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冠心病不同病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受试者2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15例;正常对照组21例。CRP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结果:冠心病CR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AMI组CRP(28.08±4.26mg/L)高于UA组(8.4±1.52mg/L),P〈0.001。结论:血清CRP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其变化可早期预测AMI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以及Hcy与炎症因素的相关性。方法74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40例;另设性别、年龄相匹配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对照组33例。采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血浆中的Hcy,同时测定血浆中的血糖、血脂和血C反应蛋白(CRP)。结果血浆Hcy浓度AMI患者为(17.21±4.43)μmol/L,UA患者为(15.66±5.24)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9±3.7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与U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S患者Hcy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59,P=0.027)。结论高Hcy血症是ACS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并且与引起ACS相关的炎症反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胱抑素C(CysC)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0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2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8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空腹血hs—CRP与CysC水平。结果AMI组、UA组及SA组血清Cys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UA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明显高于SA组(P〈0.05);UA组与AMI组相比Cys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AMI组和UA组CRP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5),S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提示,在冠心病患者中血清hs—CRP与CysC水平呈正相关(r=0.659,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hs-CRP与CysC水平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分型及其严重程度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变化,探讨炎症标记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ACS组12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亚组4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亚组76例,选择稳定性心绞痛66例作对照组。分别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及热沉淀比浊法测定血清CRP及FIB。结果ACS组CRP高于SAP组[(18.82±17.32)mg/Lvs(1.96±0.88)mg/L,P〈0.05],AMI亚组明显高于UAP亚组与SAP组[(28.74±23.19)mg/Lvs(11.03±10.17)mg/L、(1.96±0.88)mg/L,P〈0.011,UAP亚组高于SAP组[(11.03±10.17)mg/Lvs(1.96±0.88)mg/L,P〈0.05]。ACS组FIB高于SAP组[(3.55±1.33)g/Lvs(2.46±2.77)g/L,P〈0.051,AMI亚组明显高于UAP亚组与SAP组[(3.98±1.46)g/Lvs(3.23±1.02)g/L、(2.46±2.77)g/L,P〈0.011,UAP亚组高于SAP组[(3.23±1.02)g/Lvs(2.46±2.77)g/L,P〈0.05]。结论炎症参与了ACS患者的发病过程,冠心病患者血清CRP和FIB水平增高可作为ACS的危险信号,同时也可以作为CHD患者危险分层的重要生化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将85例ACS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46例,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观察CRP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AMI组与UA组相比,AMI组的CRP水平显著高于UA组(P〈0.05)。ACS患者组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AMI组与UA组亦有明显差异。结论:CRP水平与ACS的发生有着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与冠心病(CHD)发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CHD患者182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5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64例1及健康对照组80例,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hs—CRP含量检测。结果SA组、UA组、AMI组血清hs—CR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治疗2个月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UA组及A/VII组)11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SA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L(P〉0.05);随访ACS患者2个月,发生心脏事件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脏事件发生者(P〈0.01)。结论炎症在CHD尤其是ACS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s—CKP含量测定可作为CHD严重程度的有效评价指标;hs—CRP对ACS患者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CD163)的表达水平和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在冠心病(CHD)中的意义,并探讨CD163和sCIMOL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按照WHO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选择84例冠心病(CHD)患者和20例非冠心病(NCHD)作为研究对象。84例CHD分为三组: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24例。四组患者均在入院当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全血单核细胞表面CD163表达水平(mfi)。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标本中的sCD40L水平(ng/ml)。