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肿瘤与生物因素无关,直至1911年Rous肉瘤病毒(Rous′sarcoma virus,RSV)被发现,人们才认识到肿瘤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一些病毒的慢性感染可诱发肿瘤,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估计,全球约20%的人类肿瘤是由病毒所致[2]。这些病毒的致癌机制各有特点,但仍存在某些共性。因此,本文主要对病毒感染与肿瘤发  相似文献   

2.
肿瘤病毒致肿瘤发生的分子致癌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年已确定肿瘤病毒可引发动物肿瘤。自从1 980年发现了HTLV以后 ,使人们对病毒致癌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至今肿瘤病毒研究已取得不少进展 ,发现许多人类肿瘤与病毒相关 ,其中DNA肿瘤病毒有多种 ,包括EB病毒 (EBV) ,人乳头瘤病毒(HPV) ,巨细胞病毒 (CMV)和乙型肝炎病毒 (HBV)等。本文拟就近年来对这些病毒致癌的分子机制做一综述。1 EBV致癌性EBV在人群中感染率较高 ,感染后可以在人体内终生潜伏存在 ,有时可引起感染细胞溶解死亡 ,也可能导致感染的宿主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致瘤发生。EBV基因结构中有 84个开放…  相似文献   

3.
乳头状瘤病毒与人类肿瘤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课题组近3年来,以食管癌为主,用PCR、RNA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在肿瘤组织及癌前病变中的存在,发现在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中均有很高比例的HPV检出率(63%、66%及50%)以及活跃的病毒mRNA或蛋白表达.在食管癌高发人群的普查标本上,随着食管癌上皮癌前病变程度的加重,HPV检出率和表达率逐渐增高.我们同时发现选择不同的病毒靶位开展PCR会得到不同的检出率.E6/E7片段可较真实地反映HPV感染情况. 我们的结果提示:HPV-16与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PV DNA的存在和活跃的表达与细胞癌变相关;HPV-16E6/E7与L1片段相比,检出率大大提高.我们认为HPV与人类肿瘤的关系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结合对HPV感染的人群筛选遗传易感基因,对高危人群识别、预防、早诊和治疗,以降低肿瘤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音桦  陆云飞 《医学综述》2007,13(22):1706-1708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一类特异性地感染人皮肤、黏膜的肿瘤病毒,是导致尖锐湿疣、宫颈癌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HPV感染后可以导致被感染细胞的过度增殖和恶性转化。目前已研制出一些HPV疫苗并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PV感染亦与乳腺癌发生关系密切,并引起人们的关注。掌握和了解HPV的致瘤性和感染途径以及明确HPV感染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对于乳腺癌的预防、基因治疗和预后评价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亦乐  吴晓英 《湖南医学》2000,17(5):332-334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揭示HPV的可能致癌作用。(方法)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测定敏例癌组织中HPV的表达,用统计方法比较不同生存率组HPV阳性率的差异,分析HPV感染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在94例经手术、化疗等治疗宫颈癌患者中,存活10年以下患者组(44例)的HPV阳性率远远高于10年以上(50例)的患者缄(P〈).01)。比较临床分期为Ⅱb患者,存活10年以内3  相似文献   

6.
研究证明,部分肿瘤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现已发现的致瘤病毒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人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 1 型(human T-cell leu...  相似文献   

7.
人类肿瘤病毒源自不同进化阶段的原始生物,适应人类机体微环境,能够诱导人体形成肿瘤,至今确认的人类肿瘤病毒有7种,分属于6个病毒科。不同的人类肿瘤病毒有不同的致癌蛋白、致癌机制及作用层面。本文以EB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以及人乳头瘤病毒为例概述其致癌机制的多样性。为防治病毒相关肿瘤寻找新的途径,给纳米生物学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陈建钢  范崇德 《医学新知杂志》1997,7(4):149-150,156
为探讨人类乳头状病毒与腮肿瘤关系,采用PCR技术检测18例石蜡包埋的腮腺良、恶性肿瘤标梧HPV6.11和HPV16.18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15例多形性腺瘤和3例恶性肿瘤标本中,HPV6,11均为阴性反应,HPV16,18阳性反应各1例。提示HPV16,18有高度致癌性。考虑到腮腺与口腔组织所处的环境差异,HPV16,18的致癌作用可能表现为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
应用核酸杂交技术检测54例广西地区子宫颈癌活检标本的HPVs基因组相关序列,结果阳性24例,阳性率为44.44%;HPV型别分布以HPV16型(13例,54.16%)和HPVR型(6例,2500%)为主.研究表明,广西地区相当部分宫颈癌的发生与HP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0.
曾海  闫毅 《中外医疗》2008,34(34):144-145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c-erbB1基因编码的一种跨膜糖蛋白,其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早期蛋白E5、E6和E7参与感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认为HPV与EGFR在某些皮肤粘膜增生性病变及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傅涓涓 《医学综述》2012,18(2):177-179
树突状细胞在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树突状细胞可以清除病毒,另一方面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感染也会造成树突状细胞数量的减少和功能的削弱,从而逃避免疫清除。研究树突状细胞与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基于树突状细胞的人免疫缺陷病毒疫苗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与外阴恶性肿瘤的关系,为外阴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选取手术切除治疗并病理确诊的30例外阴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原位分子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方法,检测切片中HPV感染情况。结果 30例外阴恶性肿瘤患者中IHC检测HPV表达均为阴性;ISH法检测1例HPV16/18(1/30 3.33%)低度阳性表达,其余均为阴性。结论外阴恶性肿瘤组织中HPV感染率较低,外阴恶性肿瘤发生可能与HPV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病毒学家Harald Zur Hausen首次提出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感染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假设,此后国内外大量的证据使得人们对子宫颈癌和HPV的因果关联达成了共识,即HPV感染是子宫颈癌的必然病因。这一发现不但促进了基于HPVDNA检测子宫颈癌新筛查技术的发展,同时也研发成功第一种癌症预防性疫苗,即HPV预防性宫颈癌疫苗。  相似文献   

