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手外科麻醉及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5~12岁手外科手术患儿,其中骨骼伤23例,软组织伤37例.分为A、B两组,A组31例,静脉留置针腋路臂丛神经穿刺,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连续臂丛阻滞麻醉,术毕带留置针回房,间断给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B组29例,盐酸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术毕自控静脉镇痛.记录分析两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及相关费用.结果:两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较多(P<0.05),B组麻醉相关费用较高(P<0.05).结论: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手外科麻醉及术后镇痛,安全、高效、简便、价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谢飞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2):3570-3571
目的:观察颈外静脉内缘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同时观察此法在穿刺过程中出现异感的发生率及异感出现部位的分布情况,了解异感出现情况对阻滞效果的影响,为臂丛神经阻滞寻找一种新的阻滞方法。方法:选择拟行肩部及上臂、肘及前臂、腕及手部等手术部位的手术患者120例,根据神经阻滞径路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为颈外静脉内缘臂丛神经阻滞法径路(观察组),B组为传统的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法径路(对照组),同时观察两组异感的发生情况以及异感出现对阻滞效果的影响。结果:A组异感发生率高,阻滞效果完善,能满足上肢不同手术部位对麻醉的需要,阻滞效果优于B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与B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臂丛神经阻滞采用颈外静脉内缘穿刺入路法,具有定位快捷准确、异感发生率高、阻滞效果优良、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一种新的臂丛神经阻滞径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注入0.9%氯化钠溶液联合硬膜外自体血填充治疗硬脊膜穿破后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实施椎管内阻滞麻醉穿刺过程中穿破硬脊膜的患者4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21例)行椎管内双填充治疗,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25G针内针,注入0.9%氯化钠溶液8~12ml,再取静脉血10~20ml注入硬膜外腔。B组(20例)行硬膜外自体血单填充治疗,穿刺及注入自体血方法同A组。结果 A组治疗后30min内头痛明显减轻,有效率为100.0%,B组有效率为70.0%,2组比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d后VAS评分高于B组(P<0.05);A组仅1例12h后轻微头痛,持续1d;B组治疗后30min仍有头痛的6例中,5例持续2~3d,1例持续至6d。2组均无腰背疼痛、下肢运动和感觉异常等填充后并发症。结论椎管内双填充是治疗硬脊膜穿破后头痛更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需行上肢手术的住院患儿80例,随机分成A、B两组,各40例,A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选用传统穿刺方法,依靠患儿体表解剖标志定位后穿刺行臂丛神经阻滞。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的生命体征和初醒时间、术中氯胺酮追加剂量和例数、并发症、镇静程度和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手术时间及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除A组发生2例的霍纳氏综合征外,其余均未发生并发症;A组在超声定位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A组患儿氯胺酮用量较B组少,麻醉初醒时间较B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神经阻滞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中切皮和缝皮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呼吸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小儿臂丛神经阻滞使麻醉更加安全,可减少儿童痛苦,不良反应少,而且操作方法简便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股神经复合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用于高龄老年患者膝部手术的可行性,分析其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异同。方法30例ASAⅡ~Ⅲ级高龄老年(80~87岁)膝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患侧股神经复合股外侧皮神经阻滞(A组)和蛛网膜下腔阻滞(B组)。观察阻滞平面及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阻滞效果均完善,但阻滞范围B组明显大于A组(P〈0.05),B组在麻醉后10、20、30min的血压明显低于A组。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股神经复合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可用于高龄老年患者膝部手术的麻醉,且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将选取的80例剖宫产子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联合组采取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观察两组的麻醉安全性。结果两组在各个观察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补液量及产后出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的术中低血压和术后头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在子痫前期患者中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单切面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传统异感法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76例,随机分成A组38例采用传统异感法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38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单切面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患者VAS评分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B组麻醉效果优秀率高于A组(P0.05)。B组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低于A组。结论:超声引导下单切面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效果确切、安全,可以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新型局麻药盐酸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并与同剂量盐酸布比卡因进行比较。方法:选择ASAⅠ~Ⅱ级下肢手术病人8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40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在L2~3间隙穿刺成功后,布比卡因(B)组于蛛网膜下隙注入0.5%的布比卡因2mL加生理盐水1mL,左旋布比卡因(LB)组于蛛网膜下隙注入0.5%的左旋布比卡因2mL加生理盐水1mL,注药速度为0.2mL/s。结果:(1)两组患者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和恢复时间、感觉最高平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两组病例阻滞完善,麻醉质量均为I级。(2)两组患者手术中均无低血压、心率减慢、呼吸抑制、ECG异常改变。术后随访膀胱恢复排尿功能时间,LB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中术后均无明显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寒战等不良反应。结论: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下肢手术安全且完善,有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国峰  王海涛  李红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176-4177,4180
目的观察反向斜引进针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部及上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90例肩部和上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反向斜引进针阻滞法,B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观察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麻醉显效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和有无并发症。结果A组的麻醉显效及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麻醉效果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和高于B组,效果确切、安全、无并发症。结论反向斜引进针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便,较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麻醉起效时间快,麻醉效果也更加确切,并发症少,并且有区域阻滞选择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腰硬联合麻醉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腰麻-硬脊膜外阻滞麻醉与硬脊膜外阻滞麻醉用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效果。方法将40例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腰麻-硬脊膜外阻滞麻醉组(A组)和硬脊膜外阻滞麻醉组(B组),每组20例。穿刺部位均选择L2-3椎间隙,A组采用腰麻-硬脊膜外阻滞麻醉,B组采用硬脊膜外阻滞麻醉。观察2组术中麻醉平面达T10阻滞时间、麻醉效果、局部麻醉药用量(盐酸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及头痛、穿孔和闭孔神经反射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麻醉平面达到T10阻滞时间及盐酸罗哌卡因、利多卡因用量均少于B组(P〈0.01),A组麻醉效果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麻醉后5minMAP、HR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头痛、穿孔及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腰麻-硬脊膜外阻滞麻醉用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有效、安全,麻醉效果优于硬脊膜外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利多卡因及罗哌卡因针的麻醉效果,并比较环形皮下注射与传统阴茎根部背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170例行包皮环切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利多卡因针阴茎根部背神经阻滞麻醉)、B组(药物改良组,利多卡因乳膏外用,利多卡因针及罗哌卡因针阴茎根部背神经阻滞麻醉)、C组(注射方法改良组,利多卡因乳膏外用,利多卡因针及罗哌卡因针阴茎根部环形皮下注射).