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丰宫并殖吸虫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报道丰宫并殖吸虫(Paragonimus proliferus)染色体数目为2n-22,n=11,染色体核型由1对大型和2对小型的中着丝粒染色体(m)、4对大型和4对小型的亚端着丝粒染色体(st)组成。丰宫并殖吸虫染色体核型与克氏、大平井并殖吸虫以及斯氏狸殖吸虫的核型比较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为确立丰宫并殖吸虫在分类学上的独立地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经口感染大鼠23d,从体腔、肺、肝、肌肉等部位均检出虫体,57.5%于肌肉,23.8%于肝脏。40d后,除肌肉中的虫体,其它部位检出的虫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60d后,大鼠的肺、肝、纵隔、腹后壁等处,均有虫囊形成。90d时,85.0%虫体成熟。将大鼠体内40d虫龄发育较小的童虫60条,经口感染另一大鼠,70d时在其肺部查见6个虫囊,9条虫,其中4条成熟含卵。结果表明,斯氏狸殖吸虫在大鼠体内多部位寄生且能发育成熟;发育较小的童虫在大鼠间宿主转换后,部分虫体亦可进一步发育而成熟。  相似文献   

3.
并殖吸虫病误诊病例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寄生虫种类繁多,危害严重。并殖吸虫(肺吸虫)病为其中之一。调查发现全省有卫氏并殖吸虫等7种虫种、数十种第一、二中间宿主和猫、犬科终末宿主。病例断续发现,是我国最严重疫源地之一。以下为近年来发现的几例典型误诊病例。  相似文献   

4.
丰宫并殖吸虫毛蚴感染两种拟钉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丰宫并殖吸虫(Paragonimus proliferus)(以下筒为P.p)实验室感染适宜的终末宿主是大鼠。P.p.在第一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增殖过程尚未见报道,作者于1986年1月至1987年12月在实验室中用人工孵化的毛蚴感染了格氏拟钉螺(Tricula gre-goriano)和褶拟钉螺(Tricula cristella)得到以下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 筛选丰宫并殖吸虫病的特异性诊断抗原。方法 应用圆盘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isc-PAGE)分析了丰宫并殖吸虫成虫抗原,筛选出特异性诊断抗原成分,以对流免疫电泳(CIEP)证实其特异性。结果 经电泳得到11条蛋白区带,其中的1、5成分只与丰宫并殖吸虫阳性血清出现明显反应,与异盘并殖日本血吸虫无交叉反应(P<0.001),而且兔抗5抗原成分血清显示出较高的反应滴度(1:128),推测其可能具有较丰富的、稳定的某一类型抗原表位。以CIEP进一步证实,1、5两蛋白抗原成分与丰富并殖中虫感染阳性大鼠血清及兔抗1、5血清均呈现清晰沉淀带。结论 1、5蛋白成分可作为特异诊断抗原、用于丰宫产殖吸虫病的免疫血清学诊断,尤其5成分有较高的免疫活性。另外、4、6蛋白成分分别与异盘并殖吸虫及日本血吸虫有交叉反应现象。  相似文献   

6.
自1962年陈心陶首次报告三平正并殖吸虫(Euparagonimuscenocopiosus)以来,有关三平正并殖吸虫宿主相容性,至今仍未完全阐明。基于此,观察了三平正并殖吸虫对鼠类、禽类(雏鸡)及两栖类(蛙)等实验动物的宿主相容性,并根据并殖吸虫在...  相似文献   

7.
用斯氏狸殖吸虫囊蚴径口感染小鼠,定期剖检,共获不同虫龄童虫181条,最长虫龄72d,形态结构与脱囊后尾蚴无异,全部处于滞育状态。将所获童虫再感染小鼠,经宿主转换后,虫体感染能力以及在组织中穿越、移行能力并不衰减,所有虫体仍处滞育状态。转换前后的童虫进入适宜宿主犬体后,均能在肺部检获发育成熟的成虫。小鼠作为斯氏狸殖吸虫的转续宿主可介导直接转续传播与间接转续传播,转续宿主的存在具有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丰宫并殖吸虫病的特异性诊断抗原.方法应用圆盘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isc-PAGE)分析了丰宫并殖吸虫成虫抗原,筛选出特异性诊断抗原成分,以对流免疫电泳(CIEP)证实其特异性.结果经电泳得到11条蛋白区带,其中的1、5成分只与丰宫并殖吸虫阳性血清出现明显反应,与异盘并殖吸虫及日本血吸虫无交叉反应(P<0.001),而且兔抗5抗原成分血清显示出较高的反应滴度(1128),推测其可能具有较丰富的、稳定的某一类型抗原表位.以CIEP进一步证实,1、5两蛋白抗原成分与丰宫并殖吸虫感染阳性大鼠血清及兔抗1、5血清均呈现清晰沉淀带.结论1、5蛋白成分可作为特异诊断抗原,用于丰宫并殖吸虫病的免疫血清学诊断,尤其5成分有较高的免疫活性.另外,4、6蛋白成分分别与异盘并殖吸虫及日本血吸虫有交叉反应现象.  相似文献   

