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损伤性胆管狭窄手术时机与胆管胶原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损伤性胆管狭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是影响胆道修复重建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上对于胆管狭窄手术时机对术后胆管再狭窄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动物模型的实验观察,了解手术时机与胆管胶原组织含量变化的关系,为临床上损伤性胆管狭窄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 荣昌大白猪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胆管梗阻15d组、胆管梗阻1个月组、胆管梗阻3个月组。建立胆管损伤模型,胆管修复方式为狭窄段胆管切除后的胆管对端吻合术,观察胆管吻合口组织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 胆管梗阻后,胆管黏膜上皮坏死脱落、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管壁增厚。胆管修复术后胆管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胶原含量与胆管梗阻时程呈正相关。胆管修复术距损伤时程越长,胆管胶原组织的含量越高,术后发生胆管吻合口再狭窄的机会越大,程度越重。结论 胆管损伤后胆管胶原组织含量的变化是影响胆管修复术后吻合口狭窄的重要因素,损伤时程越长,胶原含量越高,术后易发生胆管吻合口再狭窄。  相似文献   

2.
同种软骨移植后胶原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化手段测定了豚鼠异体软骨移植后1 ̄20周软骨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术后第3周起软骨胶原含量开始下降,至第4周达最低点(P〈0.05),此后逐渐回升,至第8周时已接近于正常组并维持在接近于对照组的水平(P〉0.05),提示可采用生化测定胶原在同种软骨移植后不同时期的含量变化来评价异体软骨移植后的结构和弹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应用带蒂自体组织修复肝门部胆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带蒂自体组织修复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 1989-2003年应用带蒂胆囊壁瓣修复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38例、直用带蒂胃壁片2例及肝圆韧带脐静脉片2例修复肝总管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术后无明显胆瘘、出血等并发症。无手术死亡。术后T管造影显示胆道通畅无狭窄。术后随访40例6个月至14年,2例因术后胆管炎发作,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应用自体组织带蒂胆囊壁瓣,肝圆韧带脐静脉片及带蒂胃壁片修复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符合生理,取材方便,操作简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采用生化手段测定了豚鼠异体软骨移植后1~20周软骨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术后第3周起软骨胶原含量开始下降,至第4周达最低点(P<0.05),此后逐渐回升,至第8周时已接近于正常组并维持在接近于对照组的水平(P>0.05)。提示可采用生化测定胶原在同种软骨移植后不同时期的含量变化来评价异体软骨移植后的结构和弹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明胶内衬血管壁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血管重建术后内衬明胶于受损血管壁对防止血管再狭窄的效果,为进一步寻找能黏附于血管壁防止血管再狭窄的生物材料提供实践依据.方法:建立兔股动脉再狭窄动物模型,实验组内衬浓度为30%的明胶于损伤段动脉壁,分别于2周和4周采集标本,行图像分析及TUNEL原位标化,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内膜面积、内中膜面积比和平滑肌细胞凋亡率.结果:对照组新生内膜明显比实验组新生内膜厚,而且细胞数也明显比实验组多.2周及4周对照组新生内膜面积(NEA)分别为(1.02±0.41)cm2和(1.46±0.15)cm2实验组分别为(0.67±0.25)cm2和(1.18±0.36)cm2,内中膜面积比(NEA/MA)2周及4周对照组分别为(0.54±0.14)%和(0.75±0.10)%,实验组分别为(0.35±0.05)%和(0.62±0.25)%,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对照组2周为(13.6±2.4)%,4周为(15.1±2.1)%,实验组2周和4周分别为(18.2±5.8)%和(13.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明胶内衬于血管成形术后的血管内壁对血管再狭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生化手段测定了豚鼠异体软骨移植后1~20周软骨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术后第3周起软骨胶原含量开始下降,至第4周达最低点(P<0.05),此后逐渐回升,至第8周时已接近于正常组并维持在接近于对照组的水平(P>0.05)。提示可采用生化测定胶原在同种软骨移植后不同时期的含量变化来评价异体软骨移植后的结构和弹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2例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术中均行肝方叶切除,对照组采用未行肝方叶切除的手术方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术后的残石率、术后并发症、复发率以及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 结果:两组均无病死病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临床疗效的优良率高(93.2% vs. 77.8%);残石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降低(9.1% vs. 27.8%;9.1% vs. 22.2%; 2.2% vs. 16.7%),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前肝功能酶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在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中进行肝方叶切除,能够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残石率,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8.
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为提高对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的认识,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随访分析46例的主要临床表现、病因、诊断方法和手术疗效。男12例、女34例,年龄35~68岁,平均51.5岁。胆囊切除术后8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32例,胆源性复发性胰腺炎4例,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后2例。其中第一次手术后38例,第二次手术后8例。作胆总管空肠吻合术18例。行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28例,其中加作壶腹间隔切开成形术3例。结果腹部切口感染2例,短暂性胆漏2例,黑便1例。胆总管空肠吻合术18例已另文报告,28例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中24例(857%)经2~10年随访效果满意。结论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是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中常见的原因之一。作针对性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可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肝胆管结石病病情复杂,术后复发率高,需反复多次手术。在病程晚期可继发胆汁性肝硬化、甚至肝内胆管癌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主要探讨转移胆管瓣修补肝门胆管狭窄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肝门部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吻合口再狭窄情况。结果:8例患者为首次手术,另28例患者曾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等手术1~4次,所有患者均采用转移胆管瓣修补肝门部胆管狭窄,行胆管盆式Roux-en-Y内引流术。其中合并右后叶切除3例、左肝外叶切除6例,肝方叶切除11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手术历时(256.4±98.2)min,术中失血量(218.5±68.1)mL,术后住院(10.3±3.2)d;3例(8.3%)术后发现残余少量结石;术后出现轻微胆汁漏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腹腔积液2例,胸腔积液2例,均保守治疗治愈,未出现Clavien-Dindo IIIa级以上并发症。所有患者出院后采用门诊、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3.6(12~46)个月。2例出现反流性胆管炎,均自行缓解,未发现有吻合口再狭窄的患者;3例(8.3%)发现结石复发。结论:转移胆管瓣修补肝门胆管狭窄治疗肝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
损伤性胆管狭窄手术时机对肝功能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通过建立猪胆管损伤后狭窄修复模型 ,观察梗阻时程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探讨损伤性胆管狭窄修复手术时机的选择问题。1.材料与方法 :健康荣昌种猪 2 4只 ,分为 4组 ,各 6只。A组 :正常对照组 ,直接行胆管切断对端吻合术 ;B组 (胆管梗阻 15d)、C组 (胆管梗阻 1个月 )、D组 (胆管梗阻 3个月 )一期手术橡皮塞置入胆总管 ,造成不完全性胆管梗阻 ,3个月后二期手术 ,行胆道再通及胆管对端吻合术。进行肝功能测定 ,A组及B、C、D组动物胆管修复术前及修复术后第 7天经颈外静脉留置管采静脉血化验肝功能 :血清胆红素 (TBIL、DBI…  相似文献   

