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尸体肾移植中取尸肾53具,发现供肾血管变异25例,占47.2%,其中多枝肾动脉15例,占28.3%,多枝静脉10例,占18.9%,经对异常血管进行成形术,肾移植术后吻合口无狭窄及出血,肾功能良好,与供肾正常血管比较无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自 1995 .12 - 2 0 0 2 .0 8共用尸体肾肾移植 36 0例。男 2 32例 ,女 12 8例 ,男∶女 =1.8∶ 1,年龄最小 14岁 ,最大 6 8岁 ,平均年龄 41岁 ,患者均属慢性肾功衰竭 (尿毒症期 ) ,肾功能不可逆 ,适宜行肾移植手术。其中首次移植 34 0例 ,二次移植 17例 ,其中 11例为首次移植后慢性失功 ,早期切除移植肾 ,1例为伤口感染大出血 ,切除移植肾 ,5例为首次移植时发生超急排斥而切除移植肾脏 ;1例首次移植慢排失功 ,2次移植术后出血量多 ,切除移植肾 ,另 2例前 2次均因慢排失功。在 36 0例中 ,属 2次、 3次移植患者 …  相似文献   

3.
高波  张荣 《医学信息》2002,15(4):237-237
近年来 ,传统的有心搏“脑死亡”供体 (HBD)的数目极度缺乏 ,而等待肾移植的患者数目不断增多 ,这一矛盾促使人们研究利用其他有效的供肾来源。尽管活体亲属肾移植比例越来越高 ,但应用尸体供肾 (NHBD)可以减少使用活体肾移植 ,并将大大地减少活体的肾损伤 ,从而缓解供肾来源的短缺与等待肾移植的患者数目不断增多的矛盾。本文所列述的是 L eicester中心 1992~ 1998年间进行的 72例尸体供肾 (NHBD)和 192例有心搏供肾 (HBD)的肾移植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供肾来源不同的肾移植术 ,移植肾远期存活率相同。因此推断临床上可以使用 …  相似文献   

4.
快速制作新鲜尸体骨架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一副人体骨架,采用土埋腐蚀法大约需3年时间,且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要求,易腐蚀过度或软组织不能完全腐蚀,骨骼丢失等。采用煮沸方法,包括穿制骨架工作,只需2~3月的时间即可完成,工艺效果明显改观。我们在传统煮沸方法基础上又作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5.
背景:供者短缺严重限制了肾移植的发展,脑死亡供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肾短缺的问题。 目的:比较脑死亡供肾与尸体供肾肾移植患者移植后短期预后情况,初步探讨脑死亡供者在肾移植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肾移植90例患者移植过程中和移植后情况,其中80例供者为尸体供肾,10例为脑死亡供肾,比较两组受者移植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移植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移植后近期生存情况(围手术期、移植后6个月)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两组间移植时间、移植过程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移植后1,6个月生存率及移植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说明脑死亡供肾与尸体供肾肾移植患者移植后早期预后无明显差异,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7.
肾前段血管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87例成人尸体肾前段血管应用解剖学研究基础上,根据肾前段血管分布的规律,设计肾前段切除术。手术要点是寻找,阻断肾前上,下段动脉,显示肾前段缺血区,然后予以切除。按照血管分布要点进行手术,切除范围准确,可减少术中,术后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在人体解剖教学中解剖新鲜动物器官以增强学生对其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已不是新鲜事,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将肾、心、眼球等动物器官用于解剖实验教学~([1~2])。但如何利用好动物器官,发挥最佳效果,却值得讨论。现以解剖新鲜动物肾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9.
