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腹膜孔     
1863年Von Recklinghausen在光镜下发现,腹膜表面衬有单层边界清晰的间皮细胞,相邻细胞连接处有小孔。他首先命名这些小孔为腹膜孔,并认为腹膜孔是一种腹膜游离面上小的开口,与腹膜下淋巴管相连接。Recklinghausen提出的腹膜孔的概念,被当时一些研究腹膜结构和功能的学者所接受。但仍有不少学者对腹膜孔提出异议,认为腹膜表面被一层紧密连接的细胞所衬里,是完全封闭的,腹膜孔乃是附着子细胞表面或细胞边缘的银盐和浆液的沉淀物所形成的假象。近二十年来,一些学者利用电镜对腹膜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但其观察结果也不一致。Fukata对大鼠腹膜超微结构的观察,提出间皮细胞以桥粒相互连接,但细胞间并无腹膜孔。从生理学的观点出发,Cotran认为跨间皮的转运,是以孔系统的被动扩散来解释。Gotloid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测成人面部眶上孔(SOF)、眶下孔(IOF)以及颏孔(MF)的相关形态学指标,为颜面部美容整形及手术局部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积累国人人体解剖学资料。方法利用穿刺针、游标卡尺对56具成人出土骨骼完整颅骨的三孔进行形态学测量:O点(双侧鼻额缝交点)距左、右侧SOF、IOF、MF距离(OS、OI、OM),三孔深度以及三孔左右间距(SS、II、MM)。结果右侧OS、OI、OM分别为(2.68±0.48)cm,(4.80±0.39)cm和(10.92±0.50)cm,右侧三孔深度分别为(0.40±0.17)cm,(1.35±0.22)cm和(1.04±0.22)cm;左侧OS、OI、OM分别为(2.56±0.39)cm,(4.90±0.17)cm和(10.92±0.60)cm,左侧三孔深度分别为(0.27±0.13)cm,(1.37±0.35)cm和(1.18±0.48)cm;SS、II、MM分别为(4.86±0.72)cm,(5.99±0.78)cm和(4.95±0.21)cm。左右侧三孔各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人面部三孔左右侧基本对称,以O点作为面部径线的中心点活体容易定位,易于测量。颜面部美容整形及手术局部阻滞麻醉等均应以面部三孔的形态学为依据方能达到良好的美学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副下颌孔及下颌孔与周围解剖结构间的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的同时丰富解剖学资料。方法 选取200例成人干燥下颌骨,观察副下颌孔和无名孔的数量,用游标卡尺等测量最大副下颌孔内侧最低点和下颌孔内侧最低点到髁突内极、喙突尖端、下颌切迹最低点、下颌小舌尖、颏棘、下颌角、下颌角前切迹、下颌最后一颗磨牙远中中点的距离及下颌骨后缘的水平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副下颌孔出现率为30.75%,双侧同时出现多见;无名孔多为(13.51±3.98)个,主要位于下颌孔与下颌切迹水平之间;最大副下颌孔内面最下点到髁突内极、喙突尖端、下颌切迹最低点、下颌小舌尖、颏棘、下颌角、下颌角前切迹、下颌最后一颗磨牙远中中点的距离及下颌骨后缘的水平距离分别为(33.70±3.67)mm、(37.13±4.44)mm、(20.13±3.59)mm、(7.58±2.05)mm、(74.93±4.55)mm、(26.69±5.36)mm、(31.57±4.77)mm、(25.40±4.96)mm、(11.09±2.85)mm。下颌孔内面最下点到髁突内极、喙突尖端、下颌切迹最低点、下颌小舌尖、颏棘、下颌角、下颌角前切...  相似文献   