11.
良性胆道狭窄(BBS)是肝胆胰疾病及外科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采用何种适当的诊断方法和策略明确病因,既不漏诊具有良性表现的恶性胆道狭窄,又避免良性疾病中不必要的手术探查,已成为胆道狭窄诊治的关键一环。在众多针对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法中,如何选择和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也是肝胆胰外科医生面临的问题。BBS的病因主要为医源性、感染性、炎症性、梗阻性、缺血性和自身免疫性因素等。在诊断方面,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胆道狭窄并初步判断良恶性的首选技术手段。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肝胆外科学与影像学、病理学等多学科联合综合评估,可对BBS做出病因诊断。在治疗方面,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目前仍是BBS的一线治疗手段;对于解剖结构改变或各种原因导致内镜无法通过十二指肠大乳头进入胆道的病例,可用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PTBD)进行治疗;对于难治性BBS,外科手术可作为最终的保底治疗手段;磁压缩吻合、胆管内射频消融和可降解生物支架等新兴技术手段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仍需更多的研究数据评估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对30只兔胆总管(CBD)进行在体急性加压实验,并与正常对照组(n=5)进行比较,探讨CBD内压力与其组织构筑的关系。结果显示:兔CBD内平均基础压为1.27±0.47kPa,在基础压上增加1.95kPa,CBD全部破裂。正常兔CBD直径为1.31±0.20mm,随着腔内压力的增高,CBD直径增大达6.44±0.75mm。组织学观察发现:随着腔内压力升高,胆管上皮由高柱状变为矮柱状,着色加深,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张力增高,直至完全断裂。本研究结果提示,临床上胆道高压一般不会导致维持胆管张力与弹性的纤维发生断裂而出现疤痕修复,当胆压恢复、胆流通畅后,这种扩张的胆管可望有较好的形态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损伤性胆管狭窄的发生原因,探讨其处理方法并提出具体预防措施。方法回顾近年来工作中遇到的58例损伤性胆管狭窄的病人,探讨诊断指标和治疗方案,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①损伤性胆管狭窄的原因:LC 20例,OC 26例,其他12例。②1次行胆管修复者6例,2次手术修复者46例,3次以上手术修复者6例。③伴肝功损害者100%,肝硬化、腹水者8.6%,有消化道出血者3%,重度营养不良者1例,近端胆管结石形成者22.4%。④本组全部行手术治疗,手术时间为胆管狭窄发生后3~6个月,最长5年。⑤全组57例治愈,1例术后死于肝衰竭。2年后补片修补者再狭窄1例,胆肠内引流再狭窄2例。结论①损伤性胆管狭窄给病人造成的痛苦重、时间长。②损伤性胆管狭窄的原因中,各种方式的胆囊切除术仍占较大比例,肝脏手术引起者是近年随着肝外科的广泛开展而发生的新的情况,有愈来愈多的趋势。③预防:应针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④损伤性胆管狭窄均需手术治疗,手术仍以胆肠内引流为主,据情可用补片修复。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采用缓释bFGF胶原膜修复猪胆管缺损的效果。方法中华实验用猪28只,雌雄不限,体重15~30 kg;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将其随机分为3组,其中实验组12只,空白对照组12只,正常对照组4只。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制备胆管壁缺损模型(长2 cm,宽1/3~2/3胆管周径)后,分别采用2.0 cm×1.0 cm×0.5 mm缓释bFGF胶原膜和空白胶原膜缝合修复。术后观察实验动物存活情况,并于术后1、2、3个月检测肝功能变化,处死动物后行大体观察;取胆管组织经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黏膜下腺体计数;术后3个月行经胆囊胆管胆道造影观察。结果术后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1个月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腹腔粘连均较严重,随着时间延长,实验组粘连较空白对照组明显缓解。肝功能检测示,除ALP在术后2、3个月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外,其余各指标,如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和白蛋白术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示,实验组胆管腺体再生和上皮再生速度快于空白对照组,2个月即完成胆管上皮覆盖,3个月与正常对照组相似,相应组织水肿和炎性浸润均较空白对照组轻。术后1个月实验组黏膜下腺体计数及MVD值均显著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2个月后下降并稳定于正常对照组水平;空白对照组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术后1、2个月显著低于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3个月时达到并稳定于正常对照组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黏膜下腺体计数与MVD之间均成正相关(P<0.01)。术后3个月造影显示,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均无胆管扩张及结石形成。结论缓释bFGF胶原膜可通过促进新生血管再生等方式促进猪胆管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16.
损伤性胆管狭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自 1 8 82年CarlLangenbuch首次施行胆囊切除术之后便一直存在胆管损伤的可能 ,但可能由于当时施行胆囊切除术的病例数少 ,直至 1 90 5年Mayo才首次报道 2例胆囊切除术后胆管狭窄并用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治疗[1 ] 。胆管损伤是一严重并发症 ,因而引起多方重视 ,并在临床上十分强调胆囊切除手术的正规化 ,使开放式胆囊切除术的胆管损伤率有明显降低。例如Roslyn( 1 993) [2 ] 复习 1 988- 1 989年 42 4 74例开放法胆囊切除术 (相当于该时美国的胆囊切除术总数的8% ) ,胆管损伤率已下降至 0 .2 %。在我国 ,胆囊切除…  相似文献   

