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大隐静脉曲张的传统剥脱术和激光治疗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双侧)3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例,一组行大隐静脉传统剥脱手术,另一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腔内闭合术。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激光治疗组的术中术后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较传统静脉剥脱组显著减少(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腔内闭合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大隐静脉射频消融术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70例(93条患肢)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行大隐静脉射频消融术和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患者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43条患肢,观察组50条患肢)。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恢复时间、切口数量、术后VAS疼痛评分等手术相关情况,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CEAP分级、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和满意度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所需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切口数量较少,术后VAS疼痛评分较低;2组患者CEAP分级构成在术后均比术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总评分及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方法的整体评价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隐静脉射频消融术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疗效相当,但射频消融术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且美观等优势,同时可减轻患者痛苦,显著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作者见到1例大隐静脉解剖变异,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44岁。因双侧大隐静脉曲张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术中见左侧大隐静脉自股中部分为直径相似的3支上行。主干穿筛筋膜入股浅静脉,另2支以不同高度各与主干成10~15°角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剥脱中高位结扎大隐静脉时误扎股静脉或/和股动脉的治疗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1 年9月—2015 年10月徐州仁慈医院收治外院转诊的7例大隐静脉剥脱术中高位结扎大隐静脉时误扎股静脉或/和股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9~61岁;股静脉破裂1例,股静脉切断结扎4例,股动脉切断结扎1例,股动、静脉切断结扎1例。7例患者中,股静脉破裂修补1例,屈髋屈膝位吻合血管3例,对侧大隐静脉移植桥接修复2例,人工血管移植桥接修复1例。结果 本组7例患者术后血管造影示术侧股动、静脉通畅。术后随访6个月~ 3年,所有患者患肢功能满意,行走正常。结论 实施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手术时,应熟练掌握解剖基础;术中误扎股动、静脉后,应根据缺损程度及时采取适当的术式进行修复重建,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术中可能造成股静脉损伤的解剖学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 5 2条患肢和 40条下肢标本的隐静脉裂孔及大隐静脉根部的局部解剖结构进行观察与测量。结果 :隐静脉裂孔形态以卵圆形和盾形者为主 ,其纵径 (40 .0± 12 .0 )mm ,横径 (2 8.0± 9.0 )mm ,大隐静脉根部属支以 3或 4支为多见。结论 :根据隐静脉裂孔特点及属支解剖情况 ,作者认为 :①切口要足够大 ;②正确识别解剖层次 ;③掌握正确的高位结扎部位。是防止术中股静脉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行右下肢单纯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抽剥术时,发现大隐静脉与股静脉交会点变异,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研究大隐静脉周围淋巴管的解剖学特征,为治疗下肢继发性阻塞性淋巴水肿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择成年新鲜尸体3具,截取3对下肢。在内踝后皮内,注入少量双氧水,于真皮下找到淋巴管,将显影剂经30G注射针注入淋巴管。在下肢内侧沿显影之淋巴管进行追踪解剖、照像及X线记录。  结果 从内踝后区至腹股沟可见不同数量、大小的淋巴管,呈向心性、蜿蜒起伏地与大隐静脉伴行于下肢内侧的皮下组织内。管径在0.2 ~1.8 mm之间。在行程中淋巴管分叉或合流、或与附近淋巴管交叉通过。汇入腹股沟淋巴结前分成许多小分支。解剖过程中,发现了淋巴管壁的营养血管。  结论 详细描叙了从内踝后区到腹股沟淋巴结的淋巴通路。为治疗继发性淋巴水肿和其他与下肢淋巴系有关的疾病时提供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解剖甲醛固定男性尸体1具,年龄30岁左右。发现其在右下肢浅筋膜内有一粗一细两条大隐静脉分别起自足背静脉弓。近内踝侧大隐静脉较细,直径约3.2mm;其外侧大隐静脉较粗,直径约4.3mm,并有隐神经与之相伴(图1)。2支大隐静脉经在内踝前方间距约22.0mm,在距内踝上12.3mm处相交叉,交叉后粗、细两支大隐静脉分开上行至小腿内侧、膝关节内侧(图2)。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大隐静脉切开术及隐神经、腓浅神经阻滞麻醉的顺利进行.方法在64例成人整尸(男41女23)的128侧下肢观察大隐静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等结构在踝前的位置及与临近结构的关系;测量大隐静脉,足背动脉等血管的外径,隐神经等神经的厚度,宽度及深度,它们与内,外踝,踝前的肌腱等结构的距离及彼此之间的距离,结果与结论①大隐静脉经内踝前外侧上行至小腿,在内踝平面位置表浅而恒定,是理想的静脉切开的部位;大隐静脉距内踝前缘最突出点约1cm,距胫骨前肌腱约1.5cm,且关系较恒定;可以此二结构作为大隐静脉的标志,多数情况静脉通过此二结构连线内侧2/5与外侧3/5交点的深面;足背动脉在伸肌支持带深面且距大隐静脉在2.5cm以上,静脉切开不会伤及动脉,且因动、静脉关系较恒定而可根据动脉搏动确定静脉位置.②腓浅神经均于浅筋膜内经踝关节前方下行分布于足背、趾背皮肤,在踝前均行于足背动脉外侧,可用动脉搏动点作为神经阻滞定位标志;多数情况为腓浅神经的两终支经踝关节前方下降,故阻滞时最好在踝间连线平面从动脉搏动点进针向外踝方向注药同时阻滞两个终支,腓浅神经多与隐神经及腓肠神经终末支有吻合,故足背、趾背手术最好同时阻滞此三神经.③腓深神经虽然分布于皮肤的范围很窄,但可能与腓浅神经有吻合,故作腓浅神经阻滞时最好同时阻断腓深神经;腓深神经与足背动脉伴行,阻滞时以动脉作标志即可.④足背动脉在踝前位置较恒定,恰位于两踝间中点,可作为踝前神经阻滞的标志点.  相似文献   