4.
根据电致压缩理论和临时亲水性通道理论,本研究构建了压控电穿孔模型(Voltage-Controlled Electroporation:VCEP Model)。在Schwan方程中引入细胞膜的孔电导和静息电位,准确的描述了细胞膜在发生穿孔后的跨膜电压方程。从电学的角度描述膜孔的扩张过程,分析出膜孔的扩张力与孔电容上积聚电荷的关系。根据细胞膜有蛋白质骨架的生物机制,得到了细胞膜阻碍膜孔扩张阻力和膜孔半径的关系,建立了膜孔扩张和自修复的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5.
蝶骨大翼蝶导静脉孔(管),圆孔,卵圆孔和棘孔的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0例水平切面成人颅骨进行了观察,测量了蝶骨大翼蝶导静脉孔(管)的口径与管长,统计了左、右侧蝶导静脉孔(管)出现率;测量了圆孔、卵圆孔及棘孔的长、宽径、以及各孔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7.
颈椎横突孔的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成人颈椎165套,对横突孔矢、横径,左右孔间距,椎动脉椎骨部长度,横突孔走行曲线进行了观测。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人群颏孔、下颌孔位置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颏孔、下颌孔的水平位置、垂直位置在不同时代间的表现特点及变化.方法:通过对中国新石器时代(55例)、青铜铁器时代(208例)和现代(113例)共376例成年男性下颌骨上颏孔、下颌孔位置的观测、记录,然后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从新石器时代以来,颏孔的垂直位置在上升.颏孔的水平位置变化为,在新石器-青铜铁器时代体现为前移,在青铜铁器-现代则体现为后移.下颌孔水平位置在新石器-青铜铁器-现代没有明显变化,垂直位置在现代人中较高.结论:颏孔、下颌孔的位置在不同时代人群中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腰椎间孔韧带的形态,探讨其生理意义。方法:选用足月胎儿尸体标本11具,解剖观察腰椎间孔韧带,用游标卡尺进行相关测量。结果:在22侧腰椎标本中未发现横孔上韧带,L1、L2和L3横孔下韧带的宽度、厚度和长度分别为:L1:(1.4±0.4)mm、(0.4±0.2)mm、(2.8±0.5)mm,L2:(1.3±0.4)mm、(0.4±0.2)mm、(2.8±0.5)mm,L3:(1.6±0.1)mm、(0.4±0.1)mm、(2.8±0.9)mm,L4和L5椎间孔内未发现横孔下韧带;标本中未发现体横上韧带,体横下韧带分布于L3~L5椎间孔的外侧,其宽度、厚度和长度分别为:L3:(2.1±0.4)mm、(0.6±0.1)mm、(4.5±1.2)mm、L4:(2.0±1.2)mm、(0.4±0.2)mm、(5.7±0.8)mm,L5:(2.4±0.8)mm、(0.4±0.2)mm、(5.0±1.0)mm。结论:胎儿腰椎间孔韧带普遍存在,其为腰椎的正常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0.
鼻外筛—蝶窦进路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几个临床解剖学问题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通过对50个头颅标本的解剖学观测,测量了从Dacryon’s点至筛前孔,筛前孔至筛后孔,筛后孔至视神经孔捉21.7(14.2~33.3)mm)13.8(6.9~26.7)mm,5.1(2.0~8.4)mm。观察到视神经管内壁与筛,蝶窦的毗邻关系多达13种,观察到视神经管隆突出现率为55%,结合临床体会,对经鼻外筛-蝶窦进路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径路解剖进行探讨,着重讨论了寻长前筛前,筛后动脉,视神经孔,  相似文献   

11.
王海鑫 《解剖与临床》2009,14(4):230-231,234
目的:应用鼻翼和口角标记定位眶下孔和颏孔,为颌面外科手术避免损伤出入两孔的血管神经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取30例10%甲醛溶液固定尸体头部标本,解剖暴露眶下孔和颏孔。眶下孔和颏孔测量点为各自中心点,鼻翼测量点为鼻翼外侧下脚。测量两侧眶下孔、颏孔、鼻翼及口角之间的距离,眶下孔和颏孔最大径,鼻翼至经眶下孔垂直线的垂直距离、眶下孔至经鼻翼水平线的垂直距离、眶下孔至鼻翼直线距离,口角至经颏孔水平线的垂直距离、颏孔至经口角垂直线的垂直距离、颏孔至口角直线距离。结果:眶下孔定位在鼻翼上方(13.9±3.6)mm,向外(6.7±2.8)mm处;眶下孔与鼻翼间直线距离为(16.4±3.2)mm。颏孔定位在口角下方(20.6±2.9)mm,向内(3.4±3.1)mm处;颏孔与口角间直线距离为(21.7±3.3)mm。结论:以鼻翼和口角为标记定位眶下孔及颏孔位置,有助于临床避免损伤出入两孔的血管神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颈动脉管外口及周边骨性结构的解剖结构特点。 方法: 选取成人颅骨,由1 位口腔专业教师 确定各观测点的位置后,用游标卡尺、圆规和直尺等测量颈动脉管外口的长径、短径及该口长径外侧点至茎突根 部内侧点、茎乳孔内侧点、乳突尖、舌下神经管外口长径内侧点、枕髁最前点、枕骨大孔最前点和正中矢状面的 最短距离,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颈动脉管外口长、短径分别为(8.43±1.45)mm和(5.99±0.87) mm。颈动脉管外口长径外侧点至茎突根部、茎乳孔、乳突尖、舌下神经管外口横径最内侧点、枕髁最前点、枕 骨大孔最前点和正中矢状面的最短距离分别为(9.04±1.65)mm、(12.99±2.00)mm、(29.43±3.01)mm、 (16.40±2.11)mm、(23.88±3.21)mm、(33.53±2.35)mm和(32.79±2.47)mm。各观测项目左、右两侧的 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动脉管外口位置深在,对其相邻结构关系的观测有助于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解 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不分性别的指骨和趾骨共2491根的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和方向进行了研究。滋养孔几乎全部位于远侧2/3。近节指、趾骨有时存在滋养孔,其中大多位于或邻近两侧缘的掌/跖侧。滋养管几乎全部背离生长端。长骨异向滋养管是胚胎期近侧滋养动脉残留所形成。  相似文献   