肾的解剖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积累解剖学资料,为临床上肾疾患的外科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福尔马林液常规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40具(男38具,女2具),观察分布于肾的动脉,冠状切面观察肾盏、肾盂,测量肾的长度、前后最厚处厚度,经肾门上方最宽处测量其上宽、经肾门下方最宽处测量其下宽、经肾盂离开肾门其中点前后分别测量肾的前宽和后宽;经肾门上下唇测量肾门长度,经肾门前后唇测量肾门宽度,标本自然状态下测量肾盂出肾门处肾盂直径。结果肾动脉一侧3支1例,占1.25%;肾动脉一侧2支1例,占1.25%;肾的长度右93.65±10.61 mm、左99.28±11.31 mm;肾的厚度右39.26±6.65 mm、左42.76±5.31 mm;肾上宽右54.48±7.74mm、左54.36±6.09mm;肾下宽右47.20±7.55mm、左48.26±9.10mm;肾前宽右42.40±12.49mm、左40.92±8.31mm;肾后宽右44.12±6.49mm、左47.50±6.27mm;肾门长右22.98±6.45mm、左19.26±7.39mm;肾门宽右14.50±2.97mm、左14.95±4.00mm;出肾门处肾盂直径右6.40±1.75mm、左5.32±1.14mm;肾内型肾盂占88.75%,肾外型肾盂占10%,双肾盂一例占1.25%。结论所观测资料有腹主动脉直接分支到肾上极和下极的肾动脉,对肾手术有一定意义。肾盂分肾内型肾盂和肾外型肾盂。左右两侧肾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解剖一成年女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右肾及右肾门、血管均异常。1 右肾呈卵圆形,与右肾上腺分离,上端平第3腰椎体下缘,下端平第5腰椎体下缘,肾最大长度为8.71cm(上下),宽5.84 cm(左右),厚2.67cm(前后)。2 肾门朝向前方,肾窦呈菱形,肾前方可见三条沟,内侧沟起于肾窦的内侧角,斜向内上方,与肾的长轴呈38.3℃夹角。下沟较浅,与肾的长轴基本一致,是输尿管形成的压迹,外侧沟起于肾窦的外侧角,斜向外上方旋转至肾后内上方。3 右肾动脉与肠系膜下动脉于第3腰椎体中部同时起于腹主动脉,右肾动脉长22.3 mm,直径3.2mm,斜向右下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解剖一成年男尸体标本时,发现其为马蹄肾及肾门并血管变异,较特殊,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取肾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自1985年2月至今共摘取供肾132例,取得尸肾263只(1例独立肾),其中251只供肾用于临床。分侧切取肾38例,整块切肾41例,改进后整块切肾53例。文中着重介绍改进后的整块切取尸肾的手术方法,讨论了术式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基于新鲜尸体标本的结构化培训对学员掌握经阴道植入网片盆底重建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北京协和医学院盆底专业博士研究生及专科进修医共9人,依次完成规定自学课程、参观手术演示和尸体解剖教学、尸体标本手术演练过程。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比较培训前后自我评价指标。结果学员自我评价培训后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对手术解剖、手术步骤和并发症处理方面的自信度也显著提高(P0.05)。结论基于新鲜尸体标本的结构化培训在经阴道植入网片盆底重建术的教学中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解剖一具中年男尸时,发现腹膜后间隙存在肾和睾丸血管的变异,对其进行了解剖观测,经详细查询文献资料,国内报道很少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背景:血管吻合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肾移植的成败。 目的:提高肾移植变异血管吻合的技术方法。 方法:1999年9月至2010年12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共完成878例肾移植,对其中供肾存在的动静脉血管变异进行修整、合并、延长等重建处理后进行移植,副肾动脉采用改良支架支撑法同腹壁下动脉吻合。 结果与结论:878例肾移植中,55例供肾动脉变异,肾静脉变异22例,经血管修整重建后均成功与受者髂内或髂外血管吻合。23例直径大于1 mm副肾动脉与腹壁下动脉吻合均取得成功。移植后彩超显示肾动静脉吻合口血流及副肾动脉血流正常。提示移植肾血管变异及副肾动脉只要正确处理,吻合得当,可以安全有效地移植给受者并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皮肤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目的:对全身皮肤血管区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全身皮肤穿支血管的位置、数量、口径、穿支蒂的长度、类型、来源血管以及穿支所供应皮肤的面积,为穿支皮瓣提供血管解剖基础。方法: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一明胶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将每个口径大于0.5mm的穿支血管进行解剖并记录。拍摄X线片以显示皮肤内血管的形态和分布。定量数据分析包括全身各部位的穿支血管的数量、口径、类型及其供应区域的面积。结果:发现全身128支起源血管发出440支穿支供应皮肤。其中肌皮穿支与肌间隔穿支之比为3:2。穿支平均直径为0.7mm。