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腹腔镜肝右后区切除术是难度较高的大范围肝切除术式之一。须熟悉Rouviere沟、肝后下腔静脉间隙和下腔静脉旁间隙等解剖结构,选择适当的手术体位、手术入路、断肝平面、肝血流控制方式,制定流程化的手术思路。这一系列策略和措施可以降低手术难度,缩短学习曲线,同时减少手术中转开腹和术中输血的发生,达到腹腔镜右后区切除术的同质化,最终使病人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移植中绕肝提拉法手术建立肝后隧道的临床解剖学依据。方法21例成人尸体的肝后下腔静脉和20例背驮式肝移植合并肝硬化的肝后下腔静脉资料,按不同的绕肝提拉法可能的路径和不同宽度肝后隧道(10 mm,6 mm)统计可能遇到的肝静脉。结果绕肝提拉法的标准路径平均可遇到肝短静脉的中位数是1(0~3),标准路径右上方的路径(肝后下腔静脉右缘、距肝下缘1 cm)和标准路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0 mm肝后隧道在6个路径上多于6 mm隧道(P<0.05),背驮式肝移植病肝组与尸体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移植中绕肝提拉法手术是可行的,6 mm肝后隧道的风险小于10 mm隧道。 相似文献
3.
绕肝提拉法肝后隧道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解剖学的研究,探讨绕肝提拉法手术的临床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解剖教学的21例成人尸体的肝后下腔静脉,从腔内观察尸肝组汇入肝后下腔静脉的肝短静脉开口情况,按不同绕肝提拉法的路径和不同肝后隧道宽度(10mm、6mm)统计可能遇到的肝短静脉数。结果绕肝提拉法在肝后隧道宽度6mm时标准路径遇到肝短静脉0~3(中位数=1)支,标准右上方路径(EM路径,肝后下腔静脉右缘距肝下缘1cm)遇到肝短静脉0~2(中位数=0)支,后者小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绕肝提拉法手术建立肝后隧道是可行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现代肝胆外科肝内胆道手术技术的需要,选择可行的手术进路,研究新的手术方法。作者观察了30个人肝标本的肝内各叶、段胆管与相应门静脉、肝动脉分支走行、位置的解剖关系。结果表明:肝门胆管、左右肝管及左内叶胆管的显露和切开应从脏面进路。右肝内各叶、段胆管的显露和切开则膈面进路优于脏面进路。上述进路用于临床手术治疗复杂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并多处胆管狭窄35例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手术入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显露肝内叶、段胆管的手术入路。方法 研究30例成人肝脏标本的肝内叶、段胆管与血管的毗邻关系。结果 左右肝管均位于肝脏脏面门静脉门静脉左右干的前上缘,左内叶、右前叶胆管位于相应门静脉的前内侧。右后叶胆管位于门静脉右面支或右前叶下段支脏面深侧者占73%(22/30);位于门静脉右后支脏面深侧或后上缘者占80%(24/30)。左外叶胆管位于门静脉矢状部脏面深侧者占93%(28/30)。选择经肝的脏面显露肝门、左右肝管,经肝的膈面显露肝内叶、段胆管相结合的手术入路,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患者38例,均获成功。结论 经肝的脏面与膈面相结合的手术入路,比较容易显露和切开肝内胆管及其狭窄段、便于取出结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叶血流阻断在右肝解剖性肝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肝癌8例,肝内胆管结石4例,所有患者病变均局限在右肝肝叶或右肝仅一肝段中,术中均采用肝叶血流阻断行右肝解剖性肝切除。结果: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行肝V段切除1例,肝VII段切除2例,肝VIII段切除3例,右后叶切除4例,右前叶切除2例;平均手术时间(263.33±27.99)min,术中出血量(397.50±85.29)mL。术后并发胸腔积液1例,胆汁漏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肝叶血流阻断在右肝解剖性肝切除中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的同时减轻对肝脏功能的损伤,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8.
腹内控制肝上及肝下下腔静脉的局部解剖学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作者对16例新鲜成人尸体膈下肝上下腔静脉进行了局部解剖学研究,测量其直径为35.94±5.68mm,长度16.87±5.14mm,可安全置放阻断带加以控制。临床上对21例累及二、三肝门的肝叶或肝段切除术,经腹在断肝前用阻断带控制肝上及肝下下腔静脉及第一肝门,防治术中可能发生的肝静脉或/和下腔静脉损伤出血。本组3例术中损伤肝中静脉,经阻断带迅速控制下腔静脉,修补裂口,抢救成功。作者认为该法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陈曦|周存才|周红兵|杨兴业|臧金锋|张驰|袁寅|高军业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7):791-795
目的:评价采用肝蒂横断式肝切除术行解剖性肝中叶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1例肝中叶原发性肝癌患者按频数匹配原则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n=30)和肝蒂横断式肝切除组(n=21),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肝功能、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肝蒂横断式肝切除组与传统手术组比较,手术时间短[(2.7±0.839)h vs.(4.5±0.952)h],术中出血量少[(406±33.182)mL vs.(793±29.677)mL],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术后7 dALT为(63.048±7.513)U/L vs.(323.667±12.939)U/L],住院时间缩短[(12.528±0.245)d vs.(16.733±0.338)d],并发症发生率低(14.2%vs.40.0%),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低[4.8%(1/21)vs.26.7%(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肝蒂横断式肝切除技术行解剖性肝中叶切除安全、有效、微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11.
