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常儿童左心室斑点追踪成像纵向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我国正常儿童(0~18岁)左心室壁纵向应变特征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 将130例正常儿童按年龄分为五组:幼儿组(A组,0~3岁),学龄前组(B组,3~5岁),学龄期组(C组,6~9岁),青春前期组(D组,10~12岁),青春期组(E组,13~18岁).获取左室心尖长轴连续三个心动周期图像,应用GE EchoPAC软件分析,得到左室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SL)测值.结果 ①各组内比较:心尖段SL测值大于中间段及基底段,其中A组心尖段与基底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后壁、侧壁、下壁、室间隔心尖段与基底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后间隔心尖段与基底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间比较:五组SL测值随年龄增长大致呈递减趋势,五组SL测值除前间隔中间段、侧壁心尖段及后间隔心尖段以外,余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除前壁、B组除后壁心尖段、前间隔心尖段以外,余室壁对应节段SI,测值大于D组及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心尖二腔观观察者内变异系数为2.0%.观察者间变异系数为2.5%;心尖三腔观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9%、2.3%;心尖四腔观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1%、2.8%.结论 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左室各对应节段长轴收缩期纵向应变分布不一,随年龄增长具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E)评价尿毒症患者左心室心肌整体及节段纵向应变特征,并探讨其左室应变能力与透析时间的关系.方法 将46例透析时间为0~5年的尿毒症患者,按不同透析时间段分为3组:A组17例,为透析时间≤1年的患者,平均年龄(53.00±12.63)岁;B组14例,为透析时间>1~≤3年的患者,平均年龄(53.78±14.32)岁;C组15例,为透析时间>3~≤5年的患者,平均年龄(52.16±10.43)岁;D组为正常对照组,50例,平均年龄(53.20±10.53)岁.在心尖四腔观,采用容积探头采集心脏全容积图像,并存储原始数据.运用TomTec 4D MV-Assessment软件进行脱机分析,获取左心室心肌整体及16节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测值及其均值.结果 病例组组内各壁基底段至心尖段应变测值逐渐下降,而正常组各壁基底段至心尖段应变测值逐渐升高,但无论是正常组或病变组各组内这种由基底段至心尖段阶差式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A、B、C组各个节段应变值均较对照组减低.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各节段有明显差异,B组与C组间除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有差异外,其余节段无明显差异.A组、B组及C组整体应变与16节段应变值均值均较对照组减低,B、C组均较A组减低;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D-STE能更好地评价尿毒症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透析治疗可能对尿毒症患者远期左心室收缩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正常儿童左心室径向应变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0~18岁正常儿童左心室心肌局部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率(SrR)参考值,及其与年龄、心率的相关性。方法获取164名0~18岁正常儿童胸骨旁左心室短轴二维动态图像,采用GE Echo PAC软件分析并得到左心室SrR,比较各节段SrR值,对SrR与年龄、心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二尖瓣水平前间隔基底段与下壁基底段S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乳头肌水平前间隔中间段与侧壁中间段S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心尖水平各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除前间隔心尖段、前壁心尖段以外,其余节段SrR与年龄均相关(R2=0.014~0.206,P<0.05);左心室壁各节段SrR与心率均相关(R2=0.048~0.237,P<0.05)。二尖瓣水平各节段SrR与心率相关(R2=0.066~0.123,P<0.05);乳头肌水平各节段SrR与年龄和心率相关(R2=0.088~0.268,P<0.05);心尖水平各节段SrR与心率相关(R2=0.048~0.127,P<0.05)。观察者内、观察者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2%、8.6%。结论运用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正常儿童左心室局部心肌SrR时需考虑年龄、心率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3D-STI)探讨不同年龄正常成人左心室心肌纵向、径向、圆周应变及面积追踪特征,并探讨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 将153名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年龄18~45岁,n=54)、中年组(年龄46~64岁,n=51)和老年组(年龄≥65岁,n=48),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一般资料,然后采集心尖四腔切面动态二维图像,获得左心室全容积图像,存储图像并应用3DT分析软件在线分析。