17.
损伤性胆管狭窄的手术时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伴随着胆道外科及邻近器官手术的发展而出现的 ,自 1882年Langenbuch施行首例胆囊切除术至今已 12 0余年 ,经几代普外医生的不懈努力 ,开腹胆囊切除的病死率和胆道损伤发生率均保持在很低水平。 1987年法国Mouret开创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以其损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而使胆囊切除术进入微创时代 ,仅几年便迅速在全世界普及 ,胆囊切除再也不是一个难于进行的手术 ,或者说是在很多中青年医生眼中只要初步掌握腹腔镜技术即可尝试的“小手术”。但随之也出现许多胆道并发症 ,其发生率高达1% ,病死率是 0 .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椎黄韧带退行性改变的病理和胶原含量变化的特点及其与颈椎管狭窄症的关系。方法 :对比观察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颈椎黄韧带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变化特点 ,并用Woessner′s法对其胶原含量进行生化测定。结果 :患者组黄韧带弹力纤维减少 ,胶原纤维代偿性增多 ,纤维排列紊乱 ,并出现较明显的变性及钙化 ;黄韧带胶原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5 )。结论 :患者颈椎黄韧带弹力纤维减少 ,且变性及钙化 ,而胶原含量却显著增高。前者引起黄韧带弹性下降 ,而后者则是黄韧带肥厚的主要原因。黄韧带弹性下降且肥厚可导致或加剧颈椎管狭窄 ,引起颈髓后方受压。  相似文献   

19.
Biliary stricture after cholecystectomy poses difficult management problems to surgeons because of high and stable incidence.In contrast to malignant stricture,benign stricture requires durable repair....  相似文献   

20.
损伤性胆管狭窄的手术时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损伤性胆管狭窄手术时机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西南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1974-2000年的损伤性胆管狭窄患者81例,损伤后三月内手术者51例,三月后手术者30例。手术方式为肝门部胆管整形胆管空肠Y型吻合术、间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带蒂组织瓣修复(脐静脉瓣、胆囊瓣)术。分析两组术后肝功能的改变、黄疸消退时间、许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结果(1)临床上损伤性胆管狭窄的病人三个用内手术和三月后手术两组黄疸完全消退的平均时间分别为37d和65.4d,相差非常显著(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低于三个月后手术者,分别为15.9%和53.3%,差异非常显著(P<0.01),两组胆管再狭窄率相比较,分别为3.9%和16.7%,相差显著(P<0.05)。结论 对于损伤性胆管狭窄的病人,在全身情况许可的条件下,可能早期行胆道修复重建术比晚期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