科杂志.-2012,45(11).-818~819采用双色流式细胞仪测定30例SLE患者和15例健康人外周血CD38CD3分子表达,采用PT-PCR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OX40,OX40L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3.
CD70在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研究共刺激分子CD70在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以及DNA甲基化抑制剂氮杂胞苷对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CD70分子的影响,探讨DNA甲基化在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CD70分子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10例活动期、10例非活动期SLE患者和10例正常人对照外周血T淋巴细胞以及甲基化抑制组(氮杂胞苷处理正常人T淋巴细胞)的CD70+CD4+ T淋巴细胞阳性率;用RT-PCR方法测定了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CD70 mRNA转录水平。结果 正常人外周血CD4+CD70+ T淋巴细胞阳性率为14.55% ± 5.49%,活动期、非活动期SLE分别为85.25% ± 14.08%和77.65% ± 18.77%,甲基化抑制组为81.54% ± 8.71%,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和甲基化抑制组CD70+CD4+ T淋巴细胞阳性率均明显升高(P < 0.01),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CD70 mRNA表达水平亦明显增加(P < 0.05);SLE患者外周血CD70+CD4+ T淋巴细胞阳性率与SLE疾病活动度呈显著正相关(r = 0.72,P < 0.05)。结论 CD70的过度表达在SLE的免疫紊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CD70过度表达可以作为SLE疾病活动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OX40/OX40配体(OX40L)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性过敏性脑髓炎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中的表达异常升高,阻断OX40/OX40L信号转导系统可使病情减轻[1]。为探讨OX40/OX40L。在SLE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我们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OX40/OX40L的表达水平进行了半定量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单一核细胞Fas和FasL mRNA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及其相应配体FasL的表达水平及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4例活动期SLE患者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Fas和FasL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FasL的阳性检出率为91.1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3.30%),差异非常显著(P<0.01);Fas的阳性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Fas和FasL 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Fas和FasL的高水平表达可能与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凋亡增加有关,Fas介导的淋巴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平表达可能与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凋亡增加有关,Fas介导的淋巴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T淋巴细胞CD70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CD70基因启动子DNA甲基化的状态。方法 分离15例活动期SLE患者、15例非活动期SLE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外周血CD4+与CD8+细胞,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CD4+和CD8+细胞CD70 mRNA转录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70+ 细胞和CD8+CD70+细胞百分率,亚硫酸氢钠基因测序法检测CD4+细胞和CD8+细胞CD70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 结果 ①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CD4+细胞CD70 mRNA转录水平分别为0.82 ± 0.12和0.73 ± 0.1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45 ± 0.09),F = 53.017,P < 0.01,活动期SLE患者CD4+细胞的CD70 mRNA转录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SLE患者(P < 0.05)。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CD4+CD70+细胞百分率分别为80.30% ± 11.04% 和66.80% ± 3.9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2.48% ± 3.45%),F = 311.517,P < 0.01,活动期SLE患者CD4+CD70+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非活动期SLE患者(P值 < 0.05)。SLE患者外周血CD70+CD4+细胞百分率与SLE疾病活动度呈显著正相关(r = 0.792,P = 0.000)。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组的CD4+细胞CD70基因启动子序列-600 ~ -300 bp 区域平均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32 ± 0.05和0.36 ± 0.05,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0.62 ± 0.05),F = 152.64,P < 0.01,活动期平均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非活动期SLE患者组(P < 0.05)。结论 CD4+细胞CD70基因启动子区域处于低甲基化状态,这种低甲基化状态可能是CD70过度表达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D40及其配体(CD40L)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4例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CD40和CD40配体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D40配体的阳性表达率为88.24%(30/34),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50.00%,15/3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D40配体mRNA表达的平均水平(0.6970±0.1214)亦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2684±0.079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D40的阳性表达率和CD40mRNA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CD40配体的异常表达可能在SLE疾病活动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SLE患者PBMC中CD40配体的表达水平可作为疾病的活动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OX40及Bcl-2在红斑狼疮皮损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和半定量RT-PCR法,检测不同亚型红斑狼疮患者的皮损及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OX40及Bcl-2的表达水平,并与正常人的皮肤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比较.