9.
斯氏狸殖吸虫在大鼠体内多部位寄生与宿主转换的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0 days after oral infection of rat with metacercariae of Pagumogonimus skrjabini, a few worms matured sexually in the abdominal cavity or worm-cysts formed in the lungs, while juveniles were detected in the muscles. 60-90 days after infection, worm-cysts can not only be detected in the lungs, but also in the liver, mediastinum and abdominal wall, with mature or premature worms and eggs. It is suggested that P. skrjabini could mature in rat and showed a phenomenon of polyorganotropism. By means of host-transfer with small juveniles, a part of them migrated to the lungs and matured, but the worms detected in muscles were still stunted.  相似文献   

10.
并殖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蠕虫病,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美洲,尤以亚洲地区多见。随着防治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免疫学技术在本病临床诊断、疗效鉴定及流行病学等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对早期、急性和肺外型患者的诊断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对本病的免疫诊断仍主要采用检测血清抗体的方法,所用抗原多为虫体盐水或盐水缓冲液的浸出物。一般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丰宫并殖吸虫的后尾蚴、不同虫龄的成虫和虫卵,为鉴别虫种提供资料。 方法 从流行区的溪蟹体内分离丰宫并殖吸虫的后尾蚴,实验感染的大鼠肺虫囊内获取38 d和113 d成虫及虫卵,经2.5 %戊二醛和1 %锇酸固定、乙醇脱水及蒸金处理后,用STEREOSCAN-100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 后尾蚴的皮棘为单生型,皮棘的形状有2种类型,即尖刀形和鱼鳞形,腹吸盘与体壁邻接处有6个分布对称的小型圆丘状乳突。不同虫龄的成虫皮棘均为典型的丛生型,虫体前中部的皮棘发达和密集,排列规则;体后部的稀疏,排列不规则。看不出虫龄间的皮棘差异。卵壳表面光滑,卵盖与卵壳连接处可见增厚的肩峰状突起,另一端有一小的疣状突起。 结论 丰宫并殖吸虫后尾蚴和成虫的皮棘均具有其特有的形态,但同种的不同个体以及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皮棘的大小和形态都显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蛋白激酶B (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探讨丰宫并殖吸虫感染大鼠是否可导致肺组织细胞发生自噬。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感染后3、 7、 14 d组,每组10只,感染组每鼠腹壁皮下注射6条丰宫并殖吸虫后尾蚴,分别在感染后3、 7、14 d取各组大鼠血清和肺组织,ELISA检测血清中IL-1、 IL-6水平。取肺组织用于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检测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程序性死亡受体-1 (Beclin 1)及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 (LC3Ⅱ)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LISA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3、 7、 14 d组血清中IL-1水平分别为(1 558.0±123.6)、(1 511.0±213.1)和(1 448.0±176.8) pg/ml,均高于对照组的(1 222.0±112.8) pg/ml (P <0.05);感染后3、 7 d组IL-6水平分别为(1 481.0±197.9)、(1 423.0±210.0) pg/ml,均高于对照组的(1 221.0±138.9) pg/ml (P <0.05)。透射电镜观察在不同的感染阶段,肺组织中线粒体均出现自噬现象。大鼠组织肺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各感染组细胞排列紊乱,肺泡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各感染组Akt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后3、 7 d组磷酸化蛋白激酶B (p-Aktser473)蛋白表达水平为(1.288±0.109)、(1.619±0.132),均高于对照组(0.733±0.135)(P <0.01);感染后3、 7、 14 d组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 TORser2448)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574±0.278)、(2.384±0.125)和(1.808±0.121),均高于对照组(1.260±0.087)(P <0.05);感染后3 d组mTOR、 Beclin 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714±0.217)和(2.736±0.333),均高于对照组(1.345±0.067)和(1.974±0.225)(P <0.01);感染后14 d组LC3Ⅱ蛋白表达(1.938±0.191)高于对照组(1.401±0.200)(P <0.01)。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肺组织细胞呈蓝色,阳性呈棕黄色,各因子阳性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浆。各感染组Akt、 mTOR与对照组相比,肺组织细胞中棕黄色显色不明显,A450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后3、 7、 14 d组p-Aktser473、 p-mTORser2448及Beclin 1与对照组相比,棕黄色显色加深明显,A450值分别为(0.104±0.010)、(0.143±0.022)、(0.088±0.013),(0.100±0.007)、(0.151±0.006)、(0.120±0.012)和(0.129±0.005)、(0.047±0.004)、(0.050±0.005),均高于相应对照组(0.032±0.001)、(0.065±0.002)和(0.031±0.001)(P <0.05);感染后3、 14 d组LC3Ⅱ与对照组比较棕黄色明显加深,A450值分别为(0.056±0.006)、(0.120±0.007),均高于对照组(0.042±0.004)(P <0.05)。结论丰宫并殖吸虫感染大鼠所致的肺损伤,炎症反应可诱导肺组织细胞发生自噬,该自噬作用可通过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来初步实现。  相似文献   

