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术后肠麻痹通常指腹部手术后引起的胃肠运动功能的抑制.影响手术患者胃肠运动功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疼痛、手术操作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虽然多数患者症状较轻,胃肠运动功能常于术后短期内自行好转,但仍有少数患者胃肠运动紊乱的时间持续较长,治疗困难,由此加重病情,延长术后康复,延长住院时间以及增多治疗费用等.明确术后肠麻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助于对其进行防范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15 胆肠吻合肠袢长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胆肠吻合术中肠袢长度与临床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02年5月—2004年8月收治的需行胆肠吻合的102例良性患者随机分为2组:肠袢长度为60cm组(长袢组)和肠袢长度为40cm组(短袢组),术后通过稀钡肠袢反流高度观察和随访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在肠袢反流高度、临床症状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40cm的肠袢与60cm的肠袢有同样的抗反流作用,短肠袢可以增加吸收营养的小肠,减少肠袢臃肿而引起的结石复发。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研究20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20 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3例(15%) 。1例为术后1周内T管致胆管梗阻;1 例为术后3个月拔除T 管后胆漏,均经及时介入、置管引流而愈;1例为术后4个月弥漫性肝内外胆管狭窄经再次肝移植治愈。提示胆道并发症与留置T管、吻合等技术因素有关,而再灌注损伤、缺血性损伤是引起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原因。改进手术技术,缩短供肝缺血时间和确保供肝胆管系统的血供可减少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及术后出血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及术后出血的原因和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6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生大出血12例,主要出血原因为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10例)和肠系膜上动脉损伤(2例);经处理后仅死亡1例。术后发生大出血26例,主要原因为胰胃吻合口出血(17例)和胃空肠吻合口出血(9例);死亡1例。结论:仔细的术前评估和精细的手术技术是避免术中大出血的关键。用血管外科技术和材料处理术中大出血可能获得较好的止血效果。提高手术技术,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腰椎暴裂骨折最佳治疗方案及并发肠麻痹的处理。方法:59例胸腰椎暴裂性骨折均行侧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出现肠麻痹后,行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结果:59例患者术后无后凸畸形,无不稳定,大小便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侧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暴裂性骨折,中西医结合治疗肠麻痹、尿潴留方法可靠,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术后肠梗阻(肠麻痹)的病因与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术后肠梗阻(postoperative ileus,POI)临床又称为术后肠麻痹,是指腹部或非腹部手术后因胃肠道动力改变,不能有效传输胃肠道内容物,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和排气排便延迟[1],是术后肠道协调运动的暂时中断。早在1906年Cannon和Murphy就对其首次定义,并认为该病是手术创伤打击后不可避免的[2]。  相似文献   

7.
术后胰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术后胰瘘是胰腺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各研究者对胰瘘使用的定义不同,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存在差异.目前对于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诊断标准、预防措施以及治疗策略等的研究并无一致的结论.笔者就此对近年有关术后胰瘘的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三种不同术式行包皮环切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防、处理办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传统手术治疗包茎和包皮过长患者380例;包皮环切器治疗261例,包皮切割吻合器治疗89例.结果 各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12%、0.38%、12.35%;水肿发生率为5.26%、15.3%、7.86%;感染发生率为3.68%、4.59%、3.37%.结论 环切器组出血概率最低,水肿发生率最高,切割吻合器组出血概率较其他两组稍高,三组感染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通腑汤配合中药足浴治疗妇科腹部手术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80例妇科手术术后病人随机分为4组,A组应用通腑汤配合足浴治疗,B组应用通腑汤治疗,C组应用足浴治疗,D组应用西医标准治疗,比较各组疗效。结果:4组在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上相比较,A组均明显早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分别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腑汤配合足浴更能有效缩短妇科腹部手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从而促进术后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背驮式肝移植术后神经精神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背驮式肝移植患者术后神经精神并发症的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背驮式肝移植(PBLT)项目组235例中术后出现神经精神并发症的45例患者的病因、治疗反应及预后情况。结果神经精神并发症发生率19.1%(45/235),表现为躁狂者22例(48.9%),抑郁5例(11.1%),幻觉3例(6.7%),自杀倾向1例(2.2%),视物变形1例(2.2%),焦虑伴失眠8例(17.8%),适应障碍2例(4.4%),情感障碍3例(6.7%);其中以谵妄样精神障碍最为多见,但大多数症状不严重,均治愈,仅1例昏迷患者头颅CT检查证实有颅内出血,抢救无效后死亡。结论背驮式肝移植术后神经精神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但大多数病例症状较轻,预后较好。精神并发症出现后,针对不同病因,及时采用积极的综合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6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5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于术后1周内。保守治疗64例,肠梗阻缓解时间1~6周,平均12.2天,手术治疗4例。结论: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先行4~6周保守治疗,过期无缓解再行手术,这样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胆红素变化的规律及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为高胆红素组和胆红素正常组,观察术后胆红素变化特点,分析导致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因素.结果 红素正常组术后血清总胆红素4 d达峰值[(21.5±9.2)μmol/L],术后14 d可降至正常水平;高胆红素血症组血清总胆红素7 d达峰值[(49.2±25.4)μmol/L],术后14 d仍高于正常值2倍[(36.1 ±17.6)μmol/L].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术前胆红素水平,肝功能Child分级,术中肝血流阻断方式,出血量,输血情况以及术后合并低钠血症与术后高胆红素血症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表明术前胆红素水平是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独立预测指标(OR=5.406,χ2=11.319,P=0.001).结论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动态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是重要的.围手术期对发生商胆红素血症的相关临床因素积极防范并处理,可降低肝癌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手术后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与术后肠梗阻的关系。 方法:选择100例行乙状结肠癌或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在术后第1,3,5天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肠梗阻,将患者分为肠梗阻组与非肠梗阻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术后情况,以及术后上述细胞因子的水平。 结果:8位患者在术后第10~15天出现肠梗阻。肠梗阻组的首次排气时间明显长于非肠梗阻组(P<0.05),其他临床变量如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肿瘤部位、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第1,3天PC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肠梗阻组术后第5天PCT水平明显升高,与非肠梗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术后CRP和TNF-α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血浆中PCT水平的升高可能是1项早期预测术后肠梗阻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4.