11.
大隐静脉切开插管输液是一种很普通的小手术,经常用于临床作为抢救病人的一项措施,但是如果操作不当,也可引起严重后果,本文报告1例,置入插管尖端刺破静脉壁,输入之大量输体,流入后腹膜间隙和腹腔内,促成病人死亡,此种并发症较为少见,尚未见报道,特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To provide anatomical basis for treatment of th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 with deep femoral vein shunting to contralateral great saphenous vein.MethodsThe course,tributaries,valve,anastomosis,length and diameter of the deep femoral vein were observed and measured on 30 sides of adult cadavers.ResultsThe deep formal vein,formed by the perforating venous trunk and tributaries of gracilis muscle,converged into the femoral vein 8.6±0.9 cm below the midpoint of inguinal ligament.Its truck was 2.6±0.5 cm long and 6.9±1.1 mm in diameter.In 29 cases,there was 1 valve proximal to the abouchement of the first perforating vein.The deep femoral vein collected the venous blood of the thigh and the knee,the superficial venous blood of the shank.ConclusionsThe deep femoral vein anastomosis with the contralateral great saphenous vein can remit the swelling and the venous high pressure of the lower limb by shunting the deep femoral venous blood to the contralateral great saphenous vein.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20岁。因右小腿蚓状突起3年,以右大隐静脉曲张入院。查体右下肢粗状足宽大肥厚,(穿43码鞋)足趾粗大,尤以大(足母)趾更甚。皮肤无色素沉着,足背部血管曲张,小腿内侧数条静脉迂曲怒张,双下肢皮温无明显差异。经右大路趾静脉造影,报告深静脉瓣膜功能良好。实验室检查:H6130g/1.WBC8.50×10~9/1,N0.70,L0.30,PC210×10~9/l。尿常规正常,肝功能正常,A39g/l,G28g/l,择期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分段剥脱。  相似文献   