结果 与青年组和中年组比较,老年组整体纵向应变、整体径向应变、整体圆周应变和整体面积追踪明显减低(P均<0.05);青年组与中年组整体纵向应变、整体径向应变、整体圆周应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中年组整体面积追踪低于青年组(P<0.05)。左心室16节段分析示青年组纵向峰值应变、径向峰值应变和峰值面积追踪从二尖瓣至心尖水平逐渐减低,圆周峰值应变逐渐增大;中年组纵向峰值应变、径向峰值应变、圆周峰值应变及峰值面积追踪均从二尖瓣至心尖水平逐渐减低;老年组纵向峰值应变、径向峰值应变、圆周峰值应变及峰值面积追踪在乳头肌水平最小,而在二尖瓣水平最大。结论 随着年龄增长,左心室心肌纵向、径向、圆周应变及面积追踪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5.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正常人左心室心肌应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T)和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T)评价正常人左心室心肌纵向、径向和圆周应变,探讨3DT在评价左心室心肌应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健康志愿者32例,经胸超声同时采集左心室心尖四腔和两腔切面图像后,获取左心室三维全容积动态图像,存储图像后运用3DT分析软件进行脱机分析。经胸超声采集并存储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二维图像和心尖四腔切面、两腔切面和左心室长轴切面二维图像,运用2DT分析软件脱机分析。分析并比较上述两种方法获得的左心室心肌16节段纵向、径向和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值。结果 3DT测得的左心室16节段纵向应变峰值均值明显低于2DT,圆周应变峰值均值明显高于2DT(P0.05),两种方法测得的径向应变峰值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3DT时存储图像和分析图像所用时间均明显短于2DT(P0.05),两种方法测得左心室纵向、径向和圆周平均峰值应变的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变异系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T是一种方便、快速、具有可重复性的评价左心室心肌纵向、径向和圆周应变的新方法,3DT与2DT测得左心室心肌纵向和圆周应变的不同可能由于2DT只能在平面内追踪心肌运动的局限性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3D-STE)评价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患者左心室整体及局部心肌收缩功能。方法:对31例LVNC患者(LVNC组)及31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超声检查,采集三维全容积图像并分析,测量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与左心室整体及各节段面积应变(GAS/AS)、纵向应变(GLS/LS)、径向应变(GRS/RS)、圆周应变(GCS/CS),并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GAS与各指标间相关性。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较,LVNC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球形指数(SPI)值均增加,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期左心室厚壁厚度(LVPWD)、射血分数(EF)值均减低(P均<0.01)。②与对照组相比较,LVNC组左心室GAS、GLS、GRS、GCS均减低(P均<0.01)。③LVNC组非致密节段心肌(心尖及乳头肌水平)较同一水平致密节段心肌AS、LS、RS、CS均减低(P均<0.05)。④LVNC患者GAS与EF呈正相关,与EDV、ESV、SPI呈负相关。结论:LVNC患者左心室整体及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减低,且以非致密节段心肌收缩功能减低更为明显,应用超声3D-STE可对LVNC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功能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在评价左心室心肌应变中的应用价值与优势。方法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3D-STI对3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进行心肌斑点追踪分析,比较两种方法获得的左心室心肌所有节段纵向、径向和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值的大小、耗时及左心室不同水平收缩期峰值应变值的差异。结果使用3D-STI存储图像时间为(309.3±23.4)s,脱机分析时间为(305.5±11.2)s,使用2D-STI存储图像时间为(490.6±14.4)s,脱机分析时间为(1261.4±39.9)s,3D-STI耗时明显短于2D-STI,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1、69.94,P均<0.01)。3D-STI所测左心室整体收缩期径向应变峰值为(48.59±7.68)%,2D-STI所测左心室整体收缩期径向应变峰值为(33.25±7.27)%,3D-STI测值较2D-STI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6,P<0.01);3D-STI所测左心室整体收缩期纵向及圆周应变峰值分别为(-17.66±3.14)%、(-17.13±2.29)%,2D-STI所测左心室整体收缩期纵向及圆周应变峰值分别为(-21.35±2.46)%、(-21.97±3.84)%,3D-STI测值较2D-STI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3、5.99,P均<0.01)。