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少见,是恶性程度高、易转移、复发率高和预后差的恶性肿瘤之一。我院自1984年~1996年共收治45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组45例恶性黑素瘤(以下简称恶黑)患者,男31例,女14例;年龄18岁~72岁,平均45岁。病程7天~1年,平均6个月。本组头颈部皮肤恶黑11例(男6例,女5例),头颈部粘膜恶黑30例(男16例,女14例),腮腺、颌下腺各2例。其中头颈部皮肤恶黑伴有颌下或颈部淋巴结转移者3例,头颈部粘膜恶黑伴有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转移者16例。 1.2 诊断 本组45例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经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方法确诊均为恶性黑色素瘤,其中12例为无色素性黑色素瘤。 1.3 治疗 头颈部皮肤恶黑11例患者中,8例术前及术后均给予DTIC、CCNU、VCR、CTX或PDD方案化疗;术中对病灶采取扩大切除,术后行放疗或免疫治疗;对于有颈部淋巴结或颌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予以行颈部清扫术或颌下三角清扫术。头颈部粘膜恶黑30例中,有18例于术前或术后以上述方法化疗。术中对病灶采取扩大切除,术后行放疗或免疫治疗。腮腺及颌下腺各2例仅行病灶扩大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手术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模式的效果和失败模式,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82-2017年收治的194例无远处转移的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综合治疗模式的效果、失败模式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无局部复发生存、无区域复发生存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41.4%、57.8%、76.5%和46.5%。194例患者中治疗失败141例,失败率为74.6%,其中首次失败为远处转移的患者占40%(56/141),首次失败为局部失败的患者占37%(52/141),首次失败为区域失败的患者占15%(21/141),同时合并远处转移和局部失败的患者占5%(7/141),同时合并局部失败和区域失败的患者占3%(5/141)。Cox多因素结果显示手术切缘和联合放疗是影响局部控制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P=0.000)。结论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手术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模式可以获得较好的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仍是其主要失败模式。  相似文献   

3.
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28例的治疗及预后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强  吴毅 《中国癌症杂志》2001,11(2):148-150
目的:探讨影响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及其预后因素。方法:本院头颈外科1984年-1994年10年间诊断28例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方法分广泛切除,广泛切除加预防性颈清扫术,广泛切除加治疗性颈清扫术3组,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外院局部切除23例,残留率34.8%。原发灶切除范围分≤2cm组及>2cm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58%及40%。上述3组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0%、80%及39%。结论:原发灶的处理要规范,切除范围2cm以内。对颈淋巴结未及肿大的患者可暂不行颈淋巴结清扫术。颈洒巴结阳性患者可依原发灶的部位不同施行不同方式的颈清扫术,并强调颈清扫术中皮片分离应在颈阔肌浅面进行,以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4.
头颈部皮肤与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头颈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和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的转移规律及疗效 ,及头颈部粘膜恶性黑色素瘤套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分期是否合理。方法 :采用回顾性多因素回归分析 ,将 5 5例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分成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组 31例 ,黏膜恶性黑色素瘤 2 4例 ,分析转移规律及预后因素。结果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和粘膜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复发率、淋巴结转移率、血行转移率分别为 4 8 38%、4 5 16 %、2 1 81%和 37 5 0 %、4 1 6 7%、33 33% ;多因素回归分析两组原发灶复发率、淋巴结转移率、血行转移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临床分期、原发灶首次手术方式、起源影响复发率和转移率 (P<0 0 5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组和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组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81 15 %、6 6 2 0 %、4 5 0 7%和 81 95 %、4 9 72 %、39 77% ;多因素回归分析两组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临床分期、原发灶首次手术方式、血行转移影响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生存率 (P <0 0 5 )。分组后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组临床分期与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组临床分期与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①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复发率、淋巴结转移率高 ,粘膜恶性黑色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片,以提高临床和病理诊断率,方法 收集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除脉络膜外)68例,其中原发于鼻腔和口腔黏膜33例,头颈部皮肤35例。发病高峰年龄为41-60岁。52例为手术切除标本,16例为活检(咬取、切除)标本。复习所有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42例进行S-100、HMB45和NSE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在68例中,手术切除者52例,其中有13例行补充放疖1例进行了化疗单纯放疗0例;抿绝治疗6例,在获得随诊的56例中,存活5年以上者12例,其中头颈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9例,占75.0%;鼻腔及口腔黏膜者3例外中25.0%。结论 恶性黑色素瘤在组织学结构上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免疫组织化学对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发生于鼻腔和口腔黏膜的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明显比发生在头颈部皮肤的差。  相似文献   

6.