14.
李海军 《解剖学报》2011,42(3):403-405
目的 探讨中国全新世人群颏孔、下颌孔尺寸的变异.方法 用游标卡尺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54例)、青铜铁器时代(186例)和近代(92例)共332例成年男性颏孔、下颌孔大小进行测量,然后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近代颏孔、下颌孔较大,新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的颏孔下颌孔较小.结论 从新石器时代经过青铜铁器时代到近代,颏孔、下颌孔有增大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发生于青铜铁器时代至近代,与下颌骨变小的时段一致.  相似文献   

15.
胸骨孔出现率7.0%±1.8%,一般出现在第3和第4胸骨节之间。有关胸骨孔的出现在Yekeler[1]和Akin[2]报道中也有提及。本例胸骨孔出现在第5胸肋关节或第5胸骨节水平处,为积累解剖学变异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成人下颌孔及周边骨性结构的解剖特点,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参考和依据.方法:由口腔专业教师确定各解剖结构的位置并标记,用游标卡尺、量角器、直尺和圆规对下颌骨进行测量,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76.00%的下颌孔位于下颌支内面中点之后,有87.00%的下颌孔位于下颌支内面中点之上;下颌孔的内外径为3....  相似文献   

17.
骨性颈静脉孔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骨性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显微镜下观察20例成人颅骨标本颈静脉孔的位置、组成、形态,并测量其大小及与周围骨性结构的距离.结果: 颈静脉孔是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合围的一个骨性管道,85%的外口、75%的内口右侧大于左侧;颈静脉孔内有颞突、枕突、锥形窝、颈静脉窝等结构;内口的前方与岩下窦沟相连,后接乙状窦沟,内口的上方有内耳门和前庭小管外口;颈静脉孔的外侧有茎乳孔和茎突,茎乳孔外接鼓乳裂,后方有枕骨颈突.结论: 多数颈静脉孔右侧大于左侧,乙状窦沟前移以右侧多见;鼓乳裂可以定位茎乳孔及颈静脉孔外侧壁;枕骨颈突是确定颈静脉孔后壁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人类卵巢淋巴孔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隋梅花  李继承 《解剖学报》2001,32(3):220-222,T004
目的 研究人类卵巢淋巴孔的超微结构 ,并与动物卵巢或卵巢囊淋巴孔比较以探讨其功能。 方法取手术切除的新鲜卵巢组织 ,进行常规和NaOH消化扫描电镜观察 ,应用Elescope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对人类卵巢淋巴孔作定量处理。 结果 在扫描电镜下 ,人类卵巢上皮细胞可区分为扁平细胞和立方细胞。在立方细胞间、立方和扁平细胞之间有成簇或散在分布的淋巴孔 ,其直径 1 80± 0 82 μm ,周长 6 2 7± 2 6 5 μm。同时发现卵巢囊腺瘤瘤壁外表面也存在淋巴孔。 结论 人类正常卵巢上皮细胞之间 ,以及卵巢囊腺瘤瘤壁外表面都存在卵巢淋巴孔 ,藉卵巢淋巴孔使卵巢内淋巴管与腹膜腔相沟通 ,并为解释卵巢肿瘤早期腹腔转移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ⅨⅩⅪ脑神经和颈静脉孔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颈静脉孔以及Ⅸ、Ⅹ、Ⅺ脑神经的显微解剖研究,对重要结构进行量化分析,为手术提供解剖依据,并进一步澄清颈静脉孔的概念。方法:用10例成人尸头,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双侧重点观察了颈静脉孔的分隔,脑神经和颈静脉球的关系,同时对25例干性颅骨标本进行了大体测量。结果:Ⅸ和Ⅹ、Ⅺ脑神经之间有纤维(80%)或骨桥(20%)形成的不完全分隔,仅在1例干性颅骨标本中发现颈静脉孔被完全分隔为两个部分。Ⅸ、Ⅹ、Ⅺ脑神经全部位于颈静脉孔的前内侧,它们在孔内有各自单独的神经鞘膜,出孔后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有共同的纤维包膜。在颈静脉球和颈内静脉的连接部,舌咽神经被一致密的结缔组织纤维固定在颈内动脉上。结论:颈静脉孔内的结构分成神经部,岩部和乙状部是比较合理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颈静脉孔区特殊结构。Ⅸ、Ⅹ、Ⅺ脑神经在孔内的结构较为疏松,这种特点为术中辨认和神经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人胎腹膜孔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继承  俞寿民 《解剖学报》1990,21(4):359-3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