3D-STI示左心室径向、纵向及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均在左心室中间部呈最大趋势,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在心尖部最小,圆周及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则在基底部最小;2D-STI示左心室纵向、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由基底部至心尖部有依次增大的趋势,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则与3D-STI规律相同。两种方法在两测试者间及同一测试者前后均值与差值于Bland-Altman图上呈一致性的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结论3D-STI是一种方便、快速及可重复性较好的评价左心室心肌应变的新方法,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纵向应变(GLS)评价早期慢性肾病(CKD)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肾内科就诊的病情稳定的CKD早期患者46例,其中CKD 2期患者26例、CKD 3期患者20例,同时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和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E),测量并比较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d)、舒张末期左心室容积(EDV)、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ESV)以及3D-STE指标:左心室三维射血分数(3D-LVEF)、三维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3D-LVMi)及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KD 2期患者IVSTd增大[(9.62±2.33)mm vs(8.17±0.79)mm],LVEDd、GLS减小[(45.08±3.26)mm vs(47.13±3.30)mm,(-15.52±3.52)%vs(-17.20±2.15)%];CKD 3期患者IVSTd、LVESV、3D-LVMi显著增大[(11.24±1.01)mm vs(8.17±0.79)mm,(37.80±4.48)ml vs(33.53±7.00)ml,(107.90±16.31)g/m2 vs(90.70±7.75)g/m2],LVEDd、3D-LVEF、GLS显著减小[(43.47±1.58)mm vs(47.13±3.30)mm,(57.50±2.96)%vs(60.30±3.72)%,(-9.76±3.48)%vs(-17.20±2.15)%];与CKD 2期相比,CKD 3期患者IVSTd、3D-LVMi增大[(11.24±1.01)mm vs(9.62±2.33)mm,(107.90±16.31)g/m2 vs(94.77±10.14)g/m2],LVEDd、GLS减小[(43.47±1.58)mm vs(45.08±3.26)mm,(-9.76±3.48)%vs(-15.52±3.52)%],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CKD早期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已经减低.可通过GLS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左心室收缩期纵向、径向及圆周应变的特点,评价HDCP患者左心收缩功能。方法 HDCP患者34例(HDCP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对照组)。经胸超声采集并储存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左心室长轴心尖四腔、三腔及两腔切面的二维图像,运用QLAB分析软件脱机分析。结果 (1)HDCP组左心室心肌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及圆周应变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左心室长轴心肌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绝对值呈现自基底段至心尖段逐渐增加趋势。结论 HDCP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时,2D-STI技术可以发现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受损,为临床评价其心功能提供了又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心肌缺血患者左室心肌纵向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室壁运动正常的心肌缺血患者左室心肌纵向应变,探讨二维纵向应变检测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4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和28例对照者接受二维超声检查,用二维应变软件分析心尖长轴观、心尖两腔和四腔观的图像,获取左室各节段心肌纵向应变、18节段心肌纵向应变均值(SL18)和12节段(除外6个心尖节段)纵向应变均值(SL12)。结果 冠心病组缺血节段的纵向应变及整体纵向应变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无论正常组还是冠心病组,心尖节段纵向应变均明显高于基底段和中间段,SL18与SL12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表明SL18诊断心肌缺血的截断值为-18.8%,敏感性为80.2%,特异性为74.1%;SL12诊断心肌缺血的截断值为-17.8%,敏感性为81.7%,特异性为85.6%。SL12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与SL18接近,但特异性较SL18明显增高。结论 二维纵向应变均值能较敏感地发现心肌缺血,12节段的二维纵向应变均值较18节段能更准确地评价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正常人左室心肌应变的能力,并对心肌总应变矢量的大小和角度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使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和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对3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心肌运动分析,测量左室的纵向、圆周向及径向应变,并通过纵向及圆周向应变计算心肌总应变矢量的大小及角度.