同时测定ESR、CRP。结果四组患者CD163和sCIMOL水平有明显差异(P〈0.01)。CD163的表达水平在AMI组[(85.38±6.89)mfi]明显高于UA组的(65.18±5.52)mfi(P〈0.001)、SA组的(45.26±4.73)mfi(P〈0.001)和NCHD组的(20.95±3.42)mfi(P〈0.001),UA组明显高于SA组和NCHD组(P〈0.001),SA组明显高于NCHD组(P〈0.001)。sCD40L水平在AMI组[(8.48±4.13)ng/Ml]和UA组[(8.72±4.26)ng/mL]明显高于SA组的(4.36±2.68)ng/mL(P〈0.01)和NCHD组的(4.12±1.96)ng/mL(P〈0.01)。CD163的表达水平与sCD40L、ESR和CRP显著正相关(r=0.837,P〈0.001、r=0.722,P=0.001和r=0.734,P=0.001)。结论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CD163和sCD40L的水平不同,随着冠心病病情加重,CD163和sCD40L的水平逐渐升高,可作为判断冠心病临床类型、评估冠心病危险性的指标。CD163与sCD40L、ESR和CRP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促心肌素-1(CT-1)的浓度变化及意义。方法:ACS患者56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2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9例,并纳入同期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组。用ELISA方法测定CT-]浓度;同期检测血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与血清肌钙蛋白(cTnD水平。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血浆CT-1浓度UA组,AMI组与正常对常组对比均有显著差异。AMI组的CT-1浓度[(419.50±166.32)ng/L]明显高于UA组[(180.06±125.05)ng/I。]及正常对照组[(19.05±18.65)ng/L(均P〈0.01),而UA组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AMI患者CT-1浓度与CK—MB峰值(r=0.614,P〈O.01)与cTnI峰值(r=0.555,P〈O.01)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结论:血浆CT—1在ACS各组患者中都有升高,其浓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血浆CT-1在心肌损伤的修复中发挥作用。CT-1可做为ACS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静脉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3例为ACS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MMP-2,MMP-9水平,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另选稳定型心绞痛组(sA)28例、正常对照组30例作为对照。结果:ACS组血清MMP-2,MMP-9,hs—CRP的水平高于SA组(P〈0.05)及对照组(P〈0.01)。AMI组血清MMP-2,MMP-9,hs—CRP的水平显著高于UA组(P〈0.05)。ACS组患者血清MMP-9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MMP-2与hs—CRP无明显相关性。AMI组患者血清hs—CRP与cTnⅠ水平呈正相关(r=0.401,P〈0.05)。结论:MMP-2,MMP-9在ACS中的高表达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可作为预测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或破裂的血清学指标,其水平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联合检测血清MMP-2,MMP-9与hs—CRP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判断斑块稳定性、预测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时的变化,以了解ACS与炎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ACS组4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血清CRP含量,与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对照。结果ACS中CRP增高,AMI升高最为明显,AMI与UA、AMI与SA、UA与SA之间比较,结果均有显著差异(P〈0.01)。病人近期心脏主要事件的发生比AMI组与UA组与SA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清CRP(C-反应蛋白)是预测ACS心肌损伤程度以及近期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冠心病不同病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受试者共50例,分3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19例,正常对照组23例。CRP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结果冠心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AMI组CRP(29.9±4.63mg/L)高于UA组(8.75±1.34mg/L),P〈0.001。结论血清CRP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其变化可早期预测AM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81例冠心病(CHI))患者分成3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3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20例,采用固相层析免疫法定性测定肌钙蛋白Ⅰ(CTnI)。结果:AMI组与UA组CTnI阳性率均明显高于SA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MI组与uA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CTnI的增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在AMI组中,CTnI的阳性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方法分别测定60例ACS患者入院时hs-CRP水平,并测定30例稳定型心绞痛及30例健康成人hs-CRP作对照。血浆hs-CRP的测定采用微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结果ACS组的hs-CRP水平(8.05±2.48)mg/L,较正常对照组(2.17±0.91)mg/L高(P〈0.01),较稳定型心绞痛组(2.27±0.84)mg/L高(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2.27±0.84)mg/L较正常对照组(2.17±0.91)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与ACS发生有关,可作为危险分层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林海涛  林莉 《中原医刊》2005,32(15):30-31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SA)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血脂特点。方法对10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血脂测定,并比较SA与UA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UA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LD-C)较SA组低(P〈0.05),而甘油三酯(TG)水平、TG/HDL—C、TC/HDL—C比值比SA组高(P〈0.05)。