结果: 不同亚型红斑狼疮的皮损及活动期SLE外周血淋巴细胞中OX40及Bcl-2的表达水平均增高,与正常人以上指标差异显著;而不同亚型红斑狼疮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OX40及Bcl-2在红斑狼疮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为寻找红斑狼疮诊断与治疗的新靶点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aspase-1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4例活动期SLE患者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Caspase-1和Caspase-3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aspase-1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1.20±0.33)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79±0.25),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Caspase-3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0.87±0.16)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66±0.10),差异有显着性(P<0.05).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aspase-1和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 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aspase-1和Caspase-3mRNA表达水平增高,Caspase级联反应可能参与了SLE患者淋巴细胞的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IL-13受体α1(IL-13Rα1)基因mRNA的表达及IL-13Rα1基因调节序列甲基化状态。方法 免疫磁珠法(MACS)分离10例SLE患者和6例正常人外周血CD4+和CD8+ T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细胞中IL-13Rα1 mRNA的表达,并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IL-13Rα1基因调节序列的甲基化水平。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CD4+ T细胞中IL-13Rα1 mRNA表达水平为2.224 ± 0.251,非活动期SLE患者为1.712 ± 0.132,正常人组为1.104 ± 0.044,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D8+ T细胞中IL-13Rα1 mRNA表达水平活动期、非活动期及正常人组分别为1.672 ± 0.142,1.410 ± 0.154,1.238 ± 0.106,活动期组与正常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非活动期组与正常人组、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D4+ T细胞中IL-13Rα1基因甲基化指数活动期SLE患者为0.454 ± 0.023,非活动期为0.635 ± 0.065,正常人为0.844 ± 0.097,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D8+ T细胞中IL-13Rα1基因甲基化指数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LE患者外周血CD4+,CD8+ T细胞IL-13Rα1 mRNA的表达与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 = 0.79,P < 0.01;r = 0.76,P < 0.05);CD4+ T细胞的IL-13Rα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与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 = -0.89,P < 0.01);CD4+ T细胞IL-13Rα1 mRNA表达与其调节序列的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r = -0.84,P < 0.01)。结论 SLE的发生发展可能与DNA低甲基化导致SLE患者T细胞过度表达IL-13Rα1有关。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天疱疮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CD4+ T细胞的活化状态及其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情况。 方法 收集天疱疮患者90例,其中初发24例,稳定期51例,复发期15例;健康对照30例。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天疱疮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的活化标志CD69及其表面共刺激分子,包括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诱导性协同刺激分子(ICOS)、CD40配体(CD40L)和OX40的表达情况,并和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用Graphpad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test)检验。 结果 天疱疮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表面CD69表达比例为(2.46 ± 0.19)%,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26 ± 0.19)%,P < 0.01],且初发、稳定期和复发期天疱疮患者CD4+ T细胞表面CD69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1),但不同病期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天疱疮患者CD4+ T细胞表面ICAM-1、CD40L和OX40的表达比例分别为(55.88 ± 1.67)%、(2.23 ± 0.22)%和(2.55 ± 0.29)%,分别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7.75 ± 2.52)%、(0.73 ± 0.07)%和(0.62 ± 0.17)%,P < 0.05或0.01],但在初发、稳定期和复发期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OS的表达在初发患者中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73 ± 0.60)%和(2.39 ± 0.16)%(P < 0.05)。 结论 天疱疮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处于相对活化的状态,其表面的共刺激分子也呈高表达,表明CD4+ T细胞可能通过高表达的共刺激分子和B细胞相互作用,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D200在斑秃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头皮毛囊上的表达。