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马绍华 《医学综述》2011,17(4):507-510
间充质干细胞(MSCs)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治疗多种疾病的一种非造血组织的多能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已被证明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很大的潜能,但是其向靶组织器官归巢率低,且MSCs归巢后的分布和分化直接影响其应用。因此,进一步明确MSCs的归巢机制及归巢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将MSCs更好地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间充质干细胞(MSCs)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一种非造血组织的多能干细胞,但是其靶向组织器官归巢率偏低,影响了其作为干细胞疗法的效果。许多研究发现,MSCs归巢过程的机制(包括参与的分子,如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和黏附分子等)与白细胞向炎性组织的归巢过程十分相似。随之,根据上述机制,通过MSCs移植前预处理,MSCs归巢率有所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MSCs疗法的效果。进一步深入研究MSCs归巢过程的相关机制可能是从根本上改善MSCs疗法疗效的切入点,进而扩展其治疗谱。  相似文献   

3.
邢健生  白志明 《海南医学》2014,(12):1794-1797
慢性肾脏病已逐渐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社会问题,尽管在支持疗法上有所进展,但患病率和死亡率仍不断升高。以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基础的治疗对炎性组织及损伤组织有效,且无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可能成为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新选择。MSCs能“归巢”到损伤肾组织,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一些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等起到保护肾功能作用。本文总结了MSCs发挥肾脏保护功能的6个不同机制,重点介绍了MSCs发挥抗肾纤维化作用的机制,并阐述了影响MSCs向损伤肾组织“归巢”的因素及不同来源干细胞对损伤肾组织治疗间的差异。目前的临床研究主要涉及MSCs对肾移植后的治疗,而与慢性肾脏病相关的研究甚少;后期需要更多关于MSCs治疗慢性肾脏病有效性的研究,以确保后期临床应用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蒋卫平  曾建业 《广西医学》2005,27(11):1798-1800
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是成年动物或人骨髓中的非造血组织干细胞,具有多能干细胞的特点,可向多个方向分化.在特定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近几年的实验研究发现,MSCs在体内及体外一定条件下可定向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在体内能与神经干细胞一样迁移至脊髓并进行整合。动物实验显示MSCs在治疗脊髓损伤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随着核能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广泛使用,放射医学已成为一门重要学科。而目前对放射损伤的治疗效果却不理想。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由于具有易分离获得、可在体外大量扩增且仍保持增殖与多向分化潜能、可归巢到损伤部位、低免疫原性、易于外源基因转染和表达、可分泌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利于组织修复等优点,将其应用于放射损伤的治疗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MSCs在放射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及辐射对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间充质干细胞(MSCs)由于具有来源广泛、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能力,是骨组织工程上的重要种子细胞.MSCs在体内的生理环境及植入后都是一个低氧状态,低氧是影响MSCs迁移、成骨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部分研究认为低氧通过调控相关趋化因子及细胞因子等促进MSCs向低氧处迁移,涉及的相关因子包括整合素家族、基质金属蛋白酶、Rho-GTPase家族、SDF-1α/CXCR4信号、OPN/CD44信号等.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信号可促进骨形成、骨修复,然而,低氧对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尚存在较大争议,低氧环境下BMP-Smads、WNT/β-catenin、Notch、Hedgehog等成骨相关通路的变化是影响MSCs成骨分化的因素之一.本文就低氧对MSCs迁移及成骨分化的影响及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王正则  李敬诚 《医学综述》2006,12(4):198-200
骨髓基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分化为多种细胞的潜能,可以从鼠和人的骨髓中获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植入脑内。MSCs可以选择性地靶向作用于损伤组织,激活内源性的反应机制,从而促进神经系统损伤功能的恢复。在供、受体之间可能存在几种作用机制,包括:受体对植入MSCs的免疫应答、指导MSCs在受体内分化和向损伤靶点的归巢机制以及局部微环境的作用。MSCs植入可以看作是一种有极大潜力的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疗法,目前在临床前和部分临床试验中用于包括脑和脊髓损伤、脑缺血、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治疗。本文对近期MSCs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章庆国 《现代医学》2006,34(2):134-136
骨髓内的结缔组织干细胞被称为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在分离培养的早期,其形状呈成纤维细胞样,所以又称之为“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fibroblastic,CFU-F)”。许多研究显示,骨髓以外的其他器官中也广泛存在着结缔组织干细胞,体内所有这类干细胞统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骨髓基质内的MSCs是MSCs大家族的主要成员亚类。随着MSCs在组织工程、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临床应用方面的深入研究,以下几个问题是应当受到重视的:MSCs的快速分离及纯化、宿主免疫反应、归巢及体内分化过程,现就此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心肌病是一种慢性渐进性疾患,传统的治疗方法不能改变其心衰的结局,寻求有效治疗策略成为目前研究重点。众多证据表明干细胞移植可改善心功能,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还具有免疫抑制特性,使其在治疗炎症性心肌病时具有独特优势。现就炎性感染如何诱发MSCs的功能、如何促使其归巢到受损心肌、静脉应用MSCs的可行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可从多种组织中分离,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作用,并且具有低免疫原性,可迁移至受损组织,通过直接接触或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研究表明MSCs可显著抑制T细胞的增殖与活化,抑制B细胞的增殖、分化、趋向性和抗体的生成,可调节NK细胞的增殖、毒性和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DC细胞的成熟、分化、增殖、迁移能力和抗原递呈能力.本文就MSCs对各类免疫细胞的调节特性作一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肝内定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同种异体移植后在受体大鼠模型肝内定居分布情况。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三代MSCs经CFSE标记后从门静脉植入同种异体正常组和肝损伤组大鼠体内,于移植后的第14d取出的肝脏,通过冰冻切片行荧光检测,研究MSCs在大鼠肝脏内定居分布情况。结果经门静脉移植的MSCs在正常组和肝损伤组的肝脏内均能定居,且定居的细胞数量上肝损伤组明显多于正常组。结论经门静脉移植的MSCs可以定居于肝脏内,且定于肝脏的干细胞数量与肝脏是否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具有向多胚层分化、免疫调节、归巢、旁分泌等作用的多能干细胞。近年来,肺损伤动物实验研究表明,MSCs移植主要通过旁分泌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等作用,不同程度地缓解肺损伤。早产儿慢性肺部疾病(CLD)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深入研究MSCs对CLD的保护作用,可为早产儿CL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受肿瘤组织或肿瘤微环境释放的多种趋化因子吸引而向肿瘤组织靶向归巢的天然属性,因此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活细胞传递载体用于抗肿瘤药物/基因的靶向递送。外源性MSC静脉注射后会首先在肺部被大量截留,经肺清除后向肿瘤组织归巢,可以通过增强趋化因子与MSC上受体的相互作用或改变注射方式减少MSC截留等方法改善MSC的肿瘤归巢效率。基于MSC的传递系统可用于靶向递送阿霉素、紫杉醇和吉西他滨等化疗药物,帮助解决化疗药物半衰期较短、肿瘤靶向性较差等问题。其次,MSC可以通过基因重组的方式有效保护和靶向递送肿瘤细胞杀伤基因、免疫系统调节基因等治疗基因,通过在肿瘤部位特异性表达治疗基因实现肿瘤抑制或杀伤作用。此外,MSC还可以作为细胞传递载体靶向递送诊疗药物,发挥肿瘤诊疗一体化的治疗作用。总之,基于MSC的细胞载体递送系统可实现化疗药物、治疗基因和诊疗药物的靶向递送并在多种类型的肿瘤靶向治疗中取得良好的疗效。相信随着这一细胞载体递送策略的不断改良和优化,基于MSC的靶向传递系统将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一种新的传递策略和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诱导转化为胰岛样细胞及其对坏死胰腺组织修复的可能性。 方法:①取大鼠骨髓细胞,进行MSC培养纯化扩增,用bFGF、EGF、条件培养液、高糖培养基、B27、地塞米松、胰岛素等培养体系诱导MSC向胰岛细胞转化;双硫腙染色鉴定胰岛样细胞。②结扎大鼠胰腺组织及其血管6~7 h制作胰腺局部坏死模型。将分离、纯化、诱导的MSC和骨髓细胞用DAPI标记,分别移植到实验组(移植MSC)和对照组(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观察大鼠生存状态并于2周后取胰腺组织检测。结果:①体外扩增的MSC诱导转化后,细胞由初期的长梭形变成多角形或圆形并逐渐聚集成团。双硫腙染色大部分细胞团呈亮红色,初步表明MSC可诱导转化为胰岛样细胞。②实验组大鼠成活率达80%,坏死的胰腺组织被修复,变黑的胰腺组织基本恢复正常,胰腺组织中存在核呈兰色荧光的细胞;对照组的动物腹腔积水、粘连,2周内全部死亡。结论:大鼠骨髓MSC可在体外诱导转化为胰岛样细胞,并可修复损伤的胰腺组织。  相似文献   