结果 三维斑点追踪测得的纵向及圆周向应变在左室整体及各短轴水平均小于二维应变,而径向应变则相反.三维斑点追踪测得的心肌应变在左室不同水平间存在差异,左室中部水平的纵向、圆周向及径向应变均大于基底部及心尖部水平,而二维应变在不同水平间的差异未显示出明显规律.通过测量的纵向及圆周向应变计算得到心肌总应变矢量大小和角度,应用三维应变计算出的心肌总应变矢量绝对值在左室中部水平最大,而总应变矢量角度在不同水平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三维斑点追踪可通过测量心肌应变对左室局部功能进行准确评价且重复性良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病变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末期三维纵向应变(3DLSe)的价值。 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台州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单纯冠状动脉LAD病变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梗死组),余30例患者未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非梗死组)。选择我院同期心内科住院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3D-STI技术测量所有患者冠状动脉LAD供血区域、邻近区域及远隔区域3DLSe。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3DLSe差异,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Bland-Altman绘图分析法分析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测量左心室心肌3DLSe的一致性。 结果梗死组患者冠状动脉LAD供血区域7个节段3DLSe均低于非梗死组及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梗死组vs对照组:t值分别为6.96、7.41、8.94、8.23、8.94、12.09、15.99,P值均<0.01;梗死组vs非梗死组:t值分别为5.30、5.50、4.66、4.32、4.66、7.66、10.11,P值均<0.01);非梗死组患者冠状动脉LAD供血区域前壁中间段、前间隔中间段、前壁心尖段、室间隔心尖段、心尖部3DLSe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6、3.23、3.02、3.25、4.36,P值均<0.01),而前壁基底段、前间隔基底段3DL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冠状动脉LAD邻近区域下间隔基底段3DL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梗死组患者冠状动脉LAD邻近区域侧壁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侧壁中间段、下壁心尖段、侧壁心尖段3DLSe均低于非梗死组及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梗死组vs对照组:t值分别为4.15、4.79、4.58、9.24、12.07,P值均<0.01;梗死组vs非梗死组:t值分别为2.66、3.59、4.29、7.74、10.33,P值均<0.01);而非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冠状动脉LAD邻近区域侧壁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侧壁中间段、下壁心尖段、侧壁心尖段3DL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冠状动脉LAD远隔区域4个节段3DL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land-Altman绘图分析结果显示,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测量左心室心肌3DLSe差值的均值分别为-0.3%、-0.2%,95%置信区间分别为(-5.6%,5.0%)、(-8.2%,7.7%),表明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测量左心室心肌3DLSe的一致性均较好。 结论左心室心肌3DLSe显示心肌收缩功能的细微变化较常规超声心动图更为敏感,并且能够对心肌缺血或梗死的部位、范围进行定位及定量分析,相关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研究原发性高血压心肌肥厚患者的收缩期左室心肌应变特点.方法 采用三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对37例原发性高血压心肌肥厚患者及2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室壁运动分析,测量左室纵向、圆周向、径向、面积应变,比较两组间各应变参数的差异,并分析各项整体应变参数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结果 高血压心肌肥厚患者的左室整体纵向、径向和面积应变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左室整体圆周向应变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纵向、径向、圆周向应变在左室基底段、中段明显减低,圆周向应变减低仅见于基底段.左室整体纵向、圆周向、径向、面积应变与LVEF具有相关性.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可检测到高血压心肌肥厚患者左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减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探讨正常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左心室各节段室壁扭转运动特征.方法 将117名3天~15岁健康受试者按年龄分为5组:婴幼儿组(3天~2岁),学龄前期组(3~5岁),学龄期组(6~9岁),青春前期组(10~12岁),青春期组(13~15岁).