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200在43例斑秃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CD200和正常毛囊外根鞘基底层标记CK15(cytokeratin 15)在8例斑秃患者毛囊上的表达,以同等例数健康人的标本做对照,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CD200在斑秃患者外周血总淋巴细胞上及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率分别为5.73% ± 3.46%,8.85% ± 4.8%,明显低于健康对照人群(12.01% ± 4.9%;12.31% ± 3.12%,t值分别为6.865,3.964,P值均 < 0.05;而在患者B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比例为74.68 ± 8.12,较健康对照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750 ± 9.447, t = 0.570,P > 0.05);斑秃患者毛囊上CD200的表达较健康对照人群亦明显下降(P < 0.05),而CK15较健康对照无明显下降。结论 CD200在斑秃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毛囊上表达的下降可能参与了斑秃的发病。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凋亡调控分子BclGL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活动期SLE患者(A-SLE)、18例非活动期SLE患者(I-SLE)以及30例健康对照者PBMC的细胞绝对数;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双染试剂盒检测各组PBMC早期凋亡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PBMC中BclGL mRNA的表达量;Western 印迹检测BclGL蛋白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干扰素(IFN)-α水平;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非参数Mann-Whitney或Kruskal-Wallis检验,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SLE患者PBMC中BclGL表达量与细胞凋亡率及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 A-SLE患者外周血中PBMC细胞绝对数[(0.16 ± 0.06) × 109/L]低于I-SLE[(0.27 ± 0.14) × 109/L]及健康对照[(0.34 ± 0.23) × 109/L](均P < 0.01);A-SLE患者PBMC凋亡率(22.6% ± 1.1%)较I-SLE(16.4% ± 0.9%)及健康对照(10.1% ± 0.4%)升高,I-SLE患者也高于健康对照(均P < 0.01);A-SLE患者PBMC中BclGL表达量高于I-SLE及健康对照(均P < 0.01);SLE患者外周血血清IFN-α含量[(32.5 ± 2.2) μg/L]较健康对照[(15.5 ± 1.3) μg/L]增高(均P < 0.01);SLE患者PBMC中上调的BclGL表达与PBMC凋亡率(r = 0.486,P < 0.01)及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核抗体(ANA)滴度、IFN-α水平呈正相关(r = 0.496,0.516,0.535,均P < 0.01),与患者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r = -0.515,P < 0.01)。结论 SLE患者PBMC中BclGL分子表达上调可能参与SLE患者PBMC的凋亡异常,从而在SLE发病中起作用。 【关键词】 红斑狼疮,系统性; 外周血单一核细胞; BclGL; 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miR-17和miR-20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CD4+ T细胞中的表达及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 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SLE患者活动组17例、缓解组13例及健康对照组18例外周血CD4+ T细胞中miR-17和miR-20a的表达水平,并与SLE患者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SLE患者组30例miR-17的表达水平(0.24 ± 0.0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15 ± 0.06),两组比较,P < 0.05;两组miR-20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19 ± 0.10和0.12 ± 0.09,两组比较,P < 0.05。SLE活动组、缓解组与健康对照组miR-17表达水平分别为0.27 ± 0.07、0.20 ± 0.05、0.16 ± 0.08,活动组高于缓解组(P < 0.05)和健康对照组(P < 0.05);miR-20a表达水平三组分别为0.22 ± 0.10、0.15 ± 0.07、0.13 ± 0.09,活动组高于缓解组(P < 0.05)和健康对照组(P < 0.05);缓解组miR-17和miR-20a的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LE患者组miR-17、miR-20a的表达与SLE活动指数(SLEDAI)均呈正相关(r = 0.45,P < 0.05和r = 0.38,P < 0.05),与抗dsDNA抗体滴度呈正相关(r = 0.54,P < 0.01和r = 0.46,P < 0.01),而与C3水平呈负相关(r = -0.43,P < 0.05和r = -0.42,P < 0.05)。 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中miR-17、miR-20a表达上调,且miR-17、miR-20a表达水平与SLE病情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15.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CD40和CD40L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CD40、CD40L的表达。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对30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和20例正常人对照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CD40、CD40L的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 病例组PBMC中CD40阳性细胞百分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61);CD40L阳性细胞百分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41);CD3+T细胞和CD4+T细胞百分数亦显著低于对照组(其P值分别为0.025和0.032)。结论 CD40-CD40L共刺激作用低下是生殖器疱疹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PI3K和Notch信号途径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静脉血CD4+ T细胞增殖、活化中的影响。方法 采集2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28例健康对照外周静脉血,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外周血CD4+ T细胞。将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0 μmol/L PI3K阻滞剂组(LY294002组),25 μmol/L Notch阻滞剂组(DAPT组),10 μmol/L LY294002+25 μmol/L DAPT组(LY294002+DAPT组)。均分别用植物血凝素(PHA)10 μg/mL和IL-2 1 000 U/mL刺激增殖6 h,采用FCM检测CD4+ T细胞内的CyclinA、Cyclin D1及P27kipl细胞周期蛋白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yclin A、Cyclin D1及P27kipl mRNA水平,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CD4+ T细胞经免疫磁珠法分选后纯度为(90.00±3.90)%,CD4+ T细胞培养存活百分率达(92.50±4.60)%。