14.
宫颈癌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49例宫颈癌组织石膜包埋标本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6、11、16、18型DNA进行检测,并与本组研组增报导的同标本中P53蛋白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HPV-DNA的检出(87.76%0分别与HPV6、11、18-DNA的检出(27.52%、36.73%、38.78%)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②HPV各型间有交叉感染,单独HPV16感染与各型间交叉感染相比有  相似文献   

15.
任玉 《医学综述》2014,(8):1494-1495,1498
目的观察分析食管癌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p53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盐亭县肿瘤医院收集的食管癌患者的组织石蜡标本共80例。分别收集入选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正常的食管黏膜组织,进行HPV和p53表达的检测。结果癌组织样本中,HPV阳性率为22.5%,癌旁组织为47.5%,正常组织为6.25%,三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表达显示,癌组织的阳性率为91.3%,癌旁组织为51.3%,正常组织为2.5%,三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感染和p53表达呈正相关(r=0.382)。结论 HPV感染与p53表达呈正相关性,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关。  相似文献   

16.
梁莉  陈萍  陈晓 《热带医学杂志》2006,6(4):438-439
目的探讨35岁以下年轻妇女宫颈癌的发生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996年10月至2005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96例宫颈癌患者的发病年龄进行分析,并对其肿瘤组织或宫颈分泌物进行HPV检测。结果35岁以下年轻妇女宫颈癌与同期宫颈癌的构成比从1996年的11%上升至2005年的42%。≤35岁宫颈癌患者的HPV阳性率为65%,较>35岁者明显升高,后者为32%。宫颈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逐年减小,HPV感染率逐渐升高。结论35岁以下年轻妇女宫颈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HPV感染有相关性。故应加强对HPV感染高危人群的监测、随访,做好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类疱疹病毒(HHV)感染对住院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及其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120例HHV感染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120例同期的健康体检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探讨HHV感染对住院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及其护理对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PLT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PDW、MPV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IgG、IgM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类疱疹病毒感染的住院新生儿120例患者中,其中108例检出HHV的DNA阳性,阳性率为90%(108/120),结论 HHV感染可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应加强对HHV感染的新生儿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昆明地区妇女宫颈HPV感染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了解昆明地区高危型HPV感染的情况。方法应用HPV-DNA PCR反向点分子杂交基因芯片分型系统对1917例妇女的宫颈细胞进行HPV-DNA检测;细胞学检测LPT结果为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以上和/或HPV—DNA检测阳性的患者,均行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1917例妇女HPV感染率为16.9%,其中高危型HPV(HR-HPV)感染占84.9%,以HPV16、33、58和18型最为常见;HPV感染率随宫颈癌癌前病变级别升高均呈趋势性增加,CINI、CINⅡ、CINⅢ及宫颈浸润癌的HPV-DNA感染率分别为36.8%、71.4%、83.3%及85.7%与正常+炎症组相比,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高度病变(≥CINII组)的优势比(OR)和归因危险度比率(ARP)为26.4(11.5~60.5)和88.O%;而低度病变(CINI组)的OR和ARP为3.4(2.0~5.6)和79.O%。HPV感染的多重性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级别升高有关联性(Somers'd=0.645.Kendall's tau-b=0.645,P〈0.01)。结论高危型HPV是诱发宫颈癌的重要病因学因素,控制HPV感染可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昆明地区妇女HPV感染率为16.9%,以HPVl6、33、58和18型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19.
20.
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人体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关系密切。本文根据宫颈受感染后上皮形成挖空细胞的现象,对477例病变宫颈进行了光镜观察分析,结果表明癌前病变和原位癌挖空细胞出现率较高,为80.9%和86%。低分化以下中晚期癌出现率低,为11%。因此挖空细胞可以做为宫颈癌早期发现重要指征之一,有显著临床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