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76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术,对照组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外侧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4个月。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4个月脊柱后Cobb角、伤椎高度恢复情况、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后缘高度比、Cobb角及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个月,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及后缘高度比均高于对照组,Cobb角及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联合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显著促进患者脊椎形态及功能恢复,减轻疼痛程度,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曾胜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4):2434-2436
目的探究三节段及以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8例脊柱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段数的固定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行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观察组行三或四节段以上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Cobb’s角、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节段及以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脊柱损伤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207-208
目的探究对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案进行治疗的效果,并观察患者的脊柱高度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8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经后路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则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案进行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受伤伤锥椎体复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方案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恢复患者的脊柱高度及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5):2902-2903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74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应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与欧式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定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日常生活功能状况,并统计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住院时间等手术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用时、住院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随访,两组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具有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效果优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治疗组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和椎体内植骨成形术治疗32例胸腰椎骨折,以同期随机选择的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为对照组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分别测量两组病例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椎管内占位百分比,以ASIA 2000分级标准评定神经功能;以Charles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7.2个月(12 ~21个月),放射学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的脊柱重建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后即刻伤椎高度恢复方面疗效相当,但对照组在术后脊柱的后凸矫形和骨折块复位方面较治疗组差(P<0.05).末次随访时治疗组与对照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和临床疗效评估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治疗组2例,对照组5例.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伤椎固定结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可提高骨折后凸畸形的矫正度,使脊柱和内固定物的载荷更合理、更稳定,降低了内固定失效和矫形丢失的发生,促进了骨折愈合,是弥补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不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更优;两组治疗前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且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折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前提下,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7.
胸腰段脊柱爆裂型骨折是脊柱骨折最常见的类型,常伴有脊髓损伤,应积极手术抢救脊髓神经功能,同时进行脊柱复位内固定.经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是脊柱外科飞跃之一[1~7].我院先后使用Dick[1]、CD、RF[8]、SF、AF[9]等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结果表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具有损伤小、固定节段少、固定可靠、复位效果良好等优点,特别是AF系统结构简单、操作简化,复位固定可靠、疗效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或棒断裂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186例胸腰段骨折(不包括骨折脱位病例)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按照骨折类型、手术前后凸畸形(cobbs角)不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后外侧植骨已融合,其中有27例椎弓根螺钉或棒断裂.爆裂型骨折(22/113)椎弓根螺钉或棒断裂发生率明显高于压缩型骨折(5/73),两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5.68,P<0.05);手术前cobbs角>15°组椎弓根螺钉或棒断裂发生率(24/131)较<15°组高(3/55),两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4.19,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或棒的断裂可能与椎体骨折类型、后凸畸形程度有关,对于椎体爆裂型骨折或压缩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行前路支撑植骨或后路压缩内固定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的疗效。方法收集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8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联和外侧植骨治疗,实验组则给予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VAS评分、Worter指数、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与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Worter指数、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与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的疗效显著,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10.
邓海涛  王清 《中国临床康复》2014,(13):2055-2058
背景:对于胸腰段椎体爆裂性或粉碎性骨折,临床多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螺钉置入内固定。后路手术包括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后脊柱的生物与力学变化。 方法: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46例,给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内固定前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脊髓损伤恢复情况及骨折复位情况。 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采用Frankel功能分类法评估脊髓损伤的分级,各时期A级所占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B-E级与内固定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采用前缘高度百分比、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等指标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各时期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的前缘高度、Cobb角与内固定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说明针对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实施椎弓根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有利于骨折复位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5):2760-2761
目的评析胸腰段脊柱骨折实施经皮微创手术对比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技术优势。方法对照组给予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研究组给予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手术基本情况及治疗前后脊柱生理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手术成功。两组手术用时无显著差异(P0.05)。就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VAS评分及住院天数而言,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各脊柱生理学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组内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实施微创手术对比开放术式其复杂程度及疗效相当,但微创术式可降低创伤出血,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2.
爆裂骨折属不稳定骨折,需早期对损伤节段进行复位与固定,解除骨折块对神经组织的压迫,保护脊髓免受再损伤。由于爆裂骨折常常造成伤椎前、中、后三柱的破坏,因此,选用具备三维矫正力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进行手术治疗更符合脊柱、脊髓的生物力学。本院自1999年以来,采用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爆裂骨折14例.获得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中上胸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椎弓根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自2006年9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21例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中上胸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本组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20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无神经系统症状加重,随访时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伤椎高度及脊柱生理弧度无丢失。结论中上胸腰椎骨折脱位损伤外力强大,脊柱、脊髓损伤严重,多发伤合并率高。对不稳定骨折、合并和不合并脊髓损伤,均应尽量早期手术减压并稳定脊柱,以利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C型臂X线机下用锥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胸腰段脊柱损伤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果6例患者随访3—12个月,行CT及X线复查,骨折脱位复位率达95%。全部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无并发症出现。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损伤,固定牢靠,椎体高度丢失少。但对术者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三六三医院2009年1月到2012年1月收治的116例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短节段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治疗,治疗组则采用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组手术情况优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VAS)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对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手术时长及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我院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72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剥离椎旁肌后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术前及术后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腰椎功能。观察组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长、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腰椎功能评分(JO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能有效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缩短手术用时、术后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内固定附加生物活性玻璃行椎体后外侧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3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用生物活性玻璃行椎体后外侧融合。结果随访3~16月,脊柱融合效果明显,融合率高达89.5%,椎体后突畸形及高度得到明显的恢复,X线未见一例断钉,断杆,内固定松动现象,无明显脊柱后凸畸形,矫正高度再丢失现象。结论经椎弓根内固定附加生物活性玻璃行椎体后外侧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显著,方法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AXIS钉板侧块内固定系统在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手术中的作用和疗效,探讨AXIS的使用技巧及注意事项.方法:1999年1月~2001年12月,对3例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行后路脱位复位、植骨、AXIS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脊柱复位、植骨融合及脊髓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复查X线片证实3例脱位均完全纠正.术后进行6~13个月(平均7个月)随访,术后症状明显恢复、脊髓功能明显改善2例,无变化1例.术后6个月3例均植骨融合,融合率达100%.无钢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存在.结论:应用AXIS钉板侧块内固定系统治疗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有以下优点:入路简单、操作较安全,克服了前路不易显露及椎弓根内固定操作困难易损伤脊髓的弊病;术中较容易纠正颈7胸1脱位;可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提高植骨融合率.准确的入钉点、入钉方向及足够的植骨量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整体性复位于脊柱胸腰段骨折R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复位效果和中远期疗效。方法:24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RF椎弓根据螺钉手术内固定组(12例),整体性复位结合RF椎弓根螺钉手术内固定组(12例),进行手术前后X线片,CT检查及神经功能评定,随访12-14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整体性复位结合RF椎弓根螺钉手术固定组在恢复生理前凸,椎体高度及椎管矢径较单纯RF手术内固定组略优,2种治疗方法临床效果相关不显著。但随访结果显示:整体性复位结合RF椎弓根手术内固定组中远期维持解剖复位效果显著,在重建生理弯曲,矫正丢失度,断钉率,骨切割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单纯RF手术内固定组。结论:2种治疗措施均是治疗脊柱胸腰段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整体性复位结合RF椎弓根手术内固定组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输血量方面以及中远期随访效果较好,且为后期各种重要功能的重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临床上应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椎体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量、VAS评分和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的比例。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和随访末期的椎体Cobb角和椎体高度丢失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术后VAS评分和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发生比例均高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