15.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多由重症感染和肺损伤引起,可导致呼吸衰竭,病死率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成体多潜能干细胞,可调节机体免疫反应,促进受损组织修复,使其治疗ARDS成为可能。动物实验显示MSCs可减轻细菌性肺炎和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肺损伤,促进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修复。MSCs可抑制机体的炎性反应、增强机体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MSCs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治疗效应,如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可溶性因子和外泌体的旁分泌功能等。促进MSCs高表达抗炎分子和促修复分子,能增强其治疗效果。MSCs治疗ARDS已进入临床试验,其结果显示机体具有良好耐受性。尽管目前MSCs要实现大规模移植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细胞的大量培养、细胞的效价和批次的差异等,但MSCs独特的生物学效应,使其成为治疗ARDS最有希望的一类干细胞。  相似文献   

16.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洋  万圣云 《医学综述》2008,14(7):987-98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主要存在于骨髓中,在脐血、外周血、脂肪、皮肤等多种组织中也相继分离出MSCs。MSCs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各种不同来源的细胞。目前,MSCs的分离培养、诱导分化及鉴定体系已趋成熟,其在临床应用的前景广阔。血管内皮细胞(VECs)来源于中胚层,因此MSCs具有分化为VECs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与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人骨瞩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分化特性及其端粒酶活性。方法 取人胚胎股    骨骨瞩,分离、培养、扩增MSCs,原位杂交法检测MSCs的端粒酶活性。将MSCs种植于裸鼠皮下,4周后观察MSCs的    分化情况。结果人 MSCs呈端粒酶反应阳性。植入裸鼠体内后可分化成骨、软骨、脂肪、骨骼肌、肌腱样组织和无髓神经    纤维束样结构。结论人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具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