肝后下腔静脉间隙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解剖基础及其在肝脏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尸肝(包括完整的下腔静脉)进行解剖,测量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相关解剖数据。经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入路行6例巨大肝癌、血管瘤切除及1例背驮式肝移植病肝切除。结果肝上静脉窝内肝静脉间的距离平均为(16.75±3.93)mm。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长度平均为(57.76±9.65)mm。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宽度平均为(9.17±2.30)mm。7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无相关并发症发生,与其它手术入路相比有显著意义。结论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有其解剖基础,在肝脏外科中可作为一良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肝脏肝门板和肝静脉的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选择性区域无血肝切除的应用解剖。方法 对5例肝炎后肝硬化新鲜离体肝脏进行肝门板和肝静脉的解剖测量。结果 5例肝硬化肝脏的肝门板左主干平均宽1.78cm、深0.82cm;左内叶支平均宽1.04cm、深1.02cm;左外上支平均宽0.96cm、深0.74cm;左外下支平均宽1.02cm、深0.76cm;右主干平均宽2.02cm、深1.28cm;右后叶支平均宽1.20cm、深1.10cm;右前叶支平均宽1.22cm、深1.16cm。肝左静脉平均宽0.82cm、深0.74cm;肝右静脉平均宽1.16cm、深1.04cm;肝中静脉平均宽0.92cm、深1.18cm。临床成功应用2例区域无血肝切除。结论 选择性阻断病灶所在出入肝叶或肝段的血流,可使肝切除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是安全开展肝切除手术的基础和技术保证,是肝脏外科的核心问题之一。笔者就近年来肝功能评估在肝脏疾病临床应用中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主要包括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及APACHE II等评分系统的提出、发展以及它们在肝脏手术中的应用,其中对MELD评分系统作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4.
王笛乐|屈碧辉|胡敏|何涛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7,26(1):13-17
目的:探讨3D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行3D高清腹腔镜肝切除术(3D组,48例)和传统2D腹腔镜肝切除术(2D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3D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2D组(522 min vs.566 min,P=0.001)。结论:3D高清腹腔镜肝切除术有助于精准解剖,缩短手术时间,同时不增加副损伤和住院总费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微创外科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跟骰关节面的形态特征,为跟骨前部内固定置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笔者自2013-01—2015-06解剖40只成年人足踝部标本,分为男、女2组(男22只,女18只)。每只标本来源于不同个体,不分左右侧别。以跟骨长轴作为解剖测量基线,解剖观察跟骰关节面形状,测量跟骰关节面水平横径和最大横径,测量并计算后斜角。分析测量指标与跟骨骨折内固定置钉之间关系。结果测量结果显示,男性组跟骰关节面的水平横径为(25.03±1.37)mm,最大横径为(31.24±2.13)mm,女性组水平横径为(23.51±2.11)mm,最大横径为(27.39±1.87)mm。2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78,P=0.009;t=6.003,P0.001)。男性组和女性组的后斜角分别为(23.03±1.71)°和(20.69±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9,P=0.001)。结论跟骰关节面是一个不规则的倾斜关节面。自跟骨前部外侧向内侧置钉,关节面的后斜角决定进钉方向,水平横径和最大横径决定进钉长度。按照研究结论和方法置入合适长度螺钉,能避免螺钉误置入跟骰关节,也可以避免由于螺钉过长而损伤跟骨内侧的肌腱、血管和神经。 相似文献
16.
肝中叶切除术局部解剖学基础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对19例肝中叶切除病例进行分析,探讨了肝中叶切除的肝脏喧位方法、术中出血的控制及余肝创面的处理,认为:(1)术中B超是进行肝叶解剖定位简易、安全的方法;(2)无血切肝技术涤 中出血;(3)胆总管置管引流有利于术中指引及余肝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保留腓肠神经的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可行性、方法 及适应证,以改进常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术后足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缺陷. 方法 选择8具16个成人下肢标本,其中新鲜标本8个,经股动、静脉分别灌注红蓝色乳胶48 h后,解剖研究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伴行动脉的关系.临床应用保留腓肠神经主干或内、外侧支的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足踝皮肤缺损12例. 结果 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有各自的伴行血管,伴行血管与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的距离不恒定,在1~8哪之间,两条伴行血管相互交通.腓动脉最低穿支距踝尖12~32 min,平均22 mm,穿支直径1.0~1.5 mm,平均1.2mm.临床保留腓肠神经主干、内侧支或外侧支的皮瓣12例.术后4例腓肠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正常;4例S2+~S3;2例外踝区域S0感觉消失,2例足外侧S1.经6~24个月的随访,4例S2+~S3于术后5~30 d恢复达基本正常. 结论 保留神经对保存足部皮肤感觉有积极的意义,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各有一条伴行动脉是保留神经的解剖基础.当营养血管绕过神经,很难分离神经时,可以术中放弃保留神经. 相似文献
18.
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PVE)可使栓塞侧肝叶萎缩,未栓塞侧肝叶代偿性增生,从而增加了剩余肝组织(FLR),扩大了肝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范围,达到降低术后肝衰竭发生率的目的。笔者就PVE相关问题及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19.
现代外科学的诞生源于对人体解剖学知识的不断积累,而外科学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对脏器精细解剖的深入认识.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脏器,其独特的双重血供、复杂的肝内脉管结构,使得手术过程中容易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因此,长期以来肝脏手术都是普通外科难度较大的手术之一,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近30年来,随着腹腔镜肝切除术(LH)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