胆道再手术原因分析:附828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导致再次胆道手术的原因,以期减少胆道再手术率。方法:总结1990—1999年间收治的再次胆道手术患者828例的临床资料,对胆道疾病再次手术的原因进行归类分析。结果: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是结石复发或残留,占65.10%;结石合并Oddi括约肌狭窄占33.82%;单纯Oddi括约肌狭窄占9.54%;胆管损伤性狭窄和胆肠吻合口狭窄占10.39%;胆道系统肿瘤占6.52%。结论:胆道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仍以结石复发或残留为主,其次为Oddi括约肌狭窄;损伤性胆管狭窄等与手术有关的因素不容忽视。减少胆道再次手术的关键在于初次手术的彻底性和手术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肠癌腹壁造瘘口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直肠癌腹壁造瘘手术299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造瘘口并发症的情况。结果造瘘口并发症发生率33.1%(99/299),其中造瘘口周围皮炎91例(30.4%),造瘘口狭窄8例(2.7%),造瘘口梗阻3例(1.0%),造瘘口脱垂17例(5.7%),造瘘口坏死2例(0.6%);端式造瘘组219例,其造瘘口周围皮炎、造瘘口脱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袢式造瘘组(80例)(P0.01);在端式造瘘组中,经腹膜外途径造瘘者(213例)其造瘘口梗阻及造瘘口旁疝的发生率又较经腹膜内途径造瘘者(6例)为低。结论术中对造瘘相关因素的及时处理及造瘘术式的合理选择有助于减少造瘘口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初次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化型甲状腺癌局部切除术后再次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收治的138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局部切除术后行再次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再次手术均行双侧甲状腺全切加不同范围的颈部淋巴结清扫。结果再次手术后病理检查腺体和淋巴结内有残余癌的发生率为76.8%。院外首次手术后单侧喉返神经损伤的22例及双侧损伤的1例(总发生率为16.7%),经修复后恢复19例。再次手术后新发的喉返神经损伤3例(2.2%),甲状旁腺部分损伤2例(1.4%),喉上神经损伤2例(1.4%);无食管损伤及术后出血。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局部切除术后癌残留的发生率较高,应再次手术。再次手术以选择双侧甲状腺全切和颈部淋巴结清扫为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溶液对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月—12月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羟乙基淀粉(HES)组,白蛋白(ALB)组和对照组。术后3 d内,均给予相同能量的静脉营养,另外HES组每日补充羟乙基淀粉(130/0.4)500 mL,ALB组每日补充白蛋白10 g,对照组补充适当晶体液。测定术前和术后第1,4,7天血清白蛋白浓度,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结果:3组术前临床资料、术前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具有可比性(均P>0.05)。术后第1天,3组间血清白蛋白和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4天,对照组血清白蛋白浓度明显低于HES组和ALB组(均P<0.05),而HES组和ALB组血清白蛋白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HES组CRP水平明显低于ALB组和对照组(均P<0.05),而对照组和ALB组血清CR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7天,3组间血清白蛋白与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长于HES组和ALB组(均P<0.05),而HES组和AL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在胃肠道手术后早期应用可以有效节约白蛋白的用量,控制术后的炎症反应,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喉返神经解剖在全麻下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麻下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RLN)显露在预防喉返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对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疾病患者38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63例手术常规显露喉返神经,226例手术常规不显露喉返神经。结果显露喉返神经术式组喉返神经损伤2例(均为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占1.10%(2/182);不显露喉返神经术式者喉返神经损伤12例(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7例,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5例),占5.30%(12/226)。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下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可以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手术显露喉返神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时显露喉返神经(RLN)对预防RLN损伤的作用。方法分析810例甲状腺手术中252例甲状腺手术中显露RLN(甲组)和558例术中未显露RLN(乙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虽然甲组甲状腺手术切除范围大于乙组;但甲组RLN损伤发生率(1.19%)明显低于乙组(3.05%)(P<0.01)。结论甲状腺手术时有选择地显露喉返神经,可明显降低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