结论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SA与UA患者的血脂水平是有差别的,TG/HDL—C和TC/HDL-C对于评价冠心病心绞痛的危险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酶比法检测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z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45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患者以及27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尿酸水平,并进行对比研究。根据Braunwald分级标准,将UA组按危险程度高低分为I、Ⅱ、Ⅲ级,比较各级之间血尿酸水平。结果①血清尿酸水平AMI组显著高于UA、S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UA组显著高于S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SA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O.05)。②UA组中,随Braunwald分级增加,血尿酸水平呈上升趋势,I、Ⅱ、Ⅲ级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清尿酸水平明显相关,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CRP)在冠心病中的变化,以探讨其在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全血快速CRP分析仪对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85例及健康对照组25例进行CRP含量测定。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组CRP阳性率为100%,CRP含量为(28.96±12.52)mg;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CRP阳性率为85.7%,CRP含量为(13.89±7.88)mg/L;稳定型心绞痛(AP)组CRP阳性率为81.5%,CRP含量为(8.36±4.53)mg/L;健康对照组CRP含量为(3.36±2.25)mg/L。各病组的CRP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AMI组与UAP组、AP组的CRP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UAP组和AP组的CRP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AMI时,CRP100%升高,而且水平依次高于UAP和AP,说明CRP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心肌损伤程度与CRP水平呈正比,其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有十分重要临床意义,CRP可作为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的变化,了解其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1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组,10例)及对照组(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10例)。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和ELISA法检测外周血11117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A的表达。结果AMI患者外周血Th17百分率(0.99±0.18)%显著高于UA患者(0.63±0.11)%及对照组(0.35±0.08)%(P〈0.05),UA组Th17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AMI患者IL-17A血浆浓度(182±23.68)pg/mL高于UA患者(114±14.36)pg/mL及对照组(49±10.74)pg/mL(P〈0.05),UA组IL-17A血浆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加剧,外周血Th17及IL一17A的表达显著增高。Th17可能与斑块的不稳定相关,促进AMI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探讨其在ACS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8例ACS患者为实验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6例,选取12例已排除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取血清测定hs—CRP、MMP-9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ACS组血清hs—CRP、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血清hs—CRP、MMP-9水平明显高于UA组(P〈0.01)。结论:血清hs—CRP、MMP-9浓度升高与ACS的发生,特别是与AMI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清hs—CRP、MMP-9浓度升高可能是ACS,特别是AMI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宋亚辉  蔡伦安 《中原医刊》2007,34(13):22-23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探讨炎性细胞因子IL-1β的表达与分泌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3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28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各组外周血IL-1β的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CRP的水平,分析ACS组IL-1β与CR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ACS患者CRP水平[(3.14±0.47)mg/L]高于SA组[(1.44.4-0.40)mg/L,P〈0.01]及对照组[(1.07±0、28)mg/L,P〈0.01];②患者组IL-1β水平[(222±45)ng/L]高于SA组[(167±3)ng/L,P〈0、01]及对照组[(120±42)ng/L,P〈0.01];③ACS患者组IL-1β与CRP之间呈正的直线相关,r=0.489,P〈0.01。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可能与炎性细胞因子IL-1β表达与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20.
王援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6):160-160
目的:研究冠心病(CHD)患者血清P-选择素、纤维蛋原(Fib)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及30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作为空白对照组,测定血清P-选择素、Fib含量,同时分析二者在不同CHD患者中的表达变化。结果:SA组血清P-选择素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Fib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UA及AMI组与对照组的血清P-选择素、Fib含量差异有非常显著性(Jp〈0.01),而AMI组与UA组的P-选择素、Fib含量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P〈0.01),AMI组明显高于UA组。结论:P-选择素、Fib水平与CHD的病变程度有相关性,检测CIAD患者P-选择素、Fib水平,有利于发现高危人群,预防冠心病,对指导CHD临床诊断与抗凝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