头颈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头颈部皮肤的面积仅占全身表面积的9%,而头颈部原发性皮肤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大约占全身黑色素瘤的25%~30%[1]。本文就头颈部CMM的发病危险因素、术前检查、治疗以及随访复查等方面的近期进展作以下综述。1发病危险因素头颈部区域的好发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日光曝射和皮肤黑色素细胞的区域性差异-头颈部区域皮肤黑色素细胞含量是其他区域的2~3倍[1]。日光曝射被认为是黑色素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多年来,累积曝射和早期曝射(如儿童期的疱性晒伤)在CMM形成中何者更为重要,存在着争议。许多研究学者认为间歇性急性曝射更具危害性,尤其是儿童或青春期的此种曝射。长期以来,UVB(280~320nm)被认为是CMM成因中最关键的因素。最新的证据显示UVA(320~400nm)甚至可见光辐射也起关键作用。研究认为减少一定的日常曝晒(尤其是上午10点至午后2点这一时间段),穿戴衣帽防晒等,是一种有效的防护措施。因此,提高公众的认识和警惕性,对于降低CMM发病率,早期诊断CMM可能有一定益处[1]。一些间接证据支持一定表型的特征可能增加CMM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头颈部恶生黑色素瘤预后因素分析(附3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72例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晓丽  杨卫卫  王颖萍  张晓玲 《癌症》2001,20(11):1327-1328
恶性黑色素瘤(以下简称恶黑)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嵴的黑素细胞恶性肿瘤.临床上并不常见,发病率为全身恶性肿瘤的1%~2%,但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升高趋势[1].我院1977~1996年经病理确诊恶黑72例,现就其诊治与预后进行总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32例,女性40例,男女之比1:1.25.年龄2~76岁,中位年龄53.7岁,40~70岁为52例,占72.22%.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其次是瘙痒、疼痛、溃烂、出血,黑痣脱毛,颜色加深,外伤后久不愈合等.  相似文献   

9.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常发生于眼内、口腔、下咽、鼻腔鼻旁窦、鼻咽等部位。睫状体或脉络膜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基础是临床检查,CT,MRI,细针穿刺抽吸活检利于确诊,治疗方法为观察和局部治疗方法,如放疗、光照疗法、冷冻疗法、超声高温疗法、局部切除以及眼球摘除术。鼻腔鼻旁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学检查是首要的诊断依据,治疗可采取:手术、化疗、免疫治疗、局部复发后采用包括外科手术切除、补充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口腔、鼻咽及下咽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主要依据内窥镜及病理活检诊断,CT扫描及MRI检查利于明确病变范围及分期,可采用手术、放疗和化疗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8-2005年收治的27例经外科治疗的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7例,占我院同期肛管直肠恶性肿瘤手术例数1.1%。主要临床特征:便血16例,肛门口肿物14例,排便习惯改变4例。手术方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13例,局部广泛切除10例,局部切除2例,乙状结肠造瘘2例。全组病例3年生存率18.5%,5年生存率11.1%。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疾病,早期诊断及治疗相当重要,局部广泛切除术创伤小,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降低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1.
