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引起的血小板破坏 ,因而血小板自身抗体的检测对ITP的诊断及发病机理的研究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用改良的血小板抗原单抗特异性固相化法 (monoclonalantibodyspecificimmobolizationofplateletantigens ,MAIPA)测定了ITP患儿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清中的抗GPIIb/IIIa和抗GPIb/Ix自身抗体 ,并同时测定这些患儿的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 (PAIgG) ,将二者作比较 ,试图评价血小板…  相似文献   

2.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儿童ITP病毒感染情况及其治疗与病情转归.方法 (1)统计患儿发病的诱因,部分患儿检测EB病毒、巨细胞病毒、微小病毒B19、单纯疱疹病毒、支原体、自身抗体.分析病毒感染与ITP预后关系.(2)分析难治性与慢性TIP预后与治疗的关系.结果 (1)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无关.(2)有特殊病毒感染诱因者共22例,其中12例(54.5%)为难治性或转为慢性;无特殊病毒感染诱因者共77例,其中19例(24.7%)为难治性或慢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3)难治性ITP转慢性的12例治疗效果均欠佳.(4)慢性ITP有特殊病毒感染者6例,其中好转的4例均多次短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此4例中的3例同时或之前应用抗病毒药物,2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无特殊病毒感染史者13例,治疗好转6例,无效6例,均未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论 由特殊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ITP预后欠佳,加强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病毒的力度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4.
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n,ITP)是一种获得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为血小板数目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及成熟障碍,表现为皮肤、黏膜、内脏的出血。对于ITP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已发现十余种病毒与ITP的发病相关,细菌感染也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1],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可能与部分ITP患者的发病存在着密切联系。1HP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HP为革兰氏阴性螺形杆菌,是微需氧菌属。生长环境中温度、湿度要适宜,营养要求高。在胃黏膜粘液层中常呈鱼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急性ITP患儿200例,应用ELISA方法检测患儿初诊时及治疗前后PAIg的表达,并与临床疗效相比较。结果 ITP患儿初诊时PAIgG、PAIgA及PAIgM抗体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AIgG、PAIgM、PAIgA表达水平与血小板计数之间均呈负相关。难治组ITP患儿初诊时PAIgM抗体水平要明显高于激素治疗有效的急性ITP患儿,并且PAIgM异常增高或合并PAIgG增高的比例显著高于急性ITP患儿(P<0.05)。治疗后,PAIgG和PAIgM同时升高的ITP患儿,治愈和显效组两种抗体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难治组两种抗体水平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 ITP的发生与血小板抗体水平增高密切相关,初诊ITP患儿PAIgM单独或合并PAIgG异常增高常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儿科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其病因呈多样性,疗效也与多种因素相关,现将我院近4年收治的92例ITP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92例患儿年龄从新生儿到14岁以下,其中新生儿1例,3岁以下58例,占63.0%,4~6岁26例,占28.3%,7~14岁8例,占8.7%,男44例,女48例。男女比例为1.1∶1.2。入院时轻度出血13例,占14.1%;中度出血63例,占68.5%;重度出血12例,占13.0%;极重度出血4例,占4.4%,其中消化道大出血合并颅内出血1例。所有病例都有皮肤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儿童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的自发性出血,实验室检查血小板数量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碍.目前ITP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早期研究发现ITP的发生与自身抗体有关,进而又证实ITP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近年来,有学者提出ITP患者血小板和巨核细胞也存在异常,提示ITP不仅表现为血小板数量减少,同时存在功能障碍,井且与免疫功能紊乱有一定关系.本文就近年来ITP血小板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一种与免疫相关的血液系统疾病 ,近年已有很多报道阐述了细胞因子在该病中的变化及作用[1] 。近一年来我院也对部分急性ITP患儿进行了血清白介素 2、4、8、10 (IL 2、IL 4、IL 8、IL 10 )和干扰素α(IFN α)、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等细胞因子的检测。对象及方法ITP组所观察的儿童均为初次住院的 ,且符合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有关急性ITP诊断标准的患儿 ,共 83例 ,男 5 4例 ,女 2 9例 ;1岁以下 14例 ,1~ 3岁14例 ,4~ 6岁 19例 ,7~ 9岁 16例 ,10~ 12岁 2 0例…  相似文献   

10.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治疗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治疗的最佳方法,对95例ITP病人按治疗方法不同共分为三组:口服激素治疗,激素冲击治疗及丙球冲击治疗。结果显示,本研究显示口服激素与激素冲击治疗在治疗效果上无明显显著性差异,而丙球治疗较其他二种方法显示出起效快,显效率高的特点,特别是对于重症病人及激素治疗无效的病人则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约20%~25%的急性ITP发展而来,其治疗特点呈慢性难治性,目前治疗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免疫球蛋白、抗D抗体、α-干扰素治疗、脾脏切除及其它免疫抑制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间歇短程大剂量冲击疗法副作用小、花费低且能获得几乎50%的有效率;静脉免疫球蛋白已广泛用于临床特别对急危重症其疗效可达83~88%;抗D抗体有效率可达80%,且能持续保持良好反应;α-干扰素的治疗可用于延迟小儿脾切除或者脾切除术前提高血小板数;抗CD20单抗可尝试用于治疗儿童慢性、难治性ITP。脾切除是治疗慢性ITP的有效方法,其完全缓解率可达70~80%,但应严格掌握指征。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70例小儿ITP进行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分析,并探索外周血小板与骨髓巨核细胞变化的关系,发现急性ITP中、重度者血小板与骨髓巨核细胞数呈正相关,慢性ITP巨核细胞数明显多于急性ITP,而形态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病毒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72例急性ITP患儿及同期66例有呼吸道感染史,而血小板计数正常患儿的EBV-IgM。结果 72例ITP患儿中有20例存在EBV感染,感染率为27.78%,66例有呼吸道感染史而血小板计数正常患儿中有8例存在EBV感染,感染率为12.12%。经X^2检验,二者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儿童急性ITP与E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婴幼儿ITP有其特殊性。我院血液科自2000年8月~2002年1月期问共收治2岁以下ITP69例,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5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常用的五种治疗ITP方案,探讨适合我国国情及小儿ITP特点的治疗方法,Ⅰ组口服氨肽,素。Ⅱ组在Ⅰ组在的基础上加氢化考的松静点后改强的松口服。Ⅲ组在Ⅰ、Ⅱ组的基础上加用IVIg。Ⅳ组则在Ⅰ组基础上单用ⅣIg。Ⅴ组在Ⅰ、Ⅱ组基础上加长春新碱静注。结果:五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1.7%、75%、60%、50%。统计学处理后Ⅰ组疗效优于Ⅳ、Ⅴ组,而Ⅰ组与Ⅱ组、Ⅲ组之间疗效无显著差异。结  相似文献   

18.
观察了8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ITP),治疗前血小板数均19×10^9/L并伴有明显出血症状,选择口服醋酸泼尼松组19例,剂量为1mg/kg,疗程6-8周。静脉丙球蛋白组28例,剂量为0.25-0.40/kg,时间为2-5天,用前给地塞米松3-5mg预防过敏反应。免疫抑制组11例为西艾克3mg/m^2/周或VCR1.5mg/m^2/周,静脉缓慢滴注,用4-6次。切脾组19例均选择激素无效或依赖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