14.
踝前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大隐静脉切开术及隐神经、腓浅神经阻滞麻醉的顺利进行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在64例成人整尸的128侧下肢观察大隐静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等结构在踝前的位置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测量大隐静脉、足曳动脉等血管的外径,隐神经等神经的厚度、宽度及深度,它们与内、外踝、胫骨前肌腱等结构的距离及彼此之间的距离。结果与结论:(1)大隐静脉经内踝前外侧上行至小腿,在内踝平面位置表浅而恒定,是理想的静脉切开的部位;大隐静脉距内踝前缘最突出点约1cm,距胫骨前肌腱约1.5cm,且关系较恒定,可以此二结构作为大隐静脉的标, 数情况静脉通过此二结构连线内侧2/5与外侧3/5交点的深面。(2)腓浅神经均于浅筋膜内经踝关节前方下行分布于足背;趾背皮肤,在踝前均行于足背动脉外侧,可用动脉搏动点作为神经阻滞定位标志;多数情况为排浅神经的两终支经踝关节前方下降,故阻滞时最好在踝间连线平面从动脉搏动点进针向外踝方向注药同时阻滞两个终支。(3)排深神经虽然分布于皮肤的范围很窄,但可能与腓浅神经有吻合,故作腓浅神经阻滞时最好同时阻断腓深神经;腓深神经与足背动脉伴行,阻滞时以动脉作标志即可。(4)足背动脉在踝前位置较恒定,恰位于两踝间中点,可作为踝前神经阻滞的标志点。  相似文献   

15.
《局部解剖学》所述,大隐静脉及其5条属支常发生变异,它们汇人大隐静脉的形式有不同的类型,较常见为腹壁浅静脉起自旋髂浅静脉为25.6%。  相似文献   

16.
对80侧成年男性的睾丸静脉和大隐静脉上段的属支作了观测,根据应用解剖学基础,提出经腹股沟手术途径,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精索静脉曲张的病人施行睾丸静脉与大隐静脉上段属支吻合术,用以治疗精索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17.
大隐静脉是下肢的重要浅静脉。正常的解剖结构 ,单侧只有一条大隐静脉 ,在足的内侧缘起于足背静脉弓 ,于耻骨结节下外方 3~ 4厘米处 ,穿筛筋膜注入股静脉。本文作者在制作教学标本时发现一例左侧下肢存在双大隐静脉 ,为提供解剖变异资料 ,特报告如下 :在左下肢浅筋膜内有一粗一细两条大隐静脉。在股中份 ,粗支管径约 4.0 mm,细支管径约 3.0 mm;在小腿中份粗支管径约 3.0 mm,细支管径约 1 .5 mm,细支行于浅筋膜浅层 ,故可称为大隐静脉浅支 ;粗支行于浅筋膜深层 ,故可称为大隐静脉深支。大隐静脉浅支由足背浅筋膜浅层浅静脉汇合而成 ,大隐静…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的血供特点,分析比较吻合小隐静脉和不吻合小隐静脉的两种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在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修复21例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病人,其中15例不吻合小隐静脉,6例吻合小隐静脉。结果 21例皮瓣中19例完全成活,2例远端皮缘小部分坏死。皮瓣质地优良,外观与功能均改善满意。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是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切取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时,宜采用吻合小隐静脉的皮瓣修复。  相似文献   

19.
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发惠  郑和平  谢其扬  林松庆 《解剖学杂志》2005,28(2):209-211,i006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吻合关系。结果:小腿内侧下1/3段有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3支,外径(1.1±0.3)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0±0.3)mm;内踝前动脉踝前内侧穿支外径(0.6~0.8)mm;胫前动脉踝上穿支外径(0.8±0.3)mm。上述穿支吻合构成前、中、后3条纵向的血管丛以及骨膜、深筋膜和神经浅静脉3个层面的血管丛。结论:小腿内侧下1/3段有明显的多源性供血,皮肤、筋膜、骨膜、大隐静脉和隐神经等的营养血管同源,可以设计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的小腿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  相似文献   

20.
刘英  宋一平  刘敏 《解剖与临床》2002,7(4):188-189
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抽剥术是普通外科的常规手术 ,将股动脉误作大隐静脉行高位结扎抽剥者实属罕见。我科于 2 0 0 1年 11月收治 1例 ,采用对侧大隐静脉重建股动脉获得成功 ,保全了肢体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 ,男性 ,5 7岁。入院前 12h因“右侧大隐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