取胸骨旁左心室心尖和心底短轴切面对左心室扭转进行测量,分析各节段室壁旋转角度及心尖水平、心底水平的旋转角度,计算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Ptw),比较各组参数的差异. 结果①正常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左心室扭转运动主要表现为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和心尖部逆时针旋转.②在同一年龄组,心底水平各节段室壁旋转角度从前壁逐渐递增(前壁<前间隔<侧壁<后间隔<后壁<下壁)(P<0.05), 不同年龄组心底水平各节段间室壁旋转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心尖水平各节段室壁旋转角度随年龄增加而变化,在青春期达到最高(P<0.05),而相同年龄组心尖水平各节段旋转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同一节段室壁心尖水平与心底水平旋转角度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以心尖水平的旋转为主,到青春期心尖水平与相应节段的心底水平室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心底水平左心室旋转角度随年龄增加而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尖水平左心室旋转角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加(P<0.05);左心室整体扭转则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青春前期及青春期达到最大(P<0.05).⑥不同性别儿童的旋转及扭转各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出生后至青春期随着心脏的发育,左心室心肌各节段室壁心尖水平旋转和整体扭转随年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左室几何构型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29例.采取心尖全容积图像,应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并比较各组左室整体纵向收缩峰值应变(GLS)、左室整体径向收缩峰值应变(GRS)、左室整体圆周收缩峰值应变(GCS)及左室整体三维径向收缩峰值应变(3DGRS),三维斑点追踪分析软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高血压患者左室GLS、GRS、GCS及3DGRS均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高血压组左室GCS、GLS、GRS与LVEF相关(r1=0.930,P1<0.001;r2=0.705,P2<0.001; r3=0.474,P3=0.001),对照组左室GCS、GLS与LVEF相关(r1=0.838,P1<0.001;r2=0.697,P2<0.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早期左室整体三维形变能力降低,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发现高血压患者早期心功能的变化.左室圆周运动在左室三维运动中占重要作用,对左室射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定量测定左心室容积及整体收缩功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STE)定量测定左心室容积及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STE在心尖四腔切面测定118人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二维超声心动图(2DE)Simpson双平面法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测定的LVEDV、LVESV和LVEF进行对比及相关性分析。进行STE测量的重复性分析。 结果 STE测定的LVEDV与2D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于RT3DE(P<0.05);STE测定的LVESV与RT3D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于2DE(P<0.05);STE测定的LVEF低于2DE和RT3DE的测定结果(P<0.001)。STE与2DE及RT3DE测定的LVEDV、LVESV、LVEF具有良好相关性(P均<0.001)。STE测定左心室容积的同一观察者和观察者间变异分别为6.94%、8.31%,测定LVEF的同一观察者和观察者间的变异分别为9.12%、9.87%。 结论 STE测定的左心室容积和LVEF与2DE及RT3DE的测定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及重复性;STE可用于评价左心室容积及整体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观察单纯性肥胖大鼠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方法 将16只健康雄性大鼠以普通饮食(NF组,n=6)和高脂饮食(HFD组,n=10)喂养12周,之后记录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并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大鼠左心室心肌应变和应变率,观察大鼠心肌纤维化、肥大细胞浸润程度及轻链3(LC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NF组相比,HFD组大鼠体质量、腹围、腹部脂肪含量、空腹血糖及甘油三酯均显著增高(P均< 0.05);左心室前间隔径向应变率及前间隔、前壁径向应变减低(P均< 0.05),后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侧壁基底段纵向应变及应变率均减低(P均< 0.01)。HFD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脂肪空泡,心肌胶原纤维沉积和肥大细胞浸润明显增加,LC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肥胖大鼠早期心脏结构无明显改变时,已存在不同程度左心室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