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Cyclin A、Cyclin D1水平分别为(27.60±3.80)%、(14.70±3.20)%,mRNA水平分别为0.56±0.14、1.37±0.39,与健康对照组(13.50±3.70)%、(7.80±2.00)%和(0.31±0.12)、(0.93±0.35)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2、0.037和0.008、0.043)。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P27kipl蛋白和mRNA分别为(23.50±3.60)%和(0.17±0.02),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的(36.80±5.60)%和(0.3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7、0.001)。与空白对照组CD4+ T细胞Cyclin D1蛋白和mRNA表达[分别为(12.30±3.50)%和(1.74±0..39)]比较,LY294002组、DAPT组、LY294002+DAPT组表达均下降,分别为(7.20±3.10)%、(8.20±2.50)%、(4.30±1.50)%和(1.11±0.29)、(1.26±0.28)、(0.63±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空白对照组CD4+ T细胞P27kipl蛋白[(21.80±3.20)%]比较,LY294002组、DAPT组、LY294002+DAPT组蛋白水平均升高,分别为(30.90±5.10)%、(27.60±5.20)%、(43.90±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5、0.006、0.001);与空白对照组CD4+ T细胞P27kipl mRNA(0.15±0.08)比较,LY294002组、DAPT组、LY294002+DAPT组水平均上升,分别为(0.37±0.07)、(0.62±0.09)、(0.99±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18、0.002、0.003)。空白对照组、LY294002组、DAPT组、LY294002+DAPT组组间CD4+ T细胞Cyclin A蛋白和m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PI3K与Notch信号途径可协同增强CD4+ T细胞内正向调节蛋白Cyclin D1水平升高及负向调节蛋白P27kipl水平下降,提示PI3K和Notch信号途径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的增殖、活化起着协同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AD) 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 细胞)及皮损组织中miR-31、Foxp3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7例AD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的比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miR-31及Treg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并以33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儿童做对照。检测5例急性期AD患者皮损与皮损周围组织中miR-31及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并以5例健康人皮肤组织标本为对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线性相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D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12% ± 0.60%比4.99% ± 1.27%,P < 0.01);miR-3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6.01 ± 1.76比1.62 ± 0.51,P < 0.01);Foxp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0.78 ± 0.17比1.87 ± 0.71,P < 0.01)。AD患者皮损、皮损周围组织及健康人皮肤组织中miR-31及Foxp3 mRNA表达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iR-31表达水平:皮损 > 皮损周围组织 > 健康人皮肤组织,F = 54.501,P < 0.01;Foxp3表达水平:皮损 < 皮损周围组织 < 健康人皮肤组织,F = 37.837,P < 0.01。AD患者外周血miR-31 mRNA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 = 0.417,P = 0.010),与Treg细胞比例(r = -0.404,P = 0.013)及Foxp3 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 = -0.409,P = 0.012);皮损及皮损周围组织中miR-31 mRNA表达水平与Foxp3 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 = -0.392,P = 0.032)。结论 AD患者miR-31高表达及Foxp3低表达可能与AD的发病相关。 【关键词】 皮炎,特应性; miR-31; T淋巴细胞,调节性; Foxp3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人真皮间充质干细胞(DMSC)对白癜风患者皮损周围CD8+ T淋巴细胞分泌表达白介素(IL)13的影响。 方法 细胞增殖检测法(MTS)检测重组IL-13(rIL-13)对黑素细胞增殖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6例进展期寻常型白癜风患者皮损周围及外周血中CD8+ T淋巴细胞中IL-13基因和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DMSC与白癜风患者皮损周围CD8+ T淋巴细胞共培养前后细胞IL-13 mRNA水平和上清蛋白水平。 结果 不同浓度(10、50、100、250、500 μg/L)的rIL-13作用黑素细胞24、48、72、96 h后黑素细胞的增殖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明显变化(均P > 0.05)。白癜风患者皮损周围及外周血中CD8+ T淋巴细胞均可表达IL-13,但皮损周围CD8+ T淋巴细胞表达IL-13更显著。将皮损周围CD8+ T淋巴细胞和DMSC共培养,CD8+ T淋巴细胞IL-13 mRNA(0.100 0 ± 0.002 4)和蛋白[(1 509.62 ± 48.44) ng/L]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单独培养的CD8+ T淋巴细胞[mRNA:0.383 2 ± 0.018 7,蛋白:(5 507.98 ± 34.11) ng/L,均P < 0.05]。 结论 白癜风患者皮损周围CD8+ T淋巴细胞高表达IL-13,DMSC能够有效地抑制其表达IL-13,或许可作为白癜风的治疗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抗凋亡基因HAX-1的表达水平,并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方法 分别采用半定量PCR以及Western印迹试验从mRNA和蛋白水平上检测活动期SLE患者及正常人对照组PBMC中HAX-1的表达,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AX-1在SLE患者PBMC中的亚细胞定位。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HAX-1在mRNA水平以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正常人(P值分别 = 0.000、0.007),且其相对表达水平与SLEDAI之间呈线性正相关;HAX-1在SLE患者PBMC中主要分布于线粒体内及内质网。结论 HAX-1可能通过抗凋亡机制抑制SLE患者体内淋巴细胞凋亡而导致其过度活化,从而参与SLE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