黄亮  高明  张艳 《中国肿瘤临床》2009,36(23):1343-1345
目的:探讨头颈部血管肉瘤的临床表现和分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8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1例头颈部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通过对所有患者病历资料的研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讨论头颈部血管肉瘤的临床表现和分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肿瘤分期依据AJCC2002年第六版软组织肉瘤分期标准.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用Log-rank法进行生存曲线比较.结果:21例中非综合治疗10例,综合治疗11例.GTNM分期Ⅰ期6例,Ⅱ期3例,Ⅲ期1例,Ⅳ期11例,总生存率1年为72.2%,3年为41.3%,5年为27.5%,10年为13.8%,出现复发或转移的中位时间为4个月.局部复发12例,占57.1%,远处转移11例,占52.4%,转移部位依次为淋巴结5例,肺4例,肝脏1例,骨1例.血管肉瘤极易误诊,诊断需有经验的病理科医师配合免疫组织化学法检验.不同的治疗方式(χ~2=8.31,P=0.004)和肿瘤分期(χ~2=9.74,P=0.002)与预后相关.结论:头颈部血管肉瘤临床上尚未有统一的治疗方案,生物治疗已应用于临床,术前综合治疗具有积极意义,但总体预后仍不理想,肿瘤的分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发生于耳鼻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恶黑)的诊疗方法。方法:对1986~2001年收治的11例恶黑患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6个月~83岁;原发部位:牙龈粘膜2例,外耳道l例,耳廓2例,鼻腔筛蝶窦l例,鼻中隔l例,中耳l例,下睑腮腺l例,上唇2例;手术切除9例,术后化疗2例,术后放疗3例,未治疗2例。0.5~10年随访,死亡6例,生存期6个月~3年;健在5例,生存期1.0—15年。结论:恶黑在皮肤粘膜交界处的色素层或粘膜黑色素斑的基础上发生,肿块多呈黑褐色且常伴溃疡,诊断较易,而对于不含黑色素的恶黑容易误漏诊,须待病理确诊。瘤细胞内含大量黑色素颗粒为其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显示VIM—HMB45和S-100蛋白及Vs38阳性反应均有助于不含色素的恶黑的确诊。本病恶性度极高,可采用手术、放化疗或免疫治疗,但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头颈外科包括了头颈部肿瘤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香港头颈外科的起源可以追述到本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的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外科学系主任王源美教授是开创这一领域的先驱。香港最初只有普外科医生涉及到这一区域肿瘤的治疗,经过多年来其它专科的发展,目前香港头颈部的疾病已经可以由三个外科次级专科处理,即耳鼻喉科、整形重建科和普外科。20年来,在外科、放射科及化疗科的共同努力下,头颈部肿瘤在诊断及治疗方面获得的迅速的发展,这就使病人的预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头颈部恶性肿瘤P-糖蛋白在化疗耐药中的作用、方法:用单克隆抗体MRK16检测50例头颈部恶性肿瘤(鳞癌38例,腺癌9例,肉瘤3例)组织标本中卜糖蛋白的表达。结果:P-糖蛋白表达阳性为58%,其与化疗史和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化疗后复发患者P-糖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化疗组(P<0.05),高分化组P-糖蛋白表达明显高于中、低分化组(P<0.05)。P-糖蛋白表达与临床化疗效果相对照,其预测化疗疗效准确率达75%。结论:多药耐药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在化疗失败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首次药物治疗应采用足够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48例头颈部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及病理因素。方法 以患者总生存率作为观察预后的主要指标,选择11个可能对患者生存预后产生影响的临床及病理因素作为观察指标,根据Cox模型对各指标进行量化赋值。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各因素与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33.5(1~98)月。患者的1、2、5年总生存率为95%、91%、87%。复发14(29.2%)例;出现远处转移患者22(45.8%)例。Cox回归分析显示:复发、远处转移及原发部位与头颈部腺样囊性癌患者总生存率相关(P<0.05)。结论 腺样囊性癌是头颈部较为罕见的肿瘤,恶性程度较低。复发、远处转移及原发部位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17.
BackgroundKnowledge about lentigo maligna (melanoma) (LM/LMM) and its associated prognostic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limited compared to that of non-LM/LMM subtypes. The current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clinical relevance of the LM/LMM subtype and its influence on recurrence and survival outcomes.MethodsAll consecutive cases of primary cutaneous head and neck LM/LMM treated by wide local excision over a ten-year period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and compared to non-LM/LMM. Clinical outcome and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assessed by cumulative incidence and competing risk analyses.ResultsA total of 345 patients were identified. Specific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ower median Breslow thickness (1.6 mm versus 2.1 mm; P = 0.013), association with diagnostic sampling errors (17.3% versus 5.2%; P = 0.01), and increased risk of local recurrences due to incomplete resection (18.7% versus 2.3%; P < 0.001),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LM/LMM. Guideline adherence was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study groups. The positive nodal status at baseline for LMM was low compared to non-LM/LMM (4.2% vs 17.9%; P = 0.037). The LMM subtype, facial localization, and reduced surgical margins (i.e., guideline non-adherence) were not shown to b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disease-free, melanoma-specific, or overall survival after correction for competing risks such as patient age and Breslow thickness.ConclusionsThe LMM subtype was not shown to be prognostically different from non-LM/LMM when corrected for other variables of influence such as patient age and Breslow thickness. Reduced resection margins did not seem to affect disease-free, and melanoma-specific survival and warrant LM/LMM-specific guidelines.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SLNB in LMM patients.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