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如下:①躯干皮肤的血供主要来自肌皮穿支,这些穿支在皮肤内的走行距离和分布范围大于肢体皮肤的穿支。②肢体皮肤的血供主要来自肌间隙穿支血管,主要分布在深筋膜表面,皮神经和浅静脉周围穿支之间形成链式血管吻合。③单位面积的穿支数量与皮肤的移动程度成反比,穿支的口径大小和穿支在皮肤内走行距离与皮肤移动度成正比,与穿支的供应面积成正比。结论:本研究提供详细的皮肤穿支血管解剖数据,为临床设计应用穿支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肾移植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solublethrombomdulin ,sTM)、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endothelialproteinCreceptor ,sEPC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onWillebrandfactor,vWF)含量水平的动态检测分析 ,探讨其在肾移植及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4 2例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排斥反应治疗过程中的sTM、sEPCR、vWF含量。结果 :肾移植术后sTM、sEPCR、vWF含量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 (P <0 0 5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发生移植排斥反应者较无排斥者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肾移植术前、排斥反应有效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肾移植患者sTM、sEPCR、vWF各指标间呈正相关 (r =0 5 95 ,P <0 0 1,r =0 5 81,P <0 0 1,r =0 6 0 6 ,P <0 0 1)。结论 :sTM、sEPCR、vWF均可作为肾移植患者血管内皮的免疫损伤标志物 ,联合动态监测sTM、sEPCR、vWF的含量在观察肾移植手术创伤程度、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的监测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腹腔镜下行亲属肾移植供体取肾术中肾血管处理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12年1月我科完成的亲属肾移植供体取肾术共计83例分为3组,A组35例,术前行CTA检查并行腹腔镜下取肾术;B组15例,术前不行CTA检查行腹腔镜下取肾术,C组33例行传统开放取肾术。A组术前行CTA观察供肾动静脉血管位置、数量,制定术中血管处理预案,与B组和C组分别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管损伤例数、供肾热缺血时间、供体术后平均住院日。结果 A组术前检查发现肾血管异常5例:2例1支副肾动脉;2例肾动脉早期分支;1例双支肾静脉,术中证实术前CTA对肾血管异常的诊断正确率达100%。B组肾血管异常3例:1例肾动静脉异位;1例误断内径约0.6 cm副肾动脉,术后取腹壁下动脉行动脉延长术;1例用Hemolock阻断腰静脉时损伤肾静脉,术后修补。C组肾血管异常5例:1例1支副肾动脉;3例肾血管早期分支;1例1支内径约0.1 cm右肾副下极动脉,术中损伤,结扎废弃。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管损伤例数、供肾的热缺血时间、供体术后平均住院日方面明显优于B组和C组。结论 CTA作为一种简单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在术前提供详细的肾血管解剖情况,对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提高供肾的存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在腹腔镜下行亲属肾移植供肾取肾术中有较价高的应用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影像学诊断及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影像资料.方法:对160例成人进行64排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统计测量肾的体积、肾动静脉、副肾动脉.所得数值按年龄、性别、侧别进行分组统计处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肾平均体积左侧(148.88±26.397)cm3,右侧(141.25±29.09)cm3,左右侧别无差异,男性组大于女性组.两侧肾动脉起点右侧高于左侧占优.左肾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平均79.39°,右肾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平均71.14°.肾动脉长度:左侧43.08 mm,右侧52.56mm,左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右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夹角分别为69.93°、67.23°.肾静脉长度左侧长于右侧.副肾动脉出现率为28.75%,入肾上极者多于入肾下极和肾门;副肾动脉起始于腹主动脉者占26.27%,起源于同侧肾动脉者占73.73%.结论:肾体积大小男性略大于女性,左右侧无差异;肾动、静脉长度、内径左、右侧存在差异性,但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