分别比较各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并比较术后各时间段的VAS评分.结果 各组麻醉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但A组的麻醉持续时间明显低于B组和C组.在麻醉时,C组VAS值明显低于A组及B组(P<0.05),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三组评分均无明显差异.至术后30min、1h、2h,A组均高于B组及C组(P<0.05).结论 麻醉时,阴茎根部环形皮下注射,患者的疼痛感明显轻于背侧根部背神经阻滞麻醉.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利多卡因加盐酸罗哌卡因针联合麻醉,持续时间长,术后的疼痛程度较单纯使用利多卡因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肋间神经阻滞在乳腺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20例,观察麻醉效果、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术后VAS评分。结果 B组、C组较A组镇痛效果满意,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小,术后VAS评分有明显差异。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用于乳腺手术效果优于局麻,对循环、呼吸影响小,且术后镇痛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采用超声引导穿刺为A组,传统解剖定位穿刺为B组,均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剂量为0.4mg/kg。记录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进行麻醉效果评定,记录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早于B组(P<0.05);A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更少(P<0.05)。结论住院医师使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比传统解剖定位穿刺缩短操作时间,提高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可行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外静脉内缘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为臂丛神经阻滞寻找一种新的阻滞方法。方法选择拟行肩、臂、手部位的手术患者100例,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为颈外静脉内缘臂丛神经阻滞法径路,B组为传统的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法径路。结果 A组异感发生率高,阻滞效果完善,能满足上肢不同手术部位对麻醉的需要,阻滞效果优于B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组可作为一种新的臂丛神经阻滞径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对子痫前期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及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和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子痫前期产妇86例,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B组),各43例。比较两组产妇麻醉效果、起效时间、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母婴结局。结果A组产妇麻醉起效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产妇麻醉效果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点SBP、DBP、HR不同程度降低,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2、T3、T4时间点,A组SBP、DBP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产妇HR水平在T2~T5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SpO2水平在T0~T5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点MAP不同程度降低,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4、T5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SpOz水平在T0~T5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和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产妇术后头痛发生率较A组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儿娩出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痫前期产妇在行剖宫产术时,全身麻醉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同样安全、有效,全身麻醉麻醉起效更快,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且两种麻醉方法对新生儿Apgar评分均无明显不良影响,可有效保证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6.
神经刺激器引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剑 《浙江临床医学》2007,9(2):165-166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经斜角肌间沟留置导管用于持续臂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套管针组(A组)和留置导管组(B组),每组30例。A组患者用20G静脉穿刺套管针行常规方法臂丛神经阻滞留置,B组患者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穿刺置入专用的柔软导管,手术结束后两组患者均连接一电子镇痛泵行持续术后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结果 术中需辅助用药患者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镇痛失败率达23.3%,B组无镇痛失败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剔除A组镇痛失败患者后,两组患者术后48h内的VAS评分、Ramsay评分和PCA按压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周围神经刺激器精确引导下经斜角肌间沟留置导管行臂丛神经阻滞和持续术后镇痛是一种可行性好、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与硬膜外腔注射吗啡用于剖腹产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30例ASAⅠ~Ⅱ级剖腹产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5例,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腰麻用药为0.5%布比卡因7.5mg。A组于腰麻药液中加入0.2mg吗啡,B组则于硬膜外腔注射2mg吗啡。术后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行镇痛评分,观察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术后应用哌替啶的人数也明显少于B组(P<0.01),但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却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持续时间长,但不良反应发生率却高于硬膜外吗啡组。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1004-100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与常规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行上肢手术肥胖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A组采用常规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操作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B组患者麻醉效果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操作时间显著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臂丛神经阻滞相比,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肥胖患者上肢手术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缩短操作时间,并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左布比卡因腰麻复合硬膜外利多卡因联合阻滞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临床麻醉效应。方法选择ASAⅡ-Ⅲ级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分别用0.5%左布比卡因1.2ml(A组)、2ml(B组),于L3-4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以0.1ml/s速度注入麻醉药,在硬膜外腔留置导管。注药后20分钟感觉阻滞平面未达T,。者,经硬膜外导管追加2%利多卡因3ml。观察生理指标变化、最高阻滞平面、麻醉持续时间、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绝对最高阻滞平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硬膜外腔追加2%利多卡因A组明显多于B组(P〈0.01),两组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压手术开始时均低于麻醉前,且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心动过缓、恶心呕吐、胸闷气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下肢术中应用小剂量左布比卡因腰麻复合硬膜外利多卡因联合阻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共36 例,随机分为三组,其中A 组12 例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椎旁神经阻滞治疗,B 组12 例行单纯蛛网膜下腔阻滞治疗,C 组采用单纯椎旁神经阻滞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 及14 d记录三组患者VAS 评分,结果 发现三组患者治疗后3 d、7 d 及14 d 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逐渐降低,但A 组在治疗后3 d、7 d 及14 d VAS 评分与B 组及C 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其中A 组治疗后VAS 评分均低于B 组及C 组(P <0.01).结论 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能够很好地缓解急性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