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研究腹腔镜辅助射频消融(laparoscopic radio frequency ablation,LRFA)与经皮射频消融( percutaneous radio frequency ablation,PRFA)治疗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特殊部位HCC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25例HCC患者671个肿瘤结节,其中LRFA组78例106个肿瘤结节,PRFA组447例565个肿瘤结节.结果 (1)术后瘤体完全消融率:LRFA组为97.17% (103/106),PRFA组为93.09% (526/565).2组的瘤体完全消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23,P =0.112).(2)1、3、5年总生存率:LRFA组为96.15%、55.12%和38.46%,PRFA组为93.73%、48.54%和31.54%.1、3、5年无瘤生存率:LRFA组为94.87%、43.58%和28.21%,PRFA组为91.65%、40.27%和25.95%.平均无瘤生存时间:LRFA组为22.25个月,PRFA组为21.53个月.2组1、3、5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x2=0.699,1.151,1.447,P=0.403,0.283,0.229),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x2=0.915,0.303,0.174;P =0.339,0.582,0.676).(3)严重并发症发生率LRFA组为0% (0/78),PRFA组为1.34%( 6/447).(4) LRFA组复发率23.07%(18/78),复发时间为4~32个月;PRFA绢复发率34.89%(156/447),复发时间为3 ~38个月.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9,P=0.041).结论 LRFA的总体治疗效果等同于PRFA,但是LRFA的复发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后肿瘤残留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后肿瘤残瘤(即不完全消融)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1999月12月至2007年4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共对1341例原发性肝癌病人的2696个肿瘤实施了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术后1~2个月内复查,统计术后肿瘤残留发生率.结果 1142例病人2331个肿瘤得到有效复查资料.132例(11.6%)病人的192个(8.2%)肿瘤射频消融后发生活性组织残留.肿瘤大小、部位、生长方式、术前TACE、射频发生器类型以及超声定位清晰度等指标与术后肿瘤组织残留显著相关,分别为P=0.000,P=0.004,P=0.014,P=0.001和P=0.00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只有肿瘤大小、部位、生长方式以及术前TACE是肝癌射频消融后活性组织残留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合理选择肿瘤大小、部位和射频发生器,精确超声定位.术前实施TACE等可降低射频消融后不完全消融率.减少术后肿瘤残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行经皮射频消融(RFA)后的疗效、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67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分析,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67例术后复发的肝癌患者经皮RFA治疗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62%、50%,1、3、5年无瘤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6%、39%、26%。根据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肿瘤直径分为小肝癌组(≤3 cm,n=47)和中肝癌组(3 cm且≤5 cm,n=20),小肝癌组及中肝癌组行经皮RFA治疗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67%、54%及86%、55%、40%,小肝癌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中肝癌组(P=0.007)。通过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病灶直径、术后甲胎蛋白(AFP)水平是影响患者经皮RFA后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结论经皮RFA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癌疗效确切,能以较小的创伤达到治疗的目的,小肝癌及术后AFP低行RFA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4.
射频消融治疗复发性肝细胞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对肝细胞癌(HCC)手术切除后复发病例再治疗的效果,比较不同复发时间的疗效差别。方法以行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的手术切除后复发性肝细胞癌(RHCC)患者(RHCC组)和同期行RFA治疗的首发HCC患者(首发HCC组)为研究对象。(1)RHCC组42例患者,男34例,女8例,平均年龄(58±10)岁;复发灶大小1.5~6.6cm,平均(3.8±1.4)cm。RFA治疗前5例伴肝外转移。肝功能A级21例,B级19例,C级2例。手术切除距肝内初次复发时间为1~96个月,平均22.8个月。术后1年内肿瘤复发者20例40灶(RHCC近期组),术后1年以上复发者22例37灶(RHCC远期组)。(2)首发HCC组148例患者,男117例,女31例,平均年龄59岁。肿瘤大小1.2~7.0cm,平均(4.0±1.4)cm。RFA治疗后1个月采用增强CT检查评价消融成功率;比较RHCC近期组、RHCC远期组和首发HCC组的治疗效果、复发转移情况及生存期。结果首发HCC组RFA成功率为87.2%(129例),局部复发率为16.2%(24例),另位复发率为37.8%(56例),平均生存期为(39.0±2.1)个月;RHCC近期组、远期组RFA成功率分别为85.0%和95.5%(P>0.0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5.0%和13.6%(P>0.05),另位复发率为60.0%和18·2%(P=0.005),平均生存期为(15.4±2.3)个月和(39.5±4.5)个月(P<0.005)。与首发HCC组相比,RHCC远期组消融成功率与局部复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HCC近期组生存期低于首发HCC组(P<0.05)。RHCC远期组1例患者治疗后出血,经射频止血、输血等保守治疗缓解。结论RFA治疗RHCC的预后及疗效与复发的时间相关;对于术后远期复发者,行RFA治疗可获得同首发HCC相似的生存期,而手术后近期复发者疗效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射频消融治疗初发小于5 cm 肝细胞癌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探索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适应证及进一步提高疗效的方法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 ,分析2001年10月至2006年12月期间,124例在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行射频消融治疗初发小于5 cm肝细胞癌135个病灶,随访期至2008年3月.结果 中位随访期22个月,中位、平均总体生存期为46个月、(42.7± 2.7)个月;1、2、3、4、5年的总体生存率为86.8%、66.5%、56.5%、45.6%、36.5%.与总体生存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白蛋白(P=0.007,r=2.227)和凝血酶原时间(P=0.035,r=2.010).白蛋白≤35 g/L且凝血酶原时间>13 s(45例)和白蛋白>35 g/L且凝血酶原时间≤13 s(42例)两组病人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5%、21个月和67%、63个月.结论 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正常的初发小肝癌病人接受射频消融治疗能获得较高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肝内复发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肝内复发患者33例,其中26例采用RFA治疗者为RFA组,7例采用手术切除治疗者为手术组.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复发率、生存率、住院时间、临床转归情况,记录RFA组的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果 RFA组和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1±12)min、(242±27)min,出血量分别为0、(227±113)ml,输血量分别为0、(114±101)ml,住院时间分别为(6.0±1.4)d、(18.4±6.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FA组26例中死亡7例,手术组7例中5例死亡.RFA组和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个月、10个月,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81%(21/26)、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A组近期并发症为肝包膜下出血(31%);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92%)、疼痛(100%)、胃肠道症状(42%),经对症处理可耐受.结论 RFA治疗肝移植术后肝癌肝内复发疗效较好,而且并发症少、患者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HCC)经皮射频消融术(RFA)后出现消融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方法2002年7月至2006年4月,37例HCC采用经皮RFA技术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观察治疗后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及持续时间。结果37例均顺利完成RFA治疗。32.4%(12/37)病人出现消融后迟发性症状。其中发热12例、寒战1例、全身不适7例、消融部位疼痛9例、恶心5例、呕吐2例、呃逆2例。治疗后3d症状最明显,均在对症处理后14d内消失。消融后症状的发生与肿瘤体积、消融区体积、射频治疗时间及血清转氨酶(AST、ALT)水平呈明显相关性(P〈0.01)。肿瘤体积〈50cm^3(直径4.5cm)共19例,均未发生消融后综合征;肿瘤体积〉50cm^3共18例,66.7%(12/18)病人发生消融后综合征。结论HCC经皮RFA治疗后,约1/3病人可发生消融后综合征,其发生率与病灶大小相关,对症处理后2周内可自行消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治疗多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3年8月~2006年1月我院收治多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18例,术前经超声、螺旋CT或MRI共发现瘤体46个,其中2个病灶10例,3个病灶6例,4个病灶2例,全麻下距瘤体2cm做包括瘤体的不规则肝段切除、次病灶RFA治疗。结果1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切除及RFA治疗。同时行胆囊切除术2例,脾切除及食管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1例。手术切除时间(37.4±8.8)min;单个病灶RFA时间(25.6±8.9)min,总RFA时间(39.8±14.7)min;总手术时间(152.6±30.8)min;总术中出血量(465.6±171.0)ml。未出现腹腔出血、胃肠道损伤、膈肌损伤及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螺旋CT增强扫描证实,18例手术切除边缘未见残余肿瘤组织,RFA治疗病灶均完全坏死。随访6~31个月,5例发现肝内新病灶,采用经皮RFA进行治疗,其中1例术后15个月死于肝内再复发及肺转移;2例分别于术后7、16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手术切除联合RFA治疗多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安全可行,近期治疗效果肯定,最大程度保存受损的肝功能,但应根据病灶的位置及肝功能的状况选择合适的病人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射频消融与再手术切除治疗直径≤5 cm复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1年12月,直径≤5 cm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射频消融(n=46)和再手术切除(n=66)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生存情况.结果 射频消融组与再手术组肿瘤均完全清除.射频消融组治疗后丙氨酸转氨酶峰值为(216.89±167.73) U/L,再手术切除组为(363.32±129.61) U/L,P=0.002.射频消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再手术切除组为18.1%(P=0.009);射频消融组治疗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5±1.7) d,再手术切除组为(12.5±2.6) d,P=0.000.射频消融组和再手术切除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6.9%、12.4%、5.0%和43.9%、14.4%、8.2%,P=0.548,1、3、5年总生存率两组分别为82.6%、50.8%、20.5%和89.5%、54.3%、28.8%,P=0.780.结论 对于直径≤5 cm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可以获得与再手术治疗相同的长期生存率.射频消融具有微创、经济的优点,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重视病理性完全消融提高肝癌射频消融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射频消融(RFA)已成为早期肝癌特别是肝细胞癌(HCC)潜在的治愈性手段.HCC的病理特点是主癌灶周围存在范围不等的微静脉浸润(MVI)区和卫星灶.RFA时,对主癌灶行完全消融,即便是有0.5~1.0 cm的消融边界,获得的通常也只是影像学完全消融,残留的癌周MVI区和卫星灶会导致肿瘤复发,影响疗效;而对包括主癌灶、MVI区和卫星灶在内的所有肿瘤组织行完全消融,是病理性完全消融,可最大程度地预防肿瘤复发,这应该是RFA治疗HCC的理想目标.文章对局部治疗视角下HCC临床病理特点、RFA治疗HCC的机制以及获得病理性完全消融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Abstract: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has been widely utilized as a potential curative treatment modalit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of early stage. Pathologically, HCC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eritumoral 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 and satellite lesion of various scope. Complete ablation of the main tumor, even with a 0.5- 1.0 cm ablative margin, is usually only imaging complete ablation with residual of MVI and satellite lesion, which will grow and affect the therapeutic results. While complete ablation of all the tumor tissue, including the main tumor, peritumoral MVI and satellite lesion, is the pathological complete ablation with no residual of viable tumor cell, which should be the main target of RFA for HCC.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CC in the perspective of locoregional therapy, the mechanism of RFA to treat HCC, and the common strategies to obtain pathological complete ablaiton.  相似文献   

11.
经皮微波和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微波和射频消融治疗肝癌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以相同的纳入标准,回顾性比较了肝细胞性肝癌经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49例98个结节和射频消融53例72结节的局部疗效、并发症和远期生存率。结果微波组与射频组比较,肿瘤完全消融率分别为94.9%(93/98)和93.1%(67/72)(P=0.75),局部复发率为11.8%(11/93)和20.9%(14/67)(P=0.12)。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2%(4/49)和5.7%(3/53)(P=0.71)。1、2、3年无瘤生存率微波组分别为45.9%、26.9%和26.9%,射频组为37.2%、20.7%和15.5%(P=0.53)。1、2、3、4年累积生存率微波组分别为81.6%、61.2%、50.5%和36.8%,射频组为71.7%、47.2%、37.6%和24.2%(P= 0.12)。结论经皮微波和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局部疗效、并发症和远期生存率无显著差别,均为安全有效的肝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评价射频消融(RFA)治疗失代偿肝硬化伴发肝细胞癌(HCC)的效果和可行性。15例患者共进行55次RFA治疗,治疗1周后12例(80.0%)肝酶升高,4~12周后回复至RFA治疗前水平。4周后CT检查肿瘤消失率86.7%(13/15)。随访时间6~48个月,1年存活率为54%,2年存活率为32%,3年存活率为20%。RFA治疗晚期肝细胞癌安全性好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摘要】 射频消融治疗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轻、恢复期快等优点,近年应用于肾癌治疗逐渐增多,已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短期疗效。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改进射频技术、联合其他疗法提高疗效、发展更适合的影像检查技术及建立更合理的疗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复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4年3月期间79例行经皮RFA治疗的肝癌复发患者临床资料,79例患者复发病灶共106个,病灶大小0.8~5.0cm,平均(2.8±1.0)cm。
  结果:消融治疗成功率为98.1%,肿瘤完全消融率94.2%。术后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72.7%)、肝区疼痛(90.9%)、胃肠道症状(20.8%)、黄疸(6.5%),无肝功能衰竭、胆瘘、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时间1~5d,平均(2.2±1.0)d。术后随访7~64个月,平均(38±14)个月,54例出现复发,复发率70.1%。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89.6%、66.2%。
  结论:经皮RFA治疗复发性小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可优先考虑作为该病治疗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5.