13.
曼谷并殖吸虫自命名至今已有40多年,期间的研究涵盖虫卵、囊蚴、后尾蚴、成虫,第二中间宿主和实验终宿主的种类与分布、大体形态、超微结构、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等诸多方面,但也遗留下一些空白和值得研究的问题.该文综述了曼谷并殖吸虫的形态学与非形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更加全面地了解曼谷并殖吸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云南省斯氏狸殖吸虫(Pagomogonimus skrjabini Chen.1959)和丰宫并殖吸虫(Paragonimus proliferus.1964)成虫乳酸脱氢酶(LDH)的比较研究,为吸虫的分类及定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等电聚焦电泳,对乳酸脱氨酶同工酶进行分离,并采用底物特一性染色法进行确定电泳结果。结果两虫种成虫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分析,结果发现二者均显示5条酶带,其中斯氏狸殖吸虫的LDH有3条优势酶带(LDD_1、LDH_2、LDH_3)而丰宫并殖吸虫的LDH仅有2条优势酶带(LDH_1、LDH_2);对各成分的等电点及相对迂移率进行计算,发现丰宫并殖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间存在生化指标的差异,同时也发现两虫种间具有一共同性质的LDH_4。结论通过对两虫种同工酶谱的分析可知,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亲源性,但二者间又有同工酶谱的差异性,因此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的分析可为并殖吸虫的分类提供生化依据和指标。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并殖吸虫的分类定种是以形态学特征为依据的,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ITS2和CO I基因的DNA序列分析在并殖吸虫分类的应用,使原来在形态上难以区分的虫种得以鉴别,澄清了并殖吸虫分类中长期存在的一些争议问题,使并殖吸虫的分类更加客观合理,为并殖吸虫及并殖吸虫病的深入研究奠定重要的基础.该文对并殖吸虫的种属关系以及虫种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并殖吸虫自动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建立并殖吸虫自动分类系统 ,并研制出并殖吸虫自动分类程序软件。方法 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digi talimageprocessingtechnique)建立起并殖吸虫图像采集、处理及识别系统 ,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并殖吸虫自动分类程序软件。结果 得到高度清晰的并殖吸虫数字图像 ,分辨率高达 130多万象素 ;利用该技术能获并殖吸虫较为精确的分类参数实际值 ;研制出并殖吸虫自动分类程序软件 ,实际应用证明 :所建立的并殖吸虫自动分类系统能较好地对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 7种并殖吸虫进行自动分类鉴定 ,准确率达 89.0 4%。结论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 7种并殖吸虫自动分类的应用中获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17.
以江西宜丰、吉林桦甸的卫氏并殖吸虫二倍体型和辽宁宽甸的卫氏并殖吸虫三倍体型囊蚴感染猫后,观察和比较了两型的移行途径、分布部位以及虫体的发育和形态。结果显示,猫为两型的适宜终宿主。不过,三倍体型成虫的排卵量显著高于同虫龄的二倍体型成虫,虫卵亦显著大于二倍体型者。作者推论,导致两型卫氏并殖吸虫病人症状差异明显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两型对人的寄生适宜程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8.
卫氏并殖吸虫卵形成的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应用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卫氏并殖吸虫的卵形成。结果表明,成熟卵细胞含有丰富的核酸、蛋白质及少量多糖物质。成熟卵黄细胞的胞泌颗粒球含有碱性和芳香族氨基酸蛋白质、酚及酚酶,它们是卵壳的前体。卵黄颗粒球的这些物质在卵模腔中受梅氏腺细胞分泌物作用后,酚被酚酶氧化而形成醌,再与邻近的蛋白质结合形成稳定的交联,并使之鞣化成为醌鞣蛋白或称壳硬蛋白。对本吸虫卵壳的壳体及壳盖形成过程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用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大白鼠,检获两种滞育虫体,早期滞育虫体和晚期滞育虫体,用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技术对两种滞育虫体的苹果酸脱氢酶(MDH)的同工酶酶谱进行分析,并与犬体童虫和成虫的酶谱相比较,结果发现在鼠体内从早期滞育虫体到晚期滞育虫体MDH同工酶区带增多,符合“卫氏并殖吸虫的MDH同工酶区带随发育呈增多及复杂的趋势”的研究结果。鼠体的晚期滞育虫体与犬体童虫和成虫的MDH酶谱基本相似,提示卫氏并殖吸虫在转续宿主体内滞育虫体的MDH同工酶的基因表达及修饰过程与适宜宿主体内的虫体可能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