肝癌射频消融技术及疗效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肝癌射频消融(RFA)的临床经验并探讨评价RFA疗效的方法 .方法 对49例肝癌病人进行了统一方案的RFA治疗,其中男43例,女6例;年龄39~72岁,平均(56.4±9.3)岁.肿瘤直径1.5~10 cm,其中≤3 cm 16例,3.1~5 cm 15例,>5 cm 18例.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41例,B级8例.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44例,胆管细胞性肝癌5例.采用RITA射频消融肿瘤治疗系统(RF-1500)行RFA.在RFA后3~4周常规行CT及TACE,以评价肝癌RFA的效果及巩固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RFA术后恢复顺利,总体1、2、3年生存率为77.5%、56.5%和44.0%,肝癌RFA后3~4周,AFP阳性(≥25μg/L)者转阴率62.9%(22/35).改进的肝癌RFA方法 可对直径5 cm以下的肿瘤进行比较彻底的消融,≤5 cm者1、2、3年生存率为100%、79.6%和61.9%.将肝癌消融近期疗效分为3个级别,RFA术后获得根治性消融(19例)、亚根治消融(9例)、姑息性消融(21例)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85.7%、60.0%和24.3%.结论 肝癌RFA相当于从机能上切除了肿瘤,肝癌消融近期疗效三级分类法可以比较客观地评价RFA的效果,以指导辅助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肝癌在手术切除或肝移植后复发率仍有50%以上,术后复发是制约其疗效的主要因素。手术切除仍是复发性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可获得与初治相近的远期生存。但由于多数患者肝储备功能差及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肝细胞癌治疗现状、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在肝细胞癌中的疗效、射频消融治疗的局限并结合笔者治疗团队的经验几方面阐述了射频消融治疗的利和弊,对于肝细胞癌治疗我们既不能盲目追求微创而忽视肿瘤的根治原则,也不能盲目追求根治性切除而忽视手术的风险,应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超声造影评价肝癌射频消融治疗近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后近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96例,共110个癌灶,RFA治疗前1周内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 观察病灶数量、大小、边界、内部回声、造影剂灌注情况等,同时行增强CT扫描,然后在超声引导下行肝内肿瘤RFA治疗,1个月后行彩超、超声造影和增强CT扫描,以增强CT结果为标准,评估超声造影在肝癌RFA治疗后的近期疗效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RFA治疗前96例110个癌灶超声造影示动脉期均匀高增强83个,不均匀高增强27个; 门脉期及延迟期低增强98个,等增强12个.RFA治疗后1个月超声造影示肿瘤无增强99个,边缘部分高增强11个; 增强CT示肿瘤无强化96个,边缘不规则强化14个,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6,P>0.05).对增强CT扫描边缘部分强化的14个癌灶再次行RFA治疗,1个月后超声造影及增强CT 示肿瘤均无增强或强化.结论 超声造影对评价肝癌RFA治疗的近期疗效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下射频消融(lapar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RFA)治疗肝癌是一项新兴的技术,是射频与腹腔镜这两项微创技术结合的产物。它融合了二者的优点,可有效地提高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的效果,扩大RFA治疗的适应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0世纪90年代后期已完成了由动物实验阶段向临床应用阶段的转变,在国外得到一定的发展,并已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初步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经皮射频消融(PRFA)与再手术切除治疗单个直径≤3 cm的复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51例复发性肝癌(单个肿瘤直径≤3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9例患者行PRFA(PRFA组),72例行肿瘤再手术切除(再手术切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生存率计算采用寿命表法,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PRFA组和再手术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10/79)和36%(26/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411,P<0.05).PRFA组和再手术切除组1~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9.7%、75.2%、67.1%、61.5%、56.6%和86.0%、67.6%、53.6%、44.1%、40.2%,两组总体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10,P>0.05).PRFA组4、5年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再手术切除组(x2=4.682,4.196,P<0.05).PRFA组肿瘤局部复发率为5%(4/79),再手术切除组切缘复发率为3%(2/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65,P>0.05).结论 PRFA治疗单个直径≤3 cm的复发性肝癌的长期疗效优于再手术切除,且具有微创的优势.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PRFA) and repeat hepatectomy for solitary recurren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with the diameter≤3 cm.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51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HCC (diameter≤3 cm)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Cancer Center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1999 to December 2009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Of all the patients, 79received PRFA (PRFA group) and 72 received repeat hepatectomy (repeat hepatectomy group). The survival rate, morbidity and recurrence of the tumo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ll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t test, chi-square test or Log-rank test, and the survival of the patient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Kaplan-Meier method. Results The mobidities of the PRFA group and repeat hepatectomy group were 13% (10/79) and 36%(26/72), respectively,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x2=11.411, P<0.05). The cumulative 1-, 2-, 3-, 4-, 5-year survival rates were 89.7%, 75.2%, 67.1%, 61.5%, 56.6% in the PRFA group, and 86.0%, 67.6%, 53.6%, 44.1%, 40.2% in the repeat hepatectomy group,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x2=1.610, P>0.05). The cumulative 4-, 5-year survival rates of the PRFA group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repeat hepatectomy group (x2=4.682, 4. 196, P < 0.05). The local tumor recurrence rate of the PRFA group was 5% (4/79), and the incisal margin recurrence rate was 3% (2/72) in the repeat hepatectomy group,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x2=0.565, P>0.05). Conclusion As a less invasive treatment method, PRFA is superior to repeat hepatectomy for